卧卧专业
卧卧校园
卧卧APP
登录
推荐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
春天拍照正确打开方式,赶紧get
春天拍照正确打开方式,赶紧get
乍暖还寒,转眼春天就要到了,百花齐放的季节,赏花成了春季的一等一大事,那么,在赏花的时候如何才能拍出高质感的美照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构图 正所谓,只要学会了构图,那你离大片就只差ps的距离了。 对角线构图 这种构图方式主要适用于拍摄带有枝干的花朵,以其枝干为对角线,但切记不要铺满整幅画面,两侧留白,结尾留白,这样就会显得更加自然具有美感。 前后景构图 这也是最常用的两种构图方式,最适合以花丛为对象拍摄,前景构图就是突出前面的花,虚化后边的花,后景构图反之,这样拍摄会使画面更加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九宫格构图 这种构图方式与三分法有些相似,它重点是为突出某一朵花,因此如果用这种方式,一定要基于自己的风格,选择你中意的那一朵花。 2、光线 常用的拍摄花朵的一般用强光、侧光、背光、散光、投影等等。 强光 如果你想拍摄一张鲜艳生动的照片,在强光下拍摄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因为光线充足,你拍出的画面在细节处会更加鲜艳生动。 侧光 这种利用光线的拍摄方式最美的一点在于侧光时花朵上的阴影,与花瓣的美色两相对比形成强烈的感差。
吊炸天的旅拍操作
·
88
评论 ·
69
点赞
【欧冠综诉】1/8首回合赛事结束,这几个球队怕是要凉凉了
【欧冠综诉】1/8首回合赛事结束,这几个球队怕是要凉凉了
今日凌晨两场淘汰赛结束后,欧冠1/8决赛首回合比赛已经全部完结,先后登场的16强各自上演了精彩程度不一的比赛,一起看看首回合之后,哪些球队抢占了先机,而哪些球队又形式岌岌可危呢? 最先被送上一曲凉凉的是曼联,做客大巴黎,曼联0-2完败,巴黎圣日耳曼还让了一个内马尔呢,次回合虽然内马尔还是不能回归,但曼联同样少了博格巴,巴黎乘胜追击的概率明显比曼联逆转的概率更大啊! 和曼联同病相怜的还有多特蒙德,多特0-3的比分负于热刺,同样热刺也是在缺少主将凯恩的情况下获胜,而近日凯恩已经回归了大合练,次回合多特也危险了。 同样处于劣势的还有近日凌晨输球的尤文,想在次回合从一向以防守著名的马竞收入多分,简直难上加难。 同样前途堪忧的还有巴萨、利物浦、拜仁,三大豪门在首回合的表现都让人忍不住摇头,悬念留到下回合揭晓,也让自己肩上的压力不小。 已经抢得领先优势的两大豪门分别是皇马和曼城,只要次回合不自毁长城,晋级几乎板上钉钉,毕竟阿贾克斯与皇马、沙尔克04与曼城之间,实力差距都还是有点大的。 次回合最大的看点无疑就是拜仁与利物浦,3月14日凌晨,一起见证吧!
足球大赛跟踪狂
·
84
评论 ·
126
点赞
【欧冠追踪】马竞2-0尤文,10人曼城上演惊天逆转
【欧冠追踪】马竞2-0尤文,10人曼城上演惊天逆转
北京时间今日凌晨4点,两场重要的欧冠淘汰赛打响,最终马竞2-0战胜尤文,而曼城3-2沙尔克上演精彩逆转。 马竞2-0尤文 本常比赛,尤文图斯做客万达大都会球场,最终马竞主场2:0击败尤文,晋级形势一片光明。 上半场,两队赛况十分胶着,双方均没有进球。而到下半场,第70分钟,费利佩左路斜传,莫拉塔禁区中路头球冲顶破门。尤文球员认为莫拉塔头球前推搡了基耶利尼,在回看慢镜头之后,主裁判判罚进球无效。第78分钟,莫拉塔头球冲顶被曼朱基奇一挡,希门内斯倒地扫射破门,1比0!83分钟,格列兹曼主罚左侧任意球斜传,戈丁头球冲顶被曼朱基奇解围,戈丁小角度右脚凌空抽射破门,2比0! 战胜尤文之后,西蒙尼执教的马竞在欧冠对阵意大利球队保持不败,取得5胜2平的成绩。同时,马竞近13个欧冠淘汰赛主场保持不败,取得了8胜5平的成绩。 曼城3-2沙尔克04 本常比赛,曼城做客沙尔克04主场,这本来是一场实力相差较为悬殊的赛事,但曼城却险些翻车,在最后时刻上演了惊天逆转。 比赛第18分钟,阿圭罗打破僵局,为曼城拔得头筹,以1-0的优势领先,但在第38分钟,沙尔克的卡利朱里大禁区线上左脚大力抽射,皮球打中奥塔门迪手臂。主裁判德尔塞罗在VAR提示下判罚点球,本塔莱布主罚进球,比分1-1!第45分钟,沙尔克任意球传中,裁判认为费尔南迪尼奥禁区内推人犯规,沙尔克再次获得点球,本塔莱布主罚点球梅开二度,2-1! 下半场第68分钟,曼城后卫奥塔门迪领到第2张黄牌被红牌罚下,曼城只剩10人迎战。第85分钟,卡利朱里后场放倒斯特林,萨内短暂助跑后左脚拉出暴力弧线,皮球飞入大门死角,2-2!第90分钟,埃德森长传发动进攻,斯特林高速前插扛翻厄齐普卡抹入禁区低射建功,2-3!
足球大赛跟踪狂
·
63
评论 ·
67
点赞
首部穿越剧《寻秦记》将拍电影,项少龙都来了,琴清却不来?
首部穿越剧《寻秦记》将拍电影,项少龙都来了,琴清却不来?
论及穿越剧,《寻秦记》是最早的也是最经典的。这部剧改编自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黄易的同名小说,讲述了项少龙穿越到秦始皇登机那年的咸阳城,岂料时空机出现故障把他送到秦始皇登机前一年的赵国邯郸。项少龙为了回到现代,不顾一切要找到秦始皇,帮他建立一番伟大的事业…… 2001年,《寻秦记》一经播出就获得当年的收视冠军,以及香港壹周刊电视大奖十大电视节目第一名,古天乐还拿下TVB视帝。然而,古天乐在拍电视剧时累到发高烧,深感拍电视剧的劳累,《寻秦记》后再也不拍电视剧了。 但《寻秦记》备受好评,古天乐有意拍电影版,一直在商谈小说版权,因为档期和剧本出了问题,他一直没有拍成。2014年,他成立了“天下一”电影制作公司,重新启动筹拍计划。这一筹备就筹备了5年,终于在20日,《寻秦记》女主宣萱在出席活动时透露,电影版《寻秦记》将在3月底开机。 电影版《寻秦记》由新晋导演黎震龙执导,故事将延续电视剧的剧情,讲述秦始皇登基后对抗项少龙的事。“铁三角”古天乐、宣萱、林峰回归,饰演原来的角色。 可惜的是,连晋的扮演者江华早已转行卖保险,他回归的可能性很小。项少龙的心上人,琴清的扮演者郭羡妮未接到剧组的邀请,她也表示自己现在的样子和气质难以重现当年的精彩,她想把最美的印象留给观众。 电视剧《寻秦记》局限于经费和技术,很多特效在现在看来属于5毛特效。但电影版投资过亿,香港本土公司制作特效,从海报上看,古今时空交错感强烈,电影应该不会再有5毛特效。 有谁还记得,电视剧《寻秦记》大结局,项少龙有了孩子项羽,不知电影会不会讲述项羽的故事。小编打开脑洞,如果电影拍得好的话,《寻秦记》后续可以从秦朝的建立一直拍到灭亡,大家期待这样的故事吗?
电影集结公社
·
42
评论 ·
136
点赞
AI换脸软件潜藏危机 安防是否会受冲击?
AI换脸软件潜藏危机 安防是否会受冲击?
近期,GitHub疑似遭到审查,用户在未登录状态下无法访问 deepfake 这个开源项目的代码仓库,这在号称“无论是否登录,都可以访问并下载公开仓库源码”的GitHub,是比较反常的,这引发了众多讨论。deepfake究竟是什么,为何受到了限制访问的待遇?其实,deepfake是一种利用深度学习技术交换图片或视频中人物面部图像的工具,即传说中的“换脸神器”。实际上,“换脸”技术早已应用于电影行业,例如电影《不可思异》拍摄过程中,片方就用这一技术让大鹏替代了杜汶泽的所有戏份。起初,电影中换脸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DeepFakes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突破,用户很容易就能够制作出足以乱真的视频。换脸技术目前饱受争议,一方面,若是利用不当,将给许多无辜的人造成困扰,乃至加剧假新闻传播;但是另一方面,换脸技术又可以给人们带来惊喜,例如站立式AI合成主播就应用到了换脸技术。未来,借助AI,直播中换脸和换声正在同步向前跨越。但是,AI看视频可不是为了好玩:比如在安防领域工作的人脸识别系统。人脸是一种重要的身份标识,公安机关在日常巡逻、户籍调查、出入境管理和刑事案件侦查中,都会通过辨识人脸来核实相关人员的身份,人脸识别结构化云识别可为这类实战应用效率,节省警力,提升实战能力。人脸识别技术不仅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安防行业的投资热情,更是大大增强公民日常生活的安全性。随着技术发展,车站安检、酒店入住、上班打卡等都可以“刷脸”解决,人脸识别几乎无处不在。在此背景下,如果违法分子窃取到了某人人脸数据,那么他就可以通过换脸软件,方便地入侵这个人的各种电子资料。这将为用户个人带来巨大困扰,甚至财产损失。幸运的是,与互联网不同,安防领域人脸识别更为复杂,被破解难度很大。安防人脸识别场景一般在道路、车站摄像头下,受检人并没有意识伪装,同时,人脸图像采集过程中用到了专用加密、多光谱、3d采集模组等严密技术,而拥有人脸识别技术的安防企业均拥有核心算法和防伪方案,面对“换脸”这种初级攻击手段,一般的动作检测就可以防住。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安防领域多模态识别逐渐兴起,人脸识别将与其他生物识别共同应用,因此不必过多担忧。结语:不可否认,“换脸”技术确实会对人脸识别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安防人脸识别并不是孤立的系统,在重重安全措施保护下,用户无需担忧。不过,我们不能因之完全否定“换脸”技术,而是应该审慎思考,如何将它用上正道,发挥其积极作用。
数智网
·
52
评论 ·
77
点赞
英国人最爱用的俚语Top30!出国必备!
英国人最爱用的俚语Top30!出国必备!
到英国后你会发现,要想跟英国人正常交流,不学点常用的俚语那是万万不行的,下面这30个俚语可是英国人最喜欢用的正宗俚语,赶紧来学习下吧~1.Mate经常用于亲密关系。和好朋友说话的时候可以用,类似于美国人用的“buddy,pal,dude”。例如:'Alright, mate'2. Bugger All相当于“nothing at all”,只不过这个说法更通俗一点。例如:'I’ve had bugger all to do all day.'3. Knackered用来形容一个很累,很疲惫,就是筋疲力尽的意思。例如:‘I am absolutely knackered after working all day.’4. Gutted这个是英国俚语中最悲伤的表达方式之一,表示很悲痛。例如:‘His girlfriend broke up with him. He’s absolutely gutted.’5. Gobsmacked难以置信,表示震惊。例如:‘I was gobsmacked when she told me she was pregnant with triplets.(三胞胎)’6. Cock Up犯错,而且这个错误比较严重。例如:‘The papers sent out to the students were all in the wrong language – it’s a real cock up.’ 也可以这么用:‘I cocked up the orders for table number four.’7. Blinding很棒,极好的。例如:‘That tackle(截球) from the Spanish player was blinding.’8. Lost The Plot这个表达方式可以表示很愤怒,如果是过去式的话,那就表示一个人很荒谬可笑。例如: ‘When my girlfriend saw the mess I’d made, she lost the plot.’9. Cheers这个在英国不同的郡有不同的意思。在有些地方就是朋友一起聚会喝酒时干杯,但有些地方则表示感谢,就是 ‘thank you’的意思了。例如:‘Cheers for getting me that drink, Steve’.10. Ace表示很精彩、优秀,也可以说考试大获全胜。例如:‘Jenny is ace at the lab experiments’; 也可以这样说:‘I think I aced that exam’.11. Damp squib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哑炮”,也就表示什么事失算落空了。例如:‘The party was a bit of a damp squib because only Richard turned up.’12. All to pot这个表达方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然有人在用。表示情况失控。例如:‘The birthday party went all to pot when the clown turned up drunk and everyone was sick from that cheap barbecue stuff.’13. The bee’s knees用来表示你很钦佩的人或事。例如:‘She thinks Barry’s the bee’s knees’14. Chunder这个是英国俚语里最不可或缺的表达,不仅表示喝醉呕吐,生病呕吐也可以用。例如:‘I ate a bad pizza last night after too many drinks and chundered in the street.’15. Take the piss现在许多英国人很喜欢吐槽,这个俚语就是嘲笑,吐槽的意思啦。例如:‘The guys on TV last night were taking the piss out of the government again.’16. Bollocks这个词有很多意思,如果你很失望,可以说‘Oh bollocks’;这个词还有嘲笑的意思;本身还表示男性生殖器官。例如:‘I kicked him right in the bollocks when he wouldn’t let me go past.’17. Fortnight这个用法很多英国人都会用,表示两周十四天。例如:‘I’m going away for a fortnight to Egypt for my summer holiday.’18. Bollocking这个跟之前提到的‘bollocks’ 意思可不一样,bollocking表示来自上司、同事或者是亲人的责骂。例如:‘My wife gave me a real bollocking for getting to pick up the dry cleaning on my way home from work.’19. Nice one表示讽刺意味,但是语境不同的话,也可以表示真诚的意思。例如:‘You messed up the Rutherford order? Nice one, really.’20. Brass monkeys表示天气很冷。字面意思就是冷得把铜猴都冻成球了。例如:‘You need to wear a coat today, it’s brass monkeys outside.’21. Dodgy英国俚语里,这个词表示什么事是错的,非法的,或者是坏的。例如:‘He just seems dodgy to me.’22. Scrummy如果某样东西非常非常好吃,就可以用这个词。例如:‘Mrs Walker’s pie was absolutely scrummy. I had three pieces.’23. Kerfuffle这个表示意见不同的时候发生的冲突。例如:‘I had a right kerfuffle with my girlfriend this morning over politics.’24. Tosh表示垃圾或废话。例如:‘That’s a load of tosh about what happened last night’还可以说: ‘Don’t talk tosh.’25. Car park这个英国随处可见,就是美国喜欢用的parking,停车场的意思。例如:‘I left my car in the car park this morning.’26. Skive如果有人假装生病逃班或逃课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词。例如:‘He tried to skive off work but got caught by his manager.’27.Rubbish一般表示垃圾,有时候也表示讽刺,比‘bollocks’更轻一点。例如:‘Can you take the rubbish out please?’还可以说:‘What? Don’t talk rubbish.’28. Wanker这个是英国俚语中攻击对方用的最“友善”的表达方式,和朋友开玩笑就可以用,比“Jerk”还要适用噢~例如:‘That guy just cut me up in traffic – what a wanker.’29. Hunky-dory意味着情况良好,cool,或标准的。例如: ‘Yeah, everything’s hunky-dory at the office.’30. Brilliant这个词不是英国专属词,但是它是英国人惯用的表达方式。具体一点就是表示很令人兴奋、精彩的事,尤其是好消息。例如:‘You got the job? Oh, mate, that’s brilliant.’
南京学府翻译
·
29
评论 ·
137
点赞
揭秘!巨蟹的脑洞究竟有多大?
揭秘!巨蟹的脑洞究竟有多大?
这个星座有毒吧
·
99
评论 ·
121
点赞
AI热潮下思考:回归落地应用是关键
AI热潮下思考:回归落地应用是关键
众所周知,AI技术迭代的速度非常快,智能分析从传统的模式识别转变到深度学习。但当前的应用还只是浅层次的,技术还不成熟,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下,AI如何落地化使用是安防企业最为发人深省的问题。从整个行业来看,无论是人工智能应用企业方,抑或是人工智能产品技术的提供方,如何快速、高效地落地AI应用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三个层面,AI落地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一些场景应用中,人工智能还无法实现较为理想的落地效果。比如人员高密度场景下人脸抓拍的效率及精确性,视频画面中人员叠加后跟踪不到的问题,以及非人体对人形物体视频检测准确性的影响等,这些都是技术环节需要克服的问题。第二,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往往需要后台高密度GPU的并行运算做支撑,这就造成,用户需要在后台配备成本相当高的服务器。这套方案核算下来的单路成本非常高,高昂的使用成本及使用代价,限制了人工智能的普及化应用,寻常老百姓的家庭场景就只能望尘莫及。第三,AI技术“落地”的应用场景已不再是专业独门领域,但用户目标不尽相同,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不同方式向客户提供有针对的、适合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同时需要应对人工智能工程化实施中的各种复杂问题,这对人工智能落地化应用也是挑战。三项重举,力挫AI落地难的痛点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最终都是以客户为导向。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步步进化,目前在人脸识别、人形识别等关键点上已经不再是曲高和寡的技术难题。针对高密度场景下人脸抓拍,人员叠加后的视频跟踪,以及在非人体对人形物体视频检测干扰下,通过人工智能摄像机,均可以准确无误的检测识别出来。未来,随着摄像机的深度学习及深层训练,识别目标会从现在的车辆、人脸、人形不断深化,慢慢也会认知动物、行为等,学会像人一样看懂情景。同时,人工智能算力注入到“边缘”是安防行业的大势所趋,一方面芯片算力革命性提高,另一方面有接近传统芯片价格来实现终端智能化,那么深度学习算法利用摄像机上的算力,为用户提供既高效又成本可控的人工智能功能也将不是障碍。由此,在产品技术、综合成本有所突破的前提下,如果让人工智能在安防领域大规模落地应用,准确把握客户对 AI 的需求,让 AI 价值最大化,变得愈发具有挑战。作为人工智能最为典型的应用领域,安防市场正在面临技术快速更迭,产品持续创新,系统方案越来越趋于定制化。AI赋能产业升级,应用场景落地将是必然趋势。
云威人工智能
·
70
评论 ·
91
点赞
动物所发现特异调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周期蛋白
动物所发现特异调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周期蛋白
减数分裂是哺乳动物产生单倍体配子的重要生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胞经过一次DNA复制后进行两次细胞分裂,最终产生单倍体配子。同有丝分裂一样,减数分裂的精确完成离不开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之间的共同调节。Cyclins的周期性降解与合成以及CDKs激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是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周而复始的重要物质保障。虽然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中的细胞周期蛋白的种类几乎一致,但是减数分裂中是否存在不同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在细胞分裂期,最重要的细胞周期蛋白家族是细胞周期蛋白B家族,该家族成员主要包括Cyclin B1,Cyclin B2,Cyclin B3等。Cyclin B3是一种发现较晚的细胞周期B家族的蛋白,其在哺乳动物中的功能依旧是个未被打开的黑匣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CRISPR技术获得了Cyclin B3敲除小鼠,发现Cyclin B3在雌性哺乳动物减数分裂中发挥独特作用。研究发现,Cyclin B3缺失小鼠体型和生理状态都比较正常,具有完整的卵泡和睾丸发育状况,但自然交配后雌性小鼠不能产生后代,而雄性小鼠的发育和繁殖能力均正常。进一步分析发现,Cyclin B3缺失的小鼠在超数排卵后具有正常的排卵数量,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GVBD也未见异常,但所有卵母细胞均未排出第一极体,表明Cyclin B3缺失的卵母细胞阻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结合体外活细胞动态观察以及染色体铺片发现,Cyclin B3缺失的卵母细胞能够形成正常的纺锤体,但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提示Cyclin B3缺失导致卵母细胞特异性阻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Cyclin B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后期转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意思的是,Cyclin B3缺失的卵母细胞仍然能够正常受精,并在受精后排出极体并发育为早期囊胚。基因组分析发现Cyclin B3缺失的卵母细胞在受精后启动了减数第二次分裂,发生了跟有丝分裂相似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由于未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有受精胚胎都是三倍体,进而在着床后致死。上述实验结果表明,Cyclin B3在小鼠卵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具有特异的必需的调控作用,但对卵母细胞的成熟、减数第二次分裂及早期着床前胚胎发育是非必需的。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Cyclin B3的缺失导致启动细胞分裂中后期转换的重要蛋白——后期促进复合物(APC)活性不足,从而无法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Cyclin B3与CDK1蛋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在挽救实验中,小分子抑制剂抑制CDK1的活性或者干扰Securin基因的表达可以成功恢复Cyclin B3缺失导致的中期阻滞,提示Cyclin B3与CDK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能具有对中后期转换或同源染色体分离至关重要的激酶活性。这一研究结果详细揭示了Cyclin B3对于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可能的内在分子机制,为探究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雌性与雄性减数分裂在细胞周期调控方面的异同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研究于2月1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Journal of Cell Biology。该研究工作由动物所和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完成。博士后李宇飞、王乐韵、何正泉,博士生张琳琳为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李伟、周琪、副研究员张映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在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博士后基金的资助下完成。图:Cyclin B3(Ccnb3) 在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的重要作用。Ccnb3与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1(CDK1)相互作用,对于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后期转换至关重要。Ccnb3的缺失会引起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后期促进复合物(APC)活性不足,因而无法启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naI),导致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MetI)长期阻滞。这一阻滞能够被Ccnb3的回补、CDK1活性的抑制以及Securin的干扰所挽救,伴随着重新启动AnaI,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并排出第一极体(PB1)。氯化锶(SrCl2)激活或单精子胞质注射(ICSI)阻滞的卵母细胞后,卵母细胞能够绕过AnaI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排出第二极体(PB2)。MetII: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AnaII: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微信公众号:中国生物技术网回复关键词“热点”可阅读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近期热文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1、补牙或将成为历史?2、科学你慢慢学,中医我先治病去了3、科学告诉你应该多久洗一次澡4、新证据:喝咖啡能延长寿命! 5、据说,这是生物医学硕士博士生的真实的生活写照6、一顿早餐到底有多重要?7、情商也是把双刃剑!高情商或让你更脆弱8、施一公: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业!9、“科学禁食法”真能降低重大疾病风险10、睡眠科学家揭示出8种睡好觉的秘诀11、有志者事竟成!2型糖尿病成功被逆转12、每周两半小时,任何形式的锻炼都可以使你更长寿13、喝醉以后,你以为睡一觉就没事儿了?!14、仰卧起坐等或将成为延寿运动? 15、冥想、瑜伽、太极等不仅能够改善身心健康...
中国生物技术网
·
33
评论 ·
145
点赞
AI赋能航空 从安全保障到用户体验变革即将发生
AI赋能航空 从安全保障到用户体验变革即将发生
在今年1月,接连两起飞机事故引起了人们对于飞行安全的再次讨论。 1月22日一架原计划由俄罗斯西伯利亚城市苏尔古特飞往莫斯科的飞机,被机上一名醉酒男性乘客所劫持,虽然最后飞机平安落地,劫机人员也被控制,但机上7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也都经历了一次不小的惊吓。 另外一起事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阿根廷足球运动员萨拉,在当地时间1月21日乘坐私人飞机由法国南特启程前往英国,在英吉利海峡的岛屿间失联。之后经过15个小时的搜救,发现了大量飞机残骸,但没有发现包括飞行员在内的任何幸存人员,加上当时天气寒冷,相关部门推断机上人员已经死亡。 飞机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也难免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事故,并且飞机若是发生事故机上人员也基本就是九死一生。 人工智能技术现在已经被运用在了航空领域,但显然除了在进一步保障飞行安全同时,AI还可以做得更多。 保障飞行安全,AI还可以做得更多 相比很多其他领域,航空领域对于人工智能的运用要落后很多,这绝对不符合航空产业在经济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仅从最基础的机场安防来看,除了北京等个别城市从2018年起陆续部署了智能安检设备之外,在全国其他城市全然还看不到智能化设备的影子。而刷脸坐飞机虽然早已被各大企业乃至政府部门多次提及,但也迟迟未能出现。 此时无人酒店都已经拔地而起,无人餐厅更是遍地开花,同样属于交通网络的各大高铁车站也早已部署了类似人脸识别等设备,机场各方面的智能化程度这么一比就显得相当不足了。 特别是在目前对智能化水平十分重视,且技术也过硬的中国都是这种情况,在国外其他机场就更不用提了。 像此次俄罗斯的劫机事件,犯罪嫌疑人曾就有过多次醉酒闹事的前科,而这些资料理所当然的应该存在于安保网络之中,但是机场也好航空公司也好都未为此采取任何措施,再考虑到是在俄罗斯,所以可能在飞机上航空公司依然为这个乘客提供了酒精饮料,这才导致了此次的劫持事件。 机场智能化的进程之所以缓慢,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全球大多机场建设时间较早,在建设之初很多东西都未考虑进去,而现在要进行增建的话也必然会影响到机场的使用;二是,大多数机场安防等系统即便有加建也都是分批次建设的,在监测、门禁、报警等系统多是“各自为政”,难以实现复杂的协作。 但是这些原因也不该成为机场智能化不足的借口。像是机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等都应成为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对于事故飞机的搜救寻找的技术方面毫无进展,也是被诟病得最多的地方。一如5年前的马航MH370,直至现在事故仍是疑点重重,而此次阿根廷球员乘坐的法国飞机虽然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安全保障方面本身虽不如民航客机,但毕竟在飞机失联后各方就马上派出了搜救队伍,可仍是历经15个小时搜救后也一无所获。 并且像黑匣子的功能也已经不再满足于仅是记录和保存飞行数据了,单纯的数据记录保存得再好,找不到还是白搭。 当然飞行安全的保障单靠AI也是不够的,在2018年10月发生的Lion Air 610坠机事故,据调查直接原因就是由于飞机将过多的飞行控制权交给了自动系统,加上驾驶人员操作不熟悉,使得一次非致命事故变成了坠机。 总的来说,在飞行安全方面AI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但是只要是程序就肯定会有BUG,特别是直接作用于飞机操控方面的技术。 飞行体验的改变将从网络购票开始 目前在航空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方式大都是以飞行技术、乘客服务作为切入点,例如自动飞行技术、机载WIFI或机场服务等。 从第一步购票开始,加拿大航空就建设了一个购票服务系统,为旅客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比如,AI通过用户画像,根据之前用户的使用习惯像目的地、兴趣或是机票价格来提供相应服务,在用户使用的网页上会根据这些数据剔除那些客户没有用过的选项。精准推送为顾客减少了选择焦虑,也为客户节约了大量时间。 根据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调查显示,乘客选择航空公司主要由三大因素组成,一是机票价格,二是航班时间,而第三点万万没想到居然是有无机载WIFI。 要知道在1年前国内坐飞机还是禁止使用手机的,没想到1年过去了飞机上有没有WIFI反而成了关键性选择之一。
智安物联网
·
25
评论 ·
115
点赞
周保松 丨自由主义、宽容与虚无主义
周保松 丨自由主义、宽容与虚无主义
作者按: 本文原刊于《中国学术》, 22 期,( 2006 ),页 1-39 。作者多谢《中国学术》主编刘东教授容许此文转载。本文初稿蒙石元康、卢杰雄、邓小虎、邓伟生、陈日东、吴增定、刘擎诸先生详细的批评指正,令笔者获益良多,谨此致谢。本文曾分别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历史与思想讨论会」、「中国服务中心午间演讲会」及本人主持的「犁典读书组」作过报告,作者多谢与会者的宝贵意见。本文很多想法,均源于我和我的老师石元康先生多年来的对话交流。虽然石先生和我对自由主义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石先生在学术讨论中,总是对异于他的观点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尊重。这种精神,和我在这篇文章中要为之辩护的立场,完全一致,并常令笔者铭感于心。 1 我们应该如何活在一起?这是政治哲学最关心,也是任何政治社群必须面对的问题。但在多元的现代社会,这个问题却变得甚为棘手,因为对于何谓公正的社会又或何谓美好的人生这些根本问题,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有深刻的分歧。这些分歧,轻则导致争论不休,重则带来流血冲突。如何找到一组政治原则,令得不同观点不同信仰的人能够合理地和平共处,彼此衷诚合作,是现代政治一个极大挑战。 但我们知道,这组原则不能再像前现代社会那样,诉诸任何超越的外在权威,例如上帝或体现上帝旨意的自然法,亦不能再诉诸不变的自然秩序或传统习俗,因为十七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人看世界的方式。现代人相信,人不仅能了解及支配自然,也能凭借人的理性和感性能力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可以在世间建立一个理想的政治秩序。这种对道德及政治的理解,是一种典范式的转移。 1 这个转移,大大提升了人的地位。人既不隶属于上帝,也不再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而是独立自主的理性主体。但这个转移,也带来新的挑战:如果政治原则的终极基础只能源于人心,而人却拥有各种不同且常常冲突的世界观,那么众多自由独立的个体,如何能够找到共识,建立具有普遍权威的政治秩序?这是现代社会面对的大问题。 2 自由主义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一套相当有系统的方案。它主张政教分离,重视宽容,反对家长制,并强调每个公民享有一系列的基本自由和个人权利。 3 国家的角色,不是教人民应该如何生活,而是提供平等的自由和物质条件,让人民能够自主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conception of the good )。 4 换言之,自由主义维系多元社会的方式,既非靠高压统治,亦非靠宗教或道德教化,而是靠自由原则和宽容原则。这样一套理念,被广泛认为是回应多元社会最合理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而作为一套政治伦理,自由主义必然预设了某种道德理想。那么,自由主义的理想是什么?它为什么会主张自由和宽容? 施特劳斯( Leo Strauss )认为,自由主义背后的预设,不是什么道德理想,而是价值虚无主义( nihilism )。自由主义之所以主张宽容,是因为它认为「既然我们无从获得有关什么才是内在地便是善的( good )或正当的( right )的知识,我们便不得不容忍各种关于善的或正当的意见,又或承认所有的偏好和『文明』,都同样值得尊重。因此,唯有漫无限制的宽容才合符理性。」 5 因此,虚无主义是因,宽容是果。倘若我们相信有普遍性的永恒的自然正当( natural right ),宽容自无必要。 6 但自由主义既然选择了宽容,这即意味着它认为人们所有的观点和选择均应平等视之,没有好坏可言,而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只是盲目的喜好而已。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价值规范崩溃,人们想做什么便做什么,「宽容成为不宽容的温床」,政治蒙昧主义由此而起。 7 因此,自由主义主张宽容,不仅没有理想可言,反而揭示了现代政治哲学乃至整个现代性的危机。 8 施特劳斯认为,政治哲学的目标应是探究什么是正义的或最好的社会秩序,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作出价值判断,而且这些判断须具普遍性的效力。但虚无主义的主张,却等于宣布政治哲学是不可能的,又或只是一个高贵的梦想而已。 9 施特劳斯又认为,这个现代性危机始于马基雅维利,历经霍布斯、卢梭、康德以至尼采,一波甚于一波地将政治哲学推向虚无主义。 10 严格点说,这个危机是这些思想家有意识的选择造成的,历史其实有其它可能性。 11 克服虚无主义的唯一的出路,便是返回以柏拉图及阿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目的论式的政治哲学传统中,找到人的自然本性或人的自然目的( natural end ),以追求美善的生活及实践人的德性为目标。而「所谓美善的生活,就是那符合人作为人的自然秩序的生活。」 12 而人的本性和目的,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受历史文化的条件所影响。 13 施特劳斯进一步指出,最佳的政体( the best regime )只有一个,而且普世皆准,那便是最能引导我们发现及完善我们的自然本性的制度。 14 用他自己的话,「为了达到人类最高的境界,人必须生活在最好的社会当中,亦即最能导致人类完善的社会。」 15 但这样的社会,并不主张人人有平等的权利,因为每个人实践人性的能力,各有不同,有些人需要别人的指导,有些人则先天地优越于他人。因此,最适合做统治者的乃是智者,因为他们最了解人的本性,而最佳的政体是贵族制( aristocracy )。智者统治不智者是合乎自然的,因为只有智者才真正知道什么对人的灵魂最好,一如只有医生才知道如何帮人治病。因此,给予人人平等的权利,反是最不正义的做法。 16 施特劳斯因此认为,自由主义主张给予公民自由选择生活的平等权利,毋宁是一种堕落,因为「我应该如何生活」的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多元的。接受多元,拒绝自然正当 (natural right) ,就等于承认虚无主义。 17 甘阳在最近出版的《政治哲人施特劳斯》一书中,基本上接受了施特劳斯对自由主义的批评,而且也有意识地将施特劳斯和以罗尔斯( John Rawls )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加以比较,并对后者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18 例如他说:「 ( 施特劳斯 ) 对霍布斯以来西方近代『自然权利』说或『天赋人权说』的批评,事实上早已提出了桑德尔和麦金太尔等在八十年代提出的几乎所有问题。因为他对霍布斯的批判,就是在批判后来罗尔斯等主张的『权利对于善的优先性』,就是在批判今天所谓『权利本位的自由主义』」 19 。甘阳又认为,罗尔斯对自由的理解,结果只会是「等于将所有人都连根拔起,等于必须以『虚无主义』才能奠定政治社会,结果只可能是彻底动摇政治社会的根基。」 20 甘阳显然有意识地将施特劳斯带入当代政治哲学争论的中心,从而凸显其理论的重要性,例如他说:「在讨论施特劳斯问题上,我的目的同时是要勾勒出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与后现代左翼理论的同源性,从而突现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是对自由主义与后现代理论的双重批判。」 21 如果施特劳斯及甘阳的批评成立,自由主义自然面对极大的理论危机。道理不难理解。自由主义作为一套规范性的政治伦理,本身便肯定了一系列政治价值(例如自由、平等、宽容),并声称这些价值具有普遍性及优先性。如果自由主义预设了虚无主义,那它便会自我推翻 (self-defeating) ,无法前后一致地证成它所坚持的政治价值,因为自由主义没有任何理由,声称这些价值优于其它非自由主义( non-liberal )的价值。用施特劳斯的话,食人族的道德和自由主义的道德,有着同样坚实的基础。 22 因此,「自由民主制的危机,最恰当的理解,其实便是道德基础的危机。」 23 我在本文将指出,施特劳斯及甘阳这种对自由主义的批评,不能成立。我将论证,自由主义作为一套政治伦理,有它独特的对人的看法,也有它独特的道德理想,它不可能接受价值虚无主义作为它的基碍。同时,自由主义主张宽容和个人自由,并不是因为它接受虚无主义,而是因为它相信这样做最合乎道德上的要求。 24 本文相当长,但整个讨论将环绕两个核心问题:一,论证宽容作为一种德性,和虚无主义在概念上并不兼容;二,探究宽容在自由主义传统中的道德基础,从而指出自由主义不必也不可能接受价值虚无主义的立场。文章结构如下。在第二节,我将界定虚无主义及宽容这两个概念,然后指出两者不仅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而且在概念上并不兼容。在第三节,我将讨论洛克 (John Locke) 及穆勒 (J.S.Mill) 的思想,指出他们支持宽容的理由,和虚无主义完全无关。第四节则进一步分析穆勒对个人自主的看法,并指出其和效益主义之间的张力。承接第四节提出的问题,第五及第六节将探讨罗尔斯如何从自由人的观点,证成个人自主是宽容的道德基础,并反驳甘阳对罗尔斯的一些批评。我选择这三位不同时期的自由主义哲学家作为讨论对象,因为这既可具体地回应施特劳斯和甘阳的批评,亦可藉此阐明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理念。最后一节,我将尝试回应在第二节提出的「宽容的悖论」 (the paradox of toleration) ,指出自由主义如何可以既坚持宽容,同时毋须接受虚无主义。 有几点请读者须先留意。第一,本文讨论的对象是自由主义的伦理基础,而不是针对自由社会中的一般文化现象。在一个自由社会,人们可以持有各种不同,甚至彼此相冲突的哲学观,虚无主义也许是其中一种。但我们不能因此说,自由主义本身必然导致虚无主义,又或自由主义预设了虚无主义。这显然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第二,当我说宽容作为一种德性时,它既是指在个人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同时亦指在社会制度设计上,如何体现宽容背后的道德理想,以及如何令得宽容在社会实践中成为可能。 25 第三,本文论证的一个主要策略,是指出从第一身的观点看( from a first-person point of view ),一个人不可能既是自由主义者,同时又是虚无主义者。至于自由主义者所持的价值本身的性质为何,以及这些价值如何才能「绝对」地确保其客观性和普遍性,则是属于哲学伦理学( philosophical ethics )层次的问题,本文虽然有所触及(第六节),但却非本文重点。因为我的主要目的是指出自由主义有充分的理由拒绝虚无主义,而自由主义作为一套规范的道德和政治理论,原则上是可以和不同的后设伦理观兼容的。 26 最后,本文不像施特劳斯般,将自由主义等同于现代性。 27 自由主义只是回应现代社会的其中一种政治理论,还可以有其它的回应方式,施特劳斯本人的理论便是其中一种。 28 这个区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自由主义无需也不应自动及不加分辨地为现代性带来的种种问题负责。此外,我们亦须将「自由主义理论」( liberal theories )和「自由主义社会」 (liberal societies) 作一区分。前者作为一套道德和政治理想,由于种种限制,往往未能在社会中得到充分实现;而后者出现的许多问题,亦不能不问情由的归咎于理论的不足。 29 事实上,自由主义理论之所以发展到今天仍然充满活力,其中一主要原因,是这个传统仍然有足够的知性资源,对自由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贫富悬殊问题、种族和性别歧视问题等)作出有力批判。 2 一如其它哲学概念,「虚无主义」可以指涉不同意义。 30 施特劳斯所指的虚无主义,大抵是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世间根本没有任何客观的有关善恶、对错、好坏、正义与否的标准。一切的价值判断都是变动不居,因历史和因人而异。由此而推到极端,则「所依据的原则除了我们盲目的喜好之外别无根据」。 31 它彰显了理性的无力。对于什么是正义的社会秩序,又或什么是美好的生活方式,理性本身不能给我们任何指引。相反,「我们愈是培植理性,便愈多地培植起虚无主义。」 32 换言之,虚无主义者拒绝世间有任何普遍性的道德标准,也不相信事物有任何内在价值。所有价值争议,本质上只是人们不同口味及喜好的反映罢了,因为我们根本提不出任何有效的理由,去支持或反对某种价值高于另一种价值。 33 丧失普遍性的客观的价值判准,是虚无主义的主要特征。施特劳斯认为,虚无主义是现代性的产物,也是现代性危机的症结。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自然权利与历史》一书中,施特劳斯提供了两个解释。第一个和「彻底的历史主义」( radical historicism )的出现有关。历史主义认为,所有人类的思想都是历史性的,都是属于某一特定的「历史世界」,某一「文化」、「文明」或「世界观」,人类的认知能力注定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空,因此没有所谓普遍有效的观点,也没有跨历史跨文化的价值和政治秩序。一切都在恒常变动之中。某种思想或价值判断的有效性,必须视乎其出现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没有任何有关全体的观点,尤其是有关全部人生的观点能够号称是最终的,或者是普遍有效的。」 34 很显然,这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施特劳斯认为,这种相对主义去到极端,终点是虚无主义。因此他说: 唯一能够继续存在的标准,乃是那些纯属主观性的标准,它们除了个人的自由选择之外别无其它根据。从而,在好的与坏的选择之间的分别,并无任何客观标准可言。历史主义的顶峰就是虚无主义。 35 第二个解释,则和事实( fact )与价值 (value) 的分野有关。这种观点认为,事实与价值是截然不同性质的东西。我们从任何的事实中都抽绎不出它具有某种价值的特性,价值是人主观赋予给事实的;同样地,我们也无法从某物之被视为有价值的或可欲的,从而推断出它在事实方面具有的某种性质。这是休姆最早提出的( David Hume )有名的「事实与价值的鸿沟」的论旨,即从实然推不出应然的观点。而既然价值只是人们主观的喜好或选择的结果,那么在「应然」的领域自然不能建立任何真正的知识。对于决定人类行动的种种相互冲突的终极价值,理性无法裁断不同终极价值的高低,而只能留给每个个体自由的、非理性的决断。这正是韦伯( Max Weber )所称的「价值多神主义」。而施特劳斯认为,「韦伯的命题必定会导致虚无主义,又或者是这样的一种观点:每一种取舍,无论其如何地邪恶、卑下或无辜,都会在理性的祭坛前被判决为与任何别的取舍一样合理。」 36 施特劳斯对于历史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批评,无疑是极富启发性的。但对于虚无主义的批判,和自由主义有什么直接关系呢?施特劳斯指出,正正是因为自由主义接受了虚无主义的价值观,才会大力鼓吹所谓的宽容 (toleration) 精神,才会任由人们对于种种价值问题作出自由的抉择。甘阳对此有很精要的解释: 他(施特劳斯)说二十世纪的「大方的自由派」( generous liberals )认为,由于人不能获得关于绝对好和绝对正确的真正知识( genuine knowledge of what is intrinsically good or right ),因此必须对所有关于「好或对」的意见给予宽容,承认所有的偏好和所有的文明都是同样好同样值得尊重的。「自由主义的相对主义( liberal relativism )之根源在于只讲宽容的天赋权利传统,亦即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权利去追求他自己理解的幸福」。这自然正是穆勒在《论自由》中首先奠定而今天罗尔斯等继续展开的自由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施特劳斯则强调,「在尊重差异性和个别性( diversity and individuality )与承认自然正确之间是有张力的」,因为「当代对自然正确的拒绝就导致虚无主义而且就等同于虚无主义。」 37 由引文可以见到,对施特劳斯来说,自由主义证成宽容的论证如下:它首先接受虚无主义对价值的基本看法,从而接受不同的价值和人生观之间根本没有客观比较的基础,并因此得出所有价值都是同样的好,以及我们应该尊重和宽容人们的各种选择的结论。用施特劳斯的话,正因为谈不上对错好坏,才会得出「只有毫无限制的宽容才合乎理性」的结论。 38 而不宽容之所以受谴责,乃因为「它们建立在一个显然虚假的前提,即人们知道什么是善( good )的基础」。由此可见,现代性危机的最深根源,是现代社会广泛地接受了虚无主义的价值命题,而自由主义则是虚无主义泛滥下的必然产物。 但施特劳斯对自由主义的理解和批评都难以成立。首先,自由主义虽然主张宽容,并给予人们很大空间去选择各自的生活方式,但它绝对没有说要漫无限制地容忍所有的偏好和文明。作为一套规范性的政治原则,它清晰地界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透过各种制度安排,确保这些原则得到严格的服从,而它亦不会宽容那些背离自由主义基本价值的的行为。 39 自由主义的正义原则从一开始便限定了什么人生价值的追求是可以被容许,什么是不被鼓励乃至要被禁止的。这正是罗尔斯所称的「正当优先于善」( the right is prior to the good )的基本意思:「正义的优先性,部份出于以下主张:违反正义的那些利益( interests ),没有任何价值。由于一开始便没有价值,所以这些利益便不能凌驾正义的要求。」 40 所以,那些反对信仰自由,主张种族歧视,又或反对政治平等的价值观,都是自由主义所不能接受的。自由主义不是很多人误以为的那种对人没有要求,大家想做什么便做什么的理论。以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为例,它便要求政府要确保人们享有平等的基本自由,公平的平等机会,以及经济不平等分配必须对社会的弱势者最为有利。这些原则的背后,则体现了罗尔斯对自由平等和公平社会合作的理解。 41 所以,自由主义不可能会同意施特劳斯所说的「不宽容是与宽容具有同样尊严的一种价值」。 42 第二,在自由主义传统中,尊重个别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并非因为无法判断这些人生价值的好坏高低,亦非因为凡是人们选择的便是合理的,而是因为其它的道德考虑,例如对国家的权限的理解、对人性和幸福生活的看法,以至对个人自主和平等尊重的坚持等。因此,证成宽容可以有不同的理由,而宽容和虚无主义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这些理由在下面会详细讨论)。 第三,施特劳斯的逻辑推论大有问题。按定义,虚无主义是指没有任何可作价值比较的客观标准。如果这样,我们便不能从「不能获得关于绝对好和绝对正确的真正知识」推论出「所有的偏好和所有的文明都是同样好同样值得尊重( equally respectable )」这个结论,因为「同样值得尊重」本身已预设了两者是可以比较的,而任何的比较均必须预设一个可供比较的标准。如果虚无主义为真,那么合理的推论,应是所有的价值根本不能互相比较( incomparable )。既然如此,我们便不能说,所有的偏好是「同样好同样值得尊重」了。 再进一步,「值得尊重」本身是个规范性的价值判断。如果虚无主义为真,那么我们又如何可以得出「所有的偏好和文明同样值得尊重」这个普遍性的价值命题呢?要证成后者,我们便必须加入一个普遍性的道德前提。例如我们可以说,虽然价值无法比较,但因为价值是人们选择的产物,而不管选择的内容是什么,选择本身是有同等的道德份量的,从而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 43 但这个回应等于是说,「选择」本身是内在地好 (intrinsically good) 的东西。但这个普遍性的命题,恰恰是虚无主义要加以拒绝的。因此,从虚无主义推导不出宽容和尊重。既然自由主义主张宽容,那么它自然不可能预设虚无主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施特劳斯似乎从根本上误解了「宽容」这一概念的意思。自由主义所说的「宽容」作为一种德性,是指一方(宽容者)虽然相信有合理的理由,认为另一方(被宽容者)的行为、信仰或生活方式,在道德上完全不能接受,又或对个人及社会是有害,而且宽容者往往有权力对被宽容者作出强制性的干预,但却有意识地克制自己不采取任何行动。 44 不同宗教教派的冲突以及有关堕胎的争论,都是这样的例子。由此可见,宽容者不可能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否则的话,宽容作为一种德性的语境便被消解了,宽容者面对的那种紧张的道德两难也变得无从理解。 或许有人提出以下反驳:「虽说虚无主义者不可以对他人示以道德反感,但可以有情绪上的反感。正正由于虚无主义者自觉到自己的反感只是情绪上的,因此便没理据干预他人,他从而选择宽容。」 45 但如果只有情绪上的反感,那么宽容便很难被视为一种德性,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反感并没有合理的理由支持。(如果任何反感都可被容许,则会出现一个人愈多无理的反感,然后努力克制自己,则他变得愈有德性的奇怪结论。)再者,即使人自觉到自己的情绪是没有根据的,也推不出宽容便是最合理的,因为在这情况下,选择不宽容也说不上是道德上错的。如果要令上述说法成立,便需加入下述的类似的论证:「虚无主义者意识到自己的反感没有根据,同时意识到他人和自己在道德上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该受到平等的尊重,所以选择宽容。」问题却在于,一个前后一致的( consistent )虚无主义者是不可以提出这样的道德论证的。 施特劳斯或会回应,他只是相当宽松地用「宽容」来指涉一种放任不干涉的态度而已,而不是视宽容作为一种德性。如果是这样,我们便有必要将宽容作为一种道德理想( a moral ideal )和宽容作为一种政治实践 (a political practice) 区分开来。 46 作为一种实践,是说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的克制和容忍。但这种克制,却不一定是由于人们认同宽容作为一种道德理想,而是基于其它和道德无关的考虑。例如由于双方势力相若,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大家视宽容为迫不得已的暂时妥协( modus vivendi )或某种理性选择( rational choice )的策略而已。但这却意味着,当双方的权力关系一旦改变,彼此宽容的关系便有随时破裂的危机,而强势的一方采取任何不宽容的措施,也不能被视为道德上错的。 47 因此,当宽容只视为一种策略时,它并不是自由主义所理解的德性。但为了辩论起见( for the sake of argument ),我们仍然值得追问,虚无主义是否便必然导致宽容这种政治实践?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首先,这与历史不符。政治思想史家德克( Richard Tuck )便指出,在十六及十七世纪的欧洲,价值怀疑论者往往会赞成宗教迫害,而非宗教宽容。 48 根据德克的研究,当时的新斯多葛学派( neo-Stoicism )的怀疑论者,追求一种「平静沉稳」( imperturbability )的生活,采取一种道德相对主义的立场,不相信有任何客观的普遍性的道德和宗教真理。 49 可是在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多虔敬教徒,狂热鼓吹他们的信仰。怀疑论者遂面对一重两难:如果压制这些教徒,则和他们本身主张的生活信念不兼容;如果放任不管,却有可能令到社会分裂,秩序不稳,从而危及自身。在此情况下,怀疑论者往往置道德信仰于政治原则之下,即为了确保社会秩序而采取宗教不宽容的措施。德克因此认为,历史上怀疑主义和宽容没有任何必然关系。即使有,也只是在某些情况下,宽容是维持社会安定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而已。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到有关道德及宗教的知识,又或不可能知道这些信仰及价值的对错好坏,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允许信仰自由,有可能令得社会不稳,又或增加不同教派冲突的机会,那么选择不宽容是明智的。虚无主义和宽容作为一种政治实践之间,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但这不是自由主义的立场,因为它坚持宽容和信仰自由在价值上优于不宽容和宗教迫害。自由主义选择宽容,不是因为在政治道德中没有对错,而是因为宽容本身是一种值得坚持的道德理想。 施特劳斯或会换一种方式继续质疑:如果自由主义不是放弃「自然正当」( natural right ),那么又怎会容许多元和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拥有「什么是好的生活方式」的知识,为什么还要视宽容为一种德性?毕竟,在尊重差异性和个别性与承认自然正当之间存在张力。这是一个合理的质疑。自由主义要证成宽容作为一种德性,便必须指出即使价值有客观的对错好坏的判准,为什么仍要赞成宽容。 要回答这个问题,自由主义便必须面对所谓的「宽容的悖论」( The paradox of toleration )。当代哲学家威廉斯( BernardWilliams )曾将这种悖论刻画得入木三分。威廉斯说,最迫切需要宽容的环境,正是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极难化解的政治、道德及宗教冲突的时候。如果彼此不宽容,人们便惟有以武力解决争端,根本无法和平地活在一起。吊诡的是,最需要宽容的对象,恰恰是一个人道德和信仰上最难忍受的东西。设想你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你一方面深信自己的教派代表了真理,另一方面则视社会另一教派为亵渎神明的异端。你亦知道信仰不仅仅是某个人的一己选择而已,它还会不断鼓动其它人入教,影响下一代的心灵,甚至破坏社会的和谐团结。如果对方的信仰明明是错,明明不该存在,我们为何还要宽容?宽容为何仍是一种德性?这是宽容的悖论。 50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探问宽容的道德基础。以下我将考察自由主义传统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藉此进一步从正面论证宽容的道德基础。我将先讨论洛克及穆勒的思想。 3 在自由主义传统中,最早替宽容作出有力辩护的,是洛克 (1632-1704) 的《论宗教宽容》。 51 洛克不是虚无主义者,他是一位清教徒。洛克主张不同的基督教教派之间要彼此宽容,主要是根据他对国家和信仰的性质的理解。洛克认为,国家是由人民透过契约,自愿组成的具强制性的机构,目的是维护及促进公民的利益,包括生命、自由、健康及财产的保护等,但却不包括灵魂的救赎。灵魂救赎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并不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官员的权力「不能也不应当以任何方式扩及灵魂拯救」。所以,「必须严格区分公民政府的事务与宗教事务,并正确规定二者之间的界限。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么这种经常性的争端,即以那些关心或至少是自认关心人的灵魂的人为一方,和以那些关心国家利益的人为另一方的双方争端,便不可能告一结束。」 52 由此可见,洛克这里是主张政教分离。值得留意的是,洛克这种对国家的理解,和古典政治哲学有根本的不同。国家不再无所不在地介入人们的生活,并按照它认为理想的方式,培养人们的德性,教导人们如何过一种美善的生活。相反,国家权力的运用,只限于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对施特劳斯来说,洛克是沿着马基雅维利的路,将政治生活的目标降低了,从而与大多数人实际所欲求的贴近了。 53 但换个角度看,洛克强调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必须得到自由平等的个体的同意,其实是将目标提高了,因为人不再由于天生能力或阶级背景的不同而受到不平等的对待,个人权利及政治平等受到真正的重视。 施特劳斯或许会质疑,为什么非要将政治和宗教分离?灵魂的拯救,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吗?洛克可以回应,正因为信仰是头等大事,而将这等大事交托给一些并不见得较一般人高明,但却拥有庞大权力的官员的手上,是最不明智的事。由此引出宗教宽容的第二个理由,即洛克对信仰的性质的理解。洛克认为,信仰关心的是灵魂的救赎,而灵魂救赎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必须从内心出发,真心的相信自己所信的为真理。「真正的宗教的全部生命和动力,只在于内在的心灵的确信,没有这种确信,信仰就不成其为信仰( faith is not faith without believing )。」 54 因此,政府如果以法律、刑罚等强迫人们信奉某一教派,人们只会表面服从,内心却会极力反抗,这样反会成为灵魂拯救的巨大障碍。因此,宗教不宽容,其实是一种非理性( irrational )的做法:它根本不能达到当权者想达到的目的。但这里证成宽容的理由,是源于对信仰的性质的理解,和虚无主义无关。宽容者之所以选择宽容,正正因为相信有真理存在,所以才会关注什么方式才最能够令人得到真理。 但洛克的论证有很多限制。第一,洛克并不主张对天主教徒、穆斯林及无神论者实行宽容,因为前两者忠于外国的力量,会危及国家的管治权威,后者则由于不值得信赖,因为「诺言、契约和誓言这些人类社会的约制对无神论者是不可能具有约束力的。」 55 第二,洛克的理论只是特别针对宗教宽容,但却未必适用于其它领域。第三,洛克虽然解释了不宽容为何是不理性的,但却没有说明那为何在道德上是错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宽容者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方式令其它人相信他的信仰(例如透过教育或洗脑的方式,令异教徒改信自己的信仰),那么宽容便不一定是必要的。因此,洛克的理论很难充分解释宽容为何是一种德性。 56 现在让我们看看穆勒( J.S. Mill, 1806-73 )在《论自由》中如何为宽容辩护。相较于洛克,穆勒关注的并不限于宗教宽容,而是扩及生活每一层面,尤其是关注政府及社会所能正当地行使其权力于个人的性质及限度,以及个人享有多少的自由。 57 穆勒提出了他所谓的极为简单的「伤害原则」( Harm Principle ): 对于文明社会中的任一成员,在违反其意志,而又不失正当的地使用权力的唯一目的,是防止他对他人的伤害。若说这样做是为了他的好──无论物资上或道德上──理由都不充分。一个人不应该被强迫做或不做一件事,并说因为这样做对他较好,又或令他更加快乐,又或从第三者看来.这样做是明智的或正确的。……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至于仅涉及个人的部分,他是有理由绝对独立的。对于他本人,对于他的身体和意志,个人是最高的主权者。 58 「伤害原则」深刻地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精神:每个公民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只要不伤害他人,便应享有充分的自由,选择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些自由包括思想信仰自由、言论及出版自由等。因此,政府及社会应该宽容人们的选择──无论这些选择在他人眼中,是多么的离经叛道和难以接受。穆勒不仅反对政治不宽容,也反对社会不宽容,也即托克维尔( Alexis de Tocqueville )所称的民主社会的「多数人的暴虐」。这种暴虐最具体的表现,是社会大多数人常常将他们的意见和价值观,透过舆论压力或其它方式,强加在少数人身上。穆勒甚至说:「社会暴虐较那种种的政治压迫更为可怕,因为它虽不常以各种极端的刑罚为后盾,但却深入渗透于生活的每一细节,奴役人的灵魂,令人难以逃避。」 59 要防止这种情况,首要的便是确保在只关涉个人事务的领域,个人享有高度的选择自由。 伤害原则的理据在那里?穆勒在《论自由》开首,引用了德国哲学家洪堡特( Wilhelm von Humboldt )的话:「在本书中展开的每个论证,都将直接指向一个总体的首要原则:人类最为丰富的多元发展具有绝对而根本的重要性。」 60 由此可见,如何确保人能多元发展,是穆勒的根本关怀,而伤害原则则能最有效达到这个目标。但为什么多元如此重要?社会单一固然不好,但这并不表示愈多元便愈好。如果社会充斥各种低俗的生活方式,人们的道德及生活质素岂不是不升反降?社会过度多元,难道不会不利于社会团结和谐?穆勒的同时代人史提芬( Fitzjames. J. Stephen )便提出质疑:「一个人人清醒的国家,会更快乐更美好和更进步,虽然它较一个一半国民清醒一半国民是长期酒鬼的国家,少了一些差异。」 61 穆勒之所以提倡多元,是因为他认为,一个价值和生活方式多元的社会,才最合符人性的发展,因为人类不是根据同一模型铸造出来的千篇一律的机器。相反,每个人的性格、喜好、潜质均各有不同,没有所谓唯一的适合所有人的生活方式( mode of life )。因此,一个人活得丰盛幸福的必要条件,是容许他有充分的自由,找到最适合他的生活方式,活出真我。穆勒有一段精彩的说话,将这个观点表达得十分清楚,值得详引: 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人类的所有存在方式,只能建基于一种或相当少数的几种模式。如果一个人拥有相当的常识和经验,他为自己的生活所设计的模式是最好的。这并非由于它本身是最好的,而是因为它是他自己的模式。人不像羊;更何况羊也不是无所区别。一个人不能得到一件称身的大衣或一双合脚的靴子,除非那是度身订造,又或从一个大商店中随意挑选。难道给这个人一个合适的生活,较给他一件合适的大衣来得容易?又或者人类彼此在身体及精神构造上,较他们的脚形有更多的相似?只需指出人们有多元的嗜好,便足以构成不要尝试将人们铸成同一个模型的理由。而不同的人,也需要不同的条件,满足他们的精神发展。……人类在快乐的来源、对痛苦的感受,以及不同物质及道德能力对他们的作用上,都是如此千差万别。除非在生活方式上有相应的多元性存在,他们便不能公平地得到属于他们的幸福,也不能在精神、道德及审美方面成长到他们的本性所能达到的境界。 62 由此可见,穆勒之所以赞成多元,完全基于他对人性的理解。人性是多元的,因此没有古典政治哲学中所谓的唯一的自然目的,也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人性多元,不同的方式对不同人便有不同的重要性及不同的意义。人们应该宽容那些从自己的观点看来难以接受的价值观,因为海畔有逐臭之夫,对你来说难以忍受的生活方式,他人却可能甘之如饴。但这不是价值虚无主义,因为虽然没有一对鞋是所有人都合穿的,但却不表示没有一对鞋是我最合穿的,亦不表示鞋本身没有价值。穆勒支持的毋宁是一种人性多元论,反对有一种生活方式适用于所有人。但这亦不表示穆勒认为一个社会多元的程度可以无穷尽,也不表示所有方式都是一样的好(穆勒的名言「做个不快乐的苏格拉底,较做个快乐的蠢人为好」便是一例 63 )。 4 穆勒的论证却会面对以下质疑:即使人性多元这个说法合理,但也不表示每个个体便能最清楚自己的个性,并懂得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因为即使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有时也会作出非理性的选择,例如由于意志薄弱,又或目光短浅,从而看不到什么才是自己的真正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一定程度的家长制,不是显得十分合理吗?但穆勒的伤害原则却对此断然拒绝。理由是什么呢?穆勒当然不能说,凡是个人当下选择的便是最好的,因为这与经验不符。穆勒的真正理由是,一个人「为自己的存在所设计的模式是最好的。这并非由于它本身是最好的,而是因为它是他自己的模式。」 64 最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做了些什么,而是他用什么方式去做。对穆勒来说,个人为自己做的选择,远较别人帮你做一个正确的选择来得重要。由此我们引入穆勒证成宽容的第二个论证:个人自主( personal autonomy )。 65 这是自由主义传统中十分重视的一个价值,也被认为是支持宽容的最核心论证。 66 「自主」这个概念,一般被认为包含三个条件。 67 第一,一个自主的行动者必须能够自由行动,不会受到外力的限制,例如武力的干涉或法律制裁的威胁等;第二,他必须是一个理性的自由选择者,而不会受到不能控制的欲望所支配,并能够对自己第一序的欲望( first-order desire )作出后设的反省评估。就此而言,人具有自由意志,并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少哲学家甚至认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 68 第三,一个自主的人,必须可以独立于他人的意志,服从于自己为自己所订立的法则。如果我们接受自主的重要性,宽容的必要似乎便不难理解。即使他人有充分的理由认同或反对某种生活方式,也不应强迫一个理性自主的人接受,因为这样会侵犯他的自由意志,将他只当作手段而非目的来看待。而对自主的重视,亦可反过来支持多元的重要。一方面,自主的人会自然地追求不同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实践个人自主,也要求一个多元的社会,令得个人有足够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 我想施特劳斯在这里或会质疑,穆勒的人性多元和个人自主的观点,实在过于空洞,因为它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有关美善生活的实质答案。穆勒似乎在说:好好运用你的理性,选择你自己认为最适合的生活方式吧,唯一条件是你不能伤害别人。至于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对一个人的意义,完全属于个人事务,没有什么客观性可言。但当有关美善人生的问题被放进私人领域,当个人选择成了判断某种生活方式的价值高低的唯一标准的时候,岂不正正承认了在这些根本问题上,根本没有客观答案可言?在一个无所事事终日赌博的赌徒,和另一个敬业乐业行善好施的人之间,一个自由主义者不可以作出价值评断,因为选择之上没有更高的标准。选择成了唯一的标准。 69 施特劳斯然后会下结论:「如果我们的原则除了我们盲目的喜好之外,别无其它根据,那么凡是人们敢于去做的事,都是可容许的。当代对自然正当的拒斥导致虚无主义──不,它就等同于虚无主义。」 70 但这个质疑依然须面对我在第二节提出的批评,即如果虚无主义为真,则表示包括自由主义原则在内的所有价值,都没有客观性可言。但穆勒的伤害原则,显然是被视为普遍性及具约束力的道德原则,它同时肯定自由是发现真理,培养人的个性及发展个人自主的重要条件,不是个人任意的喜好而已。价值虚无主义不可能建立价值的规范性( normativity ),因此它不可能推出自由主义的原则。 有人或会替施特劳斯回应,指出自由主义并非彻底的虚无主义,因为自由主义只是在「善」( good )的领域相信虚无主义,而在「正当」( right )的领域则接受价值客观主义。这是什么意思呢?这表示自由主义刻意将人类的价值划分为两个范畴。「正当」领域关心的界定个人权利与义务的正义原则,以及关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责任;「善」的领域则关心什么才最能满足一个行动者的喜好和欲望,以及什么才构成一个幸福和有意义的人生等。具体点说,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如自由、权利、平等、宽容等属于「正当」的领域,而人们的美善人生的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以至各种喜好欲望,则属于「善」的领域。不少人认为这种二分是自由主义一个重要特点。 71 姑勿论这个区分是否合理,但它至少并不适用于穆勒,因为决定人们道德责任的伤害原则的理由,正正因为这是追求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善与正当,不仅不能分,而且密切相关。我相信其它自由主义也不会接受这样的立场,因为它根本站不住脚。第一,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本身便包含了一组道德价值。它没有理由说这组价值必然是道德知识,而那些被归入私人领域的价值则是主观相对的喜好而已。第二,即使我们同意这种区分,又如何能够从这两者性质的不同,推出自由原则的优先性?要论证自由的重要性,便必须指出它到底保障了我们什么样的根本利益( fundamental interest )。如果这些利益本身只是任意主观的喜好,自由原则亦不见得是社会最根本的正义原则。第三,设想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如果他接受自由主义的先决条件,是要先承认其信仰本质上和虚无主义无异,那甲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要接受自由主义的原则的优先性。所以,这种将「公共领域=价值客观 vs. 私人领域=价值虚无」的做法,难以成立。 但上述的批评,的确点出了个人自主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我们无法保证一个自主的人,必然会选择过一种好的或幸福的生活。个人自主似乎只是要求人们以某种方式去生活,即重视个人的理性选择,但它却无法进一步限定这种生活的实质内涵。对于其它自由主义者来说,这不仅没有不妥,甚至是一项优点,因为它可以藉此包容众多不同的人生观。但这对穆勒来说,这却是个难题,因为他是一个效益主义者 (utilitarian) ,「视效益作为所有伦理问题的最后裁判。」 72 什么是效益原则呢?按穆勒的说法,那便是「行动的正当性,和它们可能产生的快乐成正比;行动的错误,和它们产生的痛苦或快乐的反面成正比。」 73 因此,自由及个人自主最后的道德基础,便是效益原则。但这两者却可能会发生冲突。倘若一个人的选择,并不能产生最大的快乐,那穆勒似乎没有理由坚持个人自主的优先性。唯一的解释,是自主的选择必然总是能产生最大的效益。这似乎的确是穆勒的想法。例如他强调他所指的效益,是基于人作为一个进步的存有( progressive being )的持久的利益来立论 74 ,而「自由是进步的唯一可靠而永久的源泉,因为一有自由,那么有多少的个体,便有多少个独立的进步中心。」 75 但穆勒在这里显然过于乐观,因为自由原则和效益原则并不总是重迭的。效益主义最遭人批评的地方,正是在某些情况下,它会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点亦是罗尔斯在《正义论》对效益主义攻击最力的一点。 因此,穆勒虽然提供了不少原创性的论证支持宽容,亦清楚显示出宽容和虚无主义无关,但他的效益主义立场,却和他的自由原则存在很大的张力。现在的问题于是变成:自由主义是否可以不接受效益主义,又不用预设虚无主义,却仍然能够证成宽容及自由的重要性?当代自由主义哲学家罗尔斯承继康德的伦理学,对此提出了最有系统的论述。以下我将集中讨论他的理论,并同时进一步回应施特劳斯及甘阳对自由主义的批评。 5 罗尔斯的正义体系,包括两条原则,第一条是平等自由原则( principle of equal basic liberties ),即「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权利,在与所有人相同的自由体系兼容的情况下,拥有最广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 76 这里的基本自由包括人身自由、思想信仰自由、结社言论自由、政治参与自由等。这些自由构成一个自由的体系,而由于不同自由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所以没有任何一种自由是绝对的,而必须互相作出调整均衡。这条原则意味只要不侵犯他人的基本自由,每个人便有权利追求自己的人生观,国家不会鼓励或压制任何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它基本上承继了洛克和穆勒的自由主义精神。 罗尔斯如何证成他的原则呢?他称他的理论为康德式的道德建构主义 (Kantian Constructivism) ,基本特点是:「透过明确规定一种特定的人的观念,并视其为一个合理的建构程序的元素,而最后得出的结果,则决定首要的正义原则的内容。」 77 顾名思义,建构主义不是一个道德实在论( moral realist )的立场,认为有先验的或独立的道德实体,等待我们去发现。相反,正义原则的证成,是我们透过实践理性的运用而构造出来的。这个建构程序,便是罗尔斯所称的「原初状态」( original position )。而将所有个人数据排除出去的「无知之幕」 (the veil of ignorance) ,目的则是确保这个程序公平合理。具体点说,原初状态是扮演中介者的角色,将人作为自由平等的道德人的观念( a conception of moral person as free and equal )体现于契约之中,然后透过理性选择,得出他的正义原则。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乃建基于某种特定的道德人的观念上。所谓道德人,乃由人的两种基本道德能力构成。它们是正义感的能力,及形构理想人生观的能力。正义感的能力是指人们能够了解、应用并依正义原则行事。它令我们能够作出自主判断,并自愿尊重正义原则规定的合作条件。形构理想人生观的能力是指一种形成、修改及理性地追求不同人生目标的能力。这种能力令我们能理性安排自己的生活,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罗尔斯进一步设定,在社会合作中,道德人有两种相应的最高序的关怀( highest-order interests )去实践这两种能力。 78 所谓平等,是指当人们最低限度拥有这两种能力时,便彼此具有平等的权利去决定正义原则。所谓自由人,最少有三重意思。第一,作为独立自主的主体,人们能够自发地对社会正义原则提出自己的的观点和要求。第二,是指人们有能力对他们当下的欲望、目标以至最基本的信仰作出理性反省,并在必要时进行修改调整,甚至放弃的能力。第三,人能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原初状态分为两部份。第一部份是对原初状态的立约条件设下的种种限制,其目的是反映道德人的信念。例如透过无知之幕,将人们的社会背景及天赋能力等资料排除出去,便是反映人人平等的公平的理念,确保每个人有相同的议价能力。罗尔斯称这些限制为「合理的」( reasonable )部份。第二部份则是在原初状态中的立约者。他们被假定为理性自律的人( rational autonomy ),即不受任何给定的原则的限制,可以自由的选择对他最有利的原则。这部份被称为「理性的」( rational )部份,而且它从属于「合理的」部份,即表示个人利益的追求,必须受到道德原则的限制,这亦是罗尔斯所谓的「正当优先于善」的意思。 由此可见,若要了解罗尔斯的契约论,必须从整体看,而不要以为正义原则只是一群自利者在自然状态中进行议价妥协的结果。原初状态本身是一个道德设计,从一开始便约束了正义原则的内容及范围。「这些约束表达了我们视之为社会合作的公平条款的限制。因此,观察原初立场这个理念的一种方式,是视其为一个说明性的设计( expository device ),统合这些条件的意义并协助我们引导出它们的后果」 79 。严格来说,公平式的正义的证成基础不是在理性自利者的同意,而是在规定原初立场的合理的条件上。这些条件背后的理由,才是支持得出两条原则的主要根据。「他们同意的基础,已由对立约环境的描述及他们对基本物品的偏好所设定」 80 因此,罗尔斯称由原初状态推出两条正义原则,彷如严格的演绎关系。「我们必须留意,这些原则的被接受,并不是一种心理学定律或概率的猜测。理想而言,我希望显示,接受它们是符合原初立场的全面描述的唯一选择」。 81 有了以上背景,在继续讨论下去之前,我们可以先评估一下甘阳对罗尔斯的批评是否成立。甘阳认为,罗尔斯的假然性契约论面对一个康德式的困难,即一个自由人在原初状态中为何必然会选择道德。甘阳于是问: 何以见得这个彻底自由人一定会选择有法而不是无法?何以见得这个彻底自由的人一定选择把人当目的,却不会偏偏把人当手段?何以见得这个被「无知之幕」搞得连自己是男是女都还不知道的自由人,一定会选择『正义原则』而不是偏偏选择弱肉强食呢? 82 我认为,这个批评是由于对原初状态的性质的误解。第一,立约者并不是有绝对的自由任意选择,他们表面看来是理性自利的选择,其实一开始便已受到原初状态各种道德条件的限制。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便是希望找到最能实践及表现他们这两种道德能力的原则。第二,立约者之所以选择有法而不是无法,因为这是他们进入原初状态的目的,即希望找到一个互利( reciprocity )的公平的合作原则。第三,他们之所以视人为目的而非仅为手段,之所以不选择弱肉强食,因为原初状态的限制,令得立约者必须从一公平无私( impartial )的角度去思考。罗尔斯因此说:「极端选择( radical choice )的想法,即通常和尼采及存在主义相关的观点,在公平式的正义中没有位置。原初状态的立约各方最为渴望得到的是基本有用物品( primary goods ),而这种渴望,则是基于他们视发展和实践他们的道德能力为最高序的利益。此外,立约各方的同意,亦受限于那些体现了合理条件的限制。」 83 由此可见,甘阳似乎没有看到原初状态「合理的」部份,以为正义原则只是一群理性自利者自由选择的结果。实际情况却是,罗尔斯整个理论从一开始,便奠基于一种对「道德人」的理解之上。 84 因此,要批评罗尔斯,最好的方法是直接质疑他对人的理解。 事实上,甘阳在书中也朝这方向提出了批评。例如他质疑罗尔斯的「自由人」,其实是将人变成「赤裸裸的孤立的个体」,将人置于「虚无」之中,然后试图在虚无之中重建家园。甘阳并指出,「奠定自由的途径因此绝不能像康德罗尔斯那样先把人都提升到『绝对自由』的状态,这等于把所有人都连根拔起,等于必须以『虚无主义』才能奠定政治社会,结果只可能是彻底动摇政治社会的根基。」 85 这个批评十分严厉。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甘阳应该是指罗尔斯为了保证人们不受任何人生观的限制而获得绝对的自由,才透过无知之幕,将人们一切历史的、宗教的、族群的,甚至性别的各种偶然性排除出去,最后只剩下「光秃秃的个人」。而这种对自由人的理解,不仅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不符,在道德上亦不可取,因为它一旦将我们的人生观打进私人领域,这个桑德尔( Sandel )所称的「没有任何承载的自我」( unencumbered self )便变得十分空洞,只剩下选择的能力。因此,甘阳才会说「这个『自由』正是『虚无主义』的问题。」 86 但这个批评对罗尔斯并不公平。首先,我们须留意,原初状态中的人不是真实生活中的人。原初状态只是一个人为的设计,目的是反映对道德人的理解。「加诸于原初状态立约各方的限制,以及他们之所以被如此理解,是要体现在一个良序社会中对自由平等的道德人的理解。」 87 罗尔斯完全同意,在真实生活中,人们有不同的身份,亦有不同的宗教价值信仰。他从来没有要求我们放弃这些信仰,成为一个光秃秃的个体。他的意思毋宁是,既然我们的目的是要建构一套政治原则去规范社会合作,那我们便必须先有一种对人及社会的特定看法。它是建构主义的材料( materials )。没有它,我们根本无从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建构的程序。因此,罗尔斯要求我们暂时从我们种种特定的身份中抽离出来,只从「自由平等的道德人」这个观点去考虑正义问题。 这种「抽象化」 (abstraction) 的工作,在政治哲学中不仅无害,而且是必要的。例如如果容许立约者知道自已的社会出身及天赋能力,我们便无法确保一个公平的商议环境。抽象化只是要求我们采取一种特定的视角,或将那些从道德的观点看并不相干的元素暂时「括号」( bracket )起来,而不是拒绝或放弃它们。 88 「抽象化」和「理想化」( idealization )不同,后者往往倾向将某些元素夸张扩大,从而扭曲事实。例如经济学中将人假定为纯粹的理性自利者,又或效益主义假定人总有足够的利他动机服从效益原则,便常遭人批评为过度理想化。 89 那么,罗尔斯的「自由人」是否过度理想化?原初状态将和我们密切相关的人生观从原初状态中排除出去,是否预设了一种怀疑主义,暗里承认我们不可能对于这些问题有真正的知识?罗尔斯告诉我们,他这样做,最少有两重考虑。第一是和合理的多元主义有关。立约者知道真实世界是一个价值多元的世界,每个人持有不同的宗教观世界观。他们亦了解到,除非使用暴力,否则人们不可能会共同信奉某种整全性的人生观 (comprehensive conception of the good) 。因此,社会合作的基础不可能建基于任何形式的人生观上,因为它不可能得到自由平等的参与者的同意。 90 第二重考虑则和罗尔斯对自由人的理解密切相关。如前所述,人之所以自由,最具体的表现,是人具有理性自主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及价值信仰作出独立的反省,并在有必要时修改或改变自己的世界观。立约者因此认识到,正义原则最重要的不是保障某种特定的人生观,而是确保一个实践个人自主( personal autonomy )的条件。 91 人对个人自主的重视,优先于任何特定的人生观。基于这两种理由,立约者遂将我们的人生观排除出去。 罗尔斯的论证相当复杂,但其核心理念却相当清晰:我们视自己为自由人,并极度重视这个身分,因此我们有最高序的欲望,选择最能发展及实践我们的自主能力的原则。但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因为我们同时接受平等原则的规范。我们的选择,必须得到其它人的同意。因此,最好的选择,是人人享有平等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在这里,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属于两个不同层次。「自由人」界定了我们的目标,「人人平等」则限定了自由人之间的关系。个人对自由的追求,必须尊重平等原则设下的限制。就此而言,平等优先于自由。既然平等和自由是罗尔斯理论的基石,虚无主义又从何谈起? 6 但我们为何要如此重视个人自主?这显然不是自明的事实。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视发展个人自主为自己的目标。对很多宗教徒来说,毫无保留的相信,也许远较事事反省来得重要。为回应这个批评,后期的罗尔斯作出了一个「政治自由主义」的转向。他强调他的「人观」只是一个「政治人的观念」( a political conception of the person ),源于民主社会的公共文化,只适用于政治领域。而在非政治领域 (non-political sphere) ,人们则可持有其它不同的对人的理解。但这个回应难以令人满意。问题倒不在于一个人不可以同时相信不同的「人观」,而在于按罗尔斯的说法,正义原则打我们一出生开始,便已深刻地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部份。正义原则亦享有绝对的优先性。因此,它预设的「人观」,便很难在内容上如此单薄,在适用范围上如此狭窄。例如当两种「人观」发生冲突时,罗尔斯便必须论证,人们为何必须要给自由主义的「政治人」优先性。至于罗尔斯辩称这种对人的理解,来自民主社会的公共文化,亦有问题。困难不仅在于在多元社会中,不同信仰的人,对人的性质及关怀有极为不同的理解。即使这问题解决了,罗尔斯依然需要告诉我们,为什么他心目中的「平等的自由人」,在道德上是值得追求的。因此,要证成自由主义,便必须具体指出个人自主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性。只有这样,自由主义才能得到人们由衷的支持。我以下将提出两个这样的论证。 第一个论证主张,个人自主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一个人活得不自主,很难称得上在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为什么呢?这牵涉到自由主义对人生的理解。我们只能活一次,而生命完全属于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在乎自己活得怎样。我们希望活得精彩,过得丰盛。而人作为有自我意识及目的性的动物,我们的行动并不只是由本能推动。当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人自然有更多更高的追求。我们在不同领域追求卓越;我们透过生产和创造,展现人的原创性;我们关心灵魂的完善和救赎;我们盼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我们重视各种的人际关系。如此如此。这些东西,是构成一个美好人生的重要元素。但这些元素在每个人生命中的比重及重要性,却各有不同。之所以不同,因为我们有不同的整全性的人生观( comprehensive conception of the good )。所谓人生观,是指一种指导我们看人生看世界的方式。它告诉我们怎样的一种生活才有价值,什么是理想的人格及人际关系,人和自然及世界的关系等等。 92 它提供一个参照系,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动,并令得我们的生命具有相当程度的统一( unity )。 93 因此,我们可以说,幸福人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我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观。 94 但这是否表示只要我们能够实践当下的人生观,人便得到幸福?不然。因为人有犯错的可能。 95 犯错可以由于不同原因。例如掌握错误的信息,错误估计自己的能力,受到他人的误导等。我们不仅在手段上可能犯错,在目标上也可能犯错。很多人或会有这样的经验,即在某段时间曾坚信不疑的信仰,又或矢志不移追求的事业,他日看来却是毫无价值。这可能是由于自已对问题的看法改变了,也可能是那些信仰本身便是错的。因此,我们应该发展我们的反省能力,能够站得远站得后一些,对一己既有的价值信念作出批判性的检讨评估。我们不必视自己的幸福,必然系于某一特定的人生观。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过的生命」,无疑体现这种精神。但这不是价值虚无主义。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深信生活有好坏高低之分,深信我们有犯错的可能,我们才会重视反省,并力求活得更好。否则,反省便会毫无意义。 有人或会马上质疑,既然我们的信仰有可能犯错,那是否表示其它可能知道正确答案的人,可以用各种方式强迫我们选择正确的答案?不可以。因为自由主义会加多一个条件,即幸福的生活,必须在理智清醒的情况下,得到当事人真心真意的认可( endorse )。 96 别人可以提醒我们劝导我们,但不可以强迫我们。「没有人的生命,会因为那些不被个人认可的外加的价值而变得更好。」 97 这是自由主义传统中很深的一个信念。从之前的讨论我们已见到,洛克及穆勒的思想中都有这种想法。例如洛克认为,真正的宗教信仰,必须得到人们内心真正的认同;穆勒亦认为,一个人自己选择的生活模式是最好的,不是因为它本身是最好的,而是因为它是属于自己的模式。 个人内在的认可,为什么对幸福的人生这么重要?一个较直接的解释,是认为生命属于每个独立的个体。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才最清楚及最关心自己的生存境况,也只有个人才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98 如果某种价值得不到一个人真心真意的认同,而是强加其上,那么即使从第三者的观点来看,它是多么的理想,当事人的生活质素也不会因此而提高,他亦很难有足够的动机去实现这些价值。因此,一种价值是否对某个个体产生影响,需要一个内化( internalize )的过程,并令理性的个体自愿地接受。 有人或会再次提出质疑 : :自由主义的这种看法,岂不便等于承认了价值是完全赖于个人的主观选择?如果某种生活方式或活动,可以对不同人有不同的意义和重要性,岂不正好说明了它们本身根本没有客观性可言?自由主义之所以重视选择自由和个人自主,岂不是骨子里还是接受了价值主观主义? 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解。要澄清这个误解,我们须认识到,「一种活动需要得到我的认同接受,才变得对我有意义」和「一种活动本身可以独立于我的选择而对人有价值」两者是可以并行不悖而同时成立的。关键之处,在于这是从两种不同角度看价值。以弹钢琴为例。在今天,我们普遍认同弹琴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这种认同,体现在我们的音乐传统,各种各样的音乐会、教育、政府的艺术政策等方面。我们因此可以说,弹琴的价值已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并已深植于人们的审美意识之中。换言之,它的价值并不赖于个别人当下的主观喜好。尽管如此,弹琴是否对「我」的生命有意义,却需要得到我的认同和接受。我可以一方面认识到弹琴的价值,另一方面却选择从事其它活动。原因可以有很多。例如我没有这方面的天份,我对其他活动有更大的兴趣等等。一旦接受这种区分,我们便会发觉重视个人自主和肯定价值的客观性,两者没有冲突。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弹琴的价值源于何处。这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例如它可以有效的表达人类的情感,又或者音乐令我们身心愉悦等。我这里只是要指出,个人自主的重要性并不需要预设价值虚无主义。 批评者或会退一步,指出当「我」选择弹琴时,这个选择本身至少是任意及主观的。这是另一个误解。不错,一个理性的人在选择其行动时,他必然是由理由( reasons )推动。 99 这些理由可能源于他当下的某些欲望,也可能源于他的人生观,甚至源于他对道德原则的尊重。一方面,我们要求这些理由必须合乎工具理性,即在一个给定的目标下,这些理由是否能最有效实现这些目标;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追问这些目标本身是否合理,尤其是当选择者的决定遭到他人质疑时,当事人通常会提出进一步的理由合理化自己的决定。这些理由,原则上必须是与选择者进行对话的人能够理解及可以接受的。 100 换言之,这些理由至少是交互主体性的( inter-subjective ),而不是完全主观的。 101 因此,我们的很多选择,必须放在一个广阔的意义的世界中才可得到充份的解释和证成。这个意义的世界,包括我们的传统、文化、制度和一些被社会广泛接受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实践。就此而言,「选择」本身绝非令得某种活动有价值的必要或充份条件。选择之所以重要,只在于它令得这些活动和我们的生命联结起来,彰显我们是独立自主的理性主体,并令得我们有动力去实现这些活动的价值。因此,重视个人自主和价值虚无主义没有任何关联。 如果以上分析成立,则追求一个美好的人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我们必须根据自己认同的人生目标引导自己的生活;二,我们必须有自由对自己当下的信念进行理性的审察批判。因此,国家需要提供一系列的基本自由(信仰及思想自由、人身自由、言论及结社自由)以及其它物质资源,帮助每个公民实践他们的个人自主。 102 这部份地解释了罗尔斯的「自由人」为什么会选择平等的基本自由为社会正义的首要原则。 但我有必要澄清几个可能的误解。第一,个人自主最多也只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一个美好的人生,还需要其它条件配合,例如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选择的多寡,所选择的人生观本身是否有价值,个人运气( luck )等。因此,一个自由主义者大可以在容忍一个人选择作赌徒的同时,批评他的生活方式价值较低,例如赌博对个人品格的健康发展以及对家庭关系的损害等。自由主义没有必要说,凡个人选择的便有价值,甚至有同样的价值。第二,个人自主并不要求人们时时刻刻对自己的信仰作出批判怀疑,亦不需要鼓励人们不断作出选择。这既不可能亦不可欲。事实上,愈对我们影响深远的人生观,愈不容易改变。而一个人生命的深度,往往与他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和投入程度有关。正如威廉斯指出,我们的人生的「根本计划」( ground project ),会在最深的层次上决定我们的人生意义及生存价值,不是我们想放弃便放弃的。 103 自由主义毋须否认这点。自由主义只需指出,正因为这些计划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要尽量避免它们出错,才要防止别人强加这些计划于我们身上,国家才有必要保障我们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令得我们在一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发掘追求及修正我们最为重视的人生目标。 104 最后,重视个人自主,并不需要如社群主义所称的将人变成孤零零的个人。自由主义完全可以同意,个人是社会性存有,人们并不是一出生便知道自己想过什么生活,而总是透过不断学习,透过和重要的他者( significant others )的对话,逐渐从文化传统中吸收养份,从而清楚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关怀,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105 自由主义因此理应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提供足够的有价值的生活方式供人们选择,从而帮助人们发展其自主的能力。 106 大学教育中常常强调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道理便在于希望我们成为自主的人,学会如何生活。但个人自主是一个程度( matter of degree )而非零和 (zero-sum) 的概念。发展这种能力,并不需要将人连根拔起。事实上,这也不可能。任何批判必须同时预设了一个批判的基础。自由主义强调反思批判的重要,却不必将人变成无根的虚无的个体。 以上论证,主要强调个人自主对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性。以下我讨论第二个论证。这个论证强调「自由人」本身便是我们值得珍视的,因为实践自由体现了人作为人的本性。这种观点认为,人异于动物者,在于人有自由意志,可以理性地按自己的计划行事。如前所述,自由人体现于三方面。一,人可以自由地选择及反省自己的人生观;二,人可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三,人可以透过实践理性去证成道德原则。因此,当我们被迫屈从于他人意志而不能按自己意愿行事的时候,当我们受制于偶然的外在的环境及内心的欲望而不能独立地选择道德原则的时候,我们相当程度上丧失了人作为道德人这个最重要的身分。自由主义认为,人的尊严和终极价值,系于人是自由人这一点上。当我们说我们应该平等尊重每个人,或给予每个人平等权利的时候,既不是考虑该人的社会地位或自然天资的高低,也不是考虑他所持的特定的信仰或人生计划,而是尊重人作为一个自主的行动者( autonomous agent )这个特点。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在乎自己活得怎么样,之所以在乎行为的对错,之所以懂得问这些问题,背后正预设了我们视自身为自由人这个重要身分。失去自主,人便与动物无异。 一旦认识到这点,我们便不难看到,我们应该有最高序的( highest order )欲望去实践我们的道德能力,并建构一个最有利的社会制度,保障我们的个人自主。这解释了罗尔斯为何会如此重视「人是平等自由的道德人」这个身分,并将这个理念用不同方式反映在原初状态的设计上。 107 而当我们按照从原初状态选择出来的原则行动时,我们便在体现作为自由人的本性。因为「表现一个人作为某种特定形式的存在的本性,是按照那被选择出来的原则行动──如果这种本性是决定这些原则的决定性因素的话。」 108 罗尔斯称他的想法主要参考自康德的自律伦理学,原初状态可被视为在一个经验性框架内,对康德的自律观念( conception of autonomy )的一个程序性诠释。 有了以上两个论证,我们该可以明白自由人的重要性,并对罗尔斯的道德建构主义有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回答施特劳斯提出的挑战:自由主义之所以重视每个人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按照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去追求他们的生活,不是因为世间再无好坏对错,而是因为自由主义相信,只有这样,人才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才能实践自己的人性。施特劳斯当然可以不同意这种对人的理解,但却不能说这是「自由主义的相对主义」( liberal relativism ),又或虚无主义。 109 7 最后,让我们回到宽容的悖论的问题。一个自由主义者,怎么可以宽容那不可容忍的,而同时认为宽容为一种德性?首先,我们须知道,自由主义不是凡事宽容。因为有些事情本身便不应该被容忍,因为这些行为是道德上错的,例如种族和性别歧视。另一方面,有些事情一开始便不应该反对,因此不应属于宽容的对象。例如一个人的生活喜好及品味,旁人便没理由干涉。撇除这两种情况,宽容的范围便只限于那些宽容者有相当充份的理由反对,但却有意识地限制自己不作出干涉的信仰和行动。 110 这类情况通常存在于一些极富争议性的价值争论,又或社会大多数人相当不满的一些行为及信仰之中。例如堕胎问题、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安乐死、色情刊物应否禁制,以至不同宗教教派的争论等。 我认为要疏解宽容的悖论,便要区分两类彼此冲突的理由。第一类是那些一开始便令得人们对该信仰产生道德反感或厌恶的理由;第二类是那些令我们采取克制态度的理由。对自由主义来说,即是将尊重一个人的信仰和尊重人本身作一区分。当我们选择宽容,即表示第二类理由压倒第一类理由。所谓宽容,即表示一个人虽然对另一个人的信仰或行动有强烈不满,而且这些不满是有合理的理由支持的,但基于对持有这些信仰或行动的人的尊重,我们采取克制的态度。尊重人的什么呢?尊重每个人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具有自我意识和反省的能力,以及构建及追求一己人生目标的能力这个事实。这自然是罗尔斯的自由人的观念。宽容的基础,在于尊重人的自主性,并给予它在价值上的优先性。但宽容并不要求宽容者放弃自己的信念或接受虚无主义。伏尔泰的名言「我虽不同意你所说,但却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正是最好的说明。而宽容者一旦成为虚无主义者,那么宽容的悖论便不再存在,宽容也不再成为一种道德理想了。 培养宽容这种德性,绝不容易。最需要宽容的时候,通常是社会及群众压力最大的时候。苏格拉底的死,耶稣的死,都是死于宗教不宽容。当然还有那万万千千的政治、思想和宗教异见者。洛克、穆勒和罗尔斯,对此都体会甚深。宽容的艰难,在于必须能够穿过人们外在的种种差异分歧,看到人在最深的层面,分享着共同的人性,看到我们需要给予人平等的尊重。 111 这不仅需要理性的认知,还需要有对人的真切的关怀和重视。 没有宽容,哲人或许便只能被迫从事施特劳斯所称的那令人费解的「隐讳教导」( esoteric teaching ),而不能自由地畅所欲言。无待赘言,现代性和自由主义有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但自由主义的宽容传统,却肯定是现代社会值得珍视的一项成就,而不是施特劳斯所称的现代性危机。 (原刊于《中国学术》, 22 期,( 2006 ),页 1-39 ) 注释 1 对于这个根本的转向,可参考 John Rawls,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Moral Philosophy, edited by Barbara Herma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1-11. 2 罗尔斯曾将古希腊社会和现代社会作了一个很好的对照。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paper back edition, pp.xxiii-xxvi. 类似观点,亦可见 Charles Larmore, The Morals of Modernity,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 p.12. 3 Ronald Dworkin, “ Liberalism ” in Publicand Private Morality edited by Stuart Hampshi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127. 4 我将 conception of thegood 译为「人生价值观」,简称「人生观」,而非惯常译的「善的观念」,因为「善」在中文语境中,通常有道德上值得嘉许之意。但 conception of the good 没有这种意思,而是中性地泛指人们对道德及世界的基本看法,包括什么构成美好的生活,人和社会及世界的关系等。对于这个概念的详细说明,见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pp.19-20 。 5 Leo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 p.5. 中译本,《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3 )我虽然参考了中译本,但仍会就原文作出我认为较为妥当的翻译。又,在施特劳斯的讨论中,他总是将“ right ”和“ good ”同时并列,而不像自由主义般作出区分。因此,我理解他所称的虚无主义,泛指道德领域内的所有价值。 6 “ Natural right ”在施特劳斯处指称两个对立的观念。在现代政治哲学,它是指「自然权利」;在古典政治哲学,它是指「自然正当」或「古典的自然正义说」。甘阳对此作了一个很好的区分。《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页 14-15 。又,从「若自由主义相信虚无主义,则自由主义选择宽容」推不出「若自由主义不相信虚无主义,则自由主义毋需宽容」,但这似乎是施特劳斯的意思。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p.5. 7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pp.5-6. 8 值得留意的是,施特劳斯在批评自由主义或「自由民主制」( liberal democracy )时,却很少对自由主义的学理或某位自由主义哲学家的思想作出细致的分析。对于这点,可参考 John Gunnell, “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tics: The Case of Leo Strauss and LiberalDemocracy ” in The Crisis of Liberal Democracy: A Straussian Perspective,edited by Kenneth Deutsch & Walter Soffer.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7),pp.69-75. 但在这本书的导论中,两位编者却清楚指出,他们所指的自由主义,便是以罗尔斯和德沃金( Ronald Dworkin )为代表的强调「中立性」( neutrality )的当代自由主义。见 The Crisis of Liberal Democracy, p.1. 9 Strauss, “ The Three Waves of Modernity, ” in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 Ten Essays by LeoStrauss, edited by Hilall Gildin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9),p.81. 10 Strauss, “ Three Waves of Modernity ” , pp.81-98; 亦可见 Strauss, 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959), pp.40-55. 11 例如他说:「如果现代性通过与前现代的思想的断裂而出现,那么那些成就这一断裂的伟大心灵必定已经意识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 Three Waves of Modernity, ” p.83. 按这种说法,现代性的发展是由这些思想家有意识地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哲学家的选择。 Larmore 亦有类似观察。 Morals of Modernity, p.68. 亦可见《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页 21 。而 StephenHolmes 则提出一个看似无稽但却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现代性是由马基雅维利一人独力发起,那么岂不是说如果马基雅维利幼年夭折,现代性便不会出现? The Anatomy of Antiliberali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84. 12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p.127. 13 Larmore 对此有很好的讨论。 Morals of Modernity , p.75. 14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pp.139-42. 但我们需留意,施特劳斯虽然认为最佳政体只有一个,但具正当性的( legitimate )政体却可以有不同的形式。而最佳政体的实现,需要很多「机遇」的配合,而此是近乎不可能的。退而求其次,以君主制、贵族制及民主政混合而成的「混合政体」 (mixed regime) 堪称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最好政体。又,施特劳斯所谓回到古典政治中去,并不是说要照搬希腊的政治制度。他承认现代社会已和古代社会有了根本的不同。令人诧异的是,他接受自由民主制是我们今天最接近古典所追求的而又可行的理想。这个立论如何能和他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兼容,实在令人困惑。 Strauss, City and Man (Chicago: Rand McNally & Company, 1964),p.19; 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Other Studi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1988), p.113. 15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p.135. 16 同上注, pp.134-35. 17 同上注, p.5. 18 我说「基本上」,因为甘阳在书中并没有对施特劳斯的观点表示过什么异议或批评,而利用施特劳斯的观点来批评罗尔斯,则是甘阳的诠释,因为这两位哲学家生前并没有进行过任何哲学对话。 19 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页 60 。在罗尔斯的语境下,「权利对于善的优先性」( the priority of the right over the good )译为「道德正当对于善的优先性」会较为妥当。「权利本位的自由主义」( right-based liberalism )这说法是 Ronald Dworkin 最早提出来诠释罗尔斯的契约论的,相对于「以目标为本位」( goal-based )及「以义务为本位」( duty-based )的理论。但正如我在第五及六节的讨论所见, Dworkin 的诠释大有问题。我想罗尔斯会说他的理论是「以某种理想的道德人的观念为本位」( conception of ideal moral person )的政治建构主义 (political constructivism) 理论。 Dworkin, “ The Original Position ” in Reading Rawls, edited by Norman Daniel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38. 20 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页 72 。令人困惑的是,甘阳虽然认同施特劳斯对自由主义作出的批评,但却称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十分同情自由左派的立场。这两者如何能够兼容,甘阳在书中并没具体讨论。见页 148-49 。 21 同上注,页 142 。 22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p.3. 23 Kenneth Deutsch & Walter Soffer, “ Introduction ” in The Crisis of Liberal Democracy: A Straussian Perspective, p.1. 24 宽容和自由选择两者虽然有关,但意思却不是完全一样。宽容是指一个人虽不同意别人的行为,却克制自己不作干预,这自然含有消极自由的意思。但赞成人们有基本自由的权利,却不一定便表示对他人的行为有什么不满。 25 当然,这两个层次要处理的问题可以相当不同。但由于本文关心的是证成宽容背后的道德理由,而这些理由是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社会制度的。作者在这里多谢于兴中和周濂向我提出作出这个区分的必要。 26 例如康德的自律伦理学,罗尔斯的道德建构主义便既反对虚无主义,但又不接受实质的道德实在论( substantive moral realism )。对于这点的讨论,可见 Christine Korsgaard, The Sources of Norm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pp.35-36. 27 甘阳指出,施特劳斯视西方现代性和自由主义是同义词。《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页 5 。 28 施特劳斯虽然极力反对历史主义,但我想他不能否认,他一生的工作,其实都是在苦思如何回应现代性特有的危机。 29 这个区分参考自 Stephen Holmes, The Anatomy of Antiliberalism, p.xiv. 30 例如 Donald Crosby 便区分出政治、道德、知识论、宇宙及存在主义等不同种类的虚无主义。 The Specter of the Absurd: Sources & Criticisms of Modern Nihil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8), pp.8-36. 31 Strauss, Natural History and Right, p.4. 施特劳斯在用「虚无主义」一词时,有时也指我们没有能力知道任何的道德知识,这便近于知识论上的价值怀疑主义了。「世间没有客观的道德知识」和「我们没有能力知道这些知识」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命题。但细加比较,我认为他的意思是指前者,而这也合乎他对实证主义及历史主义的批评。 32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p.6. 33 Korsgaard, The Sources of Normativity,p.35. 34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p.21. 35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p.18. 但一个相对主义可以反驳说,从「所有思想价值的有效性均受限于某一时代或某一文化」推导不出「除了自由选择之外别无根据」这个结论。相对主义反对世间有任何超越于历史时空的普遍的永恒的价值,但它却不必因此说,所有价值的标准最后只能化约到个人的任意选择,因为这些标准可以来自于个人所属的文化、传统等。施特劳斯常常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两者等同起来,似乎看不到这两者的根本分别。 36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p.42. 37 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页 62 。引文中 Strauss 的原文,见 NaturalRight and History, pp.5-6. 我们须留意,甘阳这里不仅接受施特劳斯的立场,还补充说这亦是穆勒及罗尔斯的立场。 38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p.5. 39 甘阳也犯了类似错误。例如他说:「自由主义宣称其目的是一视同仁地尊重所有的宗教、所有种族、所有性别、所有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页 65 。 40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revised edition, p.27. 41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revised edition, p.266. 第五及第六节对此有更详细的讨论。 42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p.5. 43 作者多谢邓小虎向笔者提出这个观点。 44 John Horton, “ Tolerationas a Virtue ” in David Heyd ed. Toleration: An Elusive Virtu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p.28; Susan Mendus, Toleration andthe Limits of Liberalism (London: Macmillan, 1989), chapter 1; Peter Nicholson, “ Toleration as a Moral Ideal ” in Aspects ofToleration: Philosophical Studies, ed. John Horton & Susan Mendus (London:Methuen, 1985), p.160-62. 当然,这个界定本身不是没有争议。例如所谓合理的理由的性质及如何证成,干预的形式及程度,双方权力关系的大小都可以有不同诠释。尽管如此,这个对宽容的基本定义,还是被广泛接受的。 45 作者在这里多谢卢杰雄向我提出这个观点。 46 这个区分参考自 Bernard Williams, “ Toleration: an Impossible Virtue? ” in Toleration: an Elusive Virtue, pp.20-21. 47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样的行动是不明智的,因为强势者未能充分考虑到各种变量。但这是一个手段 / 策略的考虑,却非道德论证。 48 Richard Tuck, “ Scepticism and Toler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 in Justifying Toleration edited by Susan Mendu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pp.21-35. 49 Tuck 在文中主要讨论了荷兰哲学家 JustusLipsius 的思想及由其引发的影响深远的有关宗教宽容的争论。 50 Williams, “ Toleration: an Impossible Virtue? ” in Toleration: an Elusive Virtue, p.18; 亦可见 Mendus, Toleration and the Limits of Liberalism (London: Macmillan, 1989), pp.18-19. 51 John Locke, A Letter ConcerningToleration in Focus edited by John Horton & Susan Mendus (London: Routledge, 1991), pp.12-56. 中译,《论宗教宽容》,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 52 Locke, A Letter Concerning Toleration,p.17. 53 Strauss, “ The Three Waves of Modernity ” , p.87. 54 Locke, A Letter Concerning Toleration,p.18. 55 Locke, A Letter Concerning Toleration,pp.47-48. 56 对于洛克理论的批评,可参考 Jeremy Waldron, “ Locke: Toleration and the Rationality of Persecution ” in John Locke: A Letter Concerning Toleration in Focus, pp.98-124. 57 J.S. Mill, On Liberty (New York: Macmillan,1956), p.3. 58 同上注, p.13. 59 同上注, p.7. 60 原文是“ The grand,leading principle, towards which every argument unfolded in these pagesdirectly converges, is the absolute and essential importance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its richest diversity. ” 61 转引自 Mendus, Tolerationand the Limits of Liberalism, p. 49. 62 Mill, On Liberty, p.82-83. 63 Mill, Utilitarianism (London: Fontana,1962), p.260. 64 Mill, On Liberty, p.82. 65 穆勒本人并没有用「个人自主」这个名词来形容他的观点。 66 例如见 Joseph Raz, “ Autonomy,Toleration and the Harm Principle ” in Justifying Toleration edited by Susan Mendu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155. 67 这里主要参考 Susan Mendus,Toleration and the Limits of Liberalism, p.53. 68 Harry Frankfurt, The Importance of What We Care Abou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11-25. 另,这个条件相当接近于柏林所称的积极自由。 Isaiah Berlin, “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 in Four Essays onLiber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131-32. 69 穆勒本人并不持这种观点,因为他相信不同的快乐有质量上的区别。而他似乎亦相信,人类作为能不断保持进步的存有,会自然选择那些最能发展自己道德能力的生活方式。但如果我们只从伤害原则来看,政府或社会是不应干涉一个人的选择的──只要选择对他人不构成伤害。 70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p.5. 71 甘阳便持这种观点。《政治哲人史特劳斯》,页 64-65 。 72 Mill, On Liberty, p.14. 73 Mill, Utilitarianism, p.257. 74 Mill, On Liberty, p.14. 75 同上注, p.86. 76 第二条原则(差异原则)关注的是经济不平等分配的问题,并非本文讨论所在。但在另一篇文章中,我曾对差异原则作过详细讨论。〈自由主义、平等和差异原则〉,《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第八期, (2004 年 3 月 ) ,页 121-79. 77 Rawls, “ Kantian Constructivism in Moral Theory ” in John Rawls: Collected Papers edited by Samuel Freema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304. 这篇 1980 年发表的文章,是罗尔斯的理论发展的分水岭。它一方面清楚阐述了《正义论》中道德建构主义的特点,另一方面则铺陈了《政治自由主义》中的一些主要想法。又,罗尔斯后来改称他的理论为「政治建构主义」( political constructivism )。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pp.89-130. 78 “ Kantian Constructivism in Moral Theory ” , p.312. 这一点在《正义论》初版中是没有的,后来在修订版中才作此改变。对于改变的原因,可参考拙著〈自由的优先性〉,《二十一世纪》, 2000 年 4 月号第 58 期。 79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p.19. 80 同上注, p.127. 81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p.104. 82 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页 67 。 83 Rawls, “ Kantian Constructivism in Moral Theory ” , p.354. 84 除此以外,我们亦必须考虑「反思的均衡」( reflective equilibrium )在罗尔斯的理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因为只有在我们深思熟虑的判断( considered judgments )与正义原则经过来回反思对照并最后达到均衡后,证成的工作才真正完成。见 A Theory of Justice, pp.17-19. 85 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页 72 。 86 同上注,页 71 。 Sandel,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87 Rawls, “ Kantian Constructivism in Moral Theory ” , p.308. 88 施特劳斯的得意弟子 Allan Bloom 便指出,原初状态这种抽象化的工作,在哲学史上屡见不鲜,例如柏拉图及阿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霍布斯、洛克及鲁索的「自然状态」等,便都体现了类似的理念。“ Justice: John Rawls vs. the Tradition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 ,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9, (1975), p.650. 89 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讨论,可参考 Onora O ’ Neill,Towards Justice and Virtu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pp.39-44. 90 这里须留意,不可能得到一致的同意,并不表示便没有好坏对错。罗尔斯只是说,既然这是现代社会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那么我们应该将维系社会统一的正义原则建于其它道德价值之上。 91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pp.131-32. 92 对于整全性人生观的定义,见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 p.13. 93 所谓的统一,有横向和纵向两个意思。横向的统一,是指将我们当下众多不同的目标排定次序;纵向的统一,是指令得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连贯性,构成一个叙事式的( narrative )人生。至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个人身份」( personal identity )存在怎样的关系,则不是本文所能探讨。 94 当然,有人会质疑这连必要条件也谈不上,因为人生其实是一连串不连贯的偶然事件组成。所谓意义,也是任意及变动不居的。要完全解答这个问题,或许需要心理学上的知识。但如果我的观点能解释一般人的生活,便已足够。 95 这个论点我主要参考自 Will Kymlicka, Liberalism, Community and Cultur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pp.9-19. 96 「认可」和「选择」的意思不同。有些东西虽然不是你有意识的选择的结果,但经过反省后仍然可以得到你的认同。因此,「认可」这要求相对而言较为容易满足。 97 Kymlicka, Liberalism, Community andCulture, p.12. 98 我们当然不必说,在所有的情况下,个人的选择总是正确的或是最好的。 99 这里我们必须假定行动者至少在工具理性的意义上是理性的,否则没有人可以保证一个人的行动必然是合乎理性的。 100 这里所指的「对话者」不一定是具体的人,而可以是想象中的对话者,甚至是自己。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我反省」便隐含了这种意思。 101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可参考 Christine Korsgarrd, Creating the Kingdom of En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pp.275-310. 102 Kymlicka, Liberalism, Community andCulture, p.13. 103 Bernard Williams, “ A Critiqueof Utilitarianism ” in Utilitarianism: For and Agains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116. 104 因此,在这一点上,我并不认同罗尔斯对 Williams 的回应。见 Rawls, “ The Kantian Constructivism in Moral Theory ” , p.332. 105 对于与重要他者的对话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份认同,可参考 Charles Taylor, “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 , in Multiculturalism, edited by Amy Gutmann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32-34. 106 Raz 便认为,实践个人自主的一个必要条件,不单要有足够的选择,而是要有足够的道德上可接受的选择( morally acceptable options )。 The Morality of Freedo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6), p.381. 107 对于自由人的性质的诠释,罗尔斯前后期的说法有明显的不同。我这里的观点,倾向于他早期所称的「康德式的诠释」( The Kantian interpretation )。 108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p.222. Kymlicka 似乎忽略了从这一向度去理解罗尔斯对自由人的论证。 Liberalism, Community and Culture, p.12. 而甘阳在借用西季维克来批评康德及罗尔斯对自由的理解时,亦忽略了罗尔斯对这一点的重视,即自由人之所以会选择行善,是因为行善是实践人作为自由的道德人的本性。所以,罗尔斯并不如甘阳所说,「认为西季维克对康德的批评是决定性的」。罗尔斯的原文实际上是“ Sidgwick ’ s objection is decisive, I think, as long as one assumes, as Kant’sexposition may seem to follow, both that the noumenal self can choose anyconsistent set of principles and that acting from such principles, whateverthey are, is sufficient to express one’s choice as that of a free and equalrational being. Kant’s reply must be that though acting on any consistent setof principles could be the outcome of a decision on the part of the noumenalself, not all such action by the phenomenal self expresses this decision asthat of a free and equal rational being. ” Rawls, A Theory ofJustice, p.224. 斜体为本文作者所加。甘阳的批评见《政治哲人史特劳斯》,页 66-67. 109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p.6. 110 所谓「相当充份的理由」实在难以清楚界定,所以宽容的对象及范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111 Williams 在一篇讨论平等的有名的文章,便提出可以从“ technical point of view ”和“ human point of view ”两个不同观点去看人。“ The Idea of Equality ” in Problems of the Self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 p.236.
政治哲学与思想史
·
94
评论 ·
44
点赞
我院新获7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我院新获7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近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名单。 我院张雷声教授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陶文昭教授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张秀琴教授的《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获得一等奖,郝立新教授的《如何把握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齐鹏飞教授的《“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历史经验研究》和王易教授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获得二等奖。此外,王易教授作为主要参与人的社科普及读物《莫辜负新时代》也获得了二等奖。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代表了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高水平。此次评选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奖数创历史新高,六位教授获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研实力,将进一步推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双一流建设”。 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奖名单 编辑:冉诗琪
中国人民大学马院
·
20
评论 ·
86
点赞
杨阳丨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百年典范——评刘泽华总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杨阳丨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百年典范——评刘泽华总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内容提要: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以编撰者数十年学术积累为基础,将刘泽华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主旨的王权主义定位与各时期政治思想主题有机结合,以高度凝练出的问题意识,引领各分卷的内容厘定、体例安排、方法选择和叙事风格,实现了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编撰体例和叙事方式的全面创新。尽管还存在某些缺陷,但《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仍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创建百年以来的典范之作。它不仅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有思想的思想史,还是一部饱含现实关怀、试图回应和解释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的以政治思想史形式呈现的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史。 引言 20 世纪 20 年代,谢无量的《古代政治思想研究》 ( 商务印书馆, 1923 年版 ) 和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 ( 中华书局, 1924 年版 ) 相继推出,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正式起步。到 20 世纪 40 年代末,共有 13 部著作问世。 1952 年以后,该领域研究在大陆陷于沉寂,台湾虽有 10 多部政治思想史著作问世,但仍是对民国时期原有学统的延续,在研究对象、方法、体例上创新不多 。改革开放以来,自 1981 年徐大同等编著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之后,大陆陆续有数十部著作和教材问世,其中,刘泽华总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 ,无疑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创建百年以来的扛鼎之作。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以下简称《通史》 ) 的编纂起始于 2005 年,完稿于 2012 年。这部 9 卷本 535. 6 万字的巨著,之所以能仅用 7 年完成,得益于刘泽华及其合作团队在该领域的长期积累。刘泽华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 80 年代出版《先秦政治思想史》 (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年版 ) ,其后独立或带领其合作团队陆续推出《中国传统政治思维》 (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 ) 、《中国政治思想史》 (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 、《中国的王权主义》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 等 30 余部学术著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通史》出版前,有论者就认为已经形成了“刘泽华学派”或“王权主义学派”,也有论者认为刘泽华及其合作团队所代表的“新启蒙史学”是“中国思想界的一支劲旅” 。更有论者认为刘泽华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有“开拓之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领域。政治哲学、政治文化、政治文明、政治思维方式、思想与社会的互动等等,都有赖于他的倡导和发起”。 仔细研读刘泽华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著述,不难发现,他一直走在“思考的路上”。他每一部重要论著的出版,都是一次超越自我的尝试。在 30 多年的时间里,他不间断地拓展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问题意识和研究领域,矫正和尝试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创新和完善用以描述中国政治思想史基本特征的概念体系,努力厘清和勾画中国政治思想史 3500 年的演变脉络与线索。《通史》正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对当下和未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具有确定学科典范的意义。 一、 对象拓展与方法创新 20 世纪 40 年代,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著作——萧公权所著的《中国政治思想史》问世。在“凡例”中,萧先生称,本书写作是“采政治学之观点,用历史之方法,略叙晚周以来二千五百年政治思想之大概”。这个说法虽有自谦之意,却也反映了当时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特点。 “采政治学之观点”,是指参照西方政治学基本问题划定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知识边界。这个做法,早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创始之初就已确立 ,后继者大多是在前贤认识的基础上略有损益。 1981 年徐大同等编著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出版,这本著作仍将“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各个阶级的相互关系”等作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 。 “用历史之方法”,是指采用传统史学的研究和叙事方式。大体上,是先对思想家著作以训诂、考订等传统方法确定其真伪,辨明章句本义,然后对其各种主张分类归纳,得出结论。成果形式也多采用二十四史“列传”编撰体例,按照思想家生活年代依次排列加以介绍。史学方法固然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但不能作为唯一的方法。整理和归纳史料,固然可以告诉读者思想家说了什么或主张什么,但是却很难告诉读者思想家为什么这么说或为什么要提出某些主张,更难以告诉读者思想家的主张 A 、 B 及 C 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这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特有的魅力。因方法的局限而使其魅力被消解,这不能不说是传统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一大缺憾。 研究对象的确定与研究方法的选择之间有着深层的联系,正因为将研究对象限定在思想家关于国家组织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这一范围,才不需要引入或尝试传统史学和“列传”式叙事方式之外的研究方法。比照西方政治学问题意识裁量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在学科创建初期,虽不可避免,却迟滞了新方法的引入,也限制了研究的视野。问题是,中国有着与西方迥异的知识分类传统,中国古代思想家习惯于将政治、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等放在一起思考。这种整全式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存续了数千年,它决定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是很难按现代学科分类方法生硬切割的。 在《通史》中,刘泽华虽仍承认“政治是围绕国家政权问题而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的总称”,“政治学说所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国家政权问题”,但他也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包罗万象”,在确定研究内容和范围时,要坚持“宁失之于宽,勿失之于狭”的原则 。本着这一认识,《通史》各卷内容和叙事主题都远远超出了国家政权范围。事实上,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刘泽华就主张应该根据古代思想家思考的特点,将政治哲学、治国方略和政策、政策实施及政治权术理论等纳入政治思想史研究范围,并提出在沿用传统“列传”体叙事方式的同时,要注重开展“社会思潮和时代重大课题的研究”。在随后的近 30 年里,刘泽华有意识地推动上述各问题———特别是政治哲学、政治思维和政治文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厘定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 仔细翻读《通史》,不难发现,各分卷对思想家及流派的研究大多包括以下内容:1. 对思想家或流派政治思想理论基础或终极证明的论述,涉及人性论、历史观、天人关系等诸多政治哲学问题 ;2. 对思想家或流派关于政治关系、政治社会秩序等中观问题的论述,涉及国家理论、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合法性,政治分层,制度架构等问题 ;3. 对思想家或流派关于施政原则和治国方略的论述,涉及政策制定和实施原则、法治与人治、权术和权变等问题。 在以上述三项内容搭建各分卷叙事主题的同时,《通史》在个案研究中还重视对思想家思考过程的梳理,力图呈现思想家政治思维的个性特征。在一些分卷中,政治思维还被作为某一时期的政治文化问题单独列成章节加以叙述,如《秦汉卷》第三章就集中讨论了西汉时期学术思想的综合与政治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显然,这些研究,仅仅依靠归纳法不可能完成,它需要引入演绎法、阐释学的方法,也需要研究者的直觉或感悟。正确的直觉或感悟,需要建立在对政治史、社会史的深刻体察的基础上。刘泽华原本就是中国古代史名家,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社会史有多年的研究积累,且一直强调在“思想与社会的互动”中把握思想和思想史的脉络。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更重视对那些可能影响政治实践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观念的归纳和提炼,进而创生了一系列属于刘泽华及其学派的概念体系,将其作为《通史》重要内容,而这不仅拓展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范围,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编撰体例和叙事对象。 二、体例创新与主角复位 20 世纪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编撰体例和叙事对象受两方面影响。首先是受传统史学方法论的影响。因选择传统史学方法为主要方法,编撰体例自然会以“列传体”为主,即以思想家个人思想为独立问题或研究单元,分别加以叙述,其所列之章节多以思想家或思想家的某某思想为题目。其次是受中国哲学史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著作中。因大陆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在 1952 年后一度中断, 20 世纪 80 年代学科复兴初期,对作为其叙事对象的思想家的选择多参照哲学史。虽然当时许多研究者都意识到了政治思想史与哲学史的不同,也试图选择不同的人物,但因学科积累不足,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著作明显地表现出受到哲学史的影响 。 《通史》对研究内容的拓展,对政治哲学的重视,引入政治思维和政治文化研究,使这部著作在内容选择、编撰体例和叙事方法方面产生重大创新。 首先《通史》改变了单一列传体的编撰体例和叙事方式,突出了问题导向,其对思想家的个案讲解,大多围绕对某一时期政治思潮或政治思想演变趋向展开。这一编撰特色,尤以《秦汉卷》《隋唐卷》《明清卷》最为明显。其特点是行文进入某一时期,先对该时期政治思想主题进行梳理和提炼,然后围绕该主题考察思想的演进过程,揭示其逻辑线索。对思想家的个案评述,则多将其纳入宏观叙事之中;对个别在当时或以后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则可能单独列成章节,加以重点评述,以对个案的深度发掘展示政治思想史宏观演进中的微观线索。于是,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时代主题的演进、分殊与衰落,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列传式深度发掘,在各个分卷中都能得到较好呈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单一列传体政治思想史叙事存在的只见个案不见整体、以对个别思想家思想的陈述替代一个时期政治思想全貌的弊端。 其次《通史》大量增加了评述统治集团政治思想的篇幅。《通史》各分卷第 1 章大多是对统治集团政治思想的叙述,部分分卷的论述则多达数章。如《隋唐卷》共计 13 章,从第 1 到第 4 章,由经学的统一到儒家经典的注疏钦定,都是在讲述隋唐时期的统治思想。《秦汉卷》《明清卷》也都是开卷就用 3 章篇幅讲述统治集团的思想。一些分卷还有意识地重点介绍政治家的思想,《隋唐卷》第 8 、 9 、 10 章以“君道理论”为论题,集中讨论了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的政治思想。《明清卷》对朱元璋、朱棣、高拱、张居正的政治思想都设有专节论述。 最后《通史》极大地修正了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主角错位问题,让真正的政治思想家占据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舞台。如前所言,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哲学史影响,导致在哲学史上意义重大,但在政治思想史上不很重要的思想家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史叙事的主角,而一些在政治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却往往逸出了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视野。这个问题在《通史》中基本得到解决。比如《明清卷》第 1 、 2 、 3 章分别将朱元璋、朱棣、宋濂、方孝孺、邱濬、高拱、张居正、吕坤、海瑞单列一节,除吕坤外,这些人物都不见诸哲学史著作,而以往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著作,甚至连吕坤也很少提及 。 三、 问题意识与逻辑线索 以往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叙事,往往给人以头绪繁多,线索纷乱的感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前述的在对象选择与编撰体例等方面存在问题以外,还与有些研究者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有关。没有清楚的问题意识,就很难形成串联思想史叙事的主线。 问题意识来自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主旨特征的认识。从梁启超开始,该领域大多数研究者都接受对中国传统政治的专制主义定位,也认为作为意识形态存在的政治思想,其主流必定也是专制主义的。但是如何将这一总体定位贯穿于政治思想史叙事,特别是如何将其与不同时期的王朝政治需要以及政治思想主题相结合,提炼出属于特定时期的问题意识,并以此来统领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史叙事,形成能够清晰展示围绕主题展开的思想活动及其演进线索的章节编排,却鲜有成功之作。 《通史》编写以刘泽华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王权主义”定位为总纲。《综论卷》共 4 编 80. 2 万字,包括 17 章正文和 2 篇附录。第一编用 5 章篇幅叙述了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特点、价值认识等问题的观点,附录两篇文章对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研究所作的学术史清理,是对第一编内容很好的补充 ; 第二编主要叙述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主旨的认识,以 9 章篇幅概括性地论证了作为社会运行机制和政治思想主旨的王权主义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表现 ; 第三编论述了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观念—虽然只有 3 章,但在古代部分却整整归纳出了 20 个重要问题。 这些总纲性概述,汇集着刘泽华学术思想的精华,其对全书的作用自不待言。但《通史》编撰,难度更大的是如何将这些纲领性命题体现在各分卷的叙事中,特别是要将王权主义的主旨定位转换为各时期的政治思想主题,形成具体的问题意识,进而搭建起特定时期的政治思想史叙事框架和逻辑链条。相对而言,《秦汉卷》《隋唐卷》《明清卷》《近代卷》在这方面做得较好。下文仅以《秦汉卷》《近代卷》为例略作展开。 《秦汉卷》10 章,连同导论和附录,共 73. 6 万字。导论主要叙述秦汉之际的制度变迁和观念演化。第 1 章题目是“王权支配与思想的御用化”,可谓匠心独具,对分卷内容有“点睛”效果,清楚地提醒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已经结束,历史已进入“王权支配”的新时代,思想活动在这一既设环境下,逐渐走向“御用化”将是无法逃脱的必然 ; 第 2 章讲统治集团反思秦政调整统治策略 ; 第 3 章陈述儒生等知识精英通过自我调适,转换政治思维,其思想系统为统治集团所改造、接纳的过程 ; 第 4 、 5 章围绕汉代两个重要政治事件—盐铁之议和王莽更化展开,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在“王权支配”下,统治集团和知识精英在价值取向上的深层分歧,以及经学思维支配下儒生集团对王权体制的认识与迎合 ; 而后两章则集中叙述了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和社会化,以及王朝合法性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以上从导论开始,各章节的安排,都围绕王朝统治思想的确立与儒学意识形态化这一主题,可谓环环相扣。王权支配,体制制约,儒生的挣扎,调适与迎合,以思想活动的形式逐次呈现,逻辑线索清晰可见。 《近代卷》仅 6 章 20. 8 万字,篇幅虽短,但却是问题意识鲜明、叙事线索清晰的一卷。该卷紧扣中国文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代主题,将其放置在世界史的宏阔背景下,提炼出 4 个核心论题—走出天下走向世界的地缘政治思想、从王法走向公法的国家主权思想、从耕战走向商战的国家利益思想,走出王权走向民权的国体思想,分别以 4 章加以论述。虽然内容繁多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被归结为 4 个论题肯定会引起争议,但作为一家之言,特别是作为《通史》的一个分卷,其很好地发挥了贯通古今,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四、政治思想史亦是社会政治发展史 《通史》主体部分是古代,《近代卷》《现代卷》相加只有 86. 2 万字。这并不意味着刘泽华对现实问题缺乏兴趣。事实上,刘泽华的古代史和政治思想史研究,始终都是在试图解答自近代以来一直缠绕中国理论界的某些重大问题。例如,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为什么没能依靠内生资源转变为现代文明 ? 在对这个问题的不断探索和痛苦思考中,刘泽华逐渐放弃和修正了曾经信奉的某些理论信念,转而着眼于对中华文明特殊性的发掘,通过对战国第一代地主产生过程和国家权力在经济资源分配中的作用的考订与分析,他提出中国“古代政治权力支配着社会的一切资源”的观点 。“政治权力支配社会”,政治和政治关系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角”,弥散于并支配着其他领域,政治也就合乎逻辑地成为思想家们思考的中心问题,成为思想展开的最终归宿。这种社会领域的“王权支配”和与之对应的政治思想主旨,刘泽华将其概括为“王权主义”。 围绕“王权主义”这一核心概念,刘泽华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主辅组合命题”“刚柔二元结构”“经学思维方式”“四合一”“五独”“天谴论”“罪感意识”等不同层次的描述性概念,这些概念都被运用于《通史》的政治思想史叙事,有些还作为统领性的概念,在提炼主题、揭示思想的内在逻辑、评析思想的价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概念虽多运用于政治思想史领域,但却与“王权支配社会”等认识一样,不是取自传统经典或文献,而是来自刘泽华对中国社会史、政治史多年的潜心研究和深刻体察 ; 这些概念不仅对中国政治思想史有准确描述和高度概括的能力,而且对中国历史中的很多政治和社会现象也颇具描述和解释能力。进一步讲,它们的组合,基本上可以形成一个对中国历史及其现代化路径的分析和解释框架。运用上述原创概念书写的《通史》,注定会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中国政治思想史著作的新意,也注定会成为一部汉语世界真正有思想的思想史。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部政治思想史巨著,它还有着更广泛的社会史和政治史意义。换言之,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一部以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形式呈现的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史 。它不仅概括性地描绘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主旨特征,梳理了它 3500 余年的演化历程和逻辑线索,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足以影响政治行为的观念体系和思维模式,而且还以政治思想史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根本特征 : 王权主义的恢恢天网,造就了硕大无比的权力囚笼,吞噬了个体与社会的自由空间,窒息了社会自主发展的可能性,造就了普遍的相沿数千年的臣民文化,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最大障碍。 五、 遗憾与不足 《通史》出版后,雷戈曾针对《综论卷》体现的刘泽华学术思想发表过长篇评论,认为《通史》的推出“至少能使刘泽华的学术思想影响到三十年以后”。在高度评价之余,他也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大体包括刘泽华喜欢做“假言判断”,影响了学术推理逻辑的严肃性 ; “王权主义”概念的描述能力不够周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批判意义不够彻底,等等 。这些批评有些颇为中肯,有些则可能是因为作者还没有完全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意义。作为前辈学人,刘泽华曾长期浸淫于传统史学理论和分析框架之中。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历经近 40 年的苦苦求索,他虽实现了自我超越,但思考方式与价值维度在转换之余,仍留有旧时代的些许痕迹,于文章中间或给人以“不彻底”的感觉,这原本是可以理解的。对某些“假言判断”的存在,只要换个角度来观察,未必不能从中感受到刘泽华这些美好愿望背后蕴含着的炽烈的“家国情怀”。至于王权主义概念,如果不过于执着“王”字本义,而更多地聚焦刘泽华对其核心特征—“政治权力支配社会”的概括,则会发觉王权主义概念之所指,其空间和时间的范围远不像想象的那样狭窄。 高端的思想史作品,肯定都是思想家的“产业”。《通史》总体上展现了刘泽华数十年的思想创造成果,汇集了刘泽华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中国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等诸多领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所得。它在主题设定、内容选择、体例编排等方面都充满新意。然而,一部 535. 6 万字的巨著,参与作者近 60 人,集腋成裘,出现某些问题,留下一些遗憾,也是很难避免的。 因参与作者众多,基础各不相同,用心程度也有差异,导致各卷的水平不甚均平。《综论卷》《先秦卷》来自于刘泽华前期著作和论文成果,又由刘泽华亲自编撰,故能做到问题意识明确,逻辑线索清晰;各章节论述,深度自不必说,而且文字风格质朴而犀利,其中点睛之笔、神来之思,常能启发读者的无尽联想,实为政治思想史著作中难得的精品。《秦汉卷》《隋唐卷》《明清卷》等都有诸多高水平前期成果做基础,体例编排、内容选择、线索勾勒等多有创新之处,将其认定为上品之作当无争议。其他各卷或因前期成果准备不足,或因作者用力不够,与上述各卷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 各分卷虽都力求做到以问题意识统领全卷叙事,但对问题意识的准确提炼和把握,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前期研究做基础,需要有贯通中西和古今的知识视野,更需要有在纷繁复杂的思想现象中做到高屋建瓴的洞察力。各分卷主编和作者,虽多为当下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功力深厚的学者,但在上述各方面仍难以做到整齐划一,故《通史》中仍有部分分卷存在问题意识不甚明确、叙述逻辑线索不甚明晰等问题,而个别分卷在对象选择上也还未能完全摆脱哲学史的影响。至于具体思想家个案研究,其深度不一,个别研究还停留于简单归纳水平,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评论。本文写作时,刘泽华先生仙逝已近两月,但笔者仍相信刘泽华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光大,自有后来之人,也相信《通史》以后再版,各分卷主编和作者能够精益求精,像刘泽华一样不断超越自我,使《通史》这一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创建百年以来的典范之作更加完美。 原载《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5期,限于篇幅删去注释部分,全文请参考原刊。
政治哲学与思想史
·
9
评论 ·
79
点赞
陶希圣丨孔子的政治思想
陶希圣丨孔子的政治思想
编者按: 本文选自陶希圣:《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57-69页。
政治哲学与思想史
·
78
评论 ·
42
点赞
想做一个内心阳光的人,请牢记这5点!
想做一个内心阳光的人,请牢记这5点!
心中有束光,眼中才有一片海。——题记生活需要阳光,心灵更需要阳光。一个心中充满阳光的人,注定是一个内心温润、充满正能量,积极进取的人,心灵充满阳光要做到“五忌”。01少抱怨在这个世界上,谁都生活得不易,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要总是感叹命运多舛、生活对自己不公,真正成功的人都是一边流泪一边含泪奔跑。记住,没有谁能打败你,唯有你自己。02控情绪好的情绪,是家庭的风水。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单位,怨妇(夫)、怒汉永远不招人待见,也没有市场,整天把自己弄得悲戚戚的不仅对自己和家庭、事业无益,负情绪、负能量还会像瘟疫一样传染与扩散,最终会让周遭的人敬而远之。03不自负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对能力,对万物皆是如此。一个真正优秀的人,看到的往往是自己的缺点、差距,从对手身上,看到的却是优点,自己可吸纳的长处,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成绩面前,在鲜花和掌声面前迷失自己。谦受益,满招损,水满刚溢就是这个道理。04诫仇视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均衡,对财富,对机会都是如此。当我们失去某次机会、良机时,如其一蹶不振,哭天喊地诅咒世道不公,人生残酷,不如擦干眼泪,卧薪尝胆,扑下身子,苦练内功,当你的能力撑得起你的野心之时,就是你的成功荣耀之日。因为当机会、机遇再次降临时,你就能顺利抓住机会,并把握住机会。05忌嫉妒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职场精英,无论是业务、专业技能,还是管理领导能力,总会有同事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比自己更强或更优秀,嫉妒只会让人失去理智,会让人失去学习的动力,人生就是一次漫长的赛跑,不要计较一时一程,此时,我们唯有取长补短,正视能力上的差距和不足,迎头赶上,也许你就是下一位成功者!
哲学诗画
·
66
评论 ·
67
点赞
西窗烛未剪 山城已春天 | 哲学班的春天上海一期第四模块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绽放重庆
西窗烛未剪 山城已春天 | 哲学班的春天上海一期第四模块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绽放重庆
哲学班的春天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超杰 《西方哲学名著导读》年度课程 上海一期班 第四模块 之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小逻辑》 课程预告 课程时间及地点 课程时间 : 2019 年 3 月 2 日 -3 日 课程地点:重庆照母山 山头见茶房 报到地点: 重庆保利皇冠假日酒店 2 1 9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旧日温情如水 化作新年心中所有的来日可期 过往念念不忘 变成人生路上所有的如约而至 2019年的春天 哲学班的春天再次如期绽放 应荣誉班长汪武扬同学之邀 哲学班的春天《西方名著导读》上海一期班 将在这个春天挺进大西南 前往美丽的山城重庆 开启第四模块-黑格尔的精彩游学 重庆 一座拥有美食、美景、美人的山城 一座无法复制的8D城市 不论是穿楼而过的轻轨 还是不分东南西北 只有上下左右的魔幻立交 都体现了重庆的无可替代 它存在于山上、桥上、雾里、火锅里 与哲学班的同学们围锅炉而坐 畅谈哲理 分享心得 在初春的湿冷中喝酒烫菜 就着滚烫的火锅汤水一口下肚 麻、辣、鲜、香在口中萦绕 再来一口冰啤酒下肚 体验一次地道的重庆火锅 第四模块课程预告 黑格尔 课程时间:2天 探讨著作与主要问题: 1. 《 精神现象学》:精神发展史 2. 《小逻辑》:精神的辩证法 黑格尔 代表作: 《精神现象学》 《小逻辑》 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 19世纪 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 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Q 《精神现象学》的重要性? A 马克思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 和秘密“。 它是把握近代哲学历程的拓扑学,是黑格尔 哲学体系的导论,是引导人们进入黑格尔的梯子。 Q 《精神现象学》要解决什么问题? A 精神如何显现它自身。 它描述了人的意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正如恩格斯所说:“ 精神现象学也可叫作同精神胚胎学 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在其发展阶 段上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 历过的诸阶段的缩影。” 本次的游学活动 除了美景、美食与黑格尔之外 还有一次特别的参访之旅 我们将前往本次的东道主 荣誉班长汪武扬同学的企业 做客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是由世界五百强美国安道拓(江森)自控与上海延锋座椅有限公司、重庆博奥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合资公司。作为西南地区具有 领导地位 的汽车内饰零部件、模块及系统供应商, 延锋安道拓 形成了完整的产品平台和产品体系,并成为众多国内外整车厂商的第一选择。 第四模块时间安排 3月1日 报到时间:17:00前 报到地点:重庆保利皇冠假日酒店报到 欢迎晚宴:18:00 3月2日 09:00-10:30 第一节课 10:40-12:00 第二节课 12:00-13:00 午 餐 14:00-15:30 第三节课 15:40-17:00 第四节课 18:00-20:00 活动聚餐 3月3日 09:00-10:30 第一节课 10:40-12:00 第二节课 12:00-13:00 午 餐 14:00-15:30 第三节课 15:40-17:00 第四节课 17:00-19:30 企业参访 20:00-22:00 欢送晚宴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精彩 鸣 谢 聪明可以与生俱来,而智慧是需要学习的 花一年时间让自己的认知系统升级 也许是抵御不确定的未来的最好方式 后半生最值得学习的一堂哲学课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精彩立现 戳原文,更有料!
哲学班的春天
·
59
评论 ·
41
点赞
甘阳丨政治哲人施特劳斯
甘阳丨政治哲人施特劳斯
编者按: 本文为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前言部分。 一、引言 无论从思想学术的意义上讲,还是从社会政治的影响上看,列奥·施特劳斯(LeoStrauss,1899-1973)及其创立的政治哲学学派都是当代西方最奇特的一个现象。这种奇特性突出地表现在其学术影响和政治影响的不对称上,亦即施特劳斯学派对当代西方学术界的影响历来甚小,而对美国政界的影响却似乎甚大。不太夸张地说,所谓施特劳斯学派在西方学术界内历来是最孤立、最边缘、最不受承认甚至最受排斥的学派。例如尽管人们公认施特劳斯创立了一个政治哲学学派并与其弟子们编有西方大学用书《政治哲学史》,但我们可以注意到,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专著或政治哲学教科书和参考书都从不提及他的名字。在当代西方主流政治哲学的场域中,无论是自由主义的内部辩论,还是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或后现代哲学等的辩论中,施特劳斯的名字几乎完全缺席。这首先是因为施特劳斯学派的治学方式大异于一般西方学术界,他们长期来相当自觉地抱持一种孤芳自赏、独往独来的态势,而与几乎所有当代西方学术都格格不入。施特劳斯本人几乎从不引用任何当代西方学术成果,事实上在他眼里几乎所有当代西方学术都早已误入歧途而积重难返。从施特劳斯的视野看,无论是各种各样的当代自由主义,还是各种各样的当代左翼学术,说到底都归属同一阵营,即他们都是坚信现代必然胜于古代、而未来必然胜于现在的“现代人”或“进步人”,都属于施特劳斯所谓“现代民主的官方高级祭司”(the official high priests of democracy),从而不可能真正切入他认为最重大的时代问题即“现代性的危机”和“西方文明的危机”。施特劳斯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坚持必须从西方古典的视野来全面批判审视西方现代性和自由主义(两者在他那里往往作同义词用)。在他看来欧洲十七至十八世纪的那场著名的“古今之争”或“古典人与现代人之争”(Quarrel between the Ancients and Moderns)虽然表面上以“现代人”的全面胜利为结果,但这争论本身并未真正结束,因为西方现代性的正当性究竟何在,西方现代性究竟把西方文明引到何处去,都是根本尚未澄清而且变得越来越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他同时认为,虽然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几乎伴随现代性本身而来,但从卢梭发端一直到尼采和海德格尔及其后现代徒子徒孙的现代性批判实际都是从西方现代性的方向上来批判西方现代性,因此其结果实际都是进一步推进现代性,从而进一步暴露“现代性的危机”和“西方文明的危机”。施特劳斯由此强调,对西方现代性的真正批判必须具有一个不同于现代性的基地,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必须首先获得一个“超越自由主义的视野”(a horizon beyond liberalism)。而这个超越西方现代性和自由主义的基地或视野在他看来就是西方古典思想,特别是他所谓“柏拉图-法拉比-迈蒙尼德政治哲学”的视野。我们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施特劳斯会与几乎所有当代西方学术都格格不入,因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当代西方学者都会认为施特劳斯这样一种取向简直是一种“时代错乱症”(anachronism)。也因此,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学界基本都把施特劳斯及其弟子看成是学界怪胎而从不认真理会。 但不可思议的是,从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施特劳斯这样一种对西方现代性和自由主义传统进行最彻底批判的政治哲学,突然被美国主流媒体说成已经成为华盛顿的官方政治哲学,特别是成了美国共和党高层的政治理念。尤其在1994年共和党一举结束美国国会被民主党把持长达六十年的格局,取得在参、众两院都成为多数党的历史性胜利时,美国主要媒体如《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新共和周刊》以及《纽约时报杂志》等在惊呼美国政治大地震时,都指称当时已经去世二十年的施特劳斯是“共和党革命的教父”,认为这位原芝加哥大学政治哲学家是“当今美国政治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不可否认,施特劳斯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确实大量进入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重要决策部门,而且实际并不限于共和党。在政界地位较高的包括目前小布什政府的首席全球战略家、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维兹(Paul Wolfowitz),共和党军师小克利斯托(William Kristol),但也包括克林顿的政治顾问、自由主义派政治哲学家盖尔斯顿(William Galston)等。1999年施特劳斯诞辰百年,其弟子们出版纪念文集,书名题为《施特劳斯、施特劳斯派、与美国政教体制》,似乎也有意突出施特劳斯对美国政治的影响。而在此之前,自由派学者更出版有《施特劳斯与美国右派》,将施特劳斯与美国右翼政治直接挂钩。所有这些,都不免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施特劳斯的主要关切不是古典西方政治哲学倒是美国政治。但事实上施特劳斯生前很少谈及美国,也从不参与美国的任何当代政治辩论或政治活动,更从未写过任何关于美国政治的文章。他在美国唯一从事过的一次“政治”行为也只属于那种典型的院系政治,亦即当卡尔.波普尔在五十年代谋求芝加哥大学的职位时,施特劳斯曾与另一位政治哲学名家佛格林(EricVoegelin)联手加以封杀,使波普尔终于没有在美国找到工作。这是因为这两位政治哲学家都认为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是纯粹的半吊子说大话,品味低劣之极,从而认定波普尔是当代不学无术而欺世盗名的典型。施特劳斯对波普尔这类人的厌恶自然不足为奇,因为施特劳斯正是“开放社会的敌人”!事实上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的全部出发点首先就是强调,任何“政治社会”必然是一个“封闭的社会”(a closed society)即柏拉图意义上的“自然洞穴”,而象波普尔这些自以为已经走出“自然洞穴”的人,在施特劳斯看来只不过是已经堕入了现代人自己制造的“人为洞穴”或“第二层洞穴”而尚不自知罢了。 二、 现代性与“历史观念”的问题 施特劳斯对美国政治的影响诚然与六十年代以来美国保守主义的强劲崛起有关。当代美国保守主义本是对美国六十年代学生造反的强烈反弹而发展起来的。美国保守派学者常将六十年代美国与六十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相提并论,称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社会变革就是同样给美国造成浩劫的“美国文化大革命”。著名思想史家克利斯蒂勒(Paul Kristeller)在1991年一篇广有影响的文章中甚至有这样的名言:“如果中国人已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他们的文化革命,我们美国的文化革命却仍然天天都在愈演愈烈,而且在可见的未来都看不到可以克服这种文化革命的迹象。”施特劳斯虽然从不参与美国的政治辩论,但他对西方现代性的诊断却足以提醒美国保守派认识到,当代美国问题的根源必须归结到西方现代性的起源。事实上施特劳斯早在六十年代学生运动以前就深刻指出,现代性的本质就是“青年造反运动”,其根源就在由马基亚维里开端的西方现代性对西方古典的反叛,因为“现代反对古代”正就是“青年反对老年”,因此施特劳斯称马基亚维里是近代以来一切“青年运动”的鼻祖。在施特劳斯之前,尼采在其关于“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的著名论述中已经指出,“主人道德”或“贵族道德”的全部基础在于“以最大的敬意尊重老年和传统,因为所有法律的基础全在于这种对老年和传统的双重尊重”上,因此贵族道德必然“尊祖先而抑后辈”(in favor of ancestors and disfavor of those yet to come);但西方现代性则颠倒了这一道德基础,越来越不尊重祖先和老年,因为“现代观念”能地只相信所谓“进步”和“未来”,尼采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现代性起源于“奴隶”反对“主人”亦即“低贱反对高贵”的运动,因此现代性要刻意取消“高贵”与“低贱”的区别,而用所谓的“进步”与否来作为好坏的标准。施特劳斯的看法与尼采一脉相承,认为西方现代性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即所谓“历史观念”的发现,这一发现的重大后果就是人类开始用“进步还是反动”的区别取代了“好与坏”的区别。由于这种“历史观念”已经如此地深入人心,施特劳斯认为现代人常常忘了“好与坏”的标准本应逻辑地先于“进步和倒退”的标准,因为只有先有“好坏”的标准才有可能判断某一历史变革究竟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人类的败坏。但“历史观念”的兴起实际却使现代人已经本末倒置,不是用“好”的标准去衡量某种新事物是否对,而是倒过来用“新”本身来判断一切是否好。现代与古代因此形成一种有趣对照:如果说古代常常把“好”的标准等同于“古老”的,因此“古”就是“好”,而“最古的”(上古、太古)就是“最好的”,那么现代性则恰恰倒过来把“好”的标准等同于就是“新”,由此现代性的逻辑就是:新的就是好的,最新的就是最好的,因此青年必然胜于老年,而创新必然胜于守旧。在这样一种强劲“历史观念”的推动下,现代性必然地具有一种不断由“青年反对老年”、不断由今天反对昨天的性格、从而现代性的本质必然地就是“不断革命”。在这样一种万物皆流,一切俱变,事事只问新潮与否,人人标榜与时俱进的世界上,是否还有任何独立于这种流变的“好坏”标准、“对错”标准、“善恶”标准、“是非”标准、“正义”与否的标准?还是善恶对错、是非好坏的标准都是随“历史”而变从而反复无常?如果如此,人间是否还有任何弥足珍贵值得世人常存于心甚至千秋万代为人景仰的永恒之事、永恒之人、永恒之业?这就是施特劳斯五十年前出版的成名作《自然正义与历史》(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1953)所提出的中心问题。 施特劳斯这本著作的书名中就出现的natural right一词颇足以对中文翻译造成困难。因为施特劳斯在此书中刻意用naturalright一词指称两种正好对立的观念,即一是他所谓的古典的naturalright学说,另一种则是他所谓现代的natural right学说。在指古典学说时他的natural right用法基本应该读作“自然正确”、“自然正当”,或更准确些可以译为“古典的自然正义说”;而在指现代学说时则就是指人们熟悉的西方17世纪以来兴起的所谓“自然权利”或“天赋权利”说。大体而言施特劳斯这部著作的前半部分所使用的natural right多指“自然正确”或“自然正义”,而该书后半部分(第五和第六章)所用的natural right基本是指“天赋权利说”(因此后半部分有时也用比较明确的复数natural rights,但他往往仍然用单数的natural right)。施特劳斯全书的基本思想实际就是论证,17世纪以来西方现代“自然权利”或“天赋权利”说及其带来的“历史观念”的兴起,导致了西方古典的“自然正义”或“自然法”(Natural Law)的衰亡。这也就是该书书名《自然正义与历史》的含义,即“历史观念”颠覆了“自然正义”或“自然正确”的观念。确切地说,施特劳斯认为,西方现代性及其“历史观念”的发展最终导致“彻底的历史主义”(radical historicism),即彻底的虚无主义,亦即根本否认世界上还有可能存在任何“好坏”、“对错”、“善恶”、“是非”的标准,同时这种“历史观念”导致似乎人间再没有任何永恒之事,因为一切都转瞬即逝,一切都当下消解。这种“历史观念”因此无情地冲刷着人心原有的深度、厚度和浓度,导致人类生活日益平面化、稀释化和空洞化。这就是施特劳斯所谓的“西方文明的危机”和“现代性的危机”。 我们这里不妨借用施特劳斯弟子,但后来成为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的盖尔斯顿教授的《康德与历史的问题》来简略说明何为西方现代性意义上的“历史观念”以及为什么“历史观念”导致虚无主义。盖尔斯顿指出,西方现代的“历史观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步观念”的提出,第二阶段是“历史观念”的提出,而第三阶段则是走向所谓“历史主义”(historicism)。第一阶段即所谓“进步观念”的兴起是在马基亚维里开端的反叛古代以后,培根等早期启蒙哲学家的乐观主义的“历史”观念,他们坚信一旦现代人彻底地挣脱“古人”的思想枷锁以后就能走上人类无限“进步”的大道,尤其相信“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给人类带来福祉和光明。但卢梭第一个打破了启蒙运动的这种迷梦,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等于人类的进步,因为科学技术同样可以造成人类的败坏甚至毁灭人类。康德接过了卢梭的这个问题而将“进步观念”改造成他自己的“历史观念”。所谓“历史观念”就是承认卢梭所言科技进步和现代的进展将伴随着人类的灾难,但康德认为“历史”作为一个总体过程必然地甚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走向自己的终点,这个终点就是人类的“目的王国”即自由王国。这是因为康德哲学将“自然”(必然)与“道德”(自由)分离,因此康德的“道德”即自由的实现就必须在“历史”中来完成,但这“历史”的进展并不是由人的道德行为来实现,而是由“天意”借用邪恶和暴力来促成,但最后的结果则是根除邪恶和暴力。盖尔斯顿强调正是康德首先提出的这个“历史观念”导向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的狡计”概念,即所谓历史是由看不见的无形之手所推动或即由“恶”推动,但即使尸横遍野、血留成河,人类最后必定将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而达成“历史的终结”。而从这种终点的立场看,人类在这一过程中的一切苦难、灾难似乎都是必要的甚至值得的。第三阶段则是上述“历史观念”的破产,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没有人再相信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的这种“总体历史”,随之出现的是存在主义的“历史主义”观念,即认为历史根本就没有方向,更没有目标,甚至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历史”。因为所谓“历史”至多是某个“特别时刻”(a privileged moment)的突然来临或“绽出”,这种“绽出”既无法预料,更没有任何因果必然性,一切都是任意的,一切都只能归结为某个体或某群体的“命运”。──盖尔斯顿主要研究的是上述第二阶段即康德提出的“历史观念”,因此他对第三阶段的“历史主义”未多论述。我们或许可以补充说,所谓第三阶段的“历史主义”,或施特劳斯所谓的“彻底历史主义”(radical historicism),其最大的代表作自然正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927)。正是海德格尔拈出的所谓“绽出”(ekstasis)或他后期特别喜欢用的所谓“突然发生”(Ereignis),根本地启了以后的所有后现代哲学的思路:一切所谓的历史、世界、人,都是断裂的、破碎的、残片式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个“突然发生”的偶在而已。 我们现在可以提出一个看法:施特劳斯的《自然正义与历史》虽然全书没有一个字提及海德格尔的名字,也没有提及海德格尔的任何著作,但《自然正义与历史》这个书名似乎正遥遥罩向他从前的老师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之书名《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这个书名突出了他最基本的思想,即只有从“时间的视野”才能把握或领会“此在”甚至“存在”的意义,但他所谓的“时间”,或他所谓的时间性、历史性,都是指某种突然“爆出”或“绽出”或所谓“自我出离”的“时刻”或“瞬间”。施特劳斯的书名《自然正义与历史》似乎隐隐地提问,在海德格尔这样的“时间”和“历史”下,是否还有“正义”的可能?“此在”是否能成为追问“正义”的存在者?“存在”是否至少能暗示“正义”的某种可能或不可能?在这样“爆出”或“绽出”的“时刻”中,或在这种“特别时刻”中领会到的此在和存在,是否还有“善恶”之别、“好坏”之分、“对错”标准?施特劳斯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没有给“政治哲学”留下空间,因为这个空间被留给了某些已知或未知的“神祉”。但在施特劳斯看来,西方现代性的“历史观念”发展到海德格尔的“时间”概念,正是堕入了最彻底的虚无主义,因为如果一切都只是由“命运”决定的无法把握的“绽出时刻”,那么人的一切选择就都只能是“盲目的选择”,人被免除了选择善恶与是非、好坏与对错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可能再作为有责任的存在者而生活”,这表明“虚无主义的不可避免的实践结果就是盲目的蒙昧主义(fanatical obscurantism)”。 但我们需要立即指出,施特劳斯的目的却并不是要专门或特别批判海德格尔。恰恰相反,他只是要指出海德格尔的思想乃代表“历史观念”和现代性的最彻底展开。事实上施特劳斯认为海德格尔的最大贡献恰恰在于他以彻底的“知性真诚”第一个指出在现代性下“伦理是不可能的”,从而以最大的勇气面对一个基本“事实”即西方现代性的底下是一个虚无主义“深渊”(abyss),而其他人如新康德主义文化哲学家卡西尔却不敢面对这一“事实”。施特劳斯最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一再强调,从马基亚维里、霍布士、洛克、卢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一直到尼采、海德格尔,所有这些现代思想巨人实际都是“共谋者”,亦即他们都在参与同一个伟大事业即“现代性的筹划”,不管他们之间有多少分歧,但在“筹划现代性”这一总方向上他们是完全一致的。而所有这些现代思想巨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具有最彻底的“知性真诚”。正是这种彻底的“知性真诚”使他们日益深刻地展开现代性的逻辑,从而日益暴露出现代性的最大问题即虚无主义,由此现代性的最大反讽就在于:“理性发展得越高,虚无主义也就发展得越深,我们也就越无法成为社会的忠诚成员”(the more we cultivate reason, the more we cultivate nihilism, the less are we able to be loyal members of society)。施特劳斯从三十年代开始就认为,现代性的最深刻问题就是这一所谓“知性真诚”(intellectualprobity)或“哲学自由”的问题。早在他1930年发表的第一本著作《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中,施特劳斯已经指出,斯宾诺莎写《神学政治论》的根本关切和唯一目的就是要捍卫“哲学追问的自由”(freedom of philosophing),斯宾诺莎对于当时的斯特劳斯来说就是“哲学”的化身。我们下面会看到,这一“知性真诚”或“哲学自由”的问题乃是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的中心问题。这里仅指出,施特劳斯虽然深刻批判现代性,但他同时对所有这些现代思想巨人怀有极高的敬意,其原因即在于他自己对“知性真诚”的认同。例如他一方面深刻检讨马基亚维里的问题,另一方面却又承认自己“情不自禁地热爱马基亚维里”。同样,他虽然对海德格尔后来与纳粹的关系深恶痛极,但他始终认为“我们时代的唯一伟大思想家是海德格尔”。 在施特劳斯看来,当代的一个通病往往是把现代性的黑暗面都归结给某些个别思想家,然后似乎现代性又没有问题了。他强调重要的不是要谴责个别思想家,而是要透彻理解“现代性”的基本性格和方向,才能真正了解为什么现代性的运动会从“第一次浪潮”(马基亚维里、霍布士、洛克等)推进到“第二次浪潮”(卢梭、康德和黑格尔、马克思),又从第二次浪潮推进到“第三次浪潮”(尼采和海德格尔)。尤其现代性的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也是现代性的两次大危机,其中卢梭、尼采、海德格尔都曾以最大的努力批判现代性而试图返回“古典”世界(例如尼采之高扬希腊悲剧,海德格尔之力图返回“前苏格拉底思想”),但施特劳斯认为由于他们都是向着现代“历史观念”的方向去努力,因此不但没有能够返回古典的自然世界,反而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大地推进了现代性的方向。《自然正义与历史》一书即试图勾勒出现代性的这一方向并与“古典”思想相对照。但该书的结构却非常特别,全书除“导论”外一共六章,排列次第是:第一和第二章讨论当代,中间的第三和第四章处理古代,最后的第五和第六章则讨论近现代(马基亚维里、霍布士、洛克、卢梭、柏克等)。这一安排的结果是,全书结尾处恰恰回到全书的开头(从近现代到当代),亦即全书第一章的开头实际是接着全书结尾来的。全书的中心则是中间的第三和第四章,特别是从第三章到第四章的过渡,实际是从“古典哲学”到“古典政治哲学”的过渡。第四章因此是全书的核心所在,论述施特劳斯所谓“苏格拉底-柏拉图路向的政治哲学”。 施特劳斯这一章节安排的次第似乎暗示此书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读法。除了最通常的从头读到尾以外,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读法。一是可以直接从现代部分即第五章开始,即现代“天赋权利”说的兴起,随后是第六章“天赋权利说的危机”和历史观念的兴起,接下去从第六章返回第一章(当代),即从“历史观念”到十九世纪“历史学派”再到二十世纪的“彻底的历史主义”,而从第一章到第二章看上去似乎有点奇怪地转向韦伯,实际却是从彻底历史主义即虚无主义而指出虚无主义必然遭遇韦伯面临的“诸神冲突”的问题,或各种不可调和的“终结价值”的冲突问题。我们知道韦伯所谓“诸神冲突”的问题其实也就是罗尔斯力图用他所谓“政治的自由主义”来解决的问题,亦即一个社会具有多种彼此冲突而且不可能调和的终极价值取向时如何可能安排一个政治。罗尔斯真的可以解决韦伯无法解决的问题吗?这里可以暂且不论,因为施特劳斯并没有活着看到罗尔斯成名,但重要的是施特劳斯在五十年代提出的问题不仅是韦伯在二十世纪初面临的问题,而且同样是罗尔斯等无数人在二十世纪末面临的问题。而施特劳斯想提醒读者的其实是,“诸神冲突”的问题实际把我们带回到了“古代世界”的开端,因为人类古代首先面临的都是“诸神冲突”的问题。由此从讨论当代的第二章直接过渡到讨论古代开端的第三章也就非常顺理成章了。施特劳斯的全部思考实际就是认为,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也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如果说海德格尔用诗歌的语言暗示了一个似乎“诸神共舞”的美妙的“前苏格拉底诗意世界”,那么不如说韦伯的“诸神冲突”的世界才是“前苏格拉底时代”的世界。这里因此也就可以考虑另一种可能的读法,即直接从第三章开始亦即从古代一开始的“非政治的哲学”开始,从第三章到第四章的过渡是要说明为什么“古代非政治的哲学”是不充分的,从而有第四章考察的“苏格拉底政治哲学”的兴起,以及“古典自然正义论”的三种形态,即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自然正义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正义论,以及中世纪基督教的托马斯的“自然法”。从第四章到第五章的过渡则是“古今之争”,即西方现代性对西方古典的反叛,从而有现代“天赋权利”的兴起,接着是天赋权利的危机、历史观念的兴起和走向彻底历史主义一直到诸神冲突,从而再度回到古代。施特劳斯刻意安排这样一个从今到古、从古到今的循环结构,自然是为了突出“古今之争”的问题,从而诱使读者去考虑:现代政治哲学真的高于古典政治哲学吗?现代人真的胜过古代人吗?这当然都只有读者自己去判断。 施特劳斯学派最近已经连续开了三次纪念《自然正义与历史》出版五十年的学术讨论会。最近中文世界学者也已经对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产生甚大兴趣,本书中文版的出版正好是该书出版五十周年之际,可谓适得其时。鉴于施特劳斯学派晚近以来已经崛起为足以与整个美国主流学界相抗衡的显学,我们以下有必要先看一下这个颇为奇特的学派。 三、施特劳斯在美国 不过不管施特劳斯与美国政治究竟发生了什么关系,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他本人的思想并不是在美国政治和美国思想的氛围中所形成的。施特劳斯于1899年9月20日生于德国一个乡下小镇,与他的同时代人例如汉娜.阿伦特、本雅明、肖勒姆(Gershom Scholem)、洛维特(Lowith)等同属所谓“德国犹太人”。对他们这一代犹太人来说,尚在青少年时代首先目睹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的冲击,随后则是海德格尔哲学革命的强烈震撼,但紧接着的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德国灭绝犹太人的种族屠杀,以及他们个人作为犹太人的流亡生涯。1938年施特劳斯被迫流亡到美国,已经是四十岁的中年。在美国的最初十年,显然适应得很辛苦,发表的大多是些两页左右的简短书评,看得出来是在通过写这些书评逐渐熟悉美国学术氛围,但他想的当然不是如何跟上美国潮流“进入主流社会”,而是苦思自己如何不被困死在美国主流学界当时盛行的种种时尚之中。所幸的是,到五十岁那年,他总算在学术界初步站稳了脚跟,那一年(1949年)他被聘任为芝加哥大学政治哲学教授,并受邀在当年的沃尔格林系列讲座(Walgreen Lectures)发表演讲,演讲结果就是他后来出版的成名作《自然正义与历史》(1953),该书“导论”和开首两章对美国流行思潮的深刻批判,正是他十年沉思的结晶。但更重要的是,他在芝加哥大学的讲课深刻影响了芝大的青年学子,当时两位同年以15岁进入芝大的神童学生──日后在美国都大大出名的理查.罗蒂(Richard Rorty)和爱兰.布鲁姆(Allan Bloom)即都受他的影响而全力攻读柏拉图。据罗蒂在自传中回忆,当时芝加哥大学的基本风气是普遍认为美国流行的主流思想和学术例如杜威实用主义等太过肤浅而渴求更深刻的思想资源,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施特劳斯的讲课被认为最深刻而风靡芝大,吸引了芝大最好的学生。虽然罗蒂以后重回杜威实用主义传统并成为批判施特劳斯派的主将之一,但布鲁姆则成为施特劳斯学派第二代掌门人。不过施特劳斯对学生的巨大吸引力也恰恰使他在教授圈中甚受嫉恨,流行的抱怨是最好的学生都被施特劳斯“偷走”了。而就施特劳斯本人而言,他对这些青年学子的感激之情实不下于这些学生对他的感激之情,日后当他的密友柯耶夫(Kojeve)向他抱怨说现在巴黎最好的青年学子在知性上都已未老先衰时,施特劳斯回信得意地说:“要想见到心态尚未老化的青年学子,那就必须到芝加哥来”。施特劳斯弟子们以后大多都继承了施特劳斯这种首重教学的传统,尤其着重本科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 到芝加哥后的第十四年,施特劳斯与其第一批弟子出版集体成果《政治哲学史》(1963),成功地淘汰了此前流行的萨拜因(George Sabine)的《政治理论史》,也标志着所谓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学派的初步成型。次年(1964)施特劳斯六十五岁寿辰,弟子们又特别出版了祝寿文集,书名题为《古代人与现代人:政治哲学传统论集》,典型地反映了施特劳斯学派的基本关怀:重新展开“古今之争”,力图从“古典西方”的视野检讨“西方现代性”的问题,包括强烈批判当代美国主流学术。整个学派的基本取向或可用施特劳斯的两句名言概括: “现代人与古代人之争这段公案必须重新开审;换言之,我们必须学会严肃而不带偏见地考虑这种可能性:斯威夫特当年把现代世界比作小人国,而把古典世界比作巨人国,他是对的。” “彻底质疑近三、四百年来的西方思想学说是一切智慧追求的起点。” 施特劳斯这一原本植根于欧洲思想特别是尼采-海德格尔传统的“古今之争”问题意识,对其美国弟子产生的一个深刻冲击是促使他们重新思考美国文明与现代性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这些美国弟子以后逐渐分成两派,一派认为“美国政治就其最好的方面而言体现了一种实践的智慧(practical wisdom),这种智慧更多地来自于古老的传统,而非来自洛克”,亦即认为美国较多继承了西方古典传统而较少受西方现代性的影响;另一派则是以布鲁姆为首的主流施特劳斯派,强调美国政教体制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上,亦即建立在施特劳斯所谓“低俗而稳固的基础上”(low and solid ground)。但尽管有这种分歧,两派实际一致认为西方现代性的弊病必须由西方古典政治哲学来矫正。早期施特劳斯学派圈子中因此实际有一个非明言的等级,即研究古典的高于研究现代的,研究欧洲和早期现代思想(马基亚维里、霍布士、卢梭等)又高于研究美国和当代的。也是因此,早期施特劳斯弟子实际较少有人专攻美国政治,比较例外的是专治美国开国时期“联邦党人”思想的戴孟德(Martin Diamond)和专治“反联邦党人”思想的斯多林(Herbert Stroring),以及研究美国宪法的伯恩斯(Walter Berns)等。但以后施特劳斯学派在美国政治和美国宪法研究领域俨然成为一大派,而且即使他们专治古典的学生也往往同时研究美国政治。这是因为这些美国弟子日益觉得现代性的问题就是美国的问题,现代性的危机就是美国的危机,确切地说他们深感焦虑的是六十年代以后美国日益加速的巨大社会文化变革究竟把美国带到何处去。可以说,施特劳斯本人植根于欧洲意识的“西方的危机”意识在其美国弟子那里日益转化为“美国的危机”意识。由此也就可以看出,施特劳斯学派的所谓“古典研究”绝不是为古典而古典的学究式研究,而恰恰是由强烈的当代政治关怀出发的:深入研究西方古典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现代性及其危机,反过来施特劳斯更认为惟有深刻地理解现代性才能真正体会古典思想的良苦用心所在。 正因为如此,施特劳斯强调“政治哲学本质上不是一门学院职业”──“政治哲学”既不是一个学科,也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从施特劳斯强调的“危机意识”出发(现代性的危机、西方文明的危机、当代美国的危机),把整个西方文明作为研究对象。在施特劳斯看来,当代学术的日益专业化本身就是“现代性危机”的一部分,因为这种专业化只不过大批量地造就尼采所谓的“我们学者”。按尼采的说法,“学者”的出现是知识民主化和平等化的结果:“学术人发表了一份独立宣言,宣告今后不再接受哲学的统治”,从此以后知识不再有等级秩序,不再有纲目之别,一切知识都平等了,没有什么重要不重要之分,而只有时尚的翻新。其结果是大批量的知识生产,但只不过徒然让人“知道越来越多的鸡毛蒜皮”(knowing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不但不能使人专注于思考,反而导致所谓的“学者们”日益陷入“普遍的世侩主义和蔓延的媚俗主义”(universal philistinism and creeping conformism)施特劳斯主张的“政治哲学”因此完全打破文学、史学、哲学、神学等专业篱笆,同时更贯穿从古典西方研究、中世纪伊斯兰、犹太教和基督教思想、近代西方思想起源一直到当代美国研究。用施特劳斯的话说,如果今天已经被迫都要专业化,那么就让我们“在最重大的问题上专业化”(to specialize in the most weighty matters),这就是专注于从古到今的整个西方思想传统,具体地说是研究从古典文献一直到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等历代西方重要文本。通常而言,施特劳斯最好的学生往往首先集中研究古典特别是柏拉图,其次则是卢梭和尼采,因为这二者最深刻地暴露了西方现代性的内在危机从而成为以后所有现代性批判的源头(施特劳斯所谓现代性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浪潮)。但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读法同时强调,研究柏拉图的前提是把握修昔底德,因为修昔底德最充分地展示了古典政治的视野,而研究卢梭和尼采的前提则是把握马基亚维里、霍布士和洛克,因为后三者奠定了现代政治的视野。在施特劳斯极为独特的阅读西方思想序列中,柏拉图、卢梭和尼采隐隐居于最高位阶,而亚里士多德、康德和海德格尔则分别被视为前三者的补充或深化,亦即强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同大于异,强调把握康德黑格尔的关键在卢梭,以及阅读尼采海德格尔必然返回柏拉图,等等。这里的中心线索始终是要首先把握西方现代性对西方古典的反叛即所谓“古今之争”,如施特劳斯所强调,“古典人与现代人的争论是最根本的争论,这一争论要比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争更根本,也比康德黑格尔之争更根本”;甚至,“古今之争”的问题比“雅典与耶路撒冷的分歧”更根本,因为“西方现代性”是对雅典和耶路撒冷的双重反叛。这里因此有必要特别指出,施特劳斯虽然以其文本细读方式即所谓“字里行间阅读法”(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而出名,又有所谓分辨古典著作中的“俗白教导”(exoteric teaching)与“隐讳教导”(esoteric teaching)之别的著名主张,但所有这些文本细读的前提是先立乎其大的眼界,否则文本细读必陷入学究式的琐碎无聊。 从施特劳斯五十年代初在芝加哥大学带出第一批学生开始,到现在大约五十年下来,他们在诠释西方从古到今的重要思想文本方面确实已经积累了相当惊人的成果,形成了他们自己非常独特的一整套阅读西方思想传统的方式。就目前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而言,大概可以说已经逐渐成为两大学派的天下,一是以普考克(J.G.A Pocock)和斯金纳(Quentin Skinner)为代表的所谓“剑桥学派”或“共和主义史学”派,另一就是施特劳斯学派。两派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复古派”即都强调古典传统而批判主流自由主义,两派都同样重视经典文本的重新编辑重新校订以及重新翻译和重新解释,但两派在解释近代西方思想起源上则发生根本冲突:剑桥学派或“共和主义史学”派将马基亚维里看作古典共和主义的现代复兴者,施特劳斯却突出强调马基亚维里是西方现代性的第一奠基人,亦即恰恰是对西方古典传统的全面反叛。这一马基亚维里解释上的重大分歧意味着他们对古典的解释根本不同(剑桥学派实际并不研究古希腊罗马本身,而是着重文艺复兴到美国革命这一段的所谓“共和主义传统的复兴”,他们对古典的看法基本来自汉娜.阿伦特对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解释),对当代的看法也截然不同(剑桥学派可以“显得”比较激进和左倾,从而比较吸引人)。就西方学术界内的地位而言,剑桥学派明显具有体制上的优势,亦即他们属于职业历史学界而且是史学界公认的显学,施特劳斯学派的尴尬则在于他们既不属于史学界,也不属于哲学界,甚至也不属于政治学界(尽管他们多数在政治学系),而只能属于他们自己界定的“政治哲学”,但这种“政治哲学”又与西方主流政治哲学格格不入。简言之,剑桥学派或“共和主义史学”是主流学界内的显学,而施特劳斯学派则完全在主流学界之外。施特劳斯及其学派真正令人佩服的地方在于他们早期数十年间一直自甘寂寞,在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总体学术氛围下从不随波逐流。 1973年施特劳斯默默地去世,没有任何一家美国主流媒体给予关注。事实上直到那时为止,除了他自己的学生以及芝加哥大学等极少数地方以外,施特劳斯的名字几乎完全不为一般西方学术界所知,更不要说媒体和公众。作为一个政治哲学学派,施特劳斯派的形成早于罗尔斯等理论,甚至可以说是二战以后美国的第一个政治哲学学派,但他们对于以后美国和西方的主流政治哲学发展几乎没有发生影响。1971年罗尔斯发表《正义论》后,大多数人显然都同意诺齐克的说法,即“政治哲学家们现在必须在罗尔斯理论的范围内工作,不然就要说个理由”。施特劳斯学派确实由布鲁姆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1975)上给出了他们的理由,即全盘否定罗尔斯,认为整部《正义论》建立在三大误解之上:误解霍布士、洛克、卢梭的“自然状态”说;误解康德的道德哲学;更误解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布鲁姆的结论因此极为辛辣地说:《正义论》的最大弱点在于其作者缺乏教育,即没有读好西方政治哲学的传统!(该文的标题因此题为“正义:罗尔斯对抗政治哲学传统”)也因此,施特劳斯学派虽然号称研究“政治哲学”,但却几乎完全不理会罗尔斯以来的整个当代西方主流政治哲学。他们确实认为越新的理论就越无价值,因为各种新说无非就是时尚,而时尚就是不必读已经人人知道的东西。他们因此好用“巨人与侏儒”的比喻,认为专注于经典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最低好处是在标新立异的年代可以心有所主,不会被时尚弄得七荤八素,而当代学术界那种人人标榜“原创性”的风气恰恰注定只能是侏儒。由此,施特劳斯学派对不断翻新的各种当代理论都完全不屑一顾。 对于海德格尔以后的西方思想界,施特劳斯本人唯一重视的只有一个远在巴黎的柯耶夫(Kojeve),并让其最得意的弟子如票糧譟等到巴黎同时拜柯耶夫为师。这是因为施特劳斯认为柯耶夫最深刻地展示了西方“现代性”的内在逻辑和最终结果。柯耶夫从黑格尔揭示的“主人-奴隶关系辩证法”入手,深刻指出现代性的基本动力或逻辑是“争取承认的斗争”(struggle for recognition),亦即今天甚为流行的所谓“承认的政治”(politics of recognition)。确切地说,现代性的内在逻辑或道德正当性在于“奴隶”──一切被压迫被奴役的人(包括性别、种族、阶级、民族)争取自我解放、争取被“承认”为平等自由者的历史,这一历史最终指向于柯耶夫所谓“普世无差异的国家”(the universal and homogeneous state)。但施特劳斯向他指出,这样一种“普世无差异的国家”是可欲的吗?这样一种结果难道不是必然会导致尼采早就预言的所谓“报废的人”(the last man)吗?因为这样一种“普世无差异的国家”无非意味着人世间以后将没有高贵与卑贱之分、没有聪明与愚蠢之分、没有优美与丑恶之分、没有深刻与肤浅之分、没有高雅与庸俗之分,没有好诗与坏诗之分、没有经典著作与垃圾作品之分。一切都是拉平的、平等的、因此最通俗、最流行、最大众化的就是最好的,因为这样最民主、最平等、最政治正确。施特劳斯认为,正因为现代性具有这样一种把人类引向“报废的人”的逻辑,现代性实际意味着整个人类的危机。虽然现代性建立在“低俗但稳靠”(low but solid)的基础上,并非没有其正当性,但其“低俗”最终导致现代性的最大悖论,即现代性最初是要把人提到神的地位,结果却是把人降低到了动物的地位。施特劳斯因此在其《古今自由主义》中提出:“真正的自由人今天最紧迫的责任莫过于要全力对抗那种堕落的自由主义(perverted liberalism),这种堕落的自由主义宣扬人的唯一目的就是只要活得开心而不受管教,却全然忘了人要追求的是品质高贵、出类拔萃、德性完美。”柯耶夫承认施特劳斯展示了对现代性批判的最大视野,因此两人互视为最大敌手却终身为莫逆之友。 施特劳斯弟子以后都居心叵测地高捧柯耶夫,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施特劳斯与柯耶夫的辩论正是“古今之争”在最深刻意义上的重新展开(柯耶夫展示最彻底的现代性,而施特劳斯揭示最深刻的古典性),而另一层潜台词则是要说:美国的后现代都是法国的舶来品,而法国的后现代说到底都来自于柯耶夫,而他们自己与柯耶夫亦师亦友,因此对所谓后现代的问题早已洞若观火。这种说法诚然矫情,但也并非全无道理。这首先是因为柯耶夫三十年代在巴黎高师开设的著名“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讲座”被公认深刻影响了两代法国哲学(从存在主义到后现代哲学),尤其柯耶夫揭示西方现代性的理性主体和历史主体实质上是“欲望主体”,从而使“欲望”成为整个法国后现代哲学的中心问题。此外,尽管施特劳斯与柯耶夫在四十年代末的辩论当时完全没有引起注意,但他们辩论的基本问题──例如“欲望及其满足”的问题,“承认的政治”、“全球化国家”,以及由此导致的所谓“历史的终结”、“哲学的终结”、以及“人的终结”或“人的非人化”等等,几乎无一不是八十年代以后西方主流自由主义和后现代哲学关注的基本问题。这里只需指出,最近十年爆得大名的两本书──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与报废的人》(1992)以及西方左翼最新最时髦的《帝国》(2000),实际都是在重述柯耶夫的“全球性普世一体化国家”的问题。福山本是施特劳斯派弟子(布鲁姆的学生),只不过他在施特劳斯与柯耶夫的辩论中更多采取柯耶夫的“现代”立场,因此他不但明言继承黑格尔-柯耶夫的问题逻辑,而且他整本书其实就是用通俗的当代流行语言重新包装了柯耶夫。而《帝国》一书虽然不提柯耶夫的名字,但他们所谓的至大无外的“帝国”恰恰就是柯耶夫早就勾勒出的“全球性普世一体化国家”,而他们与柯耶夫的谱系关系实际同样非常清楚,即来自法国后现代与柯耶夫的血缘关系(作者之一哈特本是研究法国后现代特别是德勒兹的专家)。法国后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本来自于对柯耶夫问题的进一步追问,即在黑格尔-柯耶夫这种至大无外的“普世一体化国家”下如何可能逃逸、抵制、反抗──德里达的“延异”和德勒兹的“游牧”等等都是这种无处可逃时怎么逃、打不过怎么打的所谓“策略”(因此以后的后现代理论越来越象是毛主席著名的“游击战术”的文学理论版),而《帝国》在这方面不过是加了一个新名词即所谓“杂多异质”(multitude)罢了。如果说福山象是帝国总部的长官助理,报告天下太平,那么哈特等则象帝国下层的小科员,虚张声势地说“杂多异质”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当然都是后话。 大多数西方学术界或知识界人士第一次听到施特劳斯的名字大概已经要到1985年。是年5月《纽约书评》发表柏拉图专家布恩野的长文,全面否定施特劳斯的柏拉图研究,文章题为“没有秘密的狮身人面像”(Sphinx without a Secret),意思就是施特劳斯神神鬼鬼似乎有什么微言大义,其实什么东西都没有。这是西方主流学界第一次在具有广泛公共影响的知识界杂志上正面挑战施特劳斯及其学派,而在此之前主流学界通常倾向以“沉默”来表示对施特劳斯的轻视。此文的发表因此实际也恰恰表明,施特劳斯学派在学界的影响似乎已开始日益坐大,终于使主流学界觉得不能再对施特劳斯学派置之不理。紧接着,美国纪念宪法二百周年,《纽约书评》又发表美国史研究的权威学者伍德(Gordon Wood)的长文,惊呼施特劳斯学派大规模侵入美国史的领域,他尤为不解的是施特劳斯派的人大多不是历史学家,为什么要在他认为是他专业领地的美国建国等问题上争夺解释权,殊不知施特劳斯学派向来认为美国建国这样重大的问题当然首先是政治哲学的主题;伍德在恼火之余不禁以主流学界代言人的口气说:“学术界对施特劳斯派有普遍的敌意和蔑视”(wide spread hostility and contempt towards the Straussians inacademic circles)。确实,到八十年代后期,美国主流学界与施特劳斯学派之间已日益无法相互容忍,冲突终于在1987年全面爆发。是年施特劳斯学派掌门人布鲁姆出版震撼全美国的《蔽塞的美国心智》一书,创下美国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当年即售出精装本50万册的惊人纪录,同时在纽约和巴黎两地的每周畅销书榜上都高踞榜首几达一年之久,引发的各种评论更是充斥于美国所有的报纸、杂志和电台电视,几乎将整个美国学术界和知识界都拖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中,论战的激烈程度常被称为美国南北内战以来所仅见﹝由于布鲁姆此书的矛头几乎指向整个美国学术界,导致主流学界几乎以一种“正邪大决战”的态势全力围剿布鲁姆和施特劳斯学派。辩论的中心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美国大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布鲁姆基本延续施特劳斯在五十年代初就提出的对美国主流学术的批判,认为二战以后的美国高等教育盛行的是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社会科学以及虚无主义的人文科学,导致美国高等教育日益不知所谓。该书的副标题因此题为。但布鲁姆从前的同班同学、深知施特劳斯派修辞方式的理查.罗蒂立即指出,这个副标题的正确读法其实要反过来读,亦即布鲁姆说的其实是:“民主如何导致哲学的失败并导致大学生不屑理会柏拉图”(How democracy has failed philosophy and made it difficultfor students to take Platos seriously)。 罗蒂相当清楚,布鲁姆的中心论点实际就是施特劳斯早已指出的当代西方主流学术是“民主的官方高级祭司”(the official high priests of democracy),导致所谓“学术”其实日益成为推动民主的“宣传”(propaganda)。罗蒂这篇题为“施特劳斯主义、民主、与布鲁姆”的文章因此认为,施特劳斯主义是将哲学置于民主之上,一向喜欢将问题简明化的罗蒂随后就提出他著名的命题:“民主对于哲学的优先性”(ThePriority of Democracy to Philosophy),在他看来进步学者就是要作民主的吹鼓手,也没有什么好难为情的。另一位有名气的民主派政治学教授巴伯则认为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是要用“哲学家暴君”(Philosopher Despot)来取代美国民主政治,而布鲁姆的畅销书则是“哲学家暴君”用来引诱美国人民的“最动听、最精致、最博学、而又最危险的传单”(a most enticing, a most subtle, a mostlearned, a most dangeroustract)。《纽约书评》发表的重头批判文章则由古典学养足以与布鲁姆匹敌的著名自由派学者妮斯邦(Martha Nussbaum)操刀,该文标题日后几乎成为施特劳斯派的代名词:“非民主的前景”。妮斯邦认为布鲁姆没有看到“哲学民主化的前景”,而她则力图证明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许多伟大哲学家就已经认为“哲学”是普通人和大多数人都应该有“权利”学的。但妮女士学问虽然好,要想证明古希腊罗马那样的“贵族社会”竟然已经有“哲学民主化”的思想,实在也有点太天方夜谭,反让人觉得妮女士的“西方中心主义”是否太病入骨髓,太美化古希腊罗马奴隶制。事实上,古今中外提出“哲学民主化”的第一人当然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不但提出“工农兵学哲学”的口号而且是在全中国的每一个农村和每一个工厂大规模实践了的,惜乎妮斯邦没有想到应该先到中国来考察一下“哲学民主化”的经验。 布鲁姆尤其尖锐攻击西方学术界近年来大谈非西方文化的时髦即所谓“杂多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认为这种“文化民主化”时髦其实根本就没有向非西方文化学习之心,而只是把美国流行的“文化研究”特别是性别研究、种族研究或同性恋研究这类“政治正确的学术”输出到非西方国家,恰恰是一种“恩赐”心态,是一种“伪装的新帝国主义”(a disguised form of a new imperialism)和文化上的“美国和平队心态”(the Peace Corp mentality)。在他看来今日以“文化研究”为名研究非西方文化的学术工业越发达,所有非西方文化也就越被加速美国化,结果只能是“杂多文化成为美国校园文化,而美国校园文化成为全球知识分子文化”。不难想见布鲁姆这些尖锐的抨击是如何地犯众怒,如何地不符合西方主流学界的“政治正确”标准,如何地不符合“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因此,他受到美国自由派民主派全球化派主流学界潮水般的口诛笔伐也就毫不奇怪了。而且主流学界对布鲁姆和施特劳斯学派的评论都一反西方学界的斯文俗套,连表面的客气话都不屑讲,都是直截了当毫不留情地全盘否定。 施特劳斯学派在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引起西方主流学术界和知识界如此强的反弹,实际恰恰说明施特劳斯学派远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界怪胎,而是极为深刻地切入了当代世界最敏感的问题。事实上施特劳斯本人从来就不是“学究”,他之强调“返回古典”本来就是一种最强烈的当代意识,他的中心问题历来是“现代性问题”,亦即追问西方现代性究竟把西方带到何处去。施特劳斯思想及其学派在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真正开始日益被人注意或批判,大体与两个背景有关,一是美国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自六十年代以来的意识形态辩论在八十年代达到白日化;二是与此相关,美国主流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日益转到施特劳斯历来关心的道德政治问题。因此,虽然布鲁姆引起的巨大争论首先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展开,但论争同时更在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理论层面,两者纠缠在一起。我们以下试作一些疏理。 四、施特劳斯、自由主义、后现代 就美国主流政治哲学领域而言,在罗尔斯1971年发表《正义论》后的最初阶段,争论大多都围绕他的所谓“差异原则”,亦即主要是在与经济和分配领域有关的理论问题。但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和分配领域的讨论基本淡出,主流政治哲学领域的所有辩论几乎完全转到了所谓道德文化问题上。这种转移与美国政治和意识形态论争的发展有相当直接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以罗尔斯为代表的美国自由主义近年来可以说一直在辩护两个多少有点矛盾的立场。即第一他们要维护美国新政自由主义传统,从而论证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合理根据;但第二他们作为对六十年代以来种族、性别、文化问题上所谓“文化多元化”的支持者,则强烈论证国家不能干预道德宗教文化领域。简言之,“国家”要在经济上进行合理干预,而在道德文化上绝对“中立”。这两个立场实际恰恰就是罗尔斯从《正义论》(1971)到《政治的自由主义》(1993)的运动轨迹,这个轨迹非常清楚地反映出当代美国政治对罗尔斯的直接影响,尽管罗尔斯是特别“学院派”的学者。罗尔斯的学生们,例如批判施特劳斯颇力的霍尔姆斯(Stephen Holmes)等,亦都是一方面继续全力辩护新政自由主义以来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传统,同时则强烈主张道德文化生活上的“国家中立”。但是并非所有美国自由派都同时支持上述两种立场。 另一方面,当代美国保守主义最初本是作为对六十年代社会动荡反弹而发展起来的“道德文化保守派”,但以后在共和党政治下则与“市场放任主义”结合在一起,两者相当矛盾。因此共和党内部政治的问题历来是如何将所谓“道德文化保守派”和“经济保守派”(实为经济自由放任派)调和起来。美国保守主义迄今没有能产生一种理论,甚至也没有人作过努力,从理论上将“市场自由放任”和“道德文化保守”调和起来,这两者因此只有政治策略上的调和。 以上经济生活和道德文化领域的问题,在美国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其实组合得非常奇怪。如果我们将问题本身与美国政治的特殊环境分离的话,其实会有非常不同的组合。例如完全可能出现以下两种结合: 1、双重放任:亦即“市场自由放任”与“道德文化放任”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事实上这两者本来是可以甚至应该结合在一起的所谓“自由主义”。两者现在在美国一属于保守主义,一属于自由主义,完全是美国特殊政治环境造成,并非理论上必然如此。事实上现在美国的新生保守派即已经试图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例如所谓“泡泡族”(Bobos)就是明显的例子。而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过程中,事实上这两种思潮和观念往往最可能结合在一起成为诸多非西方国家的双重思想主流。 2、双重保守,亦即“新政自由主义”的国家调节市场与“道德文化保守”同样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事实上在美国有相当多的自由派支持“新政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但却对所谓道德文化上的“中立主义”极有保留。例如最早批评罗尔斯的桑德尔,在坚持“新政自由主义”传统上完全与罗尔斯等一致,但却对罗尔斯在道德文化问题上的“自由”立场强烈批评。其他美国老牌的新政自由主义者例如著名史家施莱辛格等更是典型的“经济新政自由主义”但在道德文化上持日益保守立场。而施特劳斯学派虽然在道德文化问题上是自由派的最大对手,但布鲁姆等对罗斯福时代的新政自由主义一向肯定。从理论上来说,经济上的国家调节市场与道德文化上的保守立场并无矛盾,反而是美国目前这种道德文化保守与市场放任经济组合在一起极不协调,这同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非理所必然。 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国政治出现有史以来的最大变化,即保守主义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在美国则已经成为处于守势的意识形态。有趣的是这意味两个并不相同的事情,即一方面是在经济上“市场自由放任”压倒了主导美国将近六十年的“新政自由主义”,但另一方面,则是“道德文化保守主义”在美国成为政治和社会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学院内特别名牌大学则往往不是主流)。施特劳斯学派到八十年代逐渐成为与整个美国主流自由派学界分庭抗礼的学派,无庸讳言是与美国道德文化保守主义强劲崛起有关的,但与市场自由放任派则毫无关系。事实上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和分配领域的讨论基本淡出,几乎所有辩论都完全集中在所谓道德文化问题上。罗尔斯本人从1985年开始连续发表多篇文章集中辩护他的“权利优先于善”(the priority of right over the good)的理论,并在1993年集为《政治的自由主义》,但此书显然不可能获得当年《正义论》那样的影响和地位。事实上美国自由主义不但在在经济问题上处于守势,而且在道德文化上也只在学院内仍占上风,但在社会上则同样处于守势。虽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与作为一种学院论述的理论自由主义是不同的层面,但这两者在美国历来紧密相连,只不过在学院内自由派的势力比较大而已。学院派自由主义在八十年代末以来的论述不免被保守派戏称为“自由主义的补课”,即补“道德问题”的课,因为事实上几乎所有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著作全都在讨论道德问题,例如“自由主义与道德生活”,“自由主义与善”,“自由主义的德性”,不然就是检讨为什么现在美国人对历来主导的自由主义有那么多“不满”,等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的自由主义论述一方面集中在道德文化问题上,同时在这方面多少都有某种“自我辩护”的味道,辩护“自由主义并没有忽视道德生活”,辩护“自由主义并不是只讲权利不讲善”,辩护“自由主义并不是不讲德性”,等等。但这当然暴露出自由主义从前确实比较忽视这些问题,否则就没有必要现在说这么多辩护性的话了(保守主义就从来不需要辩护不讲“德性”)。不管怎样,九十年代以来的美国似乎突然成了一个特别“尊德性”的国家,例如有影响的“美国政治法律哲学学会”的年刊(Nomos)1992年卷即以《德性》为主题,各种“德性伦理学”发展更是迅速。中心的问题是自由主义与“德性”(virtue)的关系以及所谓“权利与善”何者优先等等。 但所有这些问题,事实上正是施特劳斯一生思考的主要问题。如果说罗尔斯现在的中心论点是“权利优先于善”,那么施特劳斯的基本立场正是“善先于权利”。更确切地说,施特劳斯所谓“古今之争”的问题之一就是检讨从古典政治哲学的“善先于权利”如何转变到近代西方霍布士以来“权利先于善”的问题。他在三十年代发表的《霍布士的政治哲学》,以及五十年代初发表的《自然正义与历史》中,对霍布士以来西方近代“自然权利”说或“天赋人权”说的批评,事实上早已提出了桑德尔和麦金太尔等在八十年代提出的几乎所有问题。因为他对霍布士等“天赋权利”说的批判实际就是批判后来罗尔斯等主张的“权利对于善的优先性”,就是在批判今天所谓“权利本位的自由主义”(rights-based Liberalism)。施特劳斯弟子、著名天主教神学家佛尔丁曾相当准确地指出,近世以来西方道德政治理论的一个基本演变轨迹是从所谓“自然法”(natural law)转为“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s),而在“自然”这个词贬值以后,所谓“自然权利”就变成了“人的权利”(human rights)即今天所谓“人权”。但施特劳斯认为这一从“自然法”到“自然权利”再到“人的权利”的转变过程,就是西方走向虚无主义的过程,因为他认为主张“权利先于善”就是否认有真正的善,即否认“自然正确”或“自然正义”。事实上《自然正义与历史》第一章开始与全书结尾就是谈的这个问题。我们前面曾说他这本书的开始是接着结尾来的,因此让我们先看结尾部分,这部分是讨论18世纪英国思想家柏克。施特劳斯指出,柏克承认政治社会的目的是要保护人的权利,特别是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柏克强调幸福的追求只有通过“德性”(virtue),亦即通过“德性强加给激情的制约”。如果说康德把道德意志作为第一位的话,那么柏克则强调人的意志必须永远置于理性、审慎和德性的统治之下。因此柏克认为政府的基础并不在“虚幻的人权”(imaginaty rights of men),而在“尊奉义务”。施特劳斯认为,柏克事实上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与古典传统背道而驰,但尽管如此,柏克毕竟还是深受古典精神影响而不会把个体和权利置于“德性”之上。 但是施特劳斯指出,这种“德性”在权利之上的观念到20世纪就被完全颠倒了。他在全书第一章开头的论述几乎已经将罗尔斯等后来的立场表述得一清二楚。他说20世纪的“大方的自由派”(generousliberals)认为,由于人不能获得关于绝对好和绝对正确的真正知识(genuine knowledge of what is intrinsically good or right),因此必须对所有关于“好或对”的意见给予宽容,承认所有的偏好和所有的文明都是同样好同样值得尊重的。“自由主义的相对主义(liberal relativism)之根源在于只讲宽容的天赋权利传统,亦即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权利去追求他自己理解的幸福”。这自然正是穆勒在《论自由》中首先奠定而今天罗尔斯等继续开展的自由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施特劳斯则强调,“在尊重差异性和个别性(diversityand individuality)与承认自然正确之间是有张力的”,因为“当代对自然正确的拒绝就导致虚无主义而且就等同于虚无主义。” 施特劳斯关于德性问题的中心论点是:古典政治哲学使政治服从于道德德性,更服从于理论德性(作为人的目的或人的灵魂之完善),但现代政治哲学从马基亚维里开始则将德性服从于政治(看成只是政治上有用的德性),并且使哲学变成服务于人类现实需要的手段,降低了人类的可能性。施特劳斯之所以特别强调马基亚维里是现代性之父,是因为马基亚维里颠倒基督教自奥古斯定以来的基本等级秩序而特别可以让人看清西方现代性的起源。就基督教传统而言,奥古斯定的《上帝之城》本带有某种申辩的性质。如奥古斯定自己明言,此书是因为罗马陷落后人们普遍指责这是因为基督教败坏了罗马公民道德所导致,因此他要为基督教在罗马公民面前辩护,他首先要强调罗马之败落是罗马自身的败坏所导致,而不是因为基督教,他甚至要强调基督徒才是最好的罗马公民,因为基督徒最不败坏,最有服从的美德。但如此一来自然引出一个危险问题,即是否基督徒的首要责任就是作罗马或任何政体的一个好公民?奥古斯定当然要断然否定这一点,因此他必须接着长篇大论地论证作一个好基督徒绝对高于作任何好公民,因为上帝之城绝对高于任何公民政治。而马基亚维里之所以可以被看成是现代性之父,恰恰就在于他根本性地颠倒了奥古斯定的秩序,亦即强调“好公民”的问题绝对高于好基督徒的问题(爱你的城邦高于爱你的灵魂)。施特劳斯指出虽然自由主义通常不承认马基亚维里是他们先驱,但实际上自由主义正是延着马基亚维里的基本路线,把好公民的问题变成绝对第一位的问题,而把好基督徒或好人的问题都变成只是私人领域之事。所谓权利在先,正义第一,都是要寻求规定好公民的公共标准,而为了达成这个公共标准,首先就必须把任何宗教道德的“好”的标准打入私人领域。就此而言,罗尔斯等所谓的“权利先于善”,恰恰正是以更彻底的方式规定了马基亚维里“好公民问题是最高问题”的基本立场。自由主义的吊诡就在于,它认为最高的善或至善就是把所有的善的标准都放到没有公共意义的私人领域。在这私人领域,基督教的善、犹太教的善,伊斯兰的善,儒家的善都是“好”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它们都不是“好公民”的标准,好公民的标准是独立于所有这些善的“权利”、正义等等。事实上自由主义几乎必然地走向“惟法律主义”,罗尔斯常引用西季维克说近世西方的伦理学概念是“准司法或法律主义的”(quasi-juralor legalistic),正是这个意思。自由主义说这是最高的善,最高的道德,因为它能公平对待所有的善,所有的道德主张,因而最高的道德就是不必裁判谁家的道德是好的,亦即摆脱一切道德纷争。自由主义宣称其目的是一视同仁地尊重所有宗教、所有种族、所有性别、所有历史文化传统,但其结果实际则是使得所有宗教、种族、性别、历史文化传统都失去了意义,都不重要了,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都只有私人领域的意义,并不具有公共意义。这在施特劳斯看来,当然正是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 诚然,今日自由主义所谓的"权利先于善",当然不是说自由主义完全无视善,而是说自由主义认为人类世界呈现伯林所谓的价值多元即各种善的看法彼此冲突而且不可能调和。因此自由主义认为可以发现或建立一套"权利"不以任何一家的善观念出发,却能平等对待所有相冲突的善观念。如此一来,自然立即出来一个问题:这套不以任何善观念为基础的"权利"其本身的基础究竟何在?康德以前的回答可以说是各种形态的"自然法",但康德彻底颠覆了自然法,将自然法贬为只能决定人的情绪欲望的外在必然性领域,而绝不能决定人的自由意志。因此康德以及今日自由主义的回答实际就是这"权利"的最终基础来自于"自由"。因此权利法律正义不能立足于任何善或幸福生活的观念,而只能完全从"自由"观念抽出来。 但这里所谓"自由"实在非常诡异。就其第一层意义而言,这里的自由不过是同义反复,亦即自由就是指主体有能力“摆脱”(freedomfrom)任何特定善观念的支配,亦即一个自由人的自由标志首先就在于他不受任何特定族群宗教的善观念支配,所以是自由的。但试问这个不属于任何宗教种族历史文化的彻底的"自由人"接下去干什么呢?康德说这自由人会给自己"立法",他说有选择自由的人必然首先选择一种"有法"而不是"无法"(lawless)的状态,而这法必然归结为他所谓"道德法",即把人当目的而非手段等等。同样,罗尔斯说,这自由人亦即经过"无知之幕"过滤掉了一切历史的宗教的族群的甚至性别的各种偶性之后剩下来的"光秃秃的个人"必然会首先选择他所谓"正义的两个原则"。可是何以见得呢?西季威克已经指出,康德没有意识到他在两种意义上使用“自由”一词,亦即一种意义的“自由”就是主体独立于欲望的控制等等,另一层意义的“自由”则是去“自由地选择作善还是作恶”。从第一层的自由推断不出有这样“自由”的人一定选择“作善”。罗尔斯特别引用了西季威克的这个批评,认为西季威克对康德的批评是决定性的。但罗尔斯认为他自己的“原初状态”解决了康德似乎未能解决的问题。但我们似乎看不出罗尔斯在什么意义上比康德解决得好,因为他说在“原初状态”中的当事者有绝对的自由来选择任何他们愿意的事,但他们会觉得最符合他们的是选择作一个与大家“平等”的成员。可是罗尔斯这个说法似乎实在很薄弱。何以见得有绝对自由的人一定会选择有法而不是无法?何以见得这个彻底自由的人一定选择把人当目的,却不会选择偏偏把人当手段?何以见得这个被无知之幕搞得连自己是男是女都还不知道的自由人一定会选择"正义原则"而不是偏偏选择弱肉强食呢? 我们在这里实际可以立即看出从康德的“自由”到福科和德勒兹等人的“自由”线索了。可以说福科等人是将康德的第一层意义上的"自由"更加激进化绝对化,同时却根本否定了康德第二层意义上的"自由"。在福科等看来有选择自由的人选择的绝不是"权利",而是"权力",选择的绝非正义,而是统治。因此任何以普遍立法名义开展出来的权利或正义只能是掩饰压迫和非正义,因此自由的唯一可能就是彻底坚持第一层意义上的"自由",即彻底地“独立”于任何肯定性的法律或正义等等,因为所有这些都必然导致对自由的压迫。福科在评康德“什么是启蒙”的著名文章中将自己与康德哲学的关系说得非常清楚(事实上福科作法国国家博士学位的第二论文就是翻译康德的《人类学》,康德哲学因此本是福科的基本学术背景)。他说康德一方面主张启蒙、批判、自由,但另一方面却又试图先划定一个范围,规定在哪些方面“理性的使用”是“正当的”(legitimate),哪些则是“不正当的”(illegitimate),生怕出现“越轨”(transgression),但在福科看来,今天的“批判”就是要尽一切可能“越轨”。福科的“人文科学考古学”首先就瓦解了康德的“先验主体”,康德以普遍性为前提的立法主体在福科那里是不堪一击的。福科等人的自由因此自然要比康德罗尔斯的自由更是彻底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冲决一切网罗的自由。因为在康德罗尔斯那里中心问题毕竟是自由如何通过自我立法来限制自由的问题,而福科等则去掉了这一自我立法的要求,而只强调自由作为一种彻底的否定一切的动力机制(libido)。为了这种彻底的自由,不但必须否定一切族群、宗教、历史、文化、社会、社群、家庭、婚姻以致性别(他们和自由主义一样认为所有这些都只是偶性)对个人的牢笼,而且还必须不断否定个人本身,因为个人本身就是分裂的(德勒兹的所谓Schizophrenia),这个分裂可以说就是因为个人只有一半要自由,另一半则总是希求肯定性的建制。因此福科赞扬德勒兹的《反奥狄浦斯》是"非法西斯生活的导言"。确实,那本书将否定性的自由推到了最大的极限,而绝对地否定任何一点肯定性建制。那就是不能有一分一妙的"定居",而必须"游牧",不要说定居,就是连阵地战都不能打,而必须坚持打游击战,总之必须作一个彻底的"游牧人"。不太歪曲地说,福科和德勒兹等人恰恰认为真正的自由人应该选择的不是"有法"而是"无法",如果康德认为选择有法是自由人的道德义务,那么福科等恰恰认为选择"无法"才是自由人的道德义务,因为自启蒙以来的一切以自由为名的“立法”在福科看来当然都只是在营造各种"监狱"。 福科和德勒兹等虽然激进,但确实极大地扩张了自由的论域,尤其是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可能危害自由的层面的认识。西方主流自由主义近三十年来的主要用力实际上是力图最大程度地包容吸纳福科等激进自由派提出的问题,从而在实际上是大大扩张了自由的范围(例如同性恋的自由,病人的自由,自杀的自由,更不必说女性的自由,少数族的自由等等)。就对当代自由主义的补充发展而言,事实上不可否认福科等左翼激进派的贡献甚大。在美国,自由主义与激进派的共同基础因此可以说远远大于自由主义与保守派例如施特劳斯派的共同性,这是因为自由主义与激进派都共同承认上面所说那层康德第一层意义上的"自由",都强调赤裸裸的个人是最根本出发点。诚然,自由主义与激进派毕竟有其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自由主义的根本关切毕竟并不单纯在于自由的个人,而更多在于这些自由的个人如何能组成自由社会和自由国家。而激进派在西方激进政治基本失败以后,事实上把社会国家及其法律、制度、思想、学校等等都看成是先天的恶,因此基本上只关注自由个人,只关心这些自由个人如何否定、挣脱、消解、打破各种宰制。他们最多关心一点所谓弱势团体,这种关心也未必是在这些弱势团体本身,而更多是为了表达他们反社会控制、反国家机器的理论而已。从道德政治哲学的理论上讲,两者的区别在于,自由主义必须强调前述康德意义上的两种自由,这两种自由缺一不可,第一种自由使得自由主义可以抽取出它需要的最基本要素即赤裸裸的个体,不受任何外在必然性支配,而是绝对自主或自律(autonomy);第二种自由即选择立法或选择正义的自由则保证这赤裸裸的个人不是不受任何制约的野兽,是能为自己立道德法来约束自己,从而对自己和他人都能负道德责任的道德个体。反过来,激进自由派则基本只讲第一种自由,不谈甚至反对第二种自由。这里自由主义是要先把人变成赤裸裸的孤立的个体,然后再考虑如何把这些个体组织到一个政治社会里。可是对于激进自由派或后现代自由派而言,既然已经是孤立个体,为何还要再加入任何政治社会?从前左翼运动还可以有统一意识形态把大家组织成一个政党之类的,但现在后现代左翼对“权力”和控制的极端敏感和警惕,已经使得这样的政治不可能,唯一可能的是某个“特定时刻”到来时大家一起喊个口号,发个宣言,然后赶紧各自分开,因为否则必然要有“权力”和宰制问题出来。这是为什么现在左翼只能是一个学院里的东西。 施特劳斯抓住的正是这个自由主义与后现代共同的东西,即康德意义上这个自主自足的“自由”。在他看来,这个“自由”正是“虚无主义”(Nihilism)的问题。因为这个自主自足的自由实际先把人连根翻起,置于“虚无”之中,然后试图在虚无中再建家园。虽然施特劳斯并没有活着看到"后现代"的流行,但在他那里所谓后现代当然只不过是现代的充分展现而已。用他的语言,就是现代性的第二波(卢梭康德)必然导向第三波(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的特点实际就在于他把自由主义和激进派基本看成是同根生,因此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等同于他对后现代的批判,反过来也可以说在他那里批判后现代就必须批判自由主义本身,因为在他看来自由主义和现代性的内在逻辑必然导向这种走向亦即必然是"后现代"的展开。确实可以说施特劳斯早预见了日后所谓“后现代”的巨浪洪波。纯粹就思想的逻辑而言,施特劳斯在四十年代后期就把握住这一从自由主义到后现代的内在关联,确实非同凡响,这当然主要来自于他对尼采海德格尔哲学的透彻理解。 施特劳斯会首先承认康德所说的这种否定的自由确实是人可能达到的一种状态,但他会立即强调这绝不是象康德所预设的那样是所有人的潜能,在他看来这种彻底的自由不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甚至也不是大多数人所欲求,因为大多数人追求的事实上是肯定的建制。奠定自由的途径因此绝不能象康德罗尔斯那样先把所有人都提升到"绝对自由"的状态,这等于把所有人都连根拔起,等于必须以"虚无主义"才能奠定政治社会根基,结果只可能是彻底动摇政治社会的根基。而这,在施特劳斯看来正是现代性的最大危险所在。在施特劳斯看来,西方现代性的全部问题,在于类似康德这样的哲学家抹煞了哲学家的自由与普通人的自由的区别,他们想当然地以为哲学家所欲也就是全人类所欲。按照施特劳斯的说法,“西方文明的危机”来自于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衰落,更确切地说,来自于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对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反叛,而“现代性的危机首先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因此他一生以复兴“古典政治哲学”为己任。所有这些说法无疑都有点奇怪。我们现在不能不问,施特劳斯所谓“政治哲学”到底是什么?或,到底什么是“施特劳斯政治哲学”? 五、政治、哲学、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是个含混的名词,因为“政治”和“哲学”这些字眼的含义在今天都歧义丛生。今天当然有无数多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哲学家,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政治哲学都并不事先告诉读者什么是政治哲学,以及为什么要政治哲学。笼统而言大多数所谓政治哲学大概是用某种哲学的方法来谈某些政治的问题,而比较更雄心勃勃的政治哲学则大概企图用某种系统的哲学方法来构造一个政治的系统。但在施特劳斯看来,这样的政治哲学都没有首先严肃地追问,政治和哲学到底是什么关系?在他看来大多数所谓政治哲学甚至从未首先追问到底“什么是政治的?”(“whatis political?”),更从未反思所谓“哲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事实上这样的政治哲学往往不假思索地以为自己的研究是“价值中立”的,实际却恰恰拒绝把自己的诸多“预设”(assumptions)带进问题。施特劳斯认为政治哲学必须首先对“哲学”本身加以质疑,必须对各种预设本身进行盘问。如果政治哲学家不先追问这些问题,那就是缺乏自我批判,缺乏对自身活动的深刻反思,是把太多未经考察的东西不假思索地带进了自己的研究,等于事先预设了太多未必成立的前提。施特劳斯政治哲学不同于几乎所有其它政治哲学之处或许就在于,他坚持政治哲学的首要和中心问题就是要检讨哲学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因此他最早曾将他的“政治哲学”称为是一种“哲学社会学”(Sociology of philosopy)的研究。正是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他返回到古代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即返回西方哲学的源头,以图重新检讨哲学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活动,以及政治哲学为什么必要。但这里首先需要强调,所谓"苏格拉底问题"并不是施特劳斯的原初出发点,恰如“前苏格拉底问题”也并不是海德格尔的原初问题意识一样。他们都是从某种先行问题出发而回过去重新检查传统,这个出发点是现代性的问题。这从施特劳斯的思想著述过程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即他是倒着从现代走回古典的。他前期和中期的著作主要都是处理现代传统(斯宾诺莎、霍布士、洛克、卢梭到马基亚维里,即使他的犹太传统研究也是倒着从当代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柯亨到近代早期的斯宾诺莎,再到中世纪犹太大哲迈蒙尼德和阿拉伯大哲法拉比)。他真正全力投入"苏格拉底问题"研究事实上已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这最后十年他接连出版了《城邦与人》(1964),《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1966),《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论述:释〈家政篇〉》(1970),《色诺芬的苏格拉底》(1972),以及临终前完成死后出版的《柏拉图〈法篇〉的言与行》(1975)。但我们必须强调所有这些都不是为古典而古典的研究,而是从他的“现代性问题”出发的。 施特劳斯对政治哲学的基本看法以及他关于“古典政治哲学”问题的提出,实际隐含着他对整个西方近代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看法,即他认为西方哲学自近代以来是一个日益走火入魔(Philosophy gone mad)的过程,亦即现代哲学和现代政治哲学拒绝了“古典政治哲学”的自我认识(“哲学只是认识世界,不是改造世界”),而狂妄地以为整个世界可以而且必须按照“哲学”来改造。所谓“从前的哲学只是解释世界,而现代的哲学则要改造世界”这个著名的表述并不只是某些个别思想家的自大,而是贯穿整个西方近代以来“哲学”的基本抱负和自觉使命。由此,西方近世以来的“哲人”不但“真诚”地追求真理,同时更“真诚”地要最彻底地按照哲学看到的真理来全面改造不符合真理的整个世界。其结果就是“哲学”不断批判不符合真理的“政治”,导致的是“政治”的日益走火入魔(不断革命),以及“哲学”本身的日益走火入魔(不断“批判”)。施特劳斯认为这导致现代性最突出的两个问题,即一方面是“政治的哲学化”,另一方面则恰恰是“哲学的政治化”(politicization of philosophy)。所谓“政治的哲学化”是因为现代政治似乎必须从“哲学”的学说和主义出发才能奠定自己的正当性,这是以往的政治从来没有的。以往的政治都以道德、习俗和宗教为基础,从来没有象现代政治这样地要求理性化、知性化、哲学化。而“哲学的政治化”则是因为哲学从以往主要作为一种私人性的纯粹知性追求变成了一种公共政治的武器和工具,实现了现代哲人培根主张的“知识是权力”,因此哲学从来没有如此地公共化、大众化、通俗化,这表明哲学在现代西方“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在施特劳斯看来现代性的这种特点实际意味着政治和哲学的双重扭曲,即政治被哲学所扭曲,而哲学又被政治所扭曲。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的全部出发点,可以说就是希望找到一条出路来克制"哲学"的走火入魔,从而防止“政治”的走火入魔。这个出路,他认为就在返回苏格拉底开创的古典政治哲学的起点,因为他认为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古典"政治哲学"的起源原本就是为了克制"哲学"的走火入魔,以维护政治社会的稳定。在他看来这也就是所谓从“前苏格拉底哲学”转变到“苏格拉底政治哲学”的真正含义所在。换言之,苏格拉底之所以将“古典哲学”引向“古典政治哲学”的方向,以及苏格拉底本人之所以从“哲人”转变为“政治哲人”,就是因为意识到,“哲学”就其本性而言就具有“癫狂性”(madness),这是因为哲学作为追求智慧的纯粹知性活动,必须要求无法无天的绝对自由,必须要求不受任何道德习俗所制约,不受任何法律宗教所控制,因此哲学就其本性而言是与政治社会不相容的:哲学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自由,必然要嘲笑一切道德习俗、必然要怀疑和亵渎一切宗教和神圣,因此“哲学”作为一种纯粹的知性追求对于任何政治社会都必然是危险的、颠覆性的。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把他自己的"转向"──从“哲学”转向“政治哲学”,看成是从神志癫狂“转向或返回神志正常(sanity),亦即返回常识”。换言之,哲学下降为政治哲学的必要性,就在于防止哲学的走火入魔,或防止“苏格拉底本人的走火入魔”,因为苏格拉底在成为"政治哲人"之前首先是“哲人”。因此,由苏格拉底带来的这个转变,亦即由"前苏格拉底哲学"转向"苏格拉底政治哲学",其意义在苏格拉底自己看来意味着"从以往哲人的癫狂(madness)返回清明(sobriety)与温良(moderation)。"施特劳斯接着说,"苏格拉底与他前辈哲人的不同在于,苏格拉底没有把智慧与温良分开。用今天的话来说,苏格拉底的这个转变可以说是返回常识,或返回常识的世界"。 但施特劳斯认为,古典政治哲学之返回常识世界,返回“清明”和“温良”,并不意味着改变哲学的性质,而是改变了哲学的表达方式。哲学之为哲学永远都是癫狂的、颠覆性的知性活动,否则就不是哲学。因为“温良不是思想的美德,柏拉图把哲学比作癫狂,正是清明和温良的反面;思想必然要求的不是温良,而是无畏,伤风败俗在所不顾。但温良是控制哲人言论的美德。”换言之,“政治哲人”在“思想”方面与“哲人”一样“癫狂”,但在言论表达尤其在写作上却变得无比的谨慎小心。正是在这里,施特劳斯提出了他一生最著名的“发现”,即发现了他所谓“一种被遗忘的写作方式”。这里所谓“被遗忘”就是被“现代人”所遗忘,但据说在此之前,从柏拉图和色诺芬开始,古典政治哲人都懂得使用一种特别的写作方式(apeculiar manner of writing),这就是同一个文本里面用两种语言说话,传递两种不同的教导:一套是对“社会有用的教导”(thesocially useful teaching),即所谓“俗白教导”(the exoteric teaching);另一套则是政治上有忌讳而不宜直言的“真正的教导”(thetrue teaching),即所谓“隐讳教导”(the esoteric teaching)。“俗白教导”是任何人都能轻易读懂的,而“隐讳教导”则是只有少数训练有素而且仔细阅读的人反复琢磨文本才能领会的。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古典政治哲人”深刻地认识到哲学与政治的冲突,因为“哲学”是一种力图以“真理”取代“意见”的知性活动,但任何“政治社会”的存在却离不开该社会的“意见”即该社会的主流道德和宗教信念,以及以这种主流道德和宗教为基础制定的法律;如果这些“意见”被“哲学”颠覆,也就可能导致该政治社会的瓦解。但由于“哲学”从根本上就是要追求“真理”来取代“意见”,而几乎任何政治社会的“意见”都不可能是“真理”,因此哲学对于政治必然是有颠覆性的,也因此哲学的“真正教导”即“隐讳教导”必须只限于少数人知道,以免危害政治社会。施特劳斯日后说,这个基本思想可以表达为一个三段论: “哲学旨在以知识取代意见,但意见却是政治社会或城邦的要素,因此哲学具有颠覆性,也因此哲人必须以这样的方式来写作:改善而非颠覆政治社会。换言之,哲人之思想的美德在于某种癫狂(mania),但哲人之公共言说的美德则在于温良(sophrosyne)。哲学本身是超政治、超宗教、超道德的,但政治社会却永远是而且应该是道德的宗教的。” 简言之,哲学作为纯粹的知性活动是非道德、非宗教或尼采所谓“超越善与恶”的,但任何政治社会的存在和稳定则离不开一套善恶标准即道德,这种道德在西方又以宗教为保证,因此“哲学”与“政治”(道德、宗教)从根本上是存在冲突的。由于“并非所有人都是或都可以成为哲人”,如果“非哲学的多数人”(theunphilosophic multitude)都认为道德宗教是骗人的或只是鸦片,那么政治社会就必然瓦解(但革命后的新政治社会仍然必须打造一套新的“公民宗教”来维持新社会)。在施特劳斯看来,所谓“古今之争”的全部问题,实际即在于现代“哲人”拒绝了古代“政治哲人”对“哲学与政治关系”的这一深刻认识,亦即现代“哲人们”日益坚定地相信,可以用哲学的“知识”取代政治社会的“意见”。如果古典政治哲人所谓“俗白教导”按柏拉图的说法是某种“高贵的谎言”(noblelie),那么现代哲人则决心要以“知性的真诚”(intellectual probity)来取代“高贵的谎言”,使“真理”大白于天下(启蒙)。由此,“俗白写作”这种古典政治哲学的写作方式被拒绝而且最后被“遗忘”,而以返回“常识世界”的“清明和温良”来克制“哲学走火入魔”的古典政治哲学终于衰亡,现代哲学和政治哲学由此走上不断“走火入魔”的不归路。施特劳斯由此认为现代性的问题首先是“现代政治哲学”反叛“古典政治哲学”的问题,而其核心则是以“知性的真诚”取代“高贵的谎言”。由于“知性”本身是“非道德的”,因此毫不奇怪,现代性的开端首先是马基亚维里的“非道德的政治观”(马基亚维里主义),继之演变为康德的“非道德的历史观”,最后是尼采的“超越善与恶”的个体人生观和韦伯的“非道德的社会观”(社会理性化)双峰对峙,到海德格尔则终于点破:现代性下“伦理是不可能的”。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因此首先来自于他力图对抗现代"哲学"基本走向的问题意识。这个问题意识在他第一部著作《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1930)中已经出现。他在那里说,斯宾诺莎的名著《神学政治论》是斯宾诺莎对“哲学”的准备或“引导”亦即其“政治哲学”,而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则是斯宾诺莎的“哲学”,后者是在前者清理好的基地上来开展的。确切地说,《神学政治论》清理了人间的所有“意见”即道德偏见和宗教偏见,将“人”解放为所谓“自由人”即摆脱了(freefrom)所有道德偏见和宗教信仰的“真人”,而《伦理学》则正是以这一结果为出发点,即设想完全以这种“自由真人”为基础来安排一个全新的“美丽新世界”。反过来也可以说,《伦理学》即“哲学”是真正的出发点,斯宾诺莎是从这一“真正哲学”设想的“自由真人世界”的立场来批判一切“神学政治”。这不消说正是整个西方近世哲学一直到罗尔斯等的最基本共同点,亦即贬低和怀疑所谓“前科学世界”即常识世界。笛卡尔所谓“我思故我在”以及所谓以“普遍的怀疑”作为哲学的出发点,无非是对“前科学世界”的普遍怀疑并以最彻底的方式与之断裂。康德道德哲学首先设定一个只有“自由意志”而绝对不依赖经验世界的先验道德主体,都是为了保证一个所谓“自由真人”的出发点。这里可以很容易指出,罗尔斯式政治哲学事实上都是相当于斯宾诺莎《伦理学》层面上的工作,罗尔斯《正义论》设计的所谓“原初立场”(theoriginal position)和“无知之幕”(the veil of ignorance)同样是为了要把“常识世界”先放到括弧里,以便保证在“无知之幕”后面的“当事者”是没有宗教偏见、没有种族偏见,也没有性别偏见的“自由真人”,这样“正义社会”才有可能。 施特劳斯所谓“政治哲学”的意图恰恰与斯宾诺莎及整个现代传统反其道而行之。如果斯宾诺莎等政治哲学的目的是要把人从偏见、迷信和宗教引到“哲学”这“真理或光明世界”,那么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的第一步恰恰是要重新把人首先从这所谓的“真理和光明世界”引回到“意见和偏见”的世界,即引回到原初性的现实的政治世界。这看起来似乎非常奇怪,施特劳斯本人不是也常常说哲学就是把人从意见引向真理吗?为什么他不跟着斯宾诺莎等人一起沿着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方向,把可怜的人从意见偏见世界(政治)引向真理和光明世界(哲学),却要反过来把人从被“科学的光芒”照亮的真理世界重新引回到“意见世界”即政治世界呢?这是因为在施特劳斯看来,在现代这种“科学的政治理解”中实际隐含着一个基本的假设,即“政治”是可以“取消”或“消亡”的。如他在《自然正义与历史》中所指出,从霍布士开始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认为人的本性是“非政治的”的动物。正因为政治及其道德和宗教历来是引起无穷纠纷的领域,现代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基本指向实际就是希望以“哲学和科学”最终取消“政治社会”,终止“战争”,走向“永久和平”,最后达到“普世社会”(auniversal society)或“普世国家”(a universal state)。在施特劳斯的用语里,“政治社会”因此是相对于“普世社会”而言的,政治社会是特殊的特定的社会,例如雅典、罗马、美国、中国,普世社会则是消除了所有特殊社会之差别的无冲突的“全球性普世一体化国家”。施特劳斯强调,“政治哲学”乃以“政治社会”的存在为前提,但普世社会则以“政治社会”的消失为前提,因此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的前提就是:如果这种“全球性普世一体化国家”是可能的,那么“政治哲学”就是不可能的。他因此曾将他的全部思想或他认为的“古典政治哲学”的全部思想以最简洁的方式表述如下: 1、“普世一体化国家”(the universal and homogeneous state)是不可能的; 2、因此任何政治社会都是特殊的,都是“封闭的社会”(a closed society)即柏拉图意义上的自然洞穴; 3、任何曾经存在过的政治社会或任何将来会出现的“政治社会”都必然立足于该社会一套特殊而根本的“意见”,这种“意见”不能被“知识”所取代,因此任何政治社会都必然是特殊的而且是特殊主义的社会; 4、 政治社会这种立足于“意见”的特性因此对“哲人”的公共言论和写作强加了责任(如果普世理性社会是可能的,这种责任就是不必要的了); 5、哲人的写作因此需要一种特定的写作艺术(“俗白和隐讳的写作”)。 反过来,则我们或许也就可以将“现代性”或现代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表述如下: 1、“普世一体化国家”是可能的; 2、因此现代政治社会不再是特殊的,不再是“封闭的社会”,而已经成了“开放社会(opensociety),因为现代人已经走出了柏拉图意义上的自然洞穴; 3、现代社会以及任何将来会出现的社会都必然立足于“知识”,不再立足于“意见”;因此任何现代社会都是理性社会因此是普遍主义的,只有那些还没有“现代化”的社会仍然是特殊的和特殊主义的社会; 4、现代社会这种立足于“知识”的特性因此使“哲人”的公共言论和写作不必再有任何“隐讳”;相反,哲人们应该大力宣传“知识”,普及“知识”; 5、哲人因此不再需要“写作的艺术”。 我们不难看出,施特劳斯是多么地“反动”,多么地与“现代社会”和“现代观念”不相容。但在施特劳斯看来,这正表明所谓“普世社会”和“开放社会“云云正就是现代人的“意见”,而且是神圣不可怀疑的“意见”,任何人如果触动这个“现代权威意见”,顿时就将不容于“现代社会”,不容于“文明世界”,顿时就将被看成是“反动”,是“异端”,甚至被看成是“怪胎”。在施特劳斯看来,现代人的这种“神圣意见”渗透于一切当代学术之中,如果说在早期现代哲学例如康德那里,仍然需要一个“历史哲学”的构想和漫长过程来达到这个普世社会的“美丽新世界”,那么在“历史哲学”破产以后,这种所谓的“对政治的科学理解”就采取了更流行的所谓社会科学方法,即所谓“事实与价值之区分”:社会科学家相信现代社会必须以所谓“对政治的科学理解”亦即“知识”来取代普通公民们对政治的理解即“意见”,由此,公民们所必然具有的价值取向和偏见必须被所谓无偏见无价值预设的社会科学所代替。在施特劳斯看来,从西方近代哲学和政治哲学到现代社会科学的这种所谓“对政治的科学理解”,实际都是一种对政治的“非政治的”理解,即对政治之为政治的扭曲,因为这种所谓“科学的理解”都隐含着与“前科学的理解”(pre-scientific understanding)之断裂。施特劳斯强调,古典政治哲学恰恰是以“前科学”的政治理解出发,即从公民和政治家对政治的理解出发的,这正是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的根本不同所在。因此,返回“古典政治哲学”的第一步就在于要象古典政治哲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样用“前科学”的眼光即公民和政治家的眼光来看待政治,而不是象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那样用所谓“中立的观察家的政治科学的眼光”观察政治。施特劳斯以后反反覆覆强调,政治哲学首先必须以现象学的方式还原到“前哲学、前科学、前理论的政治世界”,而不能从现代以来建构起来的所谓“哲学的、科学的、理论的政治理解”出发,指的都是必须首先回到赤裸裸政治世界的问题。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因此虽然强调哲学与政治的冲突,却绝非是主张逃离“政治”而走向“哲学”。恰恰相反,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的首要问题首先是返回政治世界,即返回“前哲学、前科学、前理论的赤裸裸的政治世界”。在他看来政治和哲学在现代已经结成了一个连环套,现代性的诡异就在于它以为可以通过“哲学”来改造“政治”,把所有人都提到“哲学”的高度,结果却是“哲学”本身被“政治化”而变成了“公民宗教”,而“政治”则反过来被“哲学化”而成了所谓“科学的政治理解”。“政治”本身几乎“看不见摸不着”了,政治的真面貌被“哲学、科学、理论”包了起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最奇特的地方因此就在于,如果现代即自由主义“政治”或左翼政治以自由主义的“哲学”或左翼“哲学”为前提,那么施特劳斯的“哲学”却必须以施特劳斯的“政治”为前提!换言之,要使“哲学去政治化”,必须先使“政治去哲学化”。因此,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必须包括两个层面或步骤,即第一要把政治还原到“前哲学、前科学、前理论的赤裸裸的政治世界”,然后才可能使哲学回到“纯粹哲学、纯粹科学、纯粹理论”的园地。他在其第二本著作《哲学与法》(1935)中因此提出他著名的所谓“第一洞穴”和“第二洞穴”的说法,基本已经预示了他后来一生的路向,即认为,第一,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只有从柏拉图的“第一层的自然洞穴”(意见世界,政治社会)出发向上走才可能,但第二,启蒙以来的哲学已经推倒了这个“自然洞穴”,把人送到了更下面的“第二层非自然洞穴”(号称的科学世界),在这第二层洞穴已经没有“哲学”的可能性。唯一可作的只有首先从第二层的非自然洞穴返回第一层的自然洞穴,而这个返回只有借助于他所谓“政治哲学史”的诠释才能展示出来,亦即只有通过艰苦的诠释工作使古典政治哲学的视野重新为人所认识才可能。可以说,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的全部工作就是试图首先从第二洞穴(科学化的以“真人”为预设的普世大同世界)走回第一洞穴(前科学的以“常人”为预设的特殊政治世界)。恰如胡塞尔一生都在写现象学的“导引”或“前奏”,海德格尔一生都在“走向语言的途中”,施特劳斯一生都在“走向政治的途中”。 施特劳斯这一强调“返回前科学、前哲学、前理论的政治世界”的政治哲学,诚然与他的现象学背景有关。如他自己后来所回忆,他青年时代作胡塞尔助手时印象最深的是胡塞尔曾用最简单的语言向他说明胡塞尔现象学与新康德哲学马堡学派的区别是:“马堡学派的工作是从房顶开始,我则从地基开始。”不过在后来海德格尔反叛胡塞尔的革命中,施特劳斯自然站在海德格尔一边,亦即他们都反对胡塞尔将现象学还原的目标指向意识结构分析从而重新落入笛卡尔康德范畴。胡塞尔晚年虽然也谈“前科学前理论的生活世界”,但他的关注却仍然是如何结构“科学”或理论。这在施特劳斯看来仍然没有真正“面对事实本身”,没有真正返回到“前科学前理论的生活世界”,惟有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特别是其第一部分的“在世界中存在”或“在世结构”的分析真正展开了这“前科学、前理论、前哲学”的世界。但施特劳斯则显然进一步认为,“此在”首先是“政治的此在”,此在“在世”因此首先是“在政治世界之中”即在特殊的“政治社会之中”;而“在世结构”特别是其中“闲谈”、“常人”以及“沉沦”等所谓“非本真世界”,正是施特劳斯的“前科学的政治世界”即柏拉图“第一洞穴”的“意见”世界;海德格尔所谓“闲谈”在施特劳斯看来也就不是随随便便的“闲谈”,而就是政治社会的主流“意见”;所谓“常人”也就不是“普世”的常人,而总是某特定政治社会的“多数”。不过施特劳斯当然知道,海德格尔工作的主要关切是要把笛卡尔康德建构的现代认识论世界还原到这种“在世界中存在”结构,因此海德格尔的关切并不在政治世界本身,而是更关注现代科学和认识论导致“技术世界观”的全面主宰,海德格尔显然并不认为政治世界或政治哲学方面可以突破这种“技术世界观”的全面主宰。这一点施特劳斯事实上是认同的,虽然他强调现代性的问题首先来自道德政治世界观的变化,然后才是自然世界观的变化,但他同样反复强调哲学的最深危机在于十七世纪以来“自然”的概念已经完全改变,“科学”的概念也完全改变,亦即“自然”成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而科学本身完全以“技术”控制为方向,这导致原先以“自然”为根基的“哲学”已经不可能。其结果则是“政治”这一最实践、最人世、最特殊的世界恰恰被提升到了“最哲学、最理论、最普遍”的“科学”层面来,而“哲学”本身反过来恰恰成了最实际最人世的考虑,因为它实际上都是在致力于改造人类生活世界使之成为“科学技术世界”的一部分。施特劳斯因此多次说,现代的根本问题是新自然科学全面胜利所导致,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政治哲学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亦即不可能真正恢复“哲学”。他不无谦虚地说,他的“政治哲学”只能针对其中一部分的问题,即力图颠覆“现代社会科学”所构筑的那个虚假生活世界,使人认识“政治哲学是所有社会科学当之无愧的女王”(politicalphilosophy is the rightful queen of the social sciences)。但问题在于现代社会科学背后是更强势的现代自然科学的整套“现代知识观”,这自然科学意识形态所构建的更大虚假生活世界则非他能够处理了。应该说,后者正是海德格尔的工作,即力图颠覆这整个自然科学意识形态及其营造的更大技术世界整体。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施特劳斯到晚年仍然说“我越是理解海德格尔的意图所在,就越是觉得仍然远远没能把握他。我能想象的天下最愚蠢的事就是闭上眼睛不读海德格尔的著作。”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可以说是对海德格尔“哲学终结”的一种深刻回应。他事实上完全承认海德格革命的意义即旧意义上的哲学或形而上学由于现代性的展开而已经终结。他与海德格尔一样在寻求和思考“形尔上学终结以后”的思想或哲学的可能道路。但他的路不同于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认为只有走向“诗思哲学”,而施特劳斯则认为必须走向“政治哲学”;海德格认为出路在于走回“前苏格拉底问题”,施特劳斯则恰恰认为出路在于重新解释“苏格拉底问题”,从而将这一传统问题完全改造为哲学必须下降为政治哲学的问题即苏格拉底为什么要下人间。直截了当地说,施特劳斯虽然强调“重返”古典,但“重返”乃重新解释传统,不存在简单重回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他否定柏拉图理念论正是明证),在这方面他决定性地受海德格影响。但他的政治哲学同时也可以看成是对海德格的最深刻批判,即以“苏格拉底问题”来对抗海德格的“前苏格拉底问题”。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施特劳斯所谓“苏格拉底问题”乃是他的独门解释,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苏格拉底问题”。事实上施特劳斯和伽达默尔一样都力图从海德格手里“拯救柏拉图”,亦即以强调柏拉图的“写作”(对话)来强调柏拉图不是形尔上学,两人的路向虽然完全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力图对柏拉图作“非形尔上学”的全新解释(阿伦特就完全按照海德格尔把柏拉图看成是形尔上学,因此阿伦特的“后形尔上学路向”就简单以反柏拉图出发,不再劳神重新解释柏拉图。阿伦特因此反复强调她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哲学家,而是“政治理论家”。不过晚年阿伦特另当别论)。 施特劳斯对“苏格拉底问题”的独门解释,尤其在其晚年的一系列“苏格拉底研究”中得到最充分的论述。在1964年出版的《城邦与人》中,他破天荒地提出“政治哲学”就是“第一哲学”(the first philosophy),这在他自己从前的著作中似乎也是从来没有的提法。换言之,在晚年的施特劳斯看来,“第一哲学”既不是本体论,也不是认识论,大概因为无论本体论还是认识论都容易助长“哲学的走火入魔”倾向,只有以“政治哲学”为第一哲学才能克制哲学的走火入魔。而更重要的是,在1966年出版的《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中,他进一步提出了“两个苏格拉底”的说法,即“少年苏格拉底”,和“成年苏格拉底”。所谓“少年苏格拉底”是“苏格拉底以前的苏格拉底”,亦即还没有转向“政治哲学”的“自然哲人”苏格拉底,而成年苏格拉底则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亦即转变为“政治哲人”的成熟的苏格拉底。施特劳斯认为“苏格拉底从蒂欧提玛那里得知爱欲的秘密时似乎还太年轻”,亦即那时的苏格拉底与其他“哲人”并无不同,仍然是站在“哲学”的立场鄙视政治和道德,尚未认识到从哲学转向政治哲学的必要性。但“苏格拉底本人日后的一个深刻转变是从少年式地鄙视政治和道德事务、鄙视人事和人,转向成熟地关心政治和道德事务、关心人事和人。而这个“成熟地关心政治和道德事务”的苏格拉底,就是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亦即“政治哲人苏格拉底”。 施特劳斯随后就作出了一个重要观察,即虽然古代和现代都有人激烈攻击苏格拉底,但他们攻击的却不是同一个苏格拉底!古代攻击苏格拉底的最有名代表自然首推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在其喜剧《云》中对苏格拉底的攻击,而现代人攻击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则首推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中对苏格拉底的攻击。但施特劳斯指出,阿理斯多芬和尼采攻击的完全不是同一个苏格拉底,因为阿里斯托芬攻击的是“少年苏格拉底”亦即还没有转变为政治哲人的苏格拉底,而尼采攻击的却恰恰是“成年苏格拉底”即政治哲人苏格拉底。事实上阿里斯托芬《云》剧攻击的正是哲人苏格拉底的“癫狂”,而尼采攻击的则是政治哲人苏格拉底没有酒神精神,亦即太清醒!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凡是跟着“哲人”苏格拉底学了点哲学的人,学的首先都是“哲学的癫狂”,例如学了哲学首先就要揍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是一切权威的象征,而哲学首先要的就是鄙视任何权威,打倒父亲因此正是打倒一切权威的起点。以后被雅典起诉的苏格拉底正是这个“癫狂”的苏格拉底。但是施特劳斯指出,阿里斯托芬喜剧对“少年苏格拉底”的攻击是对“古典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因为正是阿里斯托芬对“哲学癫狂”的攻击,使得柏拉图、色诺芬,甚至苏格拉底本人开始从“癫狂的哲学”下降到“清明和温良的政治哲学”。正因为如此,在柏拉图和色诺芬著述中的苏格拉底完全不同于阿里斯托芬喜剧中的苏格拉底,不是喜剧中那种“少年式地鄙视政治和道德事务、鄙视人事和人”的苏格拉底,而恰恰是“成熟地关心政治和道德事务、关心人事和人”的苏格拉底,即成熟的“政治哲人”苏格拉底。施特劳斯甚至说,这个转变或许不完全是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虚构,而说不定就是真实苏格拉底自己的转变!但不管怎样,尼采攻击的却恰恰是这后一个苏格拉底,即柏拉图和色诺芬笔下的成熟的“政治哲人”苏格拉底!在施特劳斯看来,古典与现代的差异实莫大于此:尼采似乎以为他对苏格拉底的攻击是与阿里斯托芬的攻击一致的,殊不知阿里斯托芬绝不会攻击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即成熟的“政治哲人”苏格拉底,他攻击的只是少年苏格拉底即“癫狂哲人”苏格拉底。因此,尼采和阿里斯托芬的攻击方向正好相反:阿里斯托芬攻击的是少不更事的苏格拉底,即“攻击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the Socrates who as sailed justice or piety),而尼采攻击的则是柏拉图的政治哲人苏格拉底,即“维护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the Socrates who defended justice and piety)。这里的两个苏格拉底,即“攻击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以及“维护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可以说是施特劳斯复兴“古典政治哲学”的全部关键所在。第一个苏格拉底就是以哲学和真理自居而激烈批判政治共同体、攻击城邦视为神圣的一切;这个苏格拉底突出的是哲学如何地高于政治,突出政治是如何地不符合真理。初读施特劳斯的人往往会以为这就是施特劳斯的“苏格拉底”。可是这个苏格拉底自然并不需要施特劳斯来发明,这个苏格拉底所代表的“哲学”正就是近世西方所最标榜的“哲学”。可以说,施特劳斯实际认为,近世以来以“哲学”批判“政治”的形态,其原型就在阿里斯托芬所攻击的少年苏格拉底即“攻击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这是走火入魔的苏格拉底(Socrates gone mad),或走火入魔的哲学(Philosophy gone mad),亦即一味以哲学标榜而完全无视任何政治共同体以“意见”为基础。这种“哲学”自现代以来至少有两种表现形态:首先表现为典型的所谓“启蒙哲学”,亦即不但以哲学为标准来批判政治,而且力图以哲学为标准来改造政治,以知识取代意见,最终使人类都生活在“光明”中,就象基督徒最终可以进入上帝的天国。这种以解放人类为目标的“哲学”形态现在当然不那么时髦了,因此出现第二种更时髦的现在形态,亦即认为启蒙是幻想,人类永远不可能解放,政治永远不可能改造,因此唯一可能的“哲学”就是不断地批判政治社会的一切,这种路线在福科德勒兹等后现代那里达到顶峰,也更能满足所谓“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因为这表示知识分子多么有所谓独立人格,批判意识,而且现在还再没有任何政治幻想。 如果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不过是要说哲学高于政治超越政治,不过是要强调以哲学鄙视政治,那么他也就太平平无奇了,因为这本就是近世以来任何稍有“知识”的人共享的最流行的现代“意见”。如果施特劳斯只不过指出启蒙哲学想解放人民大众是幻想,那么同样无甚独特,因为在这方面后现代诸公的认识丝毫不比他差。施特劳斯真正不同寻常之处是他提出了“维护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施特劳斯对"哲学与政治"的根本看法实际即是认为,“不成熟的哲学”往往好标榜如何爱“哲学”,如何鄙视“政治”或“人间事”,这就象柏拉图对话《会饮篇》开场出来的那个Apollodorus,明明毫无主见,,没有头脑,却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如何“爱哲学”,如何“鄙视政治”。但“成熟的哲学”即政治哲学则恰恰“转向成熟地关心政治和道德事务、关心人事和人”。施特劳斯由此提出了苏格拉底开创的“古典政治哲学”的深刻意义就是从“癫狂的哲学”走向或返回“清明和温良的常识政治”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政治哲学”是要“改善而非颠覆政治社会”的问题。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的中心工作可以说就是将近代以来一直被视为“攻击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改造成“维护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而他的“绝活”则是论证这个“苏格拉底的改造”在柏拉图和色诺芬尼那里就已经完成了,甚至是苏格拉底本人就已经完成了!他认为柏拉图和色诺芬事实上完全同意阿里斯托芬对“癫狂哲学”的批判,但认为他批判的只是“少年苏格拉底”或不成熟的自然哲人苏格拉底,但真正的苏格拉底或成熟的苏格拉底即“政治哲人苏格拉底”则是“维护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这个“维护正义与虔诚的苏格拉底”诚然只是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俗白教导”,但施特劳斯强调俗白教导就是政治哲学,因为没有“俗白教导”,那就只有“癫狂哲学”,那么施特劳斯就不是在复兴“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而是融进了近代以来的激进批判哲学大潮了。施特劳斯晚年特别致力于解释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对话,因为他认为色诺芬的著作在古代历来被认为是经典但从18世纪以后却开始被贬低,恰恰最反映现代“知识人”的偏见,亦即认为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丝毫没有“哲人”的味道和“牛氓”的精神,而与普通公民无异,这太难满足现代人的“哲学批判”精神,因此现代人都认为色诺芬歪曲了苏格拉底的形象。施特劳斯却恰恰认为,色诺芬的写作乃“俗白教导”和“隐讳教导”写作的炉火纯青之作,在其中“哲人”苏格拉底的锋芒掩藏在公民苏格拉底背后,正是“古典政治哲人”的典范。 六、结语:政治哲学作为教育 施特劳斯似乎并不认为“古典政治哲学”一定是保守的。他在1945年发表的“论古典政治哲学”或许是他本人关于“政治哲人”的最简明也最准确的讲述。他首先强调,古典政治哲学的首要特点是政治哲学与政治生活的直接性关系,亦即古典政治哲人首先是直接以公民和政治家的角度来看政治。由此施特劳斯给出古典政治哲人的三重身份,第一,政治哲人首先以好公民的面貌出现;其次,政治哲人的目标是最高的政治知识即“立法”的知识,获得这种知识的政治哲人是立法者的导师;最后,政治哲人认识到政治生活的最高目标不是政治本身所能达成,而只有哲学才能理解,因此他是献身沉思生活的哲人。这三条中最后一条无疑是最重要的,即政治哲人首先是哲人,哲人对政治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因为哲人知道政治是一个有限性的活动场域,受到各种“必然性”的制约,即使所谓“最佳政治”也是一个“机遇”(chance)的问题,非人力可以强求。古典政治哲人从这样一种视野出发,不会象现代哲人那样妄想通过政治的改造可以造就一个新人类或甚至解放全人类达到历史的终结。惟有首先认识到政治能够达到的目标是有限度的,政治哲人方能成为立法者的导师。政治哲人的政治贡献因此主要是教育立法者,教育立法者认识到本国政治的不完善,教育立法者追求更佳政治。施特劳斯认为柏拉图的《法篇》和《理想国》是两类政治教育的典范。《法篇》是政治哲人教育当政的成年政治家,这种教育自然相当困难,受到的政治限制比较多。《理想国》则是政治哲人教育年轻的未来的立法者,这种教育是在当政者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因此余地比较大。因此施特劳斯认为古典政治哲学并非因循守旧,不事改革,而是主张由政治哲人通过教育人特别是教育立法者来进行改革。如他在“论古典政治哲学”这篇文章中所言,“政治哲学就是试图引导资质较好的公民,或不如说引导这些公民的资质较好的子弟,从政治生活走向哲学生活。”这里所谓“引导资质较好的公民”即是指《法篇》的教育,而“引导资质较好的子弟”则是指《理想国》式的教育。后面这种教育即教育年轻未来立法者,显然是施特劳斯认为可塑性更大的。我们现在可以说,施特劳斯所谓“政治哲学”基本落实为“教育”,即通过在大学里从事“自由教育”来影响未来公民和立法者。他因此常常引用柏拉图说:“教育在其最高的意义上而言就是哲学“(education in the highest sense is philosophy)。他在“什么是自由教育”等文章中强调,现代已经不可能有哲人,惟一可能的“哲学追问”(philosophing)只有一种方式,即研究伟大经典著作。这大概也就是施特劳斯自己所从事的“政治哲学”,即带着一批美国弟子细读圣贤书。在这教育过程中,这些弟子中有些成为一心向学者和未来的教育家,也有些可能今后成为立法者。许多人常常对施特劳斯弟子中这么多人去从事政治感到难以理解,因为他们听说施特劳斯的教导是要人作“哲人”,不要搞政治,殊不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的独特品性就是强调只有从政治才能进人哲学,因为施特劳斯所谓政治哲学就是要“从政治生活走向哲学生活”(fromthe political life to the philosophic life),因此施特劳斯自称其政治哲学是“走向哲学的政治引导”(the politic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本文开始即曾说过,施特劳斯及其学派是一个相当奇特的现象。只有一点大概是人们会同意他的,即与他的现代性批判相比,现代西方的其它现代性批判确实都显得基本是在西方现代性的方向上批判现代性。施特劳斯以复兴“古典政治哲学”为己任,其坚决和彻底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但施特劳斯个人素质上的一个突出品质是他似乎很少有焦虑感,也很少给人感觉是对古典的怀旧。他对一切最彻底消解传统的思想家似乎都反而有特别的兴趣甚至热爱。早在三十年代他就认为,古典传统的真正复兴只有在对传统的彻底摧毁走到尽头以后才真正可能,只有首先经历了尼采式最彻底的批判以后才有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他同时认为,对政治哲学的真正理解可以说只有在所有传统都已打碎时才成为可能,因此他认为西方现代性的危机越是深刻,反倒恰恰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有利契机使人们有可能以全新的视野来审视从前没有被真正理解的传统。施特劳斯最近的影响开始上升,或许是因为至少在美国,后现代批判等等差不多已经走到尽头,太阳底下已经再没有什么新东西了吧。施特劳斯说政治哲学更近喜剧而非悲剧,我愿期待二十一世纪是喜剧的时代。
政治哲学与思想史
·
70
评论 ·
33
点赞
应奇丨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纠谬
应奇丨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纠谬
正当施特劳斯热在国内学界方兴未艾之际,甘阳先生以再传弟子的身份为三联书店新近推出的“施特劳斯政治哲学选刊”撰写长篇导言,可谓得其时得其人。与某些天马行空、六经注我式的评注相比,甘文笔底生花而持论又平正通达,是近年难得一见的妙文。窃以为全文最精彩之处在于把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及其效应放到美国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论辩的总语境中加以透视,能见人所未见;而最有分量的第五节通过拈出施特劳斯对所谓“苏格拉底问题”的独门解释,揭橥尼采和阿里斯托芬对苏格拉底的两种正相反对的攻击方向及其思想史意蕴,可谓把握住施氏政治哲学的要津。 佩服之余,却也发现一个小小的瑕疵。甘文在谈到西季维克对康德的两种自由概念的区分和批评时,把西氏所称“独立于欲望的控制”的自由理解为任意的自由,而把“自由地选择作善还是作恶”的自由理解为理性的自由。这里似乎不但把西季维克的用语的原意颠倒了,而且从后文的发挥来看,也存在着某些理解上的问题。这篇小文无意对甘文进行全面的讨论和评价,仅从文本读解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澄清,并就此一问题与当代政治哲学的关联稍作引申,不敢言批评,权作甘文之旁注而已。 从甘先生的引证来看,他大概没有读过西季维克收录在《伦理学方法》中的“康德的自由意志观念”一文。根据后者的表述,“独立于欲望的控制”的自由显然是指理性的自由,而“自由地选择作善还是作恶”的自由则是所谓“中性的或道德的自由”。一方面,西氏在他的评论中把“中性的或道德的自由”与英国作者们所谓“无动机的行动能力”区分开来,把后者称作“任性的自由”,并明确认为这种自由是完全与康德对人类意志的解释不相容的,而且,为中性的或道德的自由即在善与恶中进行选择的能力辩护的初衷就是彻底抛弃任性的自由,即所谓“无动机的行动能力”的概念。另一方面,西季维克的批评的本意是要说明,康德未能在“理性的自由”(愈行为得正当便愈实现或表现着的自由)与“中性的或道德的自由”(在选择善或恶时实现或表现着的自由)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这不但在自由(意志)的概念上造成了某种混淆,例如“一个从属于其自身道德法则的意志可以指一个遵守——就其是自由的而言——这些法则的意志,也可以被设想为能自由地不遵守这些法则的、运用着中性的自由的意志”,1而且使他的论证受制于某种不确定性,并使我们在面对康德的伦理学时陷入一种两难困境。一方面,如果把自由与理性直接等同起来,即用“理性的自由”排除或取代“中性的自由”,并否认自由意志选择恶的可能性,那么我们也将不得不抛弃康德论证道德责任和道德非难的全部方法;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强调“中性的或道德的自由” 所蕴含的选择的自由,那么康德又怎样解释,既然圣人和恶棍的生活都同样是他们作为本体的自我的自由选择的结果,而作为现象的自我,他们都同样受自然法则的支配,那么为什么圣人的生活表现了他的真正的自我,而恶棍的生活却没有表现他的真正的自我?罗尔斯在对正义即公平的康德式解释中回应的正是西季维克所提出的这后一个问题。 罗尔斯的论证策略人们已经耳熟能详,这里没有必要重复了。有必要指出的是,尽管罗尔斯以他一贯的谦虚和审慎一再表示完全可以从其他的角度理解康德的著作,而且承认他自己的解释在某些方面偏离了康德的观点。但罗尔斯试图通过对正义即公平的康德式解释,一劳永逸地走出上面揭示的两难困境的理论雄心不可谓不大。一方面,罗尔斯继续把康德的伦理学理解为对道德责任和道德非难的恰当说明,并认为它并不导致一种严厉命令的道德,而是导向一种互尊和自尊的伦理;另一方面,无知之幕的限制和相互冷淡的动机假设使罗尔斯有理由把原初状态看成是本体自我理解世界的一种观察点,因为,以各方在原初状态中将会承认的方式行动,显示了他们的自由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偶然因素的独立性。从这个角度,罗尔斯在《正义论》的结束处甚至不无踌躇地宣称,原初状态的观点实际上是透视我们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一种永恒的视点。但是,重要的是要注意到,“永恒的视点并不是从一个世界之外的某个地方产生的观点,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存在物的观点;毋宁说它是在世界之内的有理性的人们能够接受的某种思想和情感形式。”2在这个意义上,虽然罗尔斯仍然使用“本体的自我”这样的表达方式,但实际上,所谓程序性解释的要旨正在于通过对实践理性的构造主义的解释,在瓦解和摒弃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现象自我与本体自我的两重世界理论的同时,保留自律和绝对命令的观念。 现在可以回到西季维克所提出的问题,如果说自律是与理性的自由联系在一起的,而选择是与中性的或道德的自由联系在一起的,那么罗尔斯的康德式解释的关键之点就在于把自律与选择联系在一起,而且把作为一个本体自我的个人选择假设为一个集体的选择。在这样的状态下,恶棍的原则将不会被选择,这种选择也不能表现他们真正的自我。从罗尔斯的理论目标和他采取的论证策略来看,可以说正义即公平既不是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进路,也不是一般流俗的道德学家的进路,前者试图以自由与道德律为基础重建形而上学,后者即康德所谓“通俗的道德哲学”试图通过对自由与道德律的解释,直接解决有关义务和责任的道德论争;而是社会政治哲学的进路,这种进路试图通过原初状态的设计和反思平衡的论证,确定良序社会中的社会合作的根本条件。它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它与康德哲学的最根本的关联,正如哈贝马斯点出的那样,就是从道德和政治自律这同一个根源推演出私域自律和公域自律,3即所谓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应当看到,无论在康德对于自律的基本要素和根本特征的描述中,还是在罗尔斯对正义即公平的理论目标和价值内涵的刻画中,都明确地使用了消极自由或否定性自由和积极自由或肯定性自由这样的术语,而且自觉地试图把两种自由结合在一起。 康德是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二章的结尾部分引入自律这一核心概念的。在该书第三章一开头,康德就指出,虽然自律起源于消极的自由概念,就是说,自律必须被归于每一个在消极意义上是自由的意志,但作为意志之特性的自律本身却是与积极的自由概念相等同的。在这里,消极意义上的自由用来刻画作为自发性、能够发动时间中新的因果系列的意志,积极意义上的自由则用来刻画自律的、能够自我立法的意志。但是康德又直接把自律与道德律等同起来,甚至于宣称“自由意志与服从道德律的意志,完全是一个东西。”4基于这后一种学说容易导致“把只有由道德上的因素所推动的行为才是自由的这一观点归之于康德”,5因此,为了解释西季维克所谓“自由地选择作善还是作恶”的自由,有的论者转而求助于康德后期作品中对于意志与任意(Wille-Willkür)的区分。与积极自由相应的、用来刻画自律的、能够自我立法的是意志,与消极自由相应的、作为自发性、能够发动时间中新的因果系列的是任意。康德用“意志”和“任意”这两个术语分别刻画统一的意愿能力的立法机能和执行机能,意志提供规范,而任意则按照这种规范进行选择。只有当人们相信只有一种意志机能与一类自由,才会误将自由与道德的行为等同起来。全面把握康德的这种区分的关键是要看到,一方面,自由意志不但不取消自由的任意,而且是通过人的自由的任意表现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自由意志是一个理性的事实,那么自由的任意则是经验的事实;另一方面,“只有存在者有了自由,亦即从肯定的角度被视为基于理性的根据而自我规定的能力(按照法则概念而行动)的那种自由,他被设想为拥有相应的偏离理性规定的能力才可能是有意义的。”6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自由 (权)的讨论并不是从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二分法开始的,而是采纳了柏林的批评者麦卡赫姆(G. G. MacCallum)所提出的关于自由的三分法或三位一体的观念:自由的主体,他们摆脱掉的约束或限制,以及他们可以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7但事实上,试图通过基本自由的最广泛的(或充分恰当的)体系的证立来避免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两分法所制造的尖锐对立,提炼自由民主传统的全部精义始终是罗尔斯一贯的理论目标,也是他作为一个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的最高成就。在进一步阐述《正义论》的理论基础的“康德式的平等观”一文中,罗尔斯更是直接用两种自由的概念来说明正义即公平与康德式平等观的内在联系。之所以要强调是康德式的而不就是康德的,关键就在于康德的观点是以一系列的二元论为标志的,如必然与偶然的二元,形式与内容的二元,理性与欲望的二元以及本体与现象的二元。《正义论》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表明,只要通过重新解释,即使不采取康德的二元论,他的理论中独特的东西也能被保留下来并能被更清晰地辨认出来,而康德对两种自由的对比也能在正义即公平中找到一席之地。就对于消极自由的解释来说,重要的是无知之幕的信息限制,而且是完全的信息限制。因为康德所谓消极自由是指能够独立于外在原因的决定而行动,根据自然的必然性行动就是把自己屈从于自然的统治。因此,在原初状态的信息限制的基础上被选择的正义原则中包含的平等观是康德式的,因为根据这种观念行动的良序社会中的成员表达了他们的消极自由。就对于积极自由的解释来说,有两件事情是必要的,一是被理解为自由平等的道德人的各方必须在采纳正义观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二是这种正义原则必须具有适合于表达这种确定的人的观点的内容并必须应用到对制度主题的控制上去。赋予基本自由以优先性,把个人当作他们的目标和欲望的自由的和负责任的主人并都平等地享有实现目的的手段的正义原则满足了这两个要求,而实现这些原则的社会也就实现了积极自由,因为这些原则反映了选择它们的人的特征并表达了他们赋予自己的观念。8 现在可以来看甘阳先生文中的相关论述。首先,西季维克所批评的与其说是不能从“独立于欲望的控制”的自由推断出“自由地选择作善还是作恶”的“自由”的人一定选择“作善”,还不如说是后一种“自由”还能不能称作自由。用西季维克自己的表述来说,一旦把这两种自由区分开来,那么“如果我们说一个人的行为越合乎理性他就越自由,我们就不能说……他是通过自由的选择而不合理地行动的。”9前面讨论过的康德后期对意志的自由与任意的自由的区别与联系的更进一步的看法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澄清西季维克提出的问题。如果说这种澄清是通过对康德不同时期语词用法的精心考证(如L. W. Beck)和对康德自由理论的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如H. E. Allison)实现的,那么罗尔斯对西季维克的批评的回答则主要是通过重新构造康德式的论证得以实现并为正义即公平自身的理论目标服务的。 其次,所谓“福柯等人是将康德的第一层意义上的‘自由’(按指‘独立于欲望的控制’的‘自由’或‘理性的自由’)更加激进化绝对化,同时却根本否定了康德第二层意义上的‘自由’(按指‘自由地选择作善还是作恶’的‘自由’即‘中性的或道德的自由’)”的说法进一步表明了甘文对西季维克声称在康德的文本中发现的两种自由的误解。不管在后现代诸公眼里,康德对自由的理性的、正当的使用和非理性的、不正当的使用的划分及其标准是否恰当,所谓“更彻底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冲决一切网罗的自由”——如果有这种自由的话——显然是前述第二层意义上的自由而不是第一层意义上的自由。同样,自由主义与激进派共同承认的也是第二层意义上的自由而不是第一层意义上的自由。 第三,甘文正确地认为自由主义必须强调前述康德意义上的两种自由,这两种自由缺一不可。但在对这两种自由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的理解上存在某些微妙的问题。甘文指出,第一种自由使得自由主义可以抽取出它需要的最基本要素即赤裸裸的个体,不受任何外在必然性支配,而是绝对的自主或自律。如果我们深入到康德的文本,就会发现存在着对这种自主或自律的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就是由《纯粹理性批判》提出,而且在此后的著述得到保留的作为自发性、发动时间中新的因果系列的机能的自由概念,这种“不受任何外在必然性支配”的自由是消极的自由;第二种则是《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为我们提供的独立于任何既定法则、自立法度或自律的自由概念,这是积极的自由。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消极的方面和积极的方面来理解自律。积极的自律体现在自由的意志中,消极的自律则体现在自由的任意中。严格说来,体现在自由的任意中的消极的自律并不是真正的自律,而是意志的自发性。从甘阳文中对所谓第一层意义上的自由的刻画来看,他显然把这种自由理解成消极的自律或消极的自由,而这是不准确的。 第四,尽管罗尔斯试图在摒弃康德的先验主体、克服其本质特征的二元论的同时保留他的理论中的独特的东西,但在罗尔斯理论的内核仍然存在着一种根本的二元对峙,即作为基本自由的基础的自由平等的道德人的两种最高阶的兴趣或能力:具有一种有效的正义感的能力即根据规定社会合作的公平条件而行动的能力以及合理地形成、改变和追求好的观念的能力。罗尔斯还分别用“理性的”(reasonable )和“合理的”(rational)来刻画这两种能力的特征。罗尔斯把合理的选择在其中发生的语境式框架称作“理性的”,其核心就是这个社会中的所有目的合理取向的选择者都会接受的合作的公平条件,其作用相当于《正义论》中“正当”概念所起的作用;罗尔斯把社会合作还要求增进合作者的“好”这方面称作“合理的”。罗尔斯尽极大的努力去辩明的正是他并不是从某种抽象的理性概念推出他的结论的。之所以说“理性的”预设了“合理的”就是因为没有驱动社会成员的 “好”的观念,那么即使实现了超出“好”观念所指定的价值,这种合作仍然不是社会合作,并与正当和正义无关;之所以说“理性的”统属“合理的”则是因为 “理性的”原则限制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原初状态中“理性的”对“合理的”的构造方式“代表了实践理性的统一的特征。”10用康德的术语来说,经验实践理性是由各方的审慎所代表的,纯粹实践理性是由对这些审慎的限制所代表的。通过规定“理性的”构造并统属“合理的”,实践理性的统一性得到了说明。 最后,罗尔斯既不是从消极自由推出积极自由,也不是从积极自由推出消极自由。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罗尔斯对康德的自律概念进行了主体间性的阐释,其目标是从道德和政治自律这同一个根源推演出私域自律和公域自律,即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在这里,作为后两种自律或两种自由的根源的自律虽然仍冠之以道德之名,但它并不是一个实质性的道德律令体系,而是自我立法的普遍形式或形式条件,它所表达的普遍性是一种程序的普遍性。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这种自律概念是 “道德上中立的。”11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贝马斯有理由认为“是参与共同体自我立法实践的公民的公域自律使得私人的个人自律成为可能。”这是因为“对个体自由的正确界定,应当是一种共同的自我立法实践的结果。”12 牛津政治哲学家戴维?米勒在为他所编的文集《自由》所写的导论中指出,西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主要的自由传统,第一种亦是最古老的自由传统是共和主义的传统;第二种传统即是自由派的传统,如果说在共和主义者看来,自由必须通过某种政治方式实现的话,那么,在自由主义者看来,在政治终结的地方才可能有自由的存在;第三种自由传统是唯心主义或理想主义的 (idealist)自由传统,这种传统把自由的主要内涵理解成自律。米勒把这三种自由传统与柏林所区分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结合在一起加以讨论,认为马基雅维利提供了把自由主义(消极自由)和共和主义(公共参与意义上的积极自由)纽结在一起的范例,卢梭提供了把前述意义上的共和主义和唯心主义(理性自律意义上的积极自由)纽结在一起的范例,而密尔提供了把前述意义上的自由主义与唯心主义纽结在一起的范例。13米勒没有探讨一种把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和唯心主义纽结在一起的自由概念,他也忘记指出正是其在流俗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声名无法与前三位比肩的康德做到了这一点,而哈贝马斯则是对此作出了最彻底论证的当代政治哲学家。米勒千虑一失的原因除了他的文章写于哈贝马斯的巨著发表之前,还在于共和主义复兴运动在那时虽然走出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二元对立的概念樊篱(米勒的马基雅维利图像就是由斯金纳提供的),但仍然只限于基于自由社会的稳定和自我存续的经验性论证,而没有在规范的层次上提炼出自己独特的自由概念。但是晚近以来,在佩迪特“无支配”(non- domination)的自由观14的影响之下,斯金纳本人亦开始谈论所谓“第三种自由概念”。15尽管佩迪特、斯金纳们与哈贝马斯的学术进路相互独立,甚至大相径庭,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努力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即彻底地超越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抽象对峙,从而使共和主义成为“结出果实的花朵”。唯一但并非无关宏旨的区别在于,斯金纳在提炼出第三种自由概念之后仍然把这种自由理解为消极自由,尽管是另一种消极自由;而如果在哈贝马斯那里也有所谓第三种自由概念的话,那么它就不再是与消极自由(不管是哪一种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列的概念,相反,前两种自由都只有借助于第三种自由才能得到彻底的根源性的说明,一方面,消极自由并不是传统自由主义所谓自然权利,诸如自由的界限、诸自由的共存等等都有待共同体自我立法的证成;另一方面,积极自由不再是工具性共和主义所理解的外在手段,而内化到了自由概念本身之中。从这一角度看,当斯金纳强调第三种自由(亦称新罗马自由)与霍布斯-柏林传统的消极自由的差别时,这种自由概念与罗尔斯所谓基本自由相类似,所体现的是对自然权利理论的超越;当斯金纳强调第三种自由仍然是一种消极自由时,他的立场似乎又与坚持私域自律(消极自由)之自我奠基16的罗尔斯若合符节,所表达的是对古代共和政治、共同善政治、德性政治的警戒。而佩迪特则无论在自由概念还是民主概念(所谓商议性民主)上都呈现出与哈贝马斯的亲和性,当然,他们都是现代性的政治哲学家,他们在综合政治现代性的两个维度的同时各擅胜场,各有侧重。而最有吊诡意义的事实莫过于,恰恰是其政治自由观体现出强烈的公民共和主义色彩的哈贝马斯是现代性的最坚定的捍卫者,是彻底的现代性政治哲学家。 注释 1 西季维克,《伦理学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页522。 2 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页574-575。 3 参见J. Habermas, Reconciliation through the Public Use of Reason: Remarks on John Rawls’s Political Liberalism, i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 XCII, No. 3, 1995. 4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页101。 5 阿利森,《康德的自由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页137。 6 同上,页198。 7 参见G. G. MacCallum,Negative Liberty and Positive Liberty, in Philosophical Review, 76, 1976,Reprinted in Liberty,ed. by David Mill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8 J. Rawls,AKantian Conception of Equality,in The Cambridge Review (February,1975),Reprinted in Readings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ed. by R. M. Stewar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9西季维克,《伦理学方法》,页517-518。 10 J. Rawls,Kantian Constructivism in Moral Theory, in The Journalof Philosophy ,77,1980,p. 532. 11阿利森,《康德的自由理论》,页140。 12 哈贝马斯,《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页118。值得注意的是,与哈贝马斯亦师亦友之间的韦尔默早在1980年代末批评哈贝马斯对所谓共同体的自由(即公域自律或积极自由)的论证时就已经指出(参见Albrecht Wellmer,Models of Freedom in Modern World,in Hermeneutics and Critical Theory in Ethics and Politics,ed. by Michael Kelly,The MIT Press,1991,pp.227-252),尽管在消极自由的原则上达成理性的共识是完全可能的,但消极自由本身并不是理性化的元原则 (metaprinciple)的一部分。这是因为消极自由是一个实质性的道德原则,其证明方式必然是不同于理性化原则的证明的。相应地,尽管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包含的平等的基本自由权仍然是一种消极自由,但是这种原则并不内在的限制对抽象的正义观的概念的和人类学的丰富和发展,毋宁说,正义的第一原则直接导向政治参与的平等权利原则;而哈贝马斯的共同体自由观由于没有包含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二元论的规范性内容,其唯一的基础是所谓交往理性观。一种程序化的理性观充其量只能表明什么是理性的自由,而不能表明什么是理性的自由。因此,平等的自由权原则和交往理性的原则相互补充,而不相互包含。可以相信,哈贝马斯的程序主义政治观现在强调公域自律与私域自律之间,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间的相互预设、互为前提的关系,也许是受到韦尔默的批评的结果。认真说来,韦尔默是要求对消极自由进一步作出形式与内容的区分,内容(极端的情形就是在理性地划定的界限内非理性地行动)当然无法只以形式为基础,但这种区分本身也钝化了对哈贝马斯的批评从而可以被包容到后者的框架之内,一方面,形式本身也是一种内容,就正如程序正义也有实质性的正义内容,另一方面,正因为哈贝马斯强调的程序普遍性或自我立法的形式条件是一种“道德上中立的”道德观,它并不排斥实质性的内容,也不妨碍消极自由成为韦尔默所谓“实质性的道德原则”,只不过它再实质,也要以程序理性划定的界限为限。实际上,哈贝马斯对公域与私域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完全不是形式化的、静态的,而是富有历史内涵的、动态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公与私之间的这种互补关系没有任何规定性……民主过程的使命在于,不断重新明确公与私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便保障所有同时表现出私域自律和公域自律的公民都能享受到同等的自由。”出处及页码同上。 13 David Miller,Introduction of Liberty,ed. by David Miller. 14 Philip Pettit,Republicanism: A Theory of Freedom and Government,Clarendon Press,1997. 15 Quentin Skinner, A Third Concept of Liberty, in London Review of Books ,Vol. 24 No. 7 dated 4 April 2002, or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Vol. 117, 2001, 237–268. 16 J. Rawls,Reply to Habermas, i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 XCII, No. 3,1995,p. 169.
政治哲学与思想史
·
76
评论 ·
3
点赞
刘泽华丨王权主义与社会形态等问题的再思考
刘泽华丨王权主义与社会形态等问题的再思考
原编者按: 著名史学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刘泽华先生于2018年5月8日逝世,南开痛失学术大家。刘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尤其着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他在学术上提出中国历史“王权支配社会”的特点和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是“王权主义”的史学判断,对中国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逝世前不久,刘先生仍在不停地思考,并时有新见。由我校陈鑫采访整理的《王权主义与社会形态等问题的再思考——访刘泽华先生》(发表于《中国史研究动态》2017年第4期,转载于《历史学文摘》2018年第1期)一文,体现了刘先生晚年不断精进的学术思考,本报特摘要转载,以飨读者,并资纪念。 问:刘先生,感谢您接受采访。这次采访打算围绕以下几个话题进行:您对王权主义理论、对中国传统社会、传统文化以及对中国政治思想史未来研究方向有哪些新的思考。 答: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再思索的问题。我很喜欢对话和自由谈,不必拘泥于写文章的格式。我希望你能“穷追”,这最能激发人思考。 王权主义与社会形态问题 问:对“王权支配社会”的揭示,是您对史学研究的一大贡献。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形态最重要的概括之一。不过您却一再表示,王权主义只是社会运行机制,而不是社会形态,这是为什么? 答:王权主义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思想文化等发展进程有很大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支配作用。但我的底子还是马克思的基本理论。社会形态是整体性的大问题,王权并不是形成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的根源,所以我用了“运行机制”四个字。“运行机制”主要指对社会的控制,而“王权支配社会”是说明其控制的程度。 皇帝制度是王权专制主义体系的核心,帝王居于社会之巅,权倾天下,又有整套的思想与制度作保证,因此王权能够“支配社会”。统治阶层的主要成员多半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王权配给的产物,绝大多数士人也是依赖王权而求生路的。一些学者总爱说士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和道义的担当。的确,有少数士人很高尚,但多数是王权的附属物。王权一竿子插到底,一般人都被户籍控制。由此,王权实现了对每个人的统治,社会没有独立性。因此有人评论说王权主义是社会形态。但我还是认为它属于“运行机制”,而不是社会形态。 问:那么您对传统中国的社会形态问题是怎样考虑的? 答:社会形态问题曾经是史学界的热门问题。不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对“宏大叙事”进行非难的现象。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受到史学界的关注,只是提出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就中国的历史而言,有唐宋社会变革论,有明代社会转型论,有重新界定封建社会论等等,其实质都是社会形态问题。如何概括中国的社会形态是对史学界的巨大挑战,至今很难形成多数人共识。我说的王权主义也很难概括社会的“总体面貌”。 问:您曾经提出将阶级和共同体综合起来考察社会形态问题,很有启发性。关于此您有哪些新的思考? 答:我提出“阶级—共同体综合分析”,意在补充和纠正只注重用“阶级”分析社会关系的弊病。我这里说的共同体,例如国家、民族、地域性的种种关系、血缘、宗族、家庭与社会的各种组织等。阶级(等级等)会存在于共同体中,但又不是共同体的全部;共同体中有超越阶级的部分,不能全归入阶级之中。这要从具体的历史中来仔细分析。 阶级与共同体两者综合起来,对社会形态的某些方面有直接的影响。比如清朝,除阶级关系外,还有浓厚的共同体(民族)因素。孙中山以及许多革命元老,前期提出的民族主义,就是说的满汉民族关系。有一种颇为权威的观点,说民族矛盾说到底是阶级关系,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在实践上会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 阶级是社会形态的内核,共同体更多表现为外在的存在形式。现在世界上存在不同阶段上的社会形态,这是历史问题,另说。即使社会形态大致在一个水平上,其外在形式常常有很大差别,这主要是共同体的因素起作用。 王权主义与儒家思想文化 问:您认为,王权主义是中国社会、或者东方社会所独有的,还是不同文明在某个阶段都存在过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 答:我对世界史了解有限,似乎其他重要的地区和民族、其他文明社会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权力支配”社会的现象,但像中国这样持久、彻底、牢固,大概是唯一的。 问:为什么王权专制主义会在中国持续这么长的时间? 答:我试着说以下几点,不知有道理否?第一,从传统上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君主专制体制,这是一个原型,陈陈相因,很难超越。第二,中国的君主体制是军事争夺、兼并的结果。历来是“马上得天下”,汉初陆贾说不能马上治天下,其实他说的不尽准确和全面,中国君主体制所谓的“文治”背后靠的是“兵”“刑”二柄。以军事体制为基础的制度不大可能开出“民主”制度。第三,对君主从来没有权力制约、制衡机制。第四,我们的思想家面对君主体制思想是相当贫困的。观念没有创新,也不可能有制度创新。 问:有很多人认为,在中国长时期占据主流的儒家学说,并非主张王权专制主义,而是意在限制王权、规范王权。您怎么看? 答:我先引孔子说的几句话,“贵贱不愆”“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上述六句话(还有其他),在儒家被独尊之后都变成法律规定,违反者都要受到惩罚。时下有不少学者企图证明孔子不是君主专制主义者,但他们都没有能正面给上述几句话作出开脱性解释。老实说,解脱不了,就无法否认孔子的君主专制主义的政治框架。实事求是地说,孔子的专制主义不是最严酷的,他希望折中、调和,但没有这个大框架,他不会捞到至圣先师和文宣王的牌位。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统治者是外儒内法,言下之意是说,专制制度是法家,儒家不是。就实而论,我是很怀疑这个说法的。就说“仁义”吧,仁义一方面说“爱人”;另一面也公开要杀人。宋代理学家最高唱仁义教化,但他们常常把刑罚置于教化之首。《二程集》说:“圣王为治,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对下民尤其要以刑罚为先,“发下人之蒙,当明刑禁以示之,使之知畏,然后从而教导之”。朱熹说得也很干脆:“虽曰杀之,而仁爱之实戒。”很难说外儒就是只讲仁义道德教化。是否有“外儒内儒”呢?汉元帝真的只行德政?王莽是大儒,应该是“外儒内儒”,然而其政是何等酷烈! 儒家维护的是帝王体制,所以有时我说儒术是帝王之术。至于其作用,只能从帝王体制的历史作用进行评说。 问:可是还有人认为,儒家创造了“道统”的概念,甚至提出过“从道不从君”的理想,这是不是用来与“治统”、王权相抗衡的呢? 答:就历史实际而言,我认为这类看法有极大的片面性,甚至可以说忽略了主要的历史事实。 我认为“道统”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问题,是朱熹提出的一个假定性的理论和生造的一个所谓历史问题,严格地说“道统”是个伪命题。在朱熹之前压根没有这个概念。这个“道统”其后谁承担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后要由帝王认定,即谁能陪祀孔子谁就是“统”的体现。 单纯看“从道不从君”,“道”似乎在君主之上。但“从道不从君”的事例在整个君臣关系中是不多的。作为士大夫,对帝王不颂扬,就很难上升。只要进入颂圣的文化圈,自我主体性就必然要大打折扣。从道与尽忠搅和在一起。威武不能屈的人很少,构不成一个大传统。 从理论上说,儒家经典中还有“君命无二”说,所以“从道不从君”与“君命无二”是一种阴阳组合结构,不能只说一方面。“从道不从君”在这个结构中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有限度的。 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方向 问:当前,很多学者避谈宏观问题,而更愿意聚焦在一些具体的小问题上,这使得史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的趋势。怎样在学术研究中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您有怎样的心得? 答:过去的宏观很多是假大空,使人腻烦,于是一些人转向具体问题的叙说。但过于细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用了很大的气力,相比之下,事功不相匹配,对一个专门从事研究的人真是有点浪费。 在认识上,一些人把历史认识仅作叙述过程和讲故事。这种认识有相当的道理,但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历史学不能只限于讲故事和叙事。凡是称得起大史学家的都有对历史的宏观认识和把握,但他们绝不是不要讲故事和叙事。 宏观问题需要用理论思维给予特别的关注和下大功夫。理论思维和具体思维有很大的不同,理论思维要特别关注抽象和概括,要提出许多新的概念和范畴,要进行价值分析,需要特别的创造性。这是比较难的,特别是高度的抽象,不绞尽脑汁,很难达到。说实在的,有些人缺乏这种能力。 问:感谢您的解答。采访的最后,我想请问,您觉得政治思想史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中国古代政治权力支配社会,政治思想也格外凸现,直到今天和以后,政治都是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也必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后研究方向我也说不清,但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一是政治哲学与政治智慧。学界对政治哲学有不同的看法,我倾向:凡属探讨政治的起源、本质、规律、规范、目的和手段,以及有关“元理论”词汇和概念的含义、论证的逻辑、命题的根据等均属于政治哲学。简化一点,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和由谁领导、掌控社会秩序。社会秩序问题很宽泛,包括社会形态问题、社会结构问题、人的社会地位问题等等;由谁领导和掌控同样很宽泛,如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核心领导权归谁等。刚才提到,传统中有“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天王圣明”“纲常独断”等等就有成套的理论和观念来支撑。政治智慧与政治哲学有交错关系,政治智慧主要是说处理政治的能力。第二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的精神范畴,包括政治价值取向,政治认知、感情、态度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等。政治文化既然属于精神范畴,因此具有很强的个性,但它又有社会现实的烙印,与现实的政治体系、政治问题有密切的关联,所以尽管政治文化属于精神范畴,又必须充分估计现实政治关系对它的影响。第三是政治观念的社会化问题。政治观念如何向社会传播,是一个大问题。现在的传播媒体格式各样,网络系统的发展更加促进观念多元化的趋势。如何面对多元化,成为政治观念社会化的一个大问题,是宽容还是搞舆论一致,很值得研究。第四是中国的政治思想结构问题。我提出的“阴阳组合”结构就是一种探讨。这种结构没有理论原点,不能仅抽出一个命题进行推理。第五是政治思想的社会效应和作用问题。 我认为,这些都是今后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政治哲学与思想史
·
96
评论 ·
38
点赞
孔子的君子不器该如何正确理解?看完这篇或许对你有所助益
孔子的君子不器该如何正确理解?看完这篇或许对你有所助益
子曰:君子不器。——题记“君子不器”是《论语·为政》中极有争议的一句话,但不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句话,所得出的结论也无外乎关涉“技艺”、“才能”、“局限性”等问题。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孔子的真实含义说的是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呢,还是说君子的技艺应该全知全能,不能局限于一个技能而得意呢?这句话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理解和应用呢?今天就来和哲学诗画一起探讨下这个话题。1,何为器?器,即器皿,在中国古代人那里,是一种盛放东西的容器。在《老子》中有就有这么一句话——“大器晚成”,老子所理解的器应该和孔子的器的意义是一样的,字面意思是器皿,实际上是指一种容纳。 但最主流的解释认为“器”指“拥有某种特定技艺”,“器者”指一类拥有某种特定技艺的人。因而“君子不器”指君子不应局限于某一种具体技艺,而应多才多艺。所谓器者,即用也,能有实际的用处。人们欣赏一个人常说:必成大器。唾弃一个人的时候也会骂几句:不成器的东西等等。我们是什么呢?有许多人也是一器,什么器?机器!一台做苦、做累的毫无情感和灵魂的资本主义旗帜下的机器,随时启动,却很少停顿去思考人生之意义的机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愿我们都不做这器。美国哲学家芬格雷特指出“君子不器”实际上说的是“不要成为只具有一般用途的器具,而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件具有超乎日用的圣器。什么是“圣器”呢?就是“礼器”,指既拥有一些生存必备技能又知礼行礼之人。2,何为君子?在《论语》中,君子是“仁”的坚定拥护者和执行者,“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决定了君子必然会是个谨言慎行的形象。在孔子所建立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君子首先应践行孝悌——仁之本,然后模仿对父母的孝和对兄长的悌,将这种感情延伸成对君主的忠。中国古代喜欢把兰花、竹子、梅花等植物来形容君子的品格,从这三个植物身上,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和凝思,肯定能对君子的含义和外在形象能有更深的理解和加强。除此以外,君子还需有义、礼、智、信、恕、勇、中庸、文质彬彬、和而不同、谦虚与自强等素质和品格。3,综合分析孔子曰:君子不器。哲学诗画认为其真正的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应该扩展自己的才能,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独的用途,而应是兼收并蓄、厚积薄发的通才,并且还要做到让自己的才能与自我的品格对应、匹配,进而提升到一种超高的“君子无累、自明”状态。比如,有一回子贡问老师是怎么看自己的,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皿。什么器皿呢?子贡就好奇的问,孔子说是瑚琏。那孔子是不是说子贡不是君子呢?当然不是!瑚琏是宗庙祭祀时盛黍稷的器具,很珍贵。在国家大典时才请出来,平时是锁在柜子里藏起来保护的,是高、贵、清明的象征。孔子非常赞赏子贡,尤其赞赏他是一个如瑚琏般深藏不露的人。写在最后的话——通过孔子的“君子不器”的了解,我们认识到:一方面,它是用于劝导君子不要将自己局限于某一个具体技艺之中,而是要通过这些技艺的学习、体悟、理解,进而掌握进入“大道”的大门或钥匙;另一方面,由于孔子曾一再强调人应该表里如一,因此“君子不器”还可以用来劝导君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是麻木地用自己的才能去完成一件事,而要使自己所做的事情与自己的精神、理想和主张相匹配,而这样的人也往往是社会上的觉醒者和行动者,正与君子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相符。对于“君子不器”这个观点,当今的斜杠青年的很多做法和想法,或许能给我们不少有意义的启示。什么启示呢?即需要在了解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内容以获得对该时代总体特征的把握的基础上,养成一种终身学习、博纳全才、大局视野的能力和境界。
哲学诗画
·
35
评论 ·
7
点赞
【元宵】万家灯火,花好月圆!
【元宵】万家灯火,花好月圆!
元宵节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2019的元宵,来了!元宵由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知识1元宵节的最早名称为灯节?错误。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目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节在早期形成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到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称元宵。宋以后也称灯夕。清朝,称为灯节。2贴窗花是元宵节的习俗?错误。贴窗花是春节的习俗。元宵节的习俗有吃元宵、闹灯花、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等等。3元宵即汤圆?错误。汤圆和元宵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均为不同的食品。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汤圆馅软,元宵馅硬。汤圆咸甜荤素,元宵单一甜口。汤圆速冻包装,保质期久。元宵现场制作,当日售卖。4元宵节中的花灯寓意之一为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正确。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 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辟邪平安。5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是汉武帝,正月十五祭天神的倡导者是汉明帝?错误。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是汉文帝。倡导正月十五祭天神的是汉武帝。元宵灯谜1.小小船,白布篷。头也红,桨也红。(打一动物)答案:鹅。2.长胳膊,猴儿脸。大森林里玩得欢。摘野果,捣鹊蛋,抓住树枝荡秋千。(打一动物)答案:长臂猿。3.十全十美。(打一数字)答案:一。4.小姑娘,夜纳凉。带灯笼,闪闪亮。(打一动物)答案:萤火虫。5.娘子娘子,身似盒子。麒麟剪刀,八个钗子。(打一动物)答案:蟹。6.举重比赛。(打一成语)答案:斤斤计较。7.三水压倒山。(打一汉字)答案:当。8.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汉字)答案:告。闹元宵小编在这里代表大学生经济学研究会祝大家元宵节快乐!祝福大家在元宵佳节,分秒充满朝气,刻刻圆满如意,时时开心欢喜,日日万事顺利,月月无忧无虑,年年皆大欢喜! 责任编辑:陈奕澜审核:王璟
淮师大大学生经济学研究会
·
94
评论 ·
64
点赞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几点思考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几点思考
导语 央行国际司近日 针对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发文,指出 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要把握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节奏和力度。 近期,社会上对人民币国际化存在一些疑惑,比如人民币国际化是否会对汇率和资本流动造成冲击;为何人民币国际化进展较大,但境外一些国家还看不到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直接挂牌交易。要解答这些疑虑,有必要区分货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 1 货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定义和异同 从广义上说,货币国际化是指在国际贸易投资支付和金融市场交易中作为交易媒介广泛使用,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作为计价单位,在国际官方储备中作为价值储藏手段。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指一国对居民和非居民的资本项目交易不予限制,允许本币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这要求政府避免对跨境资本交易和支付进行限制,避免对跨国资本交易征税和补贴。 货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既有差别又有联系。货币国际化的维度比资本项目可兑换更广,货币国际化可用于国际贸易、跨境投资、金融交易等多个领域,承担计价、支付、交易、储藏等多重职能,而资本项目可兑换仅要求货币在投资和金融交易时可以自由兑换成外币。从国际经验看,货币国际化并不必然要求资本项目可兑换。英镑成为国际最重要的储备货币时,已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广泛使用,但并未完全开放资本项目。日元加入SDR时,也未完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即使是美元这一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货币,美国也曾在1960~70年代出台较严的资本管制措施。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资本项目可兑换仍存在一定限制。 同时,国际化的货币也要求资本项目可兑换达到一定的程度。如果一国货币可兑换程度较低,资本管制较多,国际投资者对该货币的持有和交易成本将会上升,该货币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实现深度国际化。 2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较大进展,但人民币国际地位与其他SDR篮子货币相比仍需进一步提升。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市场驱动的过程,起初主要用于边境贸易结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大幅波动,境内外对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需求迅速上升,人民银行顺应市场需求,于2009年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并通过双边本币互换、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人民币清算行等制度安排,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 多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要进展,便利了我国的贸易和投资,又增强了国际上对人民币的信心,主要表现为: 一是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支付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便利了企业对外投资和贸易,降低了汇兑成本。2018年,货物贸易人民币收付额3.7万亿元,同比上升13%,在本外币跨境收付中占比11.7%;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收付额2.66万亿元,同比增长61%,在本外币跨境收付中占比59.5%。 二是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初步形成。全球范围内已设立25家人民币清算行。截至2019年1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业务范围已覆盖162个国家和地区,共有直接参与者31家、间接参与者818家。银联卡全球受理网络已覆盖174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发行规模已超1亿张,跨境交易规模逾9000亿元。 三是境外投资者在我国金融市场使用人民币交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全年,共有1186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1980.6亿元,投资规模1.73万亿元;境外机构参与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规模1700.4亿美元。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批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 205家,额度为6466.7亿元人民币。 四是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不断提升。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越来越多的央行表示有意投资人民币资产。截至2018年三季度,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升至1.80%。 五是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安全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已与3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目前仍有效协议31个,总规模约3万亿元。货币互换有效补充了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成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一部分,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应认识到,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仍低于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所占份额。我国经济占全球GDP约15%,进出口贸易额占全球总额约12%,而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数据,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仅占1.1%;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额中仅占4.0%,全球排名均在第八位,不仅远落后于美国、欧元、英镑和日元等主要储备货币,和瑞士法郎、澳大利亚元和加拿大元相比也有差距。 因此,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境外一些国家还看不到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直接挂牌交易,比如部分中亚国家的机场兑换点没有挂牌人民币,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币仍未完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许多货币尤其是新兴市场货币未形成双边直接汇率,缺乏直接挂牌的定价参考标准;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中国人相对较少,当地对人民币的使用和接受程度不高,兑换需求较低,部分机场兑换点也无动机留存人民币,这也反映了人民币的国际接受程度仍有待提升。 3 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有助于我从根源上降低金融风险,稳定汇率,减少资本流出压力 人民币加入SDR后已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享有重要的制度性权利,其地位已被国际社会公认,我们应珍惜这种权利。人民币已用于国际金融机构的出资和贷款,各国央行也主动增持人民币资产作为其外汇储备,很多国家主动向我提出签署货币互换,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的热情也在上升。 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为我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资本流入。彭博已宣布将中国债券市场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A股被正式纳入MSCI指数,富时罗素也宣布将把A股纳入新兴市场指数。尽管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货币大幅贬值和资本外流问题,但2018年上半年我国资本净流入1288亿美元,同比扩大90%。 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帮助我国企业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我国企业更多使用人民币在国际上投资和交易,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在交易和定价中有更多手段实现自身利益,有助于提升其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话语权,而这又进一步巩固了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地位,形成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更深层次上,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是保证人民币独立自主的根本途径,有助于在面对内外部冲击时从根源上降低金融风险,稳定汇率并避免资本流动过度波动。从国际上看,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之所以会面临汇率和资本流动压力,从根源上来说还是因为本币的国际化程度不足,一旦经济出现波动,国际投资者容易对本币失去信心,甚至大量抛售,转向美元等“安全港”货币。反观储备货币发行国,投资者对其货币的使用和认可程度高,本身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就低,即使发生危机,投资者出于避险目的还会增加对其货币的需求,货币自身也具有国际清偿能力,有助于稳定汇率,减少资本流出压力。 鉴此,我们要珍惜人民币加入SDR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把握住它为我们带来的宝贵机遇,有毅力、有定力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根据经济金融形势,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4 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要把握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节奏和力度 一般而言,国际化的货币也要求资本项目可兑换达到一定程度。近年来,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不断提升,尤其是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稳步提高,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开放进展较大。不过,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仍有待提高,继续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仍有较大空间。 当然,在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我应结合国内外形势,把握好节奏和力度。继续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助于便利跨境交易和投资,更好发挥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作用,是中长期应坚持的目标。不过,当前我国金融改革仍处于深水区,金融机构在治理结构、风险控制等方面仍有待改善,金融市场尤其是衍生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增强,金融体系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仍有待检验。此外,考虑到当前国际环境的复杂性,继续扩大资本项目可兑换应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并不意味着放任资本流动。根据国际实践,在面临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时,也可以采用资本流动管理措施。但是,资本流动管理措施不能代替必要的宏观经济调整,且需注意政策的透明度、一致性和公平性,避免影响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中长期步伐。 来源:第一财经公众号
经济学书吧
·
91
评论 ·
54
点赞
姬德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脉络
姬德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脉络
20世纪中叶以来,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 studies)的学科建制化过程满载神话的制造、理论的延展和学者的反思。施拉姆口中的“十字路口”如今已然崛起高楼大厦,甚至凭借其开放的空间边界和高度互联的动能,成为社会科学最喧嚣的领域之一。在改革开放40周年背景下回顾中国传播学的建制化过程,我们能够看到这一学术史书写的内在张力——既要通过清理边界获得自立和自主,又要诉诸开放互联以谋求不断创新。如此语境中翻开陈世华2018年1月出版的《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一种学术使命感跃然纸上。 勾勒学术谱系 该书的问世,试图填补中国传播学者梳理和反思国外传播研究学术地理的一个重要板块,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国外传播研究的引入恰恰是中国传播学40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书精心描绘了一幅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关系图,同时聚焦于中国传播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框架内的对话与反思,充满了对中国本土传播研究主体性的追问,为中国传播学界兴起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学术资料。 作者基于10年收集、整理和提炼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专著,不仅勾勒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谱系,而且带有一个中国学者的“他者”视野,以辩证的思维透视大洋彼岸这一批判学术传统的长处与短处。 从思想渊源、奠基人、分支领域、元理论、对中国传播研究的启示等多个维度,全面呈现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内在理路。 过往的国外传播学译介更多是横断面乃至碎片化的,有着编译者过多的随意采摘乃至个人偏好,缺乏与中国本土传播经验的主动对话。 而 该书一方面 视觉化地呈现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者的代际结构和影响关系,让纵向的历史维度跃然纸上; 另一方面 ,努力建构与中国传播实践和媒体变革为代表的制度或体系间对话。当然,这也是内在于具有国际视野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谱系之内的。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以达拉斯·斯麦兹(Dallas Smythe)和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为开端,三代学者依托紧密的家人、师生和同事关系,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不仅夯实了从政治经济的权力关系批判北美商业媒体制度的理论传统,而且发展出跨学科的理论胸襟和与时俱进的分支领域,让在北美处于传播研究主流之外的政治经济学呈现出蔚为壮观的学术影响力。比如,虽然备受其他国际学术组织排挤,但在更具多样性和国际性的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60余年历程中,传播政治经济学分会既是奠基者,也是领导者。出自这一分会的学者担任了整个学会的领导职务,比如现任主席詹尼特·瓦斯科(Janet Wasco)和副主席格雷汉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 作者通过在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诞生之地——伊利诺伊大学的学习和研究岁月,重新发掘了这一传统的诸多一手资料,并通过访谈等搭建资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大胆而负责地为我们呈现了三代学者筚路蓝缕的学术征程,为中国学者深度认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脉络提供了精确导航。 多棱镜的批判视野 作者以“元叙事”为方法论,尝试提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本体论特征——“传播即控制”。 这一结论不仅得益于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媒体制度的相似性和依附性,也是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者间紧密学术传承的自然结果。更重要的是,该书充满了超越一般决定论的思辨精神,将对“控制”的批判置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既有对国家(通过政策)、资本和技术结构性力量的识别,也有对新闻编辑室、村庄等微观组织内政治经济力量如何影响传播权力分配的洞察。在这个意义上,书中呈现的是一幅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细密画”,有力回击了外界对于这一批判传统的简单化质疑。 基于对学术谱系的详细图绘,作者把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电影、媒体、信息、互联网和广告5个分支领域,分别介绍了每个分支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及其主要理论取向。 在把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坐实”的同时,该书也将这一传统的厚度和宽度展现出来,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批判精神。一个多棱镜的批判视野在行政学派占主流的北美传播学界折射出锐利锋芒。对中国传播学界而言,书中的分支领域介绍超越了教科书上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批判学派的一部分仅仅对资本主义媒体制度及其文化工业整体批判的简单化论断,而是将其理论的穿透力放射到学界普遍关心的具体媒体形态和传播平台之上。我们在电影政治经济学和互联网政治经济学等章节中所读到的,不仅是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相关学者对资本和国家权力的批判,还有针对这个领域或行业的细致分析。这些无疑为当下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如何跳出单一的宏观框架,积极进入各个热门领域,提供了借鉴。 随信息技术发展更新迭代 正如张昆教授在“序言”中所说, 该书对当下中国新兴的传播政治经济学乃至整个传播学界而言,均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近年来批判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成果”。 它弥补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译介和发展的诸多历史和理论盲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揭开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光谱,呈现出一个立体的批判理论传统;它也用翔实的学科考古定义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为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塑造学术主体性提供了有益参照。 作为一个有着鲜明批判精神的知识谱系,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在21世纪也有新的发展,对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进行了新的分析与反思,对中国在信息与传播技术领域的快速崛起,及其对国际传播秩序的影响充满兴趣和质疑。因此, 该书所呈现的学术史的创新书写并没有结束,未来的整理与讨论也应与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界的迭代更新保持一致,如此才可以保持中国传播学界与国际传播学界的实时对话,提升中国传播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精彩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发文机构榜单公布 最新中国智库综合影响力50强出炉:中国社会科学院名列第一 蔡昉:稳就业的政策优先序和实施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论坛暨2019年经济形势座谈会在京举行 【新著评介】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哲学史(1978-2009)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岩 排版编辑:刘岩
中国社会科学网
·
5
评论 ·
74
点赞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脉络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脉络
20世纪中叶以来,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 studies)的学科建制化过程满载神话的制造、理论的延展和学者的反思。施拉姆口中的“十字路口”如今已然崛起高楼大厦,甚至凭借其开放的空间边界和高度互联的动能,成为社会科学最喧嚣的领域之一。在改革开放40周年背景下回顾中国传播学的建制化过程,我们能够看到这一学术史书写的内在张力——既要通过清理边界获得自立和自主,又要诉诸开放互联以谋求不断创新。如此语境中翻开陈世华2018年1月出版的《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一种学术使命感跃然纸上。千变万化的传媒世界勾勒学术谱系该书的问世,试图填补中国传播学者梳理和反思国外传播研究学术地理的一个重要板块,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国外传播研究的引入恰恰是中国传播学40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精心描绘了一幅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关系图,同时聚焦于中国传播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框架内的对话与反思,充满了对中国本土传播研究主体性的追问,为中国传播学界兴起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学术资料。作者基于10年收集、整理和提炼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专著,不仅勾勒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谱系,而且带有一个中国学者的“他者”视野,以辩证的思维透视大洋彼岸这一批判学术传统的长处与短处。从思想渊源、奠基人、分支领域、元理论、对中国传播研究的启示等多个维度,全面呈现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内在理路。过往的国外传播学译介更多是横断面乃至碎片化的,有着编译者过多的随意采摘乃至个人偏好,缺乏与中国本土传播经验的主动对话。而该书一方面视觉化地呈现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者的代际结构和影响关系,让纵向的历史维度跃然纸上;另一方面,努力建构与中国传播实践和媒体变革为代表的制度或体系间对话。当然,这也是内在于具有国际视野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谱系之内的。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以达拉斯·斯麦兹(Dallas Smythe)和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为开端,三代学者依托紧密的家人、师生和同事关系,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不仅夯实了从政治经济的权力关系批判北美商业媒体制度的理论传统,而且发展出跨学科的理论胸襟和与时俱进的分支领域,让在北美处于传播研究主流之外的政治经济学呈现出蔚为壮观的学术影响力。比如,虽然备受其他国际学术组织排挤,但在更具多样性和国际性的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60余年历程中,传播政治经济学分会既是奠基者,也是领导者。出自这一分会的学者担任了整个学会的领导职务,比如现任主席詹尼特·瓦斯科(Janet Wasco)和副主席格雷汉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作者通过在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诞生之地——伊利诺伊大学的学习和研究岁月,重新发掘了这一传统的诸多一手资料,并通过访谈等搭建资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大胆而负责地为我们呈现了三代学者筚路蓝缕的学术征程,为中国学者深度认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脉络提供了精确导航。学术研究丰富多棱镜的批判视野作者以“元叙事”为方法论,尝试提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本体论特征——“传播即控制”。这一结论不仅得益于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媒体制度的相似性和依附性,也是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者间紧密学术传承的自然结果。更重要的是,该书充满了超越一般决定论的思辨精神,将对“控制”的批判置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既有对国家(通过政策)、资本和技术结构性力量的识别,也有对新闻编辑室、村庄等微观组织内政治经济力量如何影响传播权力分配的洞察。在这个意义上,书中呈现的是一幅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细密画”,有力回击了外界对于这一批判传统的简单化质疑。基于对学术谱系的详细图绘,作者把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电影、媒体、信息、互联网和广告5个分支领域,分别介绍了每个分支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及其主要理论取向。在把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坐实”的同时,该书也将这一传统的厚度和宽度展现出来,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批判精神。一个多棱镜的批判视野在行政学派占主流的北美传播学界折射出锐利锋芒。对中国传播学界而言,书中的分支领域介绍超越了教科书上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批判学派的一部分仅仅对资本主义媒体制度及其文化工业整体批判的简单化论断,而是将其理论的穿透力放射到学界普遍关心的具体媒体形态和传播平台之上。我们在电影政治经济学和互联网政治经济学等章节中所读到的,不仅是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相关学者对资本和国家权力的批判,还有针对这个领域或行业的细致分析。这些无疑为当下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如何跳出单一的宏观框架,积极进入各个热门领域,提供了借鉴。互联网世界随信息技术发展更新迭代正如张昆教授在“序言”中所说,该书对当下中国新兴的传播政治经济学乃至整个传播学界而言,均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近年来批判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成果”。它弥补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译介和发展的诸多历史和理论盲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揭开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光谱,呈现出一个立体的批判理论传统;它也用翔实的学科考古定义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为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塑造学术主体性提供了有益参照。作为一个有着鲜明批判精神的知识谱系,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在21世纪也有新的发展,对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进行了新的分析与反思,对中国在信息与传播技术领域的快速崛起,及其对国际传播秩序的影响充满兴趣和质疑。因此,该书所呈现的学术史的创新书写并没有结束,未来的整理与讨论也应与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界的迭代更新保持一致,如此才可以保持中国传播学界与国际传播学界的实时对话,提升中国传播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中国社会科学网
·
63
评论 ·
82
点赞
透视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四大信号
透视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四大信号
1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份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开宗明义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采访权威专家,就文件精神进行全面解读。 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硬任务 意见提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明后两年的硬任务有哪些?这份全文11000多字的文件提出的有: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等,涉及脱贫攻坚、人居环境、乡村产业、农村改革等诸多方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说,之所以说是“硬”任务,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可或缺性,脱贫攻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粮食安全等都是全面小康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二是紧迫性,从现在起到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只剩下两年时间;三是艰巨性,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需要付出真金白银,需要真刀真枪地干。 中央农办秘书局副局长江文胜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的任务,深度贫困是最难啃的骨头,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尽锐出战,集中优势兵力,推动脱贫攻坚资金、重大工程项目、扶贫政策举措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坚决把这个坚中之坚攻下来。 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文件提出,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专家表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能否落到实处,直接关系到“三农”这个战略后院能否守住,农村工作硬任务能否按期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目标能否实现。 如何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文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 中央农办秘书局副局长罗丹说,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管农村工作是优良传统,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必须贯彻到“三农”工作方方面面,进一步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真正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变成全党全社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认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在资金投入、产业布局、劳动力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向农业农村倾斜,逐渐矫正城乡之间的失衡状态,最终实现均衡发展。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会是中国农业农村政策的基本点。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专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如果农业出现大的滑坡,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不仅会带来物价上涨,使经济发展陷入增长下行和物价上行“双碰头”的被动局面,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必须始终绷紧端牢“饭碗”的弦,把加强农业特别是抓好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对此,文件提出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部署了稳定粮食产量、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说,应对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压力,必须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成本,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牢牢把握农产品进口的主动权,拓展进口渠道,更好地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科学确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提高国内安全保障能力。 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本要靠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立足未来,要加快攻克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干细胞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颠覆性技术,推动农业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活力 文件对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作出要求,专门用了一个章节部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包括: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 专家表示,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农村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有底线思维,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是深化农村改革的迫切任务和重要内容。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当前需要对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进行探索和完善。同时,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不仅要解决投资主体的问题也要重视维护工作,只有建立建设、运营、维护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让其真正运转并发挥出应有效益。 同济大学经管学院特聘教授程国强表示,落实一号文件精神,各地不能有“等靠要”思想,应大胆探索,通过创新制度供给,引导优质要素向乡村合理流动和有序汇聚,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人、地、钱的问题。要注重改革“三农”工作管理体制,探索新型城乡管理、公共服务新体系,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率。他还强调,建立地方党政“一把手”挂帅的、统筹城乡的综合配套改革领导机制,能够切实增强工作执行力。 来源:新华网
经济学书吧
·
97
评论 ·
33
点赞
今年还会继续降准吗?先来重温一下去年的节奏
今年还会继续降准吗?先来重温一下去年的节奏
早在今年春节前,央行就已经降准了1个百分点,力度之大、动作之快实在是超出预期。 1月4日,央行宣布降准1个百分点,其中一部分用于置换中期借贷便利,并保证春节期间流动性充裕。 接下来,还会不会继续降准? 先来重温一下2018年的节奏—— 2018年,央行4次定向降准,保持了1个季度1次的节奏: 1月,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分两档:绝大多数银行降0.5个百分点,其余再下调1个百分点); 4月,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置换中期借贷便利; 7月,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企业; 10月,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置换中期借贷便利。 降准降了什么 降的是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常用的一种工具。 存款准备金是银行存放在央行的一部分存款,比如银行收到了100块钱的存款,为了保险起见,防范未来的风险,银行就把15块钱交给央行。 1984年起,我国就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一般来说,降准了就等于给了银行更多的钱,银行就能够给更多的企业发放贷款。 比如今年1月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的资金就高达1.5万亿元,对冲央行回收的7000亿元资金后,最终有大约8000亿元流入了市场。 为啥这两年老降准 2018年降准了4次,今年刚开年就降准力度这么大,是不是就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就要搞大水漫灌呢? 一般来说,为了保证市场上的钱比较充足,能够“转的开”,市场上是需要一定量的资金,这些钱我们不妨称之为“池子”。 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这个“池子”里面的水位就见了顶,开始下降了。为什么下降?是因为外汇占款少了。 外汇占款是央行为了买入外汇而付出的人民币。 简单举个例子,你现在拿1美元到银行去兑换,银行给你兑换了6块多人民币,银行最后拿这一美元去找央行兑换成人民币,这个过程是在向市场投放人民币。 2014年以前,咱们的外汇占款增加非常快,央行给出去的人民币也越来越多,“池子”自然水涨船高。2014年以后,水位下降了,而且速度非常快,大家都感觉市场上可以用的钱变少了,手头有点儿“转不开”。 为保证“池子”的水充足,央行只能主动进行投放。2015年前后央行就5次降准降息。2016和2017年,考虑到降准容易引发大水漫灌的联想,央行虽然没降准,但也用了其他的工具来保证“池子”的水位。 但是后来大家发现,水位下降速度快,其他工具没办法替代降准,2018年开始,降准被重新启用。 今年还会不会继续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2019年货币政策定了调——稳健。 在这样的背景下,并不会“下猛药“。当前,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是历史上较高的水平。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此前也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仍需保持相对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 不大水漫灌也不等于要收紧,目前,虽然没有给出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具体指标,但也强调:应与名义GDP增速大体匹配。 这背后有三层深意: 一是:不能太紧进一步刺激信用紧缩; 二是:也不能搞大水漫灌,杠杆率好不容易稳住了,不能又上去了。 三是:强调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降准的好处也不少: 从企业角度看,可以有效增加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的贷款资金来源; 对银行来说,可以获得更多低成本的长期资金; 最终,从整体上来看,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最近不少分析师都对2019年的货币政策进行了预测,综合各方面信息,年内继续降准是大概率事件,会继续以定向降准方式为主。 至于降准的节奏和力度,不少分析师都预测,估计与去年类似,年内还可能降准2-3次,还能有大约2、3个百分点的降幅。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学书吧
·
26
评论 ·
14
点赞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恭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恭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
·
63
评论 ·
55
点赞
重磅!2019中国经济研判,涉及房地产、人口、股市...…
重磅!2019中国经济研判,涉及房地产、人口、股市...…
作者:管清友 孙允广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新春伊始,万物复苏。正是企业制定全年计划的时刻,正和岛联手如是金融研究院,重磅推出2019中国经济研判,分析社会衍化趋势,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如果说2018年企业已经感受到经济寒冬,但这仅仅是上半场。 2019年就是分水岭,这一年内外环境纵横交错,形势空前复杂,局势无比艰难。 新的增长点和新机会在哪里?企业面临怎样的形势、有哪些心声?具体参考下文。 1、经济下行还未结束,刚到下半场 新华社主管的《经济参考报》近日头版评论文章称, 今年我国经济将继续承压,保守估计全年累计增速将落至6.3%左右,第一季度增速则有可能探至6%。 这是近10年里,中国GDP增速首次跌破6.5%。详见下表: 在已经开完2019年地方“两会”的30个省市中, 有22个省市下调GDP增长目标,30省平均调低了0.4个百分点,10余省将目标增速调至6%左右。 与此同时,2019年1月中国制造业PMI为49.5%,连续2个月低于荣枯线。 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之所以下行, 具体分析可以从5个维度观察:制造业、基建、出口、金融、房地产。 1.第一个是制造业 举个案例,一家做钢铁的企业,2015年利润只有1.1亿,2016年变成6.9亿,2017年高达25.5亿,2018年约30亿。钢铁这一传统行业,这几年利润增速远超100%, 支撑的逻辑就是钢铁价格受供给侧改革影响持续上行,所以钢铁企业这几年过得非常舒服。这个情况是不可持续的,供给侧改革的红利正逐渐消退,2018年钢铁价格涨不动了,2019年面临着明显的下跌压力。 2.第二个是基础建设 受财政赤字约束,地方政府搞基建从来不是表内业务(指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栏目可以揭示的业务),而是通过表外的资管机构去做。 但地方财政监管得很严,于是PPP开始兴起,让本来市场化的东西变成有担保收益的项目。PPP领域全球做了几十年,PPP项目最成熟的国家英国也就几百个项目,中国创造了一个奇迹,在不到2年里有一万多个项目落地,干成了世界第一, 因为好多是假的PPP项目。 原来甲方银行直接贷款给乙方政府,现在银行参与设立一个基金(不是贷款),用来支撑中国2015、2016、2017年地方政府基建高速增长。 为什么2018年开始下滑了呢?因为财政部发现这个模式不对,积累了大量的债务风险,而且,政府表外融资也应该受到监管。为了加强监管,财政部把PPP项目库整改,很多项目不合规而被清理出库,结果导致基建投资出现断崖式下跌。 3.第三个是出口 目前的出口数据还较为可观,动力有两个方面: 1.人民币贬值;2.企业抢时间差、抓出口机遇。 在这两个动力消退后,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增速普遍下滑;另一方面,全年贸易保护主义升级,中国商品和服务出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内需,但现在面临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困境。 4.第四个是金融 2015年中国经济金融业占GDP比重就高达8.5%。美国在金融危机最鼎盛时候也就7.4%,日本在经济泡沫最发达的时候也不过6.9%。中国的8.5%高于美国和日本,也就是说 中国在成为技术大国之前,先成为了一个“金融大国”。 主要是因为金融业有泡沫,比如说P2P。 因为一开始无人监管,野蛮生长,在几年时间之内,中国P2P干成了世界第一,有几千家平台。 现在监管部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监管过程就是继续挤泡沫的过程。 淘汰不合格P2P,行业加速洗牌,走向规范。今年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过去经济寒冬遭殃的是农民工,今年金融寒冬“遭殃”的是金融民工。 5.第五个是房地产 北、上、深、广这些一线城市,以及成都、武汉、南京、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实际上库存也并不高。由于前两年货币宽松政策,资本又涌入这些库存不高的地方,推高了房价。另外,在未来10年、20年内房价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区域经济核心的城市仍存在不少机会。 但很多三四线城市,特别是一些小县城, 由于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接近尾声,这个利好将逐渐退潮。 过去几年房价上涨过度透支了购买力,尤其是棚户区改造严重的城市,透支也更严重,一批城市房地产开始逐渐放松,开始变相取消限购。 从2019年开始,房地产相关政策会逐渐落地,分城施策,因地制宜,一些库存比较低的城市房价将会回升,但压力仍然存在,总体上不会出现像2015年、2016年那样的疯狂上涨,也不会出现很多人担心的像日本东京式房价阴跌20年的现象。可以总结为: 核心城市触底回暖,非核心城市泡沫回调。 总结: 所以从2017年到现在,中国经济实际上是在为2014-2016年宽松退潮买单。今年的经济增速中央会调到6%—6.5%之间,短期、长期都面临结构性压力,这将导致2019年经济增长可能低于2018年,为刺激经济,国家很可能采取进一步加大发行国债力度、央行继续降准等措施缓解就业难题。 从长远看,此次经济增长下行还远未结束,刚到下半场。仅仅国家层面上拉动经济是不够的,最主要是盘活民营企业。 2、盘活民企要注意3点 6.央行准备金堰塞湖 2018年,央行降准了几次,也要求商业银行支持民营企业。但是现在形成一个“存款准备金率的堰塞湖”:准备金率降下来了,资金流动到商业银行系统中,但从商业银行流到实体经济领域,出现了闭塞,主要有两个原因: 1.一些有资金需求的实体经济部门,商业银行不愿意给; 2.另一部分实体企业,不想再投资、不想再扩张了,没有资金的需求。 商业银行有呆坏账率等KPI考核,非常谨慎。所以就形成了存款准备金率的堰塞湖,这也意味着, 并不是说降准之后经济马上就能起来。 7.要鼓励民企的投资信心 民营企业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投资信心不足: 自去年以来,一些对民企不友好的言论频繁出现,导致民营企业投资很谨慎, 但这些不稳定因素开始逐渐被匡正,国家从官方层面肯定了民营企业的经济地位,所以民企可以放心大胆谋发展。 央行不断降准,商业银行肯放钱了,但不代表企业肯要。企业决策者只有看到需求,至少也要有社会预期的需求,才能够扩大投资。但由于全球保护主义兴起,出口产品这条路受到不小的冲击,只能寄希望于居民消费和国家投资两条通道。 国家大规模基建投资能够刺激经济,但经济最终崛起还是要靠“买买买”,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但目前消费稍显疲软。 8.让减税减负进一步落到实处 目前从数据上看,财政收支的矛盾加剧。去年以来国家推出很多减税政策,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很多企业感到“减税增负”,特别是服务行业的企业,进项抵扣没有了,发现经营负担比原来还重。再加上对于社保的缴纳要求,很多企业在原有基础上负担更重了,这是个现实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从政府层面来看,债务利息的支出增速已经处于历史高位,债务利息的支出增速已经高于科技、农林牧渔等领域的支出的增速。 减税确实很难,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如果不能在支出端做大规模的改革,仅仅在收入端去减税,恐怕很难达成愿望。 如果在支出端做大的改革,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 3、内外压力交错 9.内部压力1:人口红利骤减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8年出生1523万人,死亡993万人,增加530万人。一些分析认为统计公布数据出生虚高,死亡虚低。根据生育率变化推算出2018年实际生育率只有1.05左右,依照官方的人口结构和联合国的死亡模式,只出生1031万,死亡1158万,负增长127万人。 无论官方还是非官方, 中国人口增长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经济学家哈瑞·丹特在《人口峭壁》中指出,人口下降将是中国债务、房地产泡沫加速破灭的根本原因。出生人口一旦雪崩,国内经济将不断萎缩,规模效应持续弱化,最终丧失综合性产业优势。 而中国社会老龄化加速、劳动力短缺以及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又将反过来进一步抑制生育水平,加重人口问题。 事实上,对许多中国年轻家庭而言,他们不是不想生, 面对教育、医疗、高房价和养老四座高不可攀的大山,早就精疲力竭, 生不起、养不起,就不敢“生养众多”了。 中国与1992年的日本不尽相同,虽然中国人口结构逐渐老龄化,但仍比日本70年代健康得多,今天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还有较大空间。国家应该在此时加紧制定鼓励生育政策,完善生育体系;与此同时,深化改革开放,让人口红利过渡到制度红利。 10.内部压力2:贫富差距拉大 近几年,官方不再公布基尼系数,学界估计近几年中国基尼系数在0.55左右,Wind数据显示,从2003年至今,中国的基尼系数从未低于0.46。 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现在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发展不平衡问题具体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在缩小贫富差距过程中,实现社会和解很重要。不能用“劫富济贫”的方式,而是更多的采用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策略。也可以给予企业做扶贫工作减税的待遇。 贫富差距拉大还导致了新中产的普遍焦虑。 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已经超过4亿人,为世界规模最大。据宁吉喆介绍,以中国典型的三口之家为例,其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50万元之间,即属于中等收入群体。这个群体有购车、购房、闲暇旅游的能力。 理论上讲,中国中产阶级数量为世界之最,但为什么经济体量这么大,很多人的幸福感却不断降低? 中产阶级的压力增大有两方面因素:一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充分,比如养老、医疗等,使得危机感加大;二是贫富差距加大,导致新中产害怕掉下中产阶级的台阶而焦虑。 11.内部压力3:消费信心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中国GDP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中国人均GDP达到约1万美元,2019年很可能突破1万美元, 越来越接近世界银行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的标准。 但是在这个当口,中国作为全球主要消费市场,内需市场却呈现增速边际递减的态势。2018年全国汽车销售2808.1万辆,同比下降2.8%,这是中国汽车全年销量28年来出现的首次年度下跌。 此外,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业销售额约为一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5%,创下了十年来的最低增速。 之所以部分领域消费增速呈现边际递减的态势,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源于消费信心不足。信心不足的一部分因素在于国家公共保障措施不够完善,比如在医疗、养老保险等领域的投入不够,导致消费者更倾向于存款而不是消费,以保障未来生活安全。此外,高企不下的房价,也是居民不敢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 要填补这一短板, 就必须下决心改变建设性财政主导的积极财政政策,实现公共财政主导的积极财政政策。 比如,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社保福利等民生领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防护型保障体系,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持续提高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等。此外,“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稳定房价也至关重要。 12.外部压力1:中美关系将形成新的范式 过去40年,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增长时期,中美关系相对融洽。过去40年中美关系可以总结为:好,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但现在中美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新阶段什么特点没人能够说清楚, 就像基辛格去年来北京时说,中美关系会形成新的范式。 这个新的范式到底是什么?基辛格没有说。但他说,肯定是回不到过去了。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中美关系是:好,好不到哪儿去;坏,却可能坏到很坏的程度。 这个预测对海外资产配置尤为重要。 未来中美之间的博弈、摩擦,会时不时的影响到国内的资产市场波动,如果放长周期来看,将影响到我们整个投资的风险偏好。 当然,美国新一轮单边主义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对它的盟友们也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日本、加拿大、韩国都不太情愿地跟美国签订新协定,他们知道自己短期是吃了亏的,因为美国人要把过去吃的亏弥补回来。 这不仅仅是利益问题,更是一个心态问题,该秉持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现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现在中美谈判来看,其中的磕磕绊绊几乎不可避免。 美方的谈判队伍非常专业,现在美国的贸易代表是莱特希泽,正是当年对日本进行贸易谈判的代表。 中美贸易谈判和美日贸易谈判不完全一样,美国也很难说在贸易上一下子就将中国彻底打败,这也不大现实,毕竟中国现在的体量和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13.外部压力2:全球化红利退潮 当下,美国与WTO的关系十分暧昧。特朗普上台以来,就对WTO不满意,称美国在WTO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多次提出过要退出WTO。虽然目前还不确定是否最终退出,但 一旦美国退出,WTO的影响力将被很大程度削弱。 WTO现在有164个成员,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8%,有“经济联合国”之称。美国在其中的贸易额占了很大比重,美国如果退出,不单单是影响了各国对美贸易这么简单, 少了美国这个龙头支柱,其他国家会变得更加孤立和保守,WTO整体的影响力很可能形同虚设。 更重要的是,世界范围内,一个新的自由贸易圈正在形成。 自2018年起,美国、日本相继与欧盟谈判,达成了美欧自贸协定和日欧自贸协定,岁末年初,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政府达成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美欧自贸协议+日欧自贸协议,这种叠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GDP合计占全球近60%、全球最具消费能力的10亿人口,未来将彻底甩开WTO,组成一个全新的自由贸易俱乐部。而剩余的国家,不得不追随其中了。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达成,更是印证了这一逻辑。几乎可以理解 为美国重建了一个“新版WTO”,而其中没有中国。中国希望参与其中,至少需要两个关键方面的努力: 1.重新修正与美国的关系,正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遵守国际规则,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纵向加大改革开放的深度,横向加大改革开放的宽度 决策者需要很大的智慧去处理这两个问题, 尤其是深化改革开放问题。 4、未来的4个衍化趋势 14.股市“挤泡沫”面临不确定性 中国的A股十年前在2700点附近,兜兜转转十年后,又回到原点。与美股十年牛市相比,一直在原地踏步。A股在十年时间里扩容了好多倍,市值翻了几番,但指数还停留在原地不动,股民们浪费了十年时间,半毛钱没赚到,在股市中交了学费和印花税。 A股主要由政府主导,股市信用也会由政府来确定和担保。这种情况下, 股市投资者会把市场行为收益归自己,市场行为的成本归社会,导致投机严重。 另外中国股市的功能定位依然是重融资,实际上股市功能应该定位于提供公司治理机制改善的场所,改善公司治理是第一位的。功能定位的偏差,是市场运行机制中众多问题的根源,使得A股异化为“提款机”和“套现”场所。 中国二级市场(注释:未上市的公司买卖股权的市场,叫做一级市场;公开买卖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叫二级市场)现在基本上处于 从估值挤泡沫到业绩挤泡沫的过程,其中面临几个不确定性: 1.上一轮经济刺激红利消退,新一轮经济刺激的红利效果要到今年下半年才能看到; 2.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游企业涨价的红利正在消退,供给收缩的逻辑发生了改变; 3.由于并购监管的新规,并购对整个二级市场的正向刺激作用在减退。 走完挤泡沫这段路之后,市场将回归理性,迎来隧道的微光,目前A股处于相对低位,估值较低,股市将出现回弹,但也不会出现疯狂的牛市。 15.创业项目端更加头部化 从港服募资情况来看,集中度非常高,前三家企业的融资总额占到30%以上,也就是说在融资这个问题上,IPO市场的融资头部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一级市场资本寒冬,创业项目端和投资机构端,都更加头部化。 从美国股市的情况来看,这种头部化的现象也比较明显,爱奇艺、拼多多等共融资50多亿美元。所以科创板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打破了过去资本市场改革沉闷的局面,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带来了新的希望。 16.失业问题将加剧,同时企业用工难 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存在相关关系。GDP增长率下降,失业率就会上升。 2018年很多企业开始裁员,主要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制造业。两类人群失业压力最大:一个是来自于传统行业的企业,尤其是传统出口制造业,出口缩减自然要裁减工人;二是受金融收缩影响,融不到钱的企业。 裁员潮来了,很多人失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招工容易,可以轻松获取大量廉价劳动力。恰恰相反,中国近些年来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反而面临了用人难、用工难的问题。95后跳槽率越来越高,增加了企业培养成本。一些科研机构(中国FAST工程等)都面临招人难问题。 目前的困境是:高科技人才、优质劳动力十分稀缺,但三四线城市、农村等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剩余。 17.年轻人负债问题凸显 汇丰银行数据,90后平均负债12万元人民币,债务与收入比达到1850%。综合国家统计局、北京大学多方数据,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1588元;2016年为4376元,增长了276%。 在工资上涨的同时,“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费同样在上涨,而且上涨速度甚至要比工资还快。 北京通州2005年小两居租金为800元,2018年租金为4000元,增长500%;北京通州2005年新房开盘价多为4000—5000元,2018年二手房价格超过50000元,增长1000%—1250%;2005年,北京一碗牛肉面的价格为5元钱,2018年则是15元—20元,增长300%—400%。 所以在工资上涨的同时,不少人存在“货币幻觉”,忽略了“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费同样在上涨,而且上涨速度甚至要比工资还快。 在过去的十几年, 相对社会总体水平,年轻人相对变得更穷了。 债务越来越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开源节流。对于普通年轻人来说,“源”就那么多,只能在“节流”上多下功夫。所以,很可能出现无论怎么刺激,年轻人都不敢再消费的情况。 5、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18.新基建将成热点 所谓新基建,有别于传统的钢筋、水泥、房地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推进,2018年年末的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 基建的重心不再是房地产,而是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以及5G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这一轮的基建为“新基建”,它将是2019年的核心主题。围绕这条核心主线,有5个确定性方向浮出水面: 1.5G基站建设; 2.特高压; 3.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 4.电动汽车充电桩; 5.大数据中心。 5G网络满足万物互联需求,领衔“新基建”,不仅被高层定调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它在A股市场也大热多时。基于这样的技术变革, 5G将为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带来新一轮创新周期和新的成长动力,促进产业进一步升级。 此外,从2018年底,专项债不断扩容,额度持续增加,有助于新基建的回稳。 19.银发经济在中国前景可佳 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7.8%,老龄化催生了未来的银发经济消费市场。联合国预测,2050年时,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26.3%。 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巨大井喷式需求,意味着我国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十足。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增长到33%。 新一代老年人与上一辈人不同,他们通过艰苦奋斗积攒了财富,有了新的消费观念, 更注重健康和享受型消费。有几点消费观念上的转变: 1.追求产品品质,享受型消费成潮流; 2.重视体验,追求便利与实用; 3.网上购物、移动支付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 4.智能健康、学习产品将受青睐 可以说,“便宜”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首选,银发经济消费需求正在向高水平、高层次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老年人的消费也趋向于年轻化和时尚化。 20.股权投资未来可期 目前中国,有各种各样的创新项目值得投资。中国是史无前例的统一大市场,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就是“大”。2017年时中国GDP为82.7万亿,相当于11.4个韩国。抖音可以在不到2年时间成为全球下载量最大的App,也是得益于巨国效应。 第二个是“沉默市场”。中国广大的三四线城市,是巨大的沉默市场,如果未来能够打通的话,潜力无穷。拼多多、快手都是典型案例,用户从一二线城市往三四线城市下沉,再比如这几年火爆的互联网知识付费课程等,一个App在几年时间内就可估值上百亿。 过去这个渠道是打不通的,因为单个城市需要巨大的成本支撑,但是互联网把这些城市有效结合在一起,让整个中国的市场变得特别大。 在中国,有很多的市场实际上是沉默市场,还尚未被发现,有运营的机会,关键是如何找出这些机会。
经济学书吧
·
30
评论 ·
96
点赞
编辑为什么需要点经济学思维?
编辑为什么需要点经济学思维?
文 / 鲍雄英眼下,做好符合时代要求的编辑工作,做一名现时代的合格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操守以及正确的出版观念,看来已经不够了,因为现时代的编辑工作,已经不单纯是伏案工作,更不是剪刀浆糊,而是一项综合系统的经济工程。一本图书,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其经济效益的比重也不可忽略,否则出版的活力就要衰减。特别是在社会的经济活动特性越来越增强的情况下,编辑更要有一些经济学的思维。图书成本究竟是什么 编辑出版行为,可能首先都是从思考成本开始的。可是细究一下,任何事物本身是没有成本的,只有当人的行为加入了,才有了成本。因此,经济学上讲成本,其实是说成本和人的行为相关,而不是和事物相关。投入与产出都是行为,不是事物本身。此外,成本更多的是指向机会或者目标的选择,买了茶杯,就没法同时买碟子,或者由于买了茶杯,碟子就会少买一点,这就是机会成本。与之相伴的还有——沉没成本,是指没有干成的事情或者无法再选择的目标。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这句古训正是对选择行为造成的成本的最好诠释。一旦某一个选题确立,并开始后续运作,我们就只能在这条河流里航行。选择选题,大抵上就是成本开始产生的时候。一定程度上,选题还有刚性选题和弹性选题,前者可能是上级下达的任务,也可能是国家规划的项目,甚至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项目,这时候,选择自然会没有犹豫。弹性选题,往往会关系到决策后的走向,好坏是非,需要编辑对自身决策行为给予更慎重的考虑。对协作分工的再认知 随着出版业态向现代化生产形式靠近,编辑的协作分工有了明显的变化,行政化的倾向逐渐淡去,而市场经济的趋向越加显著。也意味着,编辑应当懂得如何协调和组织各个出版环节之间的搭配与组合,以期实现图书生产过程的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经济学的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个在协作分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个体的行为和群体的交互之间的关系。“优化”一词,基本上可以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向。优化的基础,是专业化。比如策划选题过程中编辑个体与营销个体之间的关系优化;在设计出版物的过程中,编辑个体与设计人员个体之间的关系优化;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编辑个体与发行人员个体之间的关系优化……每一个关系优化的前提,是个体行为的专业化。只有专业化,才能使群体交互运行产生优化,把个体的资源和能力调配、组合到最好状态,使个体资源的稀缺与能力的局限在群体交互中变得丰富和扩展。因此,追求专业化是理解协作分工的最好途径,它可以在比较优势的过程中释放出较大的优化能量。分工和协作,还有一个心理学问题,就是群体行为的协调。一本图书的面世,是一个群体交互作用的结果。编辑在寻找生产合作伙伴时,除了利用业绩表现和业务能力标准来作参考之外,还应考虑心理层面的合作可能,比如对方是否容易沟通,工作志趣和个性脾气是否合辙,等等。其实这也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因为一旦合作伙伴确定,就会产生人际交易成本,一旦出现合作不快或者重新寻找合作伙伴,都会增加人际交易成本,也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变化。学会权衡 每出版一种出版物,都需要对各种情况进行权衡,特别是对于投入与成本、价值与风险的权衡,并作出最佳选择。一般出版物的投入和成本比较简单,除了管理成本以外,单纯的物资成本比如印刷、装订、纸张、物流、仓储等这些行为带来的成本是容易核算的。权衡投入与成本,其实就是了解编辑在出版过程中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做后富有成效。当然,有些东西是没法简单用数字去衡量的,比如机会成本。一种出版物的选定,如何预测出其未来在市场上的表现,会有一定的风险。选择与否,就是机会成本的投入。这与编辑本身的经验和职业敏感性有关,也与出版机构的策略和市场变化状况有关。权衡还有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图书定价。关于图书定价,也有一个经济学寓言。某出版机构在为一本图书定价时,编辑只考虑到喜爱这本书的读者,假定他们愿意花费50块钱购买某书,可是还有更大量的潜在读者,未必愿意花50块钱购买该书。于是,这家出版机构便依据喜爱读者的购买力定价,却把更大量的潜在读者排除在外。这就是价格歧视问题。我们在权衡图书定价时,应当考虑到更多的潜在读者,综合权衡,学会合理定价。理解市场 出版物市场和其他商品市场有许多共同点,也各有其自身特点。除了看不见的手的自然市场,还有一只看得见的手的政策市场。这是理解市场的关键。出版物基本上属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商品,因此,除了要按照国家的出版方针以及相关的出版法律法规去运作经营,还需要编辑充分感受出版物市场特有的色彩,需要编辑及时掌握国家对于文化走向的引导和提倡。另外,读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模式,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于出版物的消费倾向和选择,也就直接影响着出版物的生产者的选择和倾向。反过来,生产者应该在理解和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动因的基础上,主动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与选择。其实,编辑的经济学思维不单纯是一种生意经,也不是要求编辑去理解那些枯燥乏味的经济学术语或者数学模型。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经济学思维。只是有些东西是很偶然的特殊存在,有些是较为普遍的必然存在,这其中还需要掺入相应的政治因素和对社会效益因素的考量。带着这种思维去做编辑,可能会使编辑工作更游刃有余,更能理解编辑活动的内在秩序。-End-如果你的微信更新了最新版本或准备更新版本,别忘了把我们“设为星标”哦!推荐阅读•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书业将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实体书店“爆款”营销案例这样产生• 18位实体书店营销人,怎么看2019图书营销风向• “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本科学科普书”正式揭晓• 这本世界现象级畅销书,被做成了表情包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73
评论 ·
20
点赞
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庄重承诺。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部署,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将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一) 当今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矛盾错综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另一方面,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聚焦新的时代问题,总结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保持战略定力,表达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自1978年以来,中国坚决且有序地打开了大门,越来越开放。回顾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在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国际博弈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历史处在多向交叉的路口上,前行的路有多种选择,我们何去何从?答案是“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向未来发展的新征程,我们必须在更加开放的状态下,才能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当代中国,开放绝不是偶然的暂时性和策略性手段,而是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的战略性抉择。全面开放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法宝。 (二) 坚持扩大开放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持续动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有利于知识的创新与传播。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人类文明也是在开放中得到传播和丰富的。对外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时至今日,面对经济全球化更加广阔的天地,我们应该通过扩大开放范围、加大开放力度,在相互交流中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在相互借鉴中促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涌现。只有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才能有更加广阔的舞台。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应有博大的胸怀,在不同文化和文明的相互激荡中激发创造活力、提高竞争力。 坚持扩大开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经济全球化导致的错综复杂且日益紧密的联系,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面对这样的大背景,中国坚持扩大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和平发展既是中国人民的理性选择,也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公平正义、休戚与共,就成为中国处理国际问题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平台,也是合作共赢之路。只要大家加强政策协调,对接各自发展战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让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必定会推动各国的发展和繁荣,造福沿线国家和世界各国人民。正是改革开放让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坚持扩大开放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既让中华民族摆脱了近代以来贫穷落后的状态,也给整个世界的发展带来机遇,中国将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广阔市场。过去,社会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浪潮中成为现实;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会在更加广泛的国际潮流激荡中发展成长。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只有进一步全面开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只有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我们才能在世界范围内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完善;只有在越来越开放的环境下,中国的发展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三) 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踏上新的征程,未来还有待我们在新的实践中努力书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可以说,扩大开放就是我们主动抓住历史机遇的体现,就是一个民族奋发有为的体现。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只有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我们才能不断深化改革;也只有在深化改革的条件下,我们才能不断扩大开放。在改革与开放的历史性激荡中,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前进。 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有很大差距,在很多领域我们仍然是一个追赶者。展望未来,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我们不仅要进,还必须快进,这就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没有不断深化的改革和不断扩大的开放,中国就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而没有高质量的发展,我们也就无法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坚持扩大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我们一定能够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韩 震)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学书吧
·
58
评论 ·
5
点赞
【法治资讯】两高三部《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纪要》(全文)
【法治资讯】两高三部《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纪要》(全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中国刑法学研究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生态环境部 印发《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 有关问题 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司法厅(局)、生态环境厅(局),解放军军事法院、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环境保护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要求,全力参与和服务保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各部门依法惩治环境污染犯罪的合力,2018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生态环境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座谈会。会议交流了当前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工作情况,分析了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研究了解决措施,对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中的有关问题形成了统一认识。现将会议纪要印发,请认真组织学习,并在工作中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请及时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生态环境部请示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生态环境部 2019年2月20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生态环境部 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 有关问题 座谈会纪要 2018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7月1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要求,全力参与和服务保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各部门依法惩治环境污染犯罪的合力,2018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生态环境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座谈会。会议交流了当前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工作情况,分析了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研究了解决措施。会议对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中的有关问题形成了统一认识。纪要如下: 一 会议指出,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着眼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次大会最大的亮点,就是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其作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办案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为守护绿水青山蓝天、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保障。 会议强调,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为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提供优质法治环境和司法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生态环境部门的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守阵地、巩固成果,聚焦做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等工作,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同时要统筹兼顾,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各部门要认真领会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以加大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工作力度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主动调整工作思路,积极谋划工作举措,既要全面履职、积极作为,又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保障污染防治攻坚战顺利推进。 二 会议要求,各部门要正确理解和准确适用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29号,以下称《环境解释》)的规定,坚持最严格的环保司法制度、最严密的环保法治理念,统一执法司法尺度,加大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惩治力度。 1.关于单位犯罪的认定 会议针对一些地方存在追究自然人犯罪多,追究单位犯罪少,单位犯罪认定难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认定单位犯罪时,应当依法合理把握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重点打击出资者、经营者和主要获利者,既要防止不当缩小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范围,又要防止打击面过大。 为了单位利益,实施环境污染行为,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1)经单位决策机构按照决策程序决定的;(2)经单位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授权的分管负责人决定、同意的;(3)单位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授权的分管负责人得知单位成员个人实施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并未加以制止或者及时采取措施,而是予以追认、纵容或者默许的;(4)使用单位营业执照、合同书、公章、印鉴等对外开展活动,并调用单位车辆、船舶、生产设备、原辅材料等实施环境污染犯罪行为的。 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一般是指对单位犯罪起决定、批准、组织、策划、指挥、授意、纵容等作用的主管人员,包括单位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授权的分管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等;“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一般是指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指挥、授意下积极参与实施单位犯罪或者对具体实施单位犯罪起较大作用的人员。 对于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的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公安机关未作为单位犯罪移送审查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对于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的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人民检察院只作为自然人犯罪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单位补充起诉。 2.关于犯罪未遂的认定 会议针对当前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中,能否认定污染环境罪(未遂)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当前环境执法工作形势比较严峻,一些行为人拒不配合执法检查、接受检查时弄虚作假、故意逃避法律追究的情形时有发生,因此对于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非法排放、倾倒、处置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行为,由于有关部门查处或者其他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情形,可以污染环境罪(未遂)追究刑事责任。 3.关于主观过错的认定 会议针对当前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中,如何准确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观过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判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环境污染犯罪的故意,应当依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任职情况、职业经历、专业背景、培训经历、本人因同类行为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刑事追究情况以及污染物种类、污染方式、资金流向等证据,结合其供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实践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认定其故意实施环境污染犯罪,但有证据证明确系不知情的除外:(1)企业没有依法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或者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或者已经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并且防治污染设施验收合格后,擅自更改工艺流程、原辅材料,导致产生新的污染物质的;(2)不使用验收合格的防治污染设施或者不按规范要求使用的;(3)防治污染设施发生故障,发现后不及时排除,继续生产放任污染物排放的;(4)生态环境部门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或者予以行政处罚后,继续生产放任污染物排放的;(5)将危险废物委托第三方处置,没有尽到查验经营许可的义务,或者委托处置费用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或者处置成本的;(6)通过暗管、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灌注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7)通过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8)其他足以认定的情形。 4.关于生态环境损害标准的认定 会议针对如何适用《环境解释》第一条、第三条规定的“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损害的”“造成生态环境特别严重损害的”定罪量刑标准进行了讨论。会议指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办发〔2015〕57号),在吉林等7个省市部署开展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中办发〔2017〕68号),在全国范围内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会议指出,《环境解释》将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规定为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之一,是为了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现衔接配套,考虑到该制度尚在试行过程中,《环境解释》作了较原则的规定。司法实践中,一些省市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制定了具体标准。会议认为,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试行阶段,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准确认定“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损害”和“造成生态环境特别严重损害”。 5.关于非法经营罪的适用 会议针对如何把握非法经营罪与污染环境罪的关系以及如何具体适用非法经营罪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非法经营危险废物案件的办理,坚持全链条、全环节、全流程对非法排放、倾倒、处置、经营危险废物的产业链进行刑事打击,查清犯罪网络,深挖犯罪源头,斩断利益链条,不断挤压和铲除此类犯罪滋生蔓延的空间。 会议认为,准确理解和适用《环境解释》第六条的规定应当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要坚持实质判断原则,对行为人非法经营危险废物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作实质性判断。比如,一些单位或者个人虽未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但其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没有超标排放污染物、非法倾倒污染物或者其他违法造成环境污染情形的,则不宜以非法经营罪论处。二要坚持综合判断原则,对行为人非法经营危险废物行为根据其在犯罪链条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判断其社会危害性。比如,有证据证明单位或者个人的无证经营危险废物行为属于危险废物非法经营产业链的一部分,并且已经形成了分工负责、利益均沾、相对固定的犯罪链条,如果行为人或者与其联系紧密的上游或者下游环节具有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违法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形,且交易价格明显异常的,对行为人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在污染环境罪和非法经营罪中,择一重罪处断。 6.关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适用 会议强调,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环境违法犯罪活动高发多发,刑事处罚威慑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现阶段在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时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重典治理污染的指示精神,把刑法和《环境解释》的规定用足用好,形成对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强大震慑。 会议认为,司法实践中对环境污染行为适用投放危险物质罪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重点审查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污染行为恶劣程度、污染物的毒害性危险性、污染持续时间、污染结果是否可逆、是否对公共安全造成现实、具体、明确的危险或者危害等各方面因素。对于行为人明知其排放、倾倒、处置的污染物含有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仍实施环境污染行为放任其危害公共安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公私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以污染环境罪论处明显不足以罚当其罪的,可以按投放危险物质罪定罪量刑。实践中,此类情形主要是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供水单位取水口和出水口,南水北调水库、干渠、涵洞等配套工程,重要渔业水体以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等特殊保护区域,排放、倾倒、处置毒害性极强的污染物,危害公共安全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7.关于涉大气污染环境犯罪的处理 会议针对涉大气污染环境犯罪的打击处理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强调,打赢蓝天保卫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生态环境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不断加大对涉大气污染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毫不动摇地以法律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力量保卫蓝天,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 会议认为,司法实践中打击涉大气污染环境犯罪,要抓住关键问题,紧盯薄弱环节,突出打击重点。对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违反国家规定,超标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受过行政处罚后又实施上述行为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适用《环境解释》第一条第十八项规定的“其他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形”追究刑事责任。 8.关于非法排放、倾倒、处置行为的认定 会议针对如何准确认定环境污染犯罪中非法排放、倾倒、处置行为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司法实践中认定非法排放、倾倒、处置行为时,应当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环境解释》的有关规定精神,从其行为方式是否违反国家规定或者行业操作规范、污染物是否与外环境接触、是否造成环境污染的危险或者危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名为运输、贮存、利用,实为排放、倾倒、处置的行为应当认定为非法排放、倾倒、处置行为,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比如,未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将没有利用价值的危险废物长期贮存、搁置,放任危险废物或者其有毒有害成分大量扬散、流失、泄漏、挥发,污染环境的。 9.关于有害物质的认定 会议针对如何准确认定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的“其他有害物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办理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其他有害物质的案件,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原则,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污染行为恶劣程度、有害物质危险性毒害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准确认定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实践中,常见的有害物质主要有:工业危险废物以外的其他工业固体废物;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有害大气污染物、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有害水污染物;在利用和处置过程中必然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其他物质;国务院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公布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名录中的有关物质等。 10.关于从重处罚情形的认定 会议强调,要坚决贯彻党中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实践中,对于发生在长江经济带十一省(直辖市)的下列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可以从重处罚:(1)跨省(直辖市)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2)向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或者其他跨省(直辖市)江河、湖泊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 11.关于严格适用不起诉、缓刑、免予刑事处罚 会议针对当前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中如何严格适用不起诉、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强调,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刑罚适用直接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际效果。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充分发挥刑罚的惩治和预防功能。要在全面把握犯罪事实和量刑情节的基础上严格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适用不起诉、缓刑、免予刑事处罚,既要考虑从宽情节,又要考虑从严情节;既要做到刑罚与犯罪相当,又要做到刑罚执行方式与犯罪相当,切实避免不起诉、缓刑、免予刑事处罚不当适用造成的消极影响。 会议认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适用不起诉、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1)不如实供述罪行的;(2)属于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的;(3)犯有数个环境污染犯罪依法实行并罚或者以一罪处理的;(4)曾因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的;(5)其他不宜适用不起诉、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情形。 会议要求,人民法院审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拟适用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分析案发前后的社会影响和反映,注意听取控辩双方提出的意见。对于情节恶劣、社会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犯罪,不得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人民法院对判处缓刑的被告人,一般应当同时宣告禁止令,禁止其在缓刑考验期内从事与排污或者处置危险废物有关的经营活动。生态环境部门根据禁止令,对上述人员担任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的单位,依法不得发放排污许可证或者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三 会议要求,各部门要认真执行《环境解释》和原环境保护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环环监〔2017〕17号)的有关规定,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畅通衔接渠道,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长效工作机制。 12.关于管辖的问题 会议针对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管辖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实践中一些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属于典型的跨区域刑事案件,容易存在管辖不明或者有争议的情况,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研究解决。 会议提出,跨区域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犯罪地包括环境污染行为发生地和结果发生地。“环境污染行为发生地”包括环境污染行为的实施地以及预备地、开始地、途经地、结束地以及排放、倾倒污染物的车船停靠地、始发地、途经地、到达地等地点;环境污染行为有连续、持续或者继续状态的,相关地方都属于环境污染行为发生地。“环境污染结果发生地”包括污染物排放地、倾倒地、堆放地、污染发生地等。 多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立案侦查的,由最初受理的或者主要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管辖有争议的,按照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有利于诉讼的原则,由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协调确定的公安机关立案侦查,需要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的,由该公安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受理。 13.关于危险废物的认定 会议针对危险废物如何认定以及是否需要鉴定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根据《环境解释》的规定精神,对于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如果来源和相应特征明确,司法人员根据自身专业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认定难度不大的,司法机关可以依据名录直接认定。对于来源和相应特征不明确的,由生态环境部门、公安机关等出具书面意见,司法机关可以依据涉案物质的来源、产生过程、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以及经批准或者备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证据,结合上述书面意见作出是否属于危险废物的认定。对于需要生态环境部门、公安机关等出具书面认定意见的,区分下列情况分别处理:(1)对已确认固体废物产生单位,且产废单位环评文件中明确为危险废物的,根据产废单位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和审批、验收意见、案件笔录等材料,可对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等出具认定意见。(2)对已确认固体废物产生单位,但产废单位环评文件中未明确为危险废物的,应进一步分析废物产生工艺,对照判断其是否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列入名录的可以直接出具认定意见;未列入名录的,应根据原辅材料、产生工艺等进一步分析其是否具有危险特性,不可能具有危险特性的,不属于危险废物;可能具有危险特性的,抽取典型样品进行检测,并根据典型样品检测指标浓度,对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7)出具认定意见。(3)对固体废物产生单位无法确定的,应抽取典型样品进行检测,根据典型样品检测指标浓度,对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7)出具认定意见。对确需进一步委托有相关资质的检测鉴定机构进行检测鉴定的,生态环境部门或者公安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检测鉴定工作。 14.关于鉴定的问题 会议指出,针对当前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中存在的司法鉴定有关问题,司法部将会同生态环境部,加快准入一批诉讼急需、社会关注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加快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修改和认定工作,规范鉴定程序,指导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会同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出台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收费标准,加强与办案机关的沟通衔接,更好地满足办案机关需求。 会议要求,司法部应当根据《关于严格准入严格监管提高司法鉴定质量和公信力的意见》(司发〔2017〕11号)的要求,会同生态环境部加强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司法鉴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完善退出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开违法违规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行政处罚、行业惩戒等监管信息,对弄虚作假造成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结论严重失实或者违规收取高额费用、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登记。鼓励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向司法部、生态环境部举报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 会议认为,根据《环境解释》的规定精神,对涉及案件定罪量刑的核心或者关键专门性问题难以确定的,由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实践中,这类核心或者关键专门性问题主要是案件具体适用的定罪量刑标准涉及的专门性问题,比如公私财产损失数额、超过排放标准倍数、污染物性质判断等。对案件的其他非核心或者关键专门性问题,或者可鉴定也可不鉴定的专门性问题,一般不委托鉴定。比如,适用《环境解释》第一条第二项“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规定对当事人追究刑事责任的,除可能适用公私财产损失第二档定罪量刑标准的以外,则不应再对公私财产损失数额或者超过排放标准倍数进行鉴定。涉及案件定罪量刑的核心或者关键专门性问题难以鉴定或者鉴定费用明显过高的,司法机关可以结合案件其他证据,并参考生态环境部门意见、专家意见等作出认定。 15.关于监测数据的证据资格问题 会议针对实践中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出具报告的证据资格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报告,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予以采用的,其实质属于《环境解释》第十二条规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监测数据”,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内容来源 最高人民检察院 E N D 欢 迎 来 稿 投 稿 请发邮件至zgxfxyjh_tg@126.com(邮件主题名请注明“投稿”字样 请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国刑法学研究会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
·
22
评论 ·
86
点赞
语法学习:Have to与 must区别
语法学习:Have to与 must区别
今天, BBC英语精读精听 陪伴您的第310 天! (微信公众号:BBC英语精读精听)甜甜熊原创为您分享: Have to与 must区别 区别 1: must多表示主观需要或责任感的驱使有必要或有义务去做某事,多译为“必须”, have to多表示客观存在的环境所限,即客观要求(无奈)而为之,多译为“不得不干某事”。 例: I must clean the room because there are too dirty. (无人强迫) 因为太脏了,我必须要打扫房间。 We must be there on time. (责任感的驱使)我们一定准时到达。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now. (不得不做) 我现在不得不做作业。 I have to leave school because my family is poor now. (无奈) 因为家里穷了,我不得不退学。 I have to stop smoking . (外界压力,客观情况使然) I must stop smoking.(主观认为) 区别 2: must没有时态的变化,he must 或she must have to有时态的变化 : have to/ has to/ had to/will have to 例: Daming was hurt. The doctor said he had to stay in hospital for about two weeks. 大明受伤了。医生说他大概得住院两周 His father has to go to take care of him. 他的父亲得去照顾他。 We don’t have to go to school on Sundays. 星期天我们不必上学。 区别 3: must的否定: 借助助动词do或does, 即don’t或doesn’t 而不是mustn’t, 表示“禁止,命令”,与“必须,一定”没有任何关系。 例: No!You mustn’t turn left! You must turn right into The Strand. 不!你不能向左转!你应该向右转进入到strand中。 must引起的疑问句, 肯定回答要用--->must. 否定回答要用 --->needn ’ t或don’t (doesn’t) have to,意思是“不必”. 例: —Must I finish my homework before eight o’clock? —Yes, you must. 我必须要在 8点之前完成作业吗? 是的,必须。 —Must I attend the meeting? —No, you needn ’ t/don ’ t have to. You can ask Tom to go instead. 我必须要参加这次会议吗? 不。你不必。你可以让汤姆替你去。 have(has) to 否定的疑问,否定均须借助于do/does。 例: He doesn’t have to finish his homework. Does he have to go there now ? Yes, he does/No,he doesn’t 注意: Does he have to go there now? 不说 Has he to go there now? (扫描二维码关注哦 )
BC英语精读精听
·
53
评论 ·
37
点赞
工大学习 | 重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工大学习 | 重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2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如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机遇挑战 第三节 重大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 第二节 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 第三节 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 第四章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节 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第二节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第三节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第五章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 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节 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第三节 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节 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第六章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节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第七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打造生态防护屏障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第三节 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第八章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第一节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第二节 共建人文湾区 第三节 构筑休闲湾区 第四节 拓展就业创业空间 第五节 塑造健康湾区 第六节 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 第九章 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第一节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第二节 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第三节 携手扩大对外开放 第十章 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第一节 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 第二节 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第三节 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 第四节 发展特色合作平台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推动重点工作 第三节 防范化解风险 第四节 扩大社会参与 前言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区位优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交通条件便利,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 创新要素集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广东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国际化水平领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合作基础良好。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大湾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创新大湾区合作发展体制机制、破解合作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新契机。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大湾区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香港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稳固支撑,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资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红利逐步减退。 第三节 重大意义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各类要素在大湾区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 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大湾区可持续发展。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充分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 共享发展,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大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大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国两制”,依法办事。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把维护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尊崇法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把国家所需和港澳所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 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群智能管理,优先发展民生工程,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迅速增长,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及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初步确立,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幸福;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粤港澳市场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文化交流活动更加活跃。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第三章 空间布局 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第一节 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 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轴带支撑。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第二节 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 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强化与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带动周边特色城镇发展,共同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 发展特色城镇。充分发挥珠三角九市特色城镇数量多、体量大的优势,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形成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建设智慧小镇,开展智能技术应用试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降低行政成本和提升行政效率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特大镇功能。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珠三角九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集约发展。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第三节 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依托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港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深化大湾区与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强大湾区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四章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第一节 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更好发挥内地与香港、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的作用,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更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其与香港、澳门建立创新创业交流机制,共享创新创业资源,共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鼓励粤港澳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共同举办科技创新活动,支持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孵化基地,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在粤港澳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支持依托深圳国家基因库发起设立“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鼓励其他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大湾区科技创新活动。 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布局建设。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支持粤港澳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将粤港澳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举措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和粤港联合创新资助计划,支持设立粤港澳产学研创新联盟。 第二节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加快推进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设培育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序开展国家高新区扩容,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推动珠三角九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支持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支持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纺织及成衣、资讯及通信技术、汽车零部件、纳米及先进材料等五大研发中心以及香港科学园、香港数码港建设。支持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推进香港、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 第三节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深化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实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允许香港、澳门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申请内地科技项目,并按规定在内地及港澳使用相关资金。支持粤港澳设立联合创新专项资金,就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合作,允许相关资金在大湾区跨境使用。研究制定专门办法,对科研合作项目需要的医疗数据和血液等生物样品跨境在大湾区内限定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使用进行优化管理,促进临床医学研究发展。香港、澳门在广东设立的研发机构按照与内地研发机构同等待遇原则,享受国家和广东省各项支持创新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其参与广东科技计划。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机制、完善环境,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支持粤港澳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国际技术转让、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平台。在珠三角九市建设一批面向港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便利条件。支持珠三角九市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充分发挥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功能,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依托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将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依托粤港、粤澳及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全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在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更好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等机构作用,加强电子商务、进出口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知识产权执法。加强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贸易方面的国际合作,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跨境协作机制。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知识产权交易,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和“正版正货”承诺活动。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的辐射作用,促进高端知识产权服务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通过非诉讼争议解决方式(包括仲裁、调解、协商等)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充分发挥香港在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专业服务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支持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大湾区知识产权信息交换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第五章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发展船舶管理及租赁、船舶融资、海事保险、海事法律及争议解决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并为内地和澳门企业提供服务。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与香港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增强港口群整体国际竞争力。以沿海主要港口为重点,完善内河航道与疏港铁路、公路等集疏运网络。 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航空管理培训中心功能,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增强澳门、珠海等机场功能,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澳门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进一步扩大大湾区的境内外航空网络,积极推动开展多式联运代码共享。依托香港金融和物流优势,发展高增值货运、飞机租赁和航空融资业务等。支持澳门机场发展区域公务机业务。加强空域协调和空管协作,优化调整空域结构,提高空域资源使用效率,提升空管保障能力。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发展,稳步发展跨境直升机服务,建设深圳、珠海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推进广州、深圳临空经济区发展。 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完善大湾区经粤东西北至周边省区的综合运输通道。推进赣州至深圳、广州至汕尾、深圳至茂名、岑溪至罗定等铁路项目建设,适时开展广州经茂名、湛江至海安铁路和柳州至肇庆铁路等区域性通道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广州至清远铁路进一步延伸的可行性。有序推进沈海高速(G15)和京港澳高速(G4)等国家高速公路交通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加快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枢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等广东出省通道为骨干,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国家的陆路国际大通道。 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有序规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加快深中通道、虎门二桥过江通道建设。创新通关模式,更好发挥广深港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作用。推进莲塘/香园围口岸、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横琴口岸(探索澳门莲花口岸搬迁)、广深港高速铁路西九龙站等新口岸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强港澳与内地的交通联系,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对接,构建安全便捷换乘换装体系,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人员、物资高效便捷流动。 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目标,完善重大交通设施布局,积极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等引入机场,提升机场集疏运能力。加快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加快发展铁水、公铁、空铁、江河海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集成应用。 第二节 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粤港澳网间互联宽带扩容,全面布局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支撑系统的IPv6升级改造。加快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扩容,全面提升流量转接能力。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实现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在大湾区热点区域和重点交通线路全覆盖。实现城市固定互联网宽带全部光纤接入。建设超高清互动数字家庭网络。 建成智慧城市群。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和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粤港澳智慧城市合作,探索建立统一标准,开放数据端口,建设互通的公共应用平台,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感知网络以及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区。推进电子签名证书互认工作,推广电子签名互认证书在公共服务、金融、商贸等领域应用。共同推动大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增强通信企业服务能力,多措并举实现通信资费合理下降,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并积极开展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加强通信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可靠性,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推动先进技术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使用,促进保密通信技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应用。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预警机制,加强实时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工作,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 第三节 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和布局,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加快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序开发风能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强化能源储运体系。加强周边区域向大湾区以及大湾区城市间送电通道等主干电网建设,完善城镇输配电网络,提高电网输电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推进珠三角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新建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和扩大已建LNG接收站储转能力,依托国家骨干天然气管线布局建设配套支线,扩大油气管道覆盖面,提高油气储备和供应能力。推进广州、珠海等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建成煤炭接收与中转储备梯级系统。研究完善广东对香港、澳门输电网络、供气管道,确保香港、澳门能源供应安全和稳定。 第四节 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坚持节水优先,大力推进雨洪资源利用等节约水、涵养水的工程建设。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制定珠江水量调度条例,严格珠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对澳门第四供水管道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及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建设,保障珠三角以及港澳供水安全。加强粤港澳水科技、水资源合作交流。 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海堤达标加固、珠江干支流河道崩岸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完善防汛防台风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珠江河口综合治理与保护,推进珠江三角洲河湖系统治理。强化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蓄水能力建设,建设和完善澳门、珠海、中山等防洪(潮)排涝体系,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推进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珠江河口水文水资源监测,共同建设灾害监测预警、联防联控和应急调度系统,提高防洪防潮减灾应急能力。 第六章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第一节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完善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优化制造业布局。提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水平,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支持东莞等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石化、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做强做精,推动制造业从加工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再制造等环节延伸。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重点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围绕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高性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及其关键环节,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促进地区间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装备、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创意产业合作,推动数字创意在会展、电子商务、医疗卫生、教育服务、旅游休闲等领域应用。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化水平。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设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发挥中葡基金总部落户澳门的优势,承接中国与葡语国家金融合作服务。研究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 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支持澳门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探索与邻近地区错位发展,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绿色金融平台、中葡金融服务平台。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支持珠海等市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特色金融服务业。在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赔等服务。 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大湾区内的银行机构可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跨境人民币拆借、人民币即远期外汇交易业务以及与人民币相关衍生品业务、理财产品交叉代理销售业务。大湾区内的企业可按规定跨境发行人民币债券。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不断丰富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支持香港机构投资者按规定在大湾区募集人民币资金投资香港资本市场,参与投资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香港开发更多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和资金流动监测分析合作。完善粤港澳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合作和信息交流机制。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共同维护金融系统安全。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促进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以航运物流、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服务、会议展览及其他专业服务等为重点,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进粤港澳物流合作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建设国际物流枢纽。支持澳门加快建设葡语国家食品集散中心。推动粤港澳深化工业设计合作,促进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深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有序推进市场开放。充分发挥香港影视人才优势,推动粤港澳影视合作,加强电影投资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香港成为电影电视博览枢纽。巩固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高端会议展览及采购中心的地位,支持澳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展览品牌。深化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对港澳服务业开放措施,鼓励粤港澳共建专业服务机构,促进会计审计、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管理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建筑及相关工程等专业服务发展。支持大湾区企业使用香港的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 第四节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强化海洋观测、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科学统筹海岸带(含海岛地区)、近海海域、深海海域利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提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集中集约发展临海石化、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支持香港发挥海洋经济基础领域创新研究优势。在保障珠江河口水域泄洪纳潮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澳门科学编制实施海域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发展海上旅游、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产业。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粤港澳通过加强金融合作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探索在境内外发行企业海洋开发债券,鼓励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海洋综合开发企业和项目,依托香港高增值海运和金融服务的优势,发展海上保险、再保险及船舶金融等特色金融业。 第七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第一节 打造生态防护屏障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加强珠三角周边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加强海岸线保护与管控,强化岸线资源保护和自然属性维护,建立健全海岸线动态监测机制。强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推进重要海洋自然保护区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保护沿海红树林,建设沿海生态带。加强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全面保护区域内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开展珠江河口区域水资源、水环境及涉水项目管理合作,重点整治珠江东西两岸污染,规范入河(海)排污口设置,强化陆源污染排放项目、涉水项目和岸线、滩涂管理。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以海定陆,加快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实施东江、西江及珠三角河网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加强东江、西江、北江等重要江河水环境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强化深圳河等重污染河流系统治理,推进城市黑臭水体环境综合整治,贯通珠江三角洲水网,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更严格的清洁航运政策,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防治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实施珠三角九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加强危险废物区域协同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强化跨境转移监管,提升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开展粤港澳土壤治理修复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示范,强化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建立环境污染“黑名单”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保护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节 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挖掘温室气体减排潜力,采取积极措施,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加强低碳发展及节能环保技术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加快低碳技术研发。推动大湾区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力争碳排放早日达峰,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企业切实落实废弃产品回收责任。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加快节能环保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加强城市绿道、森林湿地步道等公共慢行系统建设,鼓励低碳出行。推广碳普惠制试点经验,推动粤港澳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 第八章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第一节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支持澳门建设中葡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发挥澳门旅游教育培训和旅游发展经验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研究探索三地幼儿园缔结“姊妹园”。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加强学校建设,扩大学位供给,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推动实现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研究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支持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训交流。 建设人才高地。支持珠三角九市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在技术移民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外籍创新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试点。支持大湾区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度,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拓宽国际人才招揽渠道。完善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畅通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市场化渠道,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华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职业资格国际互认。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支持澳门加大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提升人才结构。探索采用法定机构或聘任制等形式,大力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参与大湾区的建设和管理。 第二节 共建人文湾区 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大力弘扬廉洁修身、勤勉尽责的廉洁文化,形成崇廉尚洁的良好社会氛围,共同维护向善向上的清风正气,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廉洁化风成俗。 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完善大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培育文化人才,打造文化精品,繁荣文化市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推进大湾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加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音乐产业发展。加强大湾区艺术院团、演艺学校及文博机构交流,支持博物馆合作策展,便利艺术院团在大湾区内跨境演出。支持新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等重点文化项目,增强香港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魅力。支持香港通过国际影视展、香港书展和设计营商周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汇聚创意人才,巩固创意之都地位。支持深圳引进世界高端创意设计资源,大力发展时尚文化产业。支持香港、澳门、广州、佛山(顺德)弘扬特色饮食文化,共建世界美食之都。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推进马匹运动及相关产业发展,加强香港与内地在马匹、饲草饲料、兽药、生物制品等进出境检验检疫和通关等方面的合作。 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支持“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和澳门“千人计划”等重点项目实施,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合作。在大湾区为青年人提供创业、就业、实习和志愿工作等机会,推动青年人交往交流、交心交融,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参与国家建设。强化内地和港澳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加强宪法和基本法、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开展青少年研学旅游合作,共建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鼓励举办大湾区青年高峰论坛。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发挥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等综合优势,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支持澳门发挥东西方多元文化长期交融共存的特色,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中心。鼓励香港发挥中西方文化交流平台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节 构筑休闲湾区 推进大湾区旅游发展,依托大湾区特色优势及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丰富粤港澳旅游精品路线,开发高铁“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优化珠三角地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便利外国人在大湾区旅游观光。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及“一程多站”示范核心区,建设多元旅游平台。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在澳门成立大湾区城市旅游合作联盟,推进粤港澳共享区域旅游资源,构建大湾区旅游品牌,研发具有创意的旅游产品,共同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推动旅游休闲提质升级。有序推动香港、广州、深圳国际邮轮港建设,进一步增加国际班轮航线,探索研究简化邮轮、游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续。逐步简化及放宽内地邮轮旅客的证件安排,研究探索内地邮轮旅客以过境方式赴港参与全部邮轮航程。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有效实施,加快完善软硬件设施,共同开发高端旅游项目。探索在合适区域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支持澳门与邻近城市探索发展国际游艇旅游,合作开发跨境旅游产品,发展面向国际的邮轮市场。支持珠三角城市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滨海旅游业高品质发展,加快“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完善滨海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探索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体功能的无居民海岛整岛开发方式。建设贯通潮州到湛江并连接港澳的滨海景观公路,推动形成连通港澳的滨海旅游发展轴线,建设一批滨海特色风情小镇。探索开通澳门与邻近城市、岛屿的旅游路线,探索开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 第四节 拓展就业创业空间 完善区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有利于港澳居民特别是内地学校毕业的港澳学生在珠三角九市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扩宽港澳居民就业创业空间。鼓励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担任内地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试点允许取得建筑及相关工程咨询等港澳相应资质的企业和专业人士为内地市场主体直接提供服务,并逐步推出更多试点项目及开放措施。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将符合条件的港澳创业者纳入当地创业补贴扶持范围,积极推进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中国(江门、增城)“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东莞松山湖(生态园)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等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实施“粤港暑期实习计划”、“粤澳暑期实习计划”和“澳门青年到深圳实习及就业项目”,鼓励港澳青年到广东省实习就业。支持香港通过“青年发展基金”等帮助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创业就业。支持澳门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中心。支持举办粤港、粤澳劳动监察合作会议和执法培训班。 第五节 塑造健康湾区 密切医疗卫生合作。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支持中山推进生物医疗科技创新。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支持澳门、香港分别发挥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优势,与内地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开展传染病联合会诊,鼓励港澳医务人员到珠三角九市开展学术交流和私人执业医务人员短期执业。研究开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陆路转运服务,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 加强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完善港澳与内地间的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提高大湾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强粤港澳食品安全合作,提升区域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案件查处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联动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信息发布制度。保障内地供港澳食品安全,支持港澳参与广东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信誉农场”建设,高水平打造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 第六节 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 推进社会保障合作。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探索澳门社会保险在大湾区内跨境使用,提高香港长者社会保障措施的可携性。研究建立粤港澳跨境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开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合作。鼓励港澳与内地社会福利界加强合作,推进社会工作领域职业资格互认,加强粤港澳社工的专业培训交流。深化养老服务合作,支持港澳投资者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兴办养老等社会服务机构,为港澳居民在广东养老创造便利条件。推进医养结合,建设一批区域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深化社会治理合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大湾区廉政机制协同,打造优质高效廉洁政府,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群众获得感。在珠三角九市港澳居民比较集中的城乡社区,有针对性地拓展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为港澳居民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在尊重各自管辖权的基础上,加强粤港澳司法协助。建立社会治安治理联动机制,强化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案件应急处置合作,联合打击偷渡行为,更大力度打击跨境犯罪活动,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协调平台,联合制定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合作能力。 第九章 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深化粤港澳合作,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九市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发挥香港、澳门的开放平台与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市场综合监管,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粤港澳司法交流与协作,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和保障,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国际仲裁中心,支持粤港澳仲裁及调解机构交流合作,为粤港澳经济贸易提供仲裁及调解服务。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加快清理整合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打破“信息孤岛”,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探索把具备条件的行业服务管理职能适当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制定技术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开拓国际市场、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珠三角九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借鉴港澳信用建设经验成果,探索依法对区域内企业联动实施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 第二节 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推进投资便利化。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动对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争议解决、航运、物流、铁路运输、电信、中医药、建筑及相关工程等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在广东为港澳投资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更好落实CEPA框架下对港澳开放措施。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在CEPA框架下研究推出进一步开放措施,使港澳专业人士与企业在内地更多领域从业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 推动贸易自由化。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口岸监管部门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研究优化相关管理措施,进一步便利港澳企业拓展内地市场。支持广州南沙建设全球进出口商品质量溯源中心。加快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服务贸易协议,进一步减少限制条件,不断提升内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有序推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促进粤港澳在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人才培养、资格互认、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拓展“一试三证”(一次考试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港澳认证及国际认证)范围,推动内地与港澳人员跨境便利执业。 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等手段,不断提高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使用便利化水平。研究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统筹研究外国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便利通行政策和优化管理措施。加强内地与港澳口岸部门协作,扩展和完善口岸功能,依法推动在粤港澳口岸实施更便利的通关模式,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要陆路口岸增加旅客出入境自助查验通道,进一步便利港澳与内地居民往来。研究制定港澳与内地车辆通行政策和配套交通管理措施,促进交通物流发展。进一步完善澳门单牌机动车便利进出横琴的政策措施,研究扩大澳门单牌机动车在内地行驶范围;研究制定香港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行驶的政策措施;完善粤港、粤澳两地牌机动车管理政策措施,允许两地牌机动车通过多个口岸出入境。 第三节 携手扩大对外开放 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支持粤港澳加强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签署实施支持香港、澳门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安排,建立长效协调机制,推动落实重点任务。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支持澳门以适当方式与丝路基金、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开展合作。支持香港成为解决“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投资和商业争议的服务中心。支持香港、澳门举办与“一带一路”建设主题相关的各类论坛或博览会,打造港澳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 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依托港澳的海外商业网络和海外运营经验优势,推动大湾区企业联手走出去,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华侨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更好发挥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以及港澳居民的纽带作用,增进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联系,吸引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总部落户大湾区。加快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支持跨国公司在大湾区内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实验室和开放式创新平台,提升大湾区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加强粤港澳港口国际合作,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建港口产业园区,建设区域性港口联盟。充分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支持香港、澳门依法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名义或者其他适当形式,对外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参加有关国际组织,支持香港在亚投行运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澳门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加入亚投行,支持丝路基金及相关金融机构在香港、澳门设立分支机构。 携手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港澳对外贸易联系广泛的作用,探索粤港澳共同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新模式。鼓励粤港澳三地企业合作开展绿地投资、实施跨国兼并收购和共建产业园区,支持港澳企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带动大湾区产品、设备、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和管理服务等走出去。发挥港澳在财务、设计、法律及争议解决、管理咨询、项目策划、人才培训、海运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等方面国际化专业服务优势,扩展和优化国际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咨询和信息支持。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用,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投融资和咨询等服务。支持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资本运作中心及企业财资中心,开展融资、财务管理等业务,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支持香港与佛山开展离岸贸易合作。支持搭建“一带一路”共用项目库。加强内地与港澳驻海外机构的信息交流,联合开展投资贸易环境推介和项目服务,助力三地联合开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发挥澳门与葡语国家的联系优势,依托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办好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更好发挥中葡合作发展基金作用,为内地和香港企业与葡语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产业及区域合作、人文及科技交流等活动提供金融、法律、信息等专业服务,联手开拓葡语国家和其他地区市场。 第十章 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第一节 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 强化前海合作发展引擎作用。适时修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研究进一步扩展前海发展空间,并在新增范围内实施前海有关支持政策。联动香港构建开放型、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拓展离岸账户(OSA)功能,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FTA),积极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效路径。支持香港交易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建成服务境内外客户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探索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加强深港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合作。建设跨境经贸合作网络服务平台,助力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发展离岸贸易,打造货权交割地。建设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中心,发展航运金融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建设离岸创新创业平台,允许科技企业区内注册、国际经营。支持在有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保税研发业务。建设国际文化创意基地,探索深港文化创意合作新模式。 加强法律事务合作。合理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加快构建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加强深港司法合作交流。加快法律服务业发展,鼓励支持法律服务机构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深化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试点,研究港澳律师在珠三角九市执业资质和业务范围问题,构建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联动香港打造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更好发挥知识产权法庭作用。 建设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支持在深圳前海设立口岸,研究加强与香港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扩大香港工程建设模式实施范围,推出更多对香港建筑及相关工程业界的开放措施。借鉴香港经验提升城市建设和营运管理水平,建设国际一流的森林城市,突出水城共融城市特色,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智慧生态城区。引进境内外高端教育、医疗资源,提供国际化高品质社会服务。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在深圳前海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节 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优势,加强与港澳全面合作,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承载区,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合理统筹解决广州南沙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强化与周边地区在城市规划、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一体化衔接,构建“半小时交通圈”。支持广州南沙与港澳合作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和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 共建创新发展示范区。强化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共同将广州南沙打造为华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海洋科技、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支持粤港澳三地按共建共享原则,在广州南沙规划建设粤港产业深度合作园,探索建设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合作推进园区规划、建设、开发等重大事宜。在内地管辖权和法律框架下,营造高标准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与港澳相衔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环境,为港澳产业转型升级、居民就业生活提供新空间。 建设金融服务重要平台。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着力发展航运金融、科技金融、飞机船舶租赁等特色金融。支持与港澳金融机构合作,按规定共同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探索建设国际航运保险等创新型保险要素交易平台。研究探索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内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服务大湾区建设发展。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在跨境资金管理、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 打造优质生活圈。高标准推进广州南沙城市规划建设,强化生态核心竞争力,彰显岭南文化、水乡文化和海洋文化特色,建设国际化城市。积极探索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加快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区内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第三节 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 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配合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高水平建设珠海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统筹研究旅客往来横琴和澳门的便利措施,允许澳门旅游从业人员到横琴提供相关服务。支持横琴与珠海保税区、洪湾片区联动发展,建设粤港澳物流园。加快推进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和粤澳合作产业园等重大合作项目建设,研究建设粤澳信息港。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探索加强与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创新联盟的合作,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为园区内的企业新药研发、审批等提供指导。探索符合条件的港澳和外籍医务人员直接在横琴执业。 加强民生合作。支持珠海和澳门在横琴合作建设集养老、居住、教育、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民生项目,探索澳门医疗体系及社会保险直接适用并延伸覆盖至该项目。在符合横琴城市规划建设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实行澳门的规划及工程监管机制,由澳门专业人士和企业参与民生项目开发和管理。研究设立为澳门居民在横琴治病就医提供保障的医疗基金。研究在横琴设立澳门子弟学校。 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支持横琴与澳门联手打造中拉经贸合作平台,搭建内地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通道,推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商业存在等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支持横琴为澳门发展跨境电商产业提供支撑,推动葡语国家产品经澳门更加便捷进入内地市场。研究将外国人签证居留证件签发权限下放至横琴。 第四节 发展特色合作平台 支持珠三角九市发挥各自优势,与港澳共建各类合作园区,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有利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创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动。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拓展在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海洋经济、职业教育、生命健康等领域合作。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形成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推进澳门和中山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拓展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空间。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支持佛山南海推动粤港澳高端服务合作,搭建粤港澳市场互联、人才信息技术等经济要素互通的桥梁。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大湾区建设中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广东省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要加强沟通协商,稳步落实《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与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鼓励大湾区城市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共同推进大湾区建设。 第二节 推动重点工作 中央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抓紧制定支持大湾区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与广东省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加强沟通,坚持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协调解决大湾区合作发展中的问题。广东省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协调配合,共同编制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并推动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国务院港澳办等有关部门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评估,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规划调整建议,重大问题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第三节 防范化解风险 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重点防控金融风险。强化属地金融风险管理责任,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广东省要严格落实预算法有关规定,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有效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加大财政约束力度,有效抑制不具有还款能力的项目建设;加大督促问责力度,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 第四节 扩大社会参与 支持内地与港澳智库加强合作,为大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行政咨询体系,邀请粤港澳专业人士为大湾区发展提供意见建议。支持粤港澳三地按照市场化原则,探索成立联合投资开发机构和发展基金,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支持粤港澳工商企业界、劳工界、专业服务界、学术界等建立联系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扩大大湾区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发展。 转自广东工业大学
广工政法学院学生会
·
66
评论 ·
1
点赞
会议| 新时代财经法治人才如何培养?一流企业法务专家如是说
会议| 新时代财经法治人才如何培养?一流企业法务专家如是说
龙马奋进·新时代财经领域法治人才培养论坛 在中央财经大学举行 2019年1月27日下午,由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主办的“龙马奋进·新时代财经领域法治人才培养论坛”在学院南路校区学术会堂举行。 本次会议是中央财经大学70周年校庆活动之一。 来自国家开发银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中国海外控股集团、百度公司、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国诚坤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昆仑信托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二十余位企业法律实务专家以及《法制日报》等媒体人士出席会议。 与会嘉宾高度肯定了中央财经大学在财经法治人才培养上的理念、定位和措施,就财经领域法治建设及企业发展方面对法治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财经领域法治人才的培养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对财经领域法治人才在校期间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进一步理清了思路,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培养财经领域法治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开 幕 欢 迎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院长 尹飞 教授致欢迎辞。他向与会专家汇报了中财法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态势、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以及中财法学院在财经领域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思路和初步做法。 在回顾了学院发展历程以及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之后,尹飞教授指出,在“入主流”目标基本完成后,学院及时提出了“一流标准、财经特色”的发展目标,以及“坚持价值引领、立足中国实践、聚焦数字时代、着力风险防控”的基本发展路径。财经特色,不仅要体现在学科上,更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上。 尹飞教授详细分析了财经领域法治建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意义以及法治化的财经领域对法治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介绍了中财法学院致力于“具备现代法治理念和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实务操作要领,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熟悉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和实务运作的高层次财经领域法治人才和行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依据。 尹飞教授还对中财法学本科教育“更基础、更人文”的培养理念,“实践基地-实践导师-实践课程”的“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及“案例研习-模拟实训-规范化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作了介绍。 主 题 发 言 在主题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财经领域法治建设以及 企业发展对法治人才的需求与趋势 ,财经领域法治建设 对法治人才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 ,财经领域法治人才培养 对 法学院知识教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财经领域法治人才培养 对法科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培养要求 ,财经领域法治人才培养中 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路径与措施 ,财经领域法治建设以及 人才培养中的其他重大问题 等6个方面展开。 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总法律顾问 朱捷 先生结合所在企业情况发言。北京市国资公司属于综合投资性企业,对法务人员的需求量很大。他结合企业的特点及对人才跨行业能力的需要,对法务人员能力素质提出六点要求:第一,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这是基本门槛;第二,强调协作能力,重视法治人才培养由“通”到“专”的转变;第三,加强对沟通表达能力的训练;第四,提高“再学习”能力;第五,良好的逻辑判断能力;第六,良好的管理能力。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法律部总经理 慈正开 先生就理想法务人员提出“四化”见解。他认为,理想的法务人员应该是“精法律”“通财税”“善沟通”的复合、外向型法律人才。“四化”包括:一是专业化:法务是基础,财经是特色;二是职业化:沟通和表达是第一生产力;三是特色化:商法平衡、收益平衡、风险平衡;四是视野国际化:语言能力及对法律文化差异的掌握。为此,他建议法学院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搭建三个平台:“中财法学院与校内相关院系合作的平台”“学习和实践部门合作的平台”“国内与海外合作的平台”;另一方面,进一步实现实务操作的具体化:开展案例教学与法律诊所、模拟法庭与仲裁常态化、辩论及演讲比赛常态化、优秀法律文书评选常态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培养模式订单化等。 东方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裁 胡曾铮 女士对中财财经领域法治人才培养工作表示肯定。结合自己法官、律师、企业法务等多方面工作经历,她提出几点建议。首先,中财法学院应利用好中央财经大学的平台,进一步加强法学院与其他学院,如金融、经济等学院的交流合作,让有金融业务的企业能够找到懂金融的法务,细化并强化财经法律人才培养的特色。其次,中财法学院应与其他高校法学院加强联系,提倡跨学校、跨学院选课等。再次,增加专门针对有法律功底的在职人员的高端培养课程、项目。培养计划既可以是带学位的,也可以是企业定向培养的形式,从而促进财经领域法治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与塑造。 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 投资管理部部长 於骁东 先生认为,企业需要的法治人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第一,会算账;第二,懂程序法并讲程序;第三,具备国际性品质;第四,懂合规业务;第五,懂“菲迪克条款”。在人才培养方面,他认为,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重于具体的知识;第二,培养政策解读能力,这一点在房地产业体现的尤为明显;第三,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实践表明,同时具备法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法律人才,往往更加受到企业的关注和欢迎;第四,培养沟通协调能力,树立法务人员问题解决的思想定位。 国家开发银行 法规局副局长 孟刚 先生认为,中国法学教育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无所畏惧、自由创新以及脚踏实地的精神。面对极速变化的社会现状,在培养优秀的法治人才方面,他建议:第一,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虽然知识一直在变,但踏实努力地不断学习是始终不变的;第二,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时代感;第三,专家的培养和导师的指引至关重要,也是一个人的运气所在;第四,利用好“一带一路”的机遇,培养具备全球化意识的人才;第五,结合时代背景,提升专业化水平,将专业化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发挥法治人才的最大价值。 中国海外控股集团 党委副书记、副总裁 于建忠 先生认为,对于法科学生的要求及期望值不必过高,具备基本的学习、思考、研究能力并具备法学理论框架即可,日后的技能可在工作中逐渐完善。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他认为,具备协调和组织能力的高端法务人才是目前市场最紧缺、最需要的,其不仅要有操作能力,还要具备领导意识并掌握沟通的艺术。他提出,要加强对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 工作经验、实习经验 。 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法律审计部主任 黄建国 先生指出,虽然现在提倡全面发展的法治人才,但要让法律人做到各个领域都精通还是有些不切实际。在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不是提倡一味否定,而要取其精华,注重时代和培养模式的辩证关系。在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上,具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法学基本理论及为人处世之道即可,人才培养的过程要注重周期性和可行性,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不能急于求成。 对于财经领域法治人才的培养,他提出四点具体建议:第一,课程设计特色化;第二,教学内容时代化;第三,教学形式实战化;第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市场导向。多方面共同努力,法治人才培养才会收获更好的成效。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 法律部副总经理 王保军 先生指出,财经法治人才培养首先要构建基本知识框架,注重思考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是最大的动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按照将来择业的发展方向武装自己。其次,发挥比较优势,培养专长。比如选择财经类课程或考相关资格证书等。不同的企业可能对人才的需求有着不同标准,有些会注重在校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有的更注重实践能力,但无论如何要求,有自己的专长并形成一个闪光点必然是加分项。他希望学生们在自己兴趣的基础上加以强化,使之成为求职中的有力敲门砖。 昆仑信托有限公司 法律合规部经理 马荣伟 先生认为,在金融监管领域,法治建设是一个大问题,金融领域的活跃及创新对法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金融领域法治人才提出了更多要求。根据自身体会,他认为基础能力尤为重要,除此之外财经领域要有自身特色。另外,写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主观能动性等方面也应尤为重视。 在财经法治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他认为应注重基础、发扬特色,建议开设“谈判课程”,培养学生读懂报表的能力。 华融华侨资产管理公司 党委书记 郭卫华 先生对法治人才提出六点素质上的要求和期待。他认为,法治人才第一要有独立的品格,有良好的独立判断能力,不与实践脱节,因此要培养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具备多元化素养,避免“书呆子”,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第三,具备前沿眼光,具备判断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第四,知识掌握综合全面,了解法学、人文、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知识;第五,了解最新科技,紧跟时代潮流;第六,优秀的法律人才要走出课堂,开拓思维,注重实践。 《法制日报》 理论版主编 蒋安杰 女士 认为,大学更多的是培养一个人的职业信仰,法治人才的培养不仅限于财经领域,还有很多内容是通用的。对于法治人才而言,情怀、信仰、素养至关重要,这是对法治人才培养时应着重关注的。同时,爱国情怀尤其不可忽视。 国诚坤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执行董事 胡楠 先生结合其私募基金创业经历认为,对于法治人才的培养,第一要强化共性、尊重个性,多元化、跨国化教育十分重要;第二,注意不同阶段安排不同任务,本科生注重基础、硕士生注重专业、博士生注重研究;第三,就基金行业而言,薪酬和高要求往往成正比,其对法治人才具有较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要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学历最好是硕士研究生且为民商、经济、金融等方向;懂得财务、金融等多方面知识,且有相关实习经历;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及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对软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在财经领域法治人才培养方面, 他认为, 首先要做到专业扎实,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具体实践操作上,鼓励大家“纵向就业”,开拓创业思维。为此,国诚坤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中财法学院建立了两个研究中心:金融法律风险研究中心、资产管理法治研究中心。它们可以作为专题平台,加强某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使得法治人才具备深度的法学思维。 百度公司 法务总经理 谭俊 先生提出对从业人员的几点建议。第一,要有正确的职业观:踏实。踏实工作而非好高骛远,这是众多企业尤为看重的。第二,保持不断学习,具备主动接触新事物的意识。第三,对基本的法学概念和行业常识有所了解。第四,加强案例分析能力,学会提炼总结,培养法律意识、行业意识等。 就法治人才培养的建议,他认为,第一,可以建立社会行业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对于本科生而言,以专家讲座的方式扩宽视野,对于研究生而言,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从而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第二,建立实习基地,实行校外实践教育折抵学分的做法;第三,课程设计满足理论和实务需求等。他期待与中财法学院建立稳定的联系,愿意为优秀的法律人才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关于实习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谭俊总经理邀请百度法务部律师 文丽媛 女士现身说法。文丽媛女士结合自己从实习生转正的经历以及从学生思维到律师思维的转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第一,要学会学以致用,将扎实的法学基本功底与行业业务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第二,注重法律思维的培养,并在所在企业的特定领域有所深耕;第三,加强对优秀司法案例的学习、分析和总结,训练自己的逻辑能力,把握最新行业的法律问题。综合而言,就互联网行业来说,最需要的法治人才就是要懂公司业务、懂行业知识的人才。她建议,在校生要“法学基础知识”和“行业问题积累”两手都要抓。 闭 幕 总 结 会议最后,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党委书记 吴韬 教授作总结。他衷心感谢大家对中财法学院的关注与支持;学院会将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认真整理并尽快落实到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去;希望与各位专家加强交流与合作,戮力同心,为国家财经领域法治人才培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央财经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林剑锋教授、教务处副处长聂建峰出席本次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 法学院副院长王克玉教授, 副院长李伟副教授, 民商法学教研室主任艾茜副教授, 商法学教研室主任胡晓珂副教授,院长助理、经济法学教研室副主任郭维真副教授,院长助理、宪法与行政法学教研室副主任于文豪副教授,院长助理、理论法学教研室副主任赵真副教授,法律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主任、诉讼法教研室主任刘君博副教授等。 文图/董玥 会务/吴美娟 郑磊茜 芦俊成 董玥 赵楠 王琪文 李明桓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19
评论 ·
53
点赞
重要!四六级查分官网变更通知!
重要!四六级查分官网变更通知!
距离四六级出分还有5天 给大家一个重要通知 原四六级考试官网已变更 cet.etest.net.cn将于近期停止访问 大家可复制 cet-bm.neea.edu.cn 登录四六级考试官网 【四六级考试网变更公告】 👇 不知道这次查分前更换官网 是不是想要努力不要让去年 查分官网崩溃的悲剧重演 四六级查分时间 2018 年下半年四六级成绩查询时间为 2019 年 2 月 26 日 13 时 四六级查分方式 方式一: 中国教育考试网 http://cet.neea.edu.cn/cet 方式二: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http://www.chsi.com.cn/cet 方式三: 学校教务处 部分学校教务处网站支持四六级成绩查询 四六级查分常见问题 一、准考证丢了如何找回 方法1:可以根据个人信息推算 四六级准考证号码解析:四六级准考证号一共由15位组成(如下图) 1、前5位是学校代码 2、第6位是学校的校区代码 3、第7-8位是考试年份,如2017年考试,这个地方就应该是17咯 4、第9位是这一年中第几次四六级考试,上半年是第一次,下半年是第二次,那么2017年6月就是1 5、第10位是四六级的类别,四级是1,六级是2 6、第11-13位是考场号,比如你是在100考场的,那就是100,14考场的就是014 7、第14-15位是座位号 P.S. 提醒: 这种方法仅供参考,可能会有误差,最好是找到当时跟自己一个考场的同学,问问他们的准考证号,再结合自己的信息进行推算~ 方法2:询问班委或学校教务处 学校教务处或者学院分管教学的部门都是有学生报名表和准考证号等信息,可以打电话到教务处咨询。通常教务处网站会有查询页面,甚至很多学校考虑到同学们的英语四级准考证忘了,会直接提供身份证信息查询四六级成绩的方法。 方法3:佛系等成绩单法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帮助你找到你的准考证号,那就只能慢慢等学校下放成绩单啦……成绩查询常见问题解答 二、英语四级多少分算过? 从2005年开始,大学四六级考试成绩采用了满分710分的计分体制,不设及格线;成绩报道方式由考试合格证书改为成绩报告单,内容包括:总分、单项分等。 但全国英语四六级规定英语四级成绩达到425分以上(含425分)者,可以报考英语六级, 三、四六级成绩单什么时候发? 四六级成绩公布1个月左右,各高校陆续分发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单到大家手中。成绩单上包含笔试总分,以及四大块,听力、阅读、综合和写作四块的单项分;自本次考试起,如考生的口试成绩为D等,成绩报告单上不再报道其口试成绩,如没有参加当次口试,成绩单上口试这栏也显示为空。即口试成绩为C等及以上的考生将获得同时含有笔试成绩和口试成绩的成绩报告单。 四、查询成绩前后结果不一致怎么办? 一般以学校的成绩单为准,如果想申诉复查,请和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联系。如考生对本人的成绩有疑,可凭本人准考证及学校教务处证明向有关考试中心提出查询,并交纳人工查询费。 五、我对自己的考试分数表示怀疑,怎么办? 可在成绩发布后1个月内进行成绩核查。 成绩核查内容为分数是否有错加或漏加的情况;评分标准的执行情况不属复查范围。成绩核查申请仍由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受理。 办理方式如下: 1.申请材料:提供 1)学籍所在院校教务处出具的证明(需加盖公章),证明需含:参加考试时间、考试级别、准考证号等内容;2)身份证复印件。 2.受理时间:每次考试成绩发布后一个月内(以邮戳时间为准)。 3.申请方式: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不予当面受理。申请者将学籍所在院校教务处出具的证明及身份证复印件以挂号信方式邮寄至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4.反馈方式: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将核查结果以挂号邮寄方式反馈至申请者。 六、为什么是我的四六级成绩是0分?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考生四级成绩出现0分有两种情况:第一是考生四级成绩总分低于220分,第二就是缺考或被认定在考试中有作弊等违纪行为。 七、多少分以上可以报考四六级口语考试? 笔试成绩不再作为四六级口语报考成绩线,凡是完成了笔试报名的考生都具有报考口试的资格。 考生报考6月四级笔试后才有资格报考5月四级口试;考生报考12月四级笔试后才有资格报考11月四级口试。 考生报考6月六级笔试后才有资格报考5月六级口试;考生报考12月六级笔试后才有资格报考11月六级口试。 P.S. 建议有条件的同学还是报考一下口语考试吧~ 八、如果四六级没过,可以考研吗? 根据历年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考研只要大学本科或同等学历身份即可,没有对四六级成绩的硬性规定。 部分211院校可能对英语成绩有所要求,具体需查看报考院校招生简章最新规定。不过,本科期间未能通过英语四六级,研究生毕业也需要通过六级,所以还是要尽快通过的。 四六级评分标准 首先,我们得知道,成绩计算其实是有公式的: 讲真,看到这个公式,我的反应是: 英语不好都认了,现在还欺负我们数学不好。没关系,学姐给你专业解答一下: X:代表的是你该项卷面分 Mean:代表的是样本均值 SD:代表的是样本标准差 TotSco:就是最后打在成绩单上的分数啦。 其中Mean和SD由本次考试被抽样的学生成绩所决定。那抽样是从哪里来呢,四六级官网大大告诉我们:四级考试的常模群体选自全国16所高校的约三万名非英语专业的考生;六级常模群体选自全国五所重点大学的约五千名非英语专业的考生。 (注:以上引自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官网) 有了以上公式,下面就来看一下各部分的 评分标准 吧。 试卷构成: 四级和六级的试卷构成相同,由写作、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翻译四个部分组成,分值比例为:写作15%,听力35%,阅读35%,翻译15%。 写作评分 听力评分 听力部分四六级所考题型不同,其他题型的分数占比都一样。 四六级听力共有题型:长对话和听力篇章(passages)。 不同题型:四级Section A是新闻听力,而六级Section C是讲座听力。 四级听力部分: 听力部分共25题,包括短篇新闻,长对话和听力篇章。 短篇新闻:有3段,共7题,每题1分;分值占比7%。(新题型) 长对话:有2篇,共8题,每题1分;分值占比8%。 听力篇章:有3篇,共10题,每题2分;分值占比20%。 六级听力部分: 包括长对话,听力篇章和讲座/讲话。 长对话:有2篇,共8题,每题1分;分值占比8%。 听力篇章:有2篇,共7题,每题1分;分值占比7%。 讲座篇章:有3篇,共10题,每题2分;分值占比20%。(新题型) 阅读评分 阅读理解部分由选词填空(1篇)、长篇阅读(1篇)和仔细阅读(2篇)构成。阅读理解分值比例35%,其中词汇理解占5%、长篇阅读占10%、仔细阅读占20%。 在选词填空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此题型不易得分且分值低),长篇阅读错题控制在4个以内,两篇深度阅读一共10道题,也必须控制在4个以内,这样阅读是能拿到近60%的分数的。反之,错题过多,则分数要靠听力补上,但是这种可能性比较低,四六级学生听力差于阅读是常见,听力好于阅读比较少,所以基本阅读能定下最终的局面。 翻译评分 最后祝愿小伙伴们都能高分通过哦 转自中华全国学联
广工政法学院学生会
·
72
评论 ·
8
点赞
抵押权效力若干问题研究 l 法学中国
抵押权效力若干问题研究 l 法学中国
作者:尹田。 出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我国《物权法》对于抵押权制度做出了比较完善的规定,但仍然存留一些有待研讨的问题,其中大部分与抵押权的效力有关。就这些问题予以理论上的分析,有助于相关规则在实践中的正确适用。 一、当事人有关移转抵押物占有以及抵押权存续期间的约定的效力 法律有关抵押权的规定具体而详尽,这些规定通常被视为强制性规范,当事人不得通过约定而加以排除适用。但是,就法律并未明文禁止的事项,当事人可否做出某种约定?对此很有研究的必要,其中,当事人有关转移抵押物占有以及抵押权存续期间的约定,最为典型。 (一)当事人有关移转抵押物占有的约定的效力认定 在论述“物权法定”原则时,常有学者将抵押合同双方有关“转移抵押物占有”的约定作为违反该原则的实例,实务中,常有当事人在采用抵押权登记所须标准格式合同签订抵押合同的同时,又以补充协议的方式约定抵押人应将抵押的不动产交付给抵押权人占有、使用或者管理经营,而事后抵押人又以该约定违反“物权法定原则”为由主张抵押合同以及抵押权的设立为无效且为法院所支持。但仅依直观感觉,当事人自愿设定一种以转移抵押物占有为特点的抵押权,既不损害公共利益及他人利益,也不损害当事人自己的利益,故对之予以强行禁止似无必要。对此,应从抵押权制度的渊源出发,对相关规则的形成原因及其目的进行分析,方可得出正确结论。 众所周知,现代不动产登记制度来源于不动产抵押权登记制度,而无论是在法国或者德国,发端于13—14世纪的不动产抵押权制度均与农村土地经营者的融资需求有关。由于融资目的在于经营和改良土地,故人们不得不创设出一种不转移土地占有的新型的物的担保形式(抵押),而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则促使了一种新型的物权公示方法即抵押权登记的形成。由此可见,抵押权以不转移占有为特征以及以登记为物权公示方法,完全是基于满足经济生活的需要而决定的。在此,“抵押权可采用不转移抵押物占有的方式而设立”的规则,是为了满足抵押人继续占有、使用抵押物的需求,而“抵押权以登记为其公示方法”的规则,则是为了使不占有抵押物的债权人获得一项具有对抗力的抵押权。由此,无须转移抵押物的占有即可设定抵押权,遂成为现代立法所规定的抵押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但是,对于“抵押权是一种不转移占有的担保物权”,应当理解为抵押物占有的转移不是抵押权设立的法定条件,而鉴于我国《物权法》在抵押权设立根据上的规定所具有的强制性(即不动产抵押权的设立以登记为准;动产抵押权的设立以抵押合同成立为准),故当事人不可以以约定排除法律有关抵押权设立条件的规定,即约定以抵押物占有的转移作为抵押权的成立条件,否则,其该项约定应属无效。与此同时,鉴于抵押合同是抵押权设立的基础(不动产抵押)或者直接根据(动产抵押),而抵押权的设立不以抵押物占有的转移为条件,故当事人亦不得约定抵押物占有的转移为抵押合同成立的条件。不过,在当事人约定抵押人应将抵押物交付给抵押权人占有,甚至约定抵押权人有权对抵押物进行使用乃至收益的情形,如此种约定并未改变不动产抵押权设立的法定条件,则其约定即并未损害任何人的正当利益:就抵押人而言,其愿意在抵押物上设立抵押权的同时,将抵押物交给抵押权人占有乃至使用、收益,对此选择法律自无禁止的必要;就第三人而言,因抵押权以登记而非以占有为其物权的公示方法,故抵押物无论为抵押人占有或者由抵押权人占有,并不妨碍其对抵押权的了解。据此,当事人在签订抵押合同之时或者抵押权设立之后,约定抵押人应将抵押物交给抵押权人占有,其约定应属有效。在此,由于抵押权的设立不以抵押物占有的移转为成立条件,故当事人有关设立抵押权的约定(抵押合同)与有关转移抵押物占有的约定,应被视为两项相互独立的协议,且根据该两项协议的目的和关联关系,应当认定前一协议为后一协议的基础(原因行为),如抵押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则有关转移抵押物占有的协议亦应属无效。但后一协议无效或者被撤销,则不能影响抵押合同以及抵押权设立的效力。 (二)当事人有关抵押权存续期间的约定的效力 理论上一般认为,抵押权存在的目的是保证债权的实现,故抵押权自身不应有存续期间,当事人也不可以约定抵押权的存续期间。很明显,这一结论是粗糙和肤浅的,其原因在于,抵押权的存续期间与其存在的目的之间仅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关联性,亦即抵押权设立之后,至少应当存续于主债权得行使之后,如果主债务尚未到期而抵押权已因期限届满而消灭,则抵押权的设立将毫无意义,故当事人不得约定抵押权在主债务到期前归于消灭。但是,如果当事人约定在主债务到期之后,抵押权仅得存续一定期间,则因债权人完全可以通过行使抵押权而实现其债权,故此种约定与抵押权存在目的并不相悖。事实上,抵押权的存续与主债权的实现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即使主债权尚未实现,抵押权自可因各种原因而归于消灭(如债权人放弃抵押权等),因此,强令抵押权在主债权未实现之前必须存在,毫无道理。 在此,有以下理由充分说明当事人有关抵押权在主债务到期之后的存续期间的约定应属有效: 1.意思自治原则的贯彻。约定抵押权的存续期间不利于债权人,但债权人自愿接受此种不利安排,如同债权人自愿放弃抵押权一样,法律对之并无禁止的必要。 2.抵押权人滥用权利的防范。抵押权人无视他人利益的损害而怠于行使其权利,应构成权利滥用的类型之一。应当看到,抵押权为债权实现设置了特别担保,在消除因债务人无清偿信用尤其是无清偿能力而导致的债权实现的风险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债权人对其权利行使的懈怠。这表现为,债务人的清偿能力是债权实现的客观条件,而拖欠债务的债务人的财产状况,通常处于不稳定乃至恶化状态,故普通债权人有必要及时主张其债权乃至通过司法权力扣押和强制执行债务人的现有资产。但在设立抵押权的情形,无论债务人的财产减少到何种程度,被担保债权的实现均有其保障,故债权人不会承受债权实现风险的压力。而当抵押人为第三人时,抵押权实现后,该第三人利益的维护取决于其对债务人追偿权的实现,此项追偿权的实现又决定于债务人的清偿能力,因此,主债务到期后,如果债权人既不积极行使其债权,也不及时行使其抵押权,则可使作为抵押人的第三人丧失追偿时机。由此可见,为抵押权设定存续期间,通常是抵押人(第三人)为防止抵押权人怠于行使权利并造成其损害的必要措施。此种安排,毫无疑问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 从立法上看,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颁布的《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采用了既有理论,在其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当事人约定的或者登记部门要求登记的担保期间,对担保物权的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我国于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并未采纳这一规定,与此同时,该法亦未明确肯认当事人约定的担保物权存续期间的效力。不过,在有关质权的规定中,《物权法》第二十二条明文赋予了出质人在债务履行期满后请求质权人及时行使质权的权利。如果将这一规定准用于抵押权,似乎也可以弥补否认抵押权可约定存续期间有可能造成的不当后果。但是,在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将《物权法》专就质权的规定准用于抵押权,实务上难以实行,而在当事人有关抵押权存续期间的约定并未违反现行法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认定其具有效力,应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上述分析表明,在不影响抵押权以及其他担保物权法定目的实现且不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前提下,当事人就法律未明文禁止的相关事项做出的特别约定,一般均应认定为有效。 二、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的效力 我国《物权法》就不动产抵押权与动产抵押权分别采用形式主义(登记设立)与意思主义(合同设立)两种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据此,依登记设立的不动产抵押权当然具有对抗效力,仅在抵押权随主债权让与而转让且未经登记的情况下,方可产生无对抗力的问题。但依合同设立的动产抵押权则在登记前均不具有对抗效力,这就涉及两个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一是此种无对抗力的抵押权的权利属性;二是此种抵押权不得对抗的善意第三人的范围,这一范围的确定,又决定了无对抗力的抵押权可否适用善意取得。 (一)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的性质 如同其他担保物权,抵押权的设立目的在于使债权人对担保人(抵押人)提供的特定财产的价值享有优先受偿权,而这一目的的达成,须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抵押权人对抵押物的价值具有法律上的控制力;二是对于抵押物的价值,抵押权人能够排斥抵押人的其他债权人的竞争而以之优先受偿。前述第一个条件取决于法律赋予抵押权人对于抵押物的控制力(包括对抵押人处分权的限制以及赋予抵押权以对抵押物的保全效力等),而第二个条件的成就则决定于抵押权的公示(登记)。 权利的对抗效力表现为权利人得否定第三人妨碍其权利实现的利益主张,此种对抗力来源于权利的公示,而就抵押权而言,其对抗效力主要表现为抵押权人得排斥抵押人的其他债权人针对抵押物而提出的债权主张,质言之,所谓担保物权的优先效力,正是担保物权的对抗效力在担保物权人与其他债权人之间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因此,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与其说缺乏对抗效力,不如更直接地说是根本不能具备优先受偿的效力。而不具有优先受偿效力的动产抵押权,则在抵押人为债务人或者为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的不同情形,分别展示出其不同的权利属性: 在抵押人为债务人的情形,由于抵押权人既不得以其抵押权否定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的权利主张,也无须依据其抵押权而请求债务人为债务清偿,故此种动产抵押权既不具有物权效力,也不具有债权效力,形同虚设。 而在抵押人为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的情形,虽然该抵押权不能对抗该第三人的其他债权人,但却可以使该第三人对抵押权人承担了一种“物上保证责任”,由此增加了债权人的受偿机会,亦即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仍有权请求以该抵押物拍卖的价款实现其债权,而当出现抵押人的其他债权人请求以该抵押物的价款清偿债务的情况时,抵押权人有权以普通债权人的地位,与抵押人的其他债权人一起,对该抵押物的价款平等受偿。由此可见,在前述情形,无对抗力的动产抵押权似乎仅具有债权效力。但与一般债权有所不同,因无对抗力的动产抵押权仍得对抗抵押人,故在抵押权人与抵押人的关系中,法律有关抵押权的其他规定仍可适用(包括对抵押人处分权的限制等),故无对抗力的抵押权仍然具有某些物权性质的效力。 (二)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可否适用善意取得 因未公示而无对抗力的物权,其不得对抗的善意第三人的范围如何?对此,我国《物权法》未做明文规定,但根据有关权利对抗力的一般理论,凡主张权利或者正当利益的善意第三人,均属不得对抗的第三人范围。就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而言,其除了不得对抗抵押人的债权人之外,也不得对抗以下善意第三人:(1)依据动产交付而取得抵押物所有权的善意购买人、受赠人等,即在抵押人将动产转让并交付给第三人时,抵押权人不得以其抵押权否定善意第三人取得的所有权;(2)在抵押物上设定质权或者具有对抗力的抵押权的善意第三人,即在抵押人将动产向第三人设定质权或者已登记的抵押权时,抵押权人不得以其抵押权否定善意第三人取得的质权以及已登记的抵押权。 依照我国《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以“转让的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而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为成立要件。但就机动车等以登记为公示方法的动产,其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应以“已经登记”为条件或者仅以“已经交付”为条件,理论上存在争议。有不少学者认为,机动车等登记动产以交付而非以登记为物权变动成立要件,故其善意取得应以交付为成立要件。很显然,如果此种观点能够成立,则《物权法》的此项规定在参照适用于抵押权的善意取得时,则因动产抵押权系以抵押合同的生效为设立依据,故动产抵押权(包括机动车等登记动产的抵押权)的善意取得,同样应当以抵押合同生效为成立要件,而非以动产抵押权登记为成立要件。换言之,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亦得适用善意取得。 但此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1)善意取得制度最为重要的法理依据之一,在于动产或者不动产无权处分的善意受让人已经在形式上取得物权并予以公示(动产交付或者不动产登记),以此形成了物权享有的外观并对公众产生信赖。而在以他人动产设立抵押权的情形,动产抵押权虽依抵押合同的签订而在形式上已经设立,但因抵押权尚未公示(登记)而尚未形成抵押权享有的外观并对公众产生信赖,故其不符合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法理;(2)善意取得的主张实际上是动产或者不动产的善意受让人以其依法取得的物权对抗真正权利人的返还要求,因此,依照善意取得而取得的物权必须具有对抗效力。在以他人动产设定抵押权的情况下,即使认定抵押权人在该抵押权尚未登记的情况下得主张善意取得,其所取得的亦仅为无对抗力的抵押权,而此种抵押权当然不得对抗该抵押物的真正权利人(所有权人),故其无法产生善意取得的既定效果。 据此,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不得适用善意取得。 三、抵押权对于从物的效力 从物为依附于主物而发挥作用的独立物。在主物被设定抵押时,其已经存在的从物是否包括于抵押的范围,当事人可以对之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约定;对于抵押物将来有可能增加出现的从物,当事人也可以做出相同约定。如当事人对之有所约定,抵押权实现时,即按当事人的约定处理。 在当事人就从物是否包括于抵押范围未作约定的情形,就抵押权设立时已经存在的从物,一般认为其当然应为抵押权的效力所及。但对抵押权效力是否及于其设立之后所出现的从物,理论上争议颇大,计有四种观点:(1)否定说,其认为抵押权设立时,当事人系以抵押物当时的状态估计其价格,如抵押权效力及于设定后所生之从物,有悖当事人的意思;(2)区别说,其认为从物为动产时,应为抵押权效力所及;如从物为不动产时,不应为抵押权效力所及;(3)并付拍卖说,其认为抵押权效力不应及于从物,但必要时应将之与主物一并拍卖,对于从物的价金,抵押权人无优先受偿权,否则一般债权人的担保利益将会受损;(4)折中说,其认为原则上应认定抵押权的效力及于后增加之从物,但后增加之从物如影响到一般债权人的共同担保时,则抵押权人仅能依法予以一并拍卖,但无优先受偿权。 应当看到,《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五条有关“主物转让的,从物随主物转让,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之规定的立法根据主要在于尊重交易习惯,即当主物被出卖时,如出卖人无相反说明,其价格中通常包括从物(配件)的价格,而对买受人来说,如无特别原因,基于使用上的方便和一般购买习惯,其主观上通常会认为主物是连同其从物一起出售。因此,“从物随主物的转让而转让”的规定实际上是建立在基于社会生活习惯而对当事人意思的推定基础之上。当主物被抵押时,财产即被预设了将来有可能被转让的命运,而抵押范围是否包括从物,在抵押人为债务人时,因其全部财产均应用于担保债务履行,故其无关紧要。但在抵押人为第三人时,则涉及其重要利益,如其有相反意思,应予特别说明。因此,在当事人无相反约定时,抵押权的效力及于从物,应能成立。 但是,对于所谓“新增”的从物,情况则完全两样:(1)如抵押权设立时从物尚未出现,则抵押物在当时即为无从物的独立物,抵押权人设立抵押权时的利益预期,当然只能是该独立物的价值本身,故抵押权人因抵押人新增从物的行为而获得额外利益,于法无据;(2)“新增从物”为抵押人的行为所导致,其并非抵押人的义务。相反,抵押人有不“新增从物”的权利。这样就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动产新增从物完全有可能不为抵押权人所知晓,故其根本不可能对其提出主张;二是既然抵押人有权新增从物,则自然有权将其拿掉(拿走或者损毁),此举毫不损害抵押权人原有的利益,抵押权人无从反对。由此可见,所谓“抵押权效力及于新增从物”的主张,完全不能成立。 再从实证上分析,既然从物是独立物,则就动产而言,主物与从物在物质形态上不具有不可分离性,因此,本无从物的动产设定抵押后,抵押人如将新购置的配件与之放置在一起,该配件即为从物,如将之拿开,即不再是从物(例如,将未配置备用轮胎的汽车设定抵押后,抵押人如将其后购买的备用轮胎置于汽车之上,则其为从物,但在抵押权实现前,抵押人完全可以将该备用轮胎卸下另行放置,使其不再是从物),此时,抵押权人如主张对所谓“新增从物”的权利,实属荒唐;而就不动产而言,在建筑行为被严格控制的现代社会,不动产抵押设定后的新增的合法建筑物或者设施,要么为不属从物的独立建筑,要么为既有不动产抵押物的组成部分,据此,所谓“抵押权效力是否及于不动产抵押物的新增从物”的问题,基本上属于一种没有实践意义的理论假想。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不动产从物的认定并不是完全依照财产在使用功能上的从属关系而进行的,凡是能够进行独立的所有权或者用益物权登记的不动产(如地面或者地下停车场及停车位、某些地下室等),均非另一不动产的从物(如地下车库不是房屋的从物)。因此,在不动产抵押权设立时,其效力不能及于另一独立登记的不动产(如房屋的抵押不能当然包括停车位的抵押,如果当事人将房屋与停车位一并抵押,须办理两项抵押权登记),而在不动产抵押物被拍卖时,也不得将另一独立登记的不动产一并拍卖。 我国《物权法》第二百条专就设立抵押权的土地上新增的建筑物的问题做出了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后,该土地上新增的建筑物不属于抵押财产。该建设用地使用权实现抵押权时,应当将该土地上新增的建筑物与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但新增建筑物所得的价款,抵押权人无权优先受偿。”事实上,在我国,土地和土地上的建筑物被视为两项独立的财产,且相互间不存在从属关系,有关“房地合一”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必须与地上建筑物一并转让和一并抵押),仅仅是基于使用上和交易上的需要,而不是基于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故其根本不适用有关主物与从物的任何规定。 四、“先押后租”时抵押权的效力 抵押人在抵押合同成立后将抵押物用于出租,称为“先押后租”。抵押权设定之后,为保证抵押担保的实现,抵押人不得在抵押物上设定任何足以影响抵押权实现的负担。但为维护抵押人对抵押物的正常利用,法律允许抵押人将抵押物用于出借或者出租。在抵押权实现时,因借用合同对借用人仅产生债权,出借物无论基于何种原因而被转让,借用合同即行解除,故借用合同应因抵押物的拍卖即行解除;但设定于抵押物上的租赁权则与之不同。对此,我国《物权法》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抵押权设立后抵押财产出租的,该租赁关系不得对抗已登记的抵押权。” 对于上述有关“租赁关系不得对抗已登记的抵押权”规定的理解,有学者认为,其应指“在因租赁关系的存在致使于抵押权实行时无人应买抵押物,或出价降低导致不足以清偿抵押债权等情况下,抵押权人有权主张租赁终止”。具体而言,如抵押物拍卖时,因有租赁权的存在而无人应买或出价不足清偿抵押债权,法院即得除去该项负担,重新估价拍卖。如除去租赁权负担拍卖所得价款与未除去该负担拍卖的价款相等或反而减少的,足以证明负担的存在并未影响抵押权,故此项租赁权负担仍由购买人承受。作为前述见解借鉴根据的,是《日本民法典》第395条的规定,即:“不超过第602条规定期间的租赁,虽在抵押权登记后为登记,亦得以之对抗抵押权人,但其租赁对抵押权人发生损害时,法院得因抵押权人的请求,命令其解除。” 应当注意的是,前述《物权法》规定在“先押后租”的情况下“租赁关系不得对抗已登记的抵押权”,其立法用意显然是不使租赁权因抵押权的实现而当然归于消灭,亦即抵押权人只有在承租人的主张与抵押权人的利益相冲突时,抵押权人才能否定承租人的权利。与此同时,有两个因素需要加以考虑:其一,因抵押人在抵押合同签订后仍将抵押物出租,租赁合同对其应当具有约束力,故抵押人无权为使抵押物以更有利的价格折价或者出售而单方面解除租赁关系;其二,由于财产出租为一种经营性行为,故连同租赁权负担的抵押物出卖,其价格不一定低于相反情况下抵押物的出卖。据此,前述学者有关“抵押权人仅在对抵押物拍卖时,出现因租赁权的存在而导致无人应买或出价降低并导致其价款不足以清偿债务等情形,方可否定租赁权的存在”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但因财产交易价格的不稳定性,故在具体处理上,应确定以下原则: 第一,在以抵押物协议折价时,如果抵押人与抵押权人达成负担租赁权的抵押物的折价协议,承租人有权主张优先购买权或者买卖不破租赁;如果经抵押权人的主张而除去租赁权后,抵押人与抵押权人达成折价协议,则承租人不得主张优先购买权,也不得主张买卖不破租赁,但承租人有权追究抵押人(出租人)的违约责任。 第二,在以变卖方式处分抵押物时,抵押人不得主张除去租赁权而进行变卖。但在租赁权的存在使抵押物无法变卖或者其变卖的价款不足以清偿全部债权的情况下,抵押权人有权主张除去租赁权。此种情形下的抵押物变卖,承租人不得主张优先购买权或者买卖不破租赁,但有权追究抵押人的违约责任。 第三,在以拍卖方式处分抵押物时,抵押人不得主张除去租赁权而进行拍卖。但在租赁权的存在有可能降低拍卖价款且使之不足以清偿全部债权的情况下,抵押权人有权主张除去抵押物上的租赁权而予以拍卖,此种情形,承租人不得主张优先购买权或者买卖不破租赁。在将负担租赁权的抵押物进行拍卖时,如拍卖成功,承租人有权主张优先购买权或者买卖不破租赁;如无人应买,应除去租赁权再行拍卖,此种情形,承租人不得主张优先购买权或者买卖不破租赁。 此外,如果动产抵押权设立后未予登记,则不具有对抗后设立的租赁权的效力,在动产抵押物协议折价、变卖或者拍卖时,必须连同租赁权负担一并进行,同时,承租人对抵押物(租赁物)享有同等条件下的优先购买权。 五、共同抵押的效力 同一债务为多个抵押权所担保时,称为“共同抵押”。如多个抵押人均为第三人,在当事人未就抵押权实现顺序、各个抵押物所应负担的债权额等做出约定的情形,债权人应如何行使其抵押权以及抵押权实现后对各抵押人的效力如何,对此存在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立法例:(1)分割主义。此种学说认为,在共同抵押成立后,应按全部抵押物的总价格与各抵押物价格的比例,将债权额分割,使各抵押物分担其相应数额。此种学说为瑞士和德国民法所采:依照《瑞士民法典》第798条、第833条的规定,非属于同一债务人或者连带债务人之数个不动产的共同抵押,即采用此种方式。(2)限制主义。此种学说认为,在债权人欲先就一个或者两个抵押物实现其抵押权时,抵押人以及抵押物上的后顺位抵押权人得请求其同时对于全部抵押物实现抵押权。(3)求偿主义。此种学说认为,可以允许债权人任意选择实现其抵押权,但在其先实现某一抵押权之后,该抵押人有权代位行使债权人对其他抵押物享有的抵押权,按其他抵押物依照“分割主义”而应负担的债权数额获得清偿。此种学说为《日本民法典》第372条第2项、第393条所采用。 很显然,以上各种学说均表现了对共同抵押人之间利益平衡的重视,其共同点均在于试图将同一债权的实际担保责任平等分摊于各个抵押人,以之避免因债权人的“恣意妄为”而造成利益失衡。但问题在于: (一)在当事人无约定的情况下,法律的强行介入缺乏法理支持 1.抵押人并无由其他抵押人“分摊损失”的意思,法律的强行干预缺乏依据。 抵押人提供其抵押担保时,如果并不知晓已经或者将要出现的共同抵押,则其根本不可能存在“应与其他抵押人分担风险”的意愿,即使抵押人知道其他抵押人已经或者将要提供抵押担保,但其并未与债权人或者其他抵押人就“分担风险”做出约定,则抵押人也并不存在与其他抵押人分担风险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该抵押人的抵押物被首先用于实现抵押权,且就其损失只能向债务人追偿而不能向其他抵押人追偿,也并未损害该抵押人原有的利益或者增加其负担。 2.限制债权人行使权利的自由,于法无据。 债权人就同一债务取得多个抵押担保,其目的仅在于确保债权之充分实现。在债权人并未承诺在实现抵押权时有义务将损失风险分摊于各个抵押人的情形,强令债权人必须同时实现多个抵押权并增加其债权实现的成本,缺乏依据。与此同时,共同抵押发生后,除抵押人为债务人或者连带债务人之外,如无相反约定,债权人完全可以免除数个抵押人中之一人、数人乃至全部抵押人的担保责任,既然如此,对于债权人选择行使其抵押权的自由,显然无任何限制理由。 3.其他抵押人免予承担担保责任,不存在不当得利。 抵押权是一种不一定实现的权利,故抵押担保责任的免除,抵押人并未因此而获得额外利益。在客观上形成共同抵押但当事人无特别约定的情形,各个抵押人与抵押权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具有独立性,各个抵押人之间也并不存在任何利益上的必然牵连,在其他抵押人并未做出承诺的情况下强令其分摊损失,毫无理由。 据此,法律的强行介入以实现立法者认为的绝对公平,违反民法的基本原理。 (二)有关学说脱离生活实际,且实务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实际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共同抵押产生于多个抵押人签订的共同抵押协议,其相互关系依照协议而定,无须法律强行介入。而就同一债权的担保而单独分别设立多个抵押权,主要适用于单个抵押物价值不足的情形,因此,债权人就个别或者部分抵押物实现抵押权即可获得全部清偿,实践中并不多见。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法律强令债权人必须同时实现其全部抵押权,则在各个抵押人并不知晓或者并不能确定存在其他抵押人的情形,此种规定根本无法适用;即使抵押人能够提供就同一债权存在其他抵押担保的线索,如债权人予以否认,则势必要求法院须对债权上所设定的抵押权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如此操作,岂不荒唐? 据此,在共同抵押人均为第三人的情形,当事人有约定的依照其约定,无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债权人有权自由选择先后或者同时行使全部抵押权,其债权清偿获得充分满足后,全部抵押权归于消灭,承担担保责任的抵押人有权向债务人追偿,但无权向其他抵押人追偿。 声明:文章均已注明来源,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法学中国
·
0
评论 ·
76
点赞
【震惊】是时候公布机密文件了
【震惊】是时候公布机密文件了
我!的!天!呐! 文法学院宣传部决定 —— 公开内部聊天记录 !!! 内部成员瑟瑟发抖 害怕 暴(yi)露(qun)本(sha)性(diao) 那么 你准备好了吗?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文法宣传部的机密为你 持续更新 最后 可以为我们点一个“ 好看 ”和“ 关注 ”嘛? 以爱与青春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山科大文法学院学生会 微信公众号ID:skdwfxy-xsh 微博:山科大文法之声 QQ:1925587367 投稿邮箱:skdwfxycb@126.com 责编:王大哥们儿 审核:李磊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山科大文法学院学生会
·
64
评论 ·
51
点赞
青年大学习|谈依法治国,总书记这些话句句直抵人心!
青年大学习|谈依法治国,总书记这些话句句直抵人心!
【“学习笔记”按】 2019年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为我们学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重要遵循。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有哪些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小编摘抄了讲话的部分精彩内容与大家分享↓↓ 1 为什么我国能保持长期稳定,没有乱?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 2 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 3 为什么党内这么多高级干部走上犯罪的道路?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动摇了,但对党纪国法没有敬畏之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4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5 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6 黑恶势力怎么就能在我们眼皮子底下从小到大发展起来?我看背后就存在执法者听之任之不作为的情况,一些地方执法部门甚至同黑恶势力沆瀣一气,充当保护伞。 7 在对外斗争中,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占领法治制高点,敢于向破坏者、搅局者说不。 8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9 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10 我们党执政60多年来,虽历经坎坷但对法治矢志不渝,从“五四宪法”到前不久新修订的宪法;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们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 11 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2 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13 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14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15 “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16 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办事。 来源: 学而时习(ID:XEshixi) 作者: 水木
工大人文法学青年
·
86
评论 ·
46
点赞
开学季 || 山花时节又逢君
开学季 || 山花时节又逢君
正是重邮好风景 山花时节又逢君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学的铃声也就响了。 收拾好过年的欢乐,和小安安一起看看新学期的新气象。 开学TIPS ① 报 到 相 关 正式报道时间是 2月23日、24日 , 25日 就开始正式行课。 需要补考的同学记得上教务在线查询自己的补考安排提前返校,好好加油! 记得带好自己的 学生证、校园一卡通以及相关身份证件 。 正值冬春换季,记得带好相应的衣物和床上用品。 书!书!书!大家一定要注意通知的 领书时间 ,并清查书籍以免遗漏。 开学TIPS ② 学 期 计 划 既然是开学了,我们也理所应当的整理好心情,将春节的欢喜转变成新学期的动力,定下新学期的目标,为新学期打好基础。从现在开始就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吧。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课表定下该学期的学习目标, 其次学习之余也可以走遍重庆定下一个旅游目标。 还可以完成一项技艺目标,为自身添砖加瓦。 总而言之,一个详细的计划会让整个学期都变得井井有条 ,不如从每天做起,每天一个小计划,每周一个大计划,这会让自己感到有事可做,学习也会变得轻松起来。 开学TIPS ③ 安 全 第 一 道路千万条 安全第一条 无论如何,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管是交通安全,还是人身安全亦或财产安全都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的多,所以各位同学记得在返校途中注意保护自己,做到不坐黑车,保持警惕,保护自己,防范未然。乘坐动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同学记得带齐证件,不然可就麻烦了。 开学TIPS ④ 自 助 报 道 小安安特别提醒: 同学们需要 在2月22日(周五)下午15:00开始自助报道,其中,2月23日-24日为集中报道时间。 请大家自行前往自助报道终端处按照机器上的操作步骤以及提示完成报道。 报道的同时不要忘记带上自己的 身份证 !报道时记得摘掉眼镜,帽子等 面部遮挡物 以免身份识别不成功从而导致报道失败。 终端位于以下地点: 数字图书馆大厅(2台)、新二教大厅(1台)、三教大厅(2台)、四教大厅(2台)和经管学院大厅(1台)。 若自助报道失败记得及时向周围老师询问或改成原本的人工报道,相关事宜询问在场辅助老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 在此 小安安郑重提醒您 道路千万条 安全第一条 返校不规范 亲人两行泪 小安安在南山等待大家归来 END 安法学院新媒体运营部出品 排版&文案 / 赵云浩 指导老师 / 苏日娜 安法学院官方QQ:3090840152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重邮安法学院
·
50
评论 ·
76
点赞
工大学习 | 重磅!粤港澳大湾区要这样建!
工大学习 | 重磅!粤港澳大湾区要这样建!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份两万七千多字的重磅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人民日报客户端为你梳理规划纲要的核心要点,一起来看! ◎粤港澳大湾区的范围: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 ◎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 充满活力的 世界级城市群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带一路”建设的 重要支撑 内地与港澳 深度合作示范区 宜居宜业宜游的 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间表: 到2022年: 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 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布局: 极点带动。 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 轴带支撑。 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优化提升中心城市。 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 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干哪些大事? 科技创新 1.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2.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在粤港澳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 3.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研究实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 5.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 基础设施 1.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澳门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 2.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3.推进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 4.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实现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在大湾区热点区域和重点交通线路全覆盖。 5.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并积极开展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 现代产业 1.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2.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3.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4.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金融服务 1.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 2.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 3.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 4.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 宜居宜业宜游 1.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2.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 3.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推动实现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4.优化珠三角地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便利外国人在大湾区旅游观光。 5.鼓励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担任内地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 6.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等手段,不断提高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使用便利化水平。 共同参与“一带一路” 1.支持粤港澳加强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 2.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支持澳门以适当方式与丝路基金、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展合作。 3.支持香港成为解决“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投资和商业争议的服务中心。 4.支持香港、澳门依法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名义或者其他适当形式,对外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参加有关国际组织。 5.支持香港在亚投行运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澳门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加入亚投行,支持丝路基金及相关金融机构在香港、澳门设立分支机构。 转自广东工业大学
广工政法学院学生会
·
75
评论 ·
5
点赞
会议|2018-2022年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我校举行
会议|2018-2022年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我校举行
2019年1月5日,2018-2022年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学教指委”)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 会议由2018-2022年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承办。 教指委主任委员、原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副司长徐青森,高教司二级巡视员武世兴,我校党委书记郭健、副校长杨学新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47名教指委委员出席了会议。教育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袁振国主持成立大会。教育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陈时见主持第一次全体工作会议。 关键词 教育 首先,教育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我校党委书记郭健致欢迎辞。郭健代表河北大学对教育部高教司、教育学教指委给予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郭健表示,新一届教指委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河北大学召开,对于河北大学的教育学学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干好九件实事 吴岩作《把握大势 干好大事 顶天立地——关于教育学类专业教指委工作的考虑》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教育学教指委是教育部聘请的教育学领域最权威、最高级别的专家组织,希望教指委充分发挥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先锋队作用,成为真正“用得上、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专家队伍。 他指出,教育学教指委要把握大势、干好大事,要审时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做到“头能顶到天,脚要踩到地”。要学深悟透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全面、深刻、精准把握新时代教育的20个“新”。 要干好九件实事: 一是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 二是参与构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 三是积极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四是积极参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五是开展专业三级认证工作; 六是打造一流“金课”; 七是推动国家标准落地生根; 八是强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九是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他最后强调,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 ,教育者要充满情怀,教指委要当好教育、学校、学生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走得更稳、飞得更高。 关键词 三点真切希望 谢维和以“认真、国家意识、绝活”为主题在会上做了讲话,对教指委全体委员提出三点真切希望。 第一,一定要认真 。 各位委员一定要认真地履行委员的职责,积极参加教指委的各项活动和工作,完成教育部交给我们的任务。 第二,一定要有国家意识。 各位委员要有一种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事业的责任担当。尽管教指委成员来自不同学校和专业,但应该从整个国家教育的角度考虑问题,心系国家的利益,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加大深化教育改革的理论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高期望。 第三,能够有“绝活”。 教指委委员既要能结合国家需求、教育需求,凝练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又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为国家和基层、自己所在地区和所在学校提出符合教育规律、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办法和好建议,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他最后祝愿每一位委员都能在教指委的平台上、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贡献才华。 颁发聘书 会上,谢维和、吴岩、徐青森共同为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全体委员颁发了聘书。 第一次工作会议 随后,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学习了吴岩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秘书处介绍了2018至2022年的工作设想和工作规划,全体委员对教育学类本科教育相关工作进行了专题研讨。 参观我校 会议前后,吴岩一行还参观考察了我校旭宇艺术馆、文科实验中心、书院、图书馆、校史馆、宋史中心等。 信息来源: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新媒体部 刘洁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
43
评论 ·
51
点赞
2009年本科毕业,教育学专业,能报考2019年消防考试吗?
2009年本科毕业,教育学专业,能报考2019年消防考试吗?
2019一级消防工程师报名时间预计为8月份,不少考生已经开始了一级消防工程师预习,近期,有考生咨询橙子老师教育:教育学专业,2009年本科毕业能报考2019年一级消防工程师吗? 答:2019一级消防工程师报考条件暂未公布,各位考生可参考2018一级消防工程师报考条件。符合要求,教育学专业属于其他专业,本科工作满6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5年即可报名参加2019年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查看一级消防工程师报考专业对照表>>> 2019年消防工程师学习交流群773749679橙子老师:中国消防协会会员、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建造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工程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中级工程师)、二级建造师。消防工程师高频高点-口袋消书主编,深耕消防工程师培训3年。 一级消防工程师报考条件 (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并符合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之一的,均可申请参加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 1、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工作满6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4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工作满7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5年。 2、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者学位,工作满4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3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工作满5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4年。 3、取得含消防工程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者研究生班毕业,工作满3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2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者研究生班毕业,工作满4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3年。 4、取得消防工程专业硕士学历或者学位,工作满2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1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硕士学历或者学位,工作满3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2年。 5、取得消防工程专业博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1年;或者取得消防工程相关专业博士学历或者学位,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2年。 6、取得其他专业相应学历或者学位的人员,其工作年限和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年限相应增加1年。
橙子消防工程师讲师
·
84
评论 ·
69
点赞
动态|北理工举办第二届研究生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动态|北理工举办第二届研究生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2019年1月12日,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主办,《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编辑部、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和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协办的第二届研究生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开幕。 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校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编辑部、《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四家期刊的110余名师生参加。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主持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社长周文辉研究员宣读了此次论坛的表彰决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巡视员唐继卫为论坛优秀论文获得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宇昕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 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教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委员、湘潭大学商学院廖湘阳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世奎研究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副主编赵琳, 《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裴旭分别为到会的29位交流论文获得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特邀报告环节由王军政主持。唐继卫作了《关于对研究生教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的大会报告,从什么是研究生,什么是研究生教育,什么是研究生教育强国以及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四方面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王战军以《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题,在梳理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历史,分析研究生教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未来。 周文辉作了《如何撰写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期刊论文》的报告,重点介绍了研究生教育研究现状,被拒稿件常见问题以及论文选题与论证分析。 最后,王宇昕同学汇报了其获奖论文《中国硕士培养定位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下午分为三个平行论坛,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李立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周海涛教授和廖湘阳教授主持,33位入选第二届研究生交流论文的作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专家组逐一作了点评。 当晚,论坛创新性地举办了学术沙龙。王战军、周文辉、赵琳、裴旭、王者鹤、刘俊起、李金龙和黄欢等老师与学生齐聚一堂,就学术研究、论文写作和投稿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论坛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2019”猪”事顺利
北理工科协
·
9
评论 ·
88
点赞
2018-2022年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我校举行
2018-2022年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我校举行
★ 工作 会议 ★ 2019年1月5日,2018-2022年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学教指委”)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 教指委主任委员、原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副司长徐青森,高教司二级巡视员武世兴,我校党委书记郭健、副校长杨学新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47名教指委委员出席了会议。教育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袁振国主持成立大会。教育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陈时见主持第一次全体工作会议。 关键词 教育 首先,教育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我校党委书记郭健致欢迎辞。郭健代表河北大学对教育部高教司、教育学教指委给予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郭健表示,新一届教指委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河北大学召开,对于河北大学的教育学学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干好九件实事 吴岩作《把握大势 干好大事 顶天立地——关于教育学类专业教指委工作的考虑》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教育学教指委是教育部聘请的教育学领域最权威、最高级别的专家组织,希望教指委充分发挥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先锋队作用,成为真正“用得上、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专家队伍。 他指出,教育学教指委要把握大势、干好大事,要审时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做到“头能顶到天,脚要踩到地”。要学深悟透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全面、深刻、精准把握新时代教育的20个“新”。 要干好九件实事: 一是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 二是参与构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 三是积极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四是积极参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五是开展专业三级认证工作; 六是打造一流“金课”; 七是推动国家标准落地生根; 八是强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九是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他最后强调,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 ,教育者要充满情怀,教指委要当好教育、学校、学生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走得更稳、飞得更高。 关键词 三点真切希望 谢维和以“ 认真、国家意识、绝活 ”为主题在会上做了讲话,对教指委全体委员提出三点真切希望。 第一,一定要认真。 各位委员一定要认真地履行委员的职责,积极参加教指委的各项活动和工作,完成教育部交给我们的任务。 第二,一定要有国家意识。 各位委员要有一种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事业的责任担当。尽管教指委成员来自不同学校和专业,但应该从整个国家教育的角度考虑问题,心系国家的利益,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加大深化教育改革的理论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高期望。 第三,能够有“绝活”。 教指委委员既要能结合国家需求、教育需求,凝练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又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为国家和基层、自己所在地区和所在学校提出符合教育规律、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办法和好建议,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他最后祝愿每一位委员都能在教指委的平台上、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贡献才华。 颁发聘书 会上,谢维和、吴岩、徐青森共同为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全体委员颁发了聘书。 第一次工作会议 随后,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学习了吴岩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秘书处介绍了2018至2022年的工作设想和工作规划,全体委员对教育学类本科教育相关工作进行了专题研讨。 参观我校 会议前后,吴岩一行还参观考察了我校旭宇艺术馆、文科实验中心、书院、图书馆、校史馆、宋史中心等。 信息来源 | 党委办公室 党委宣传部 教育学院 编辑 | 张柏
河北大学
·
36
评论 ·
38
点赞
文科生热捧的顶尖教育学项目?盘他!
文科生热捧的顶尖教育学项目?盘他!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行业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待遇上,许多培训机构、语言教育都发展迅猛。美国教育学专业也逐渐成为热门专业, 教育类专业依旧是文科类专业学生留美首选的专业之一。 教育类专业申请人数逐年增加,教育类专业的 申请难度也逐渐增大 。对于这样一批申请者来说, 深入了解美国教育学的开设情况,申请要求等等,对于自己找到正确的准备方法,最大保证自己被成功录取 至 关 重 要 ! 今天,棕榈大道为大家整理了这篇干货满满的文章,通过这篇文章你可以了解到美国教育学专业的以下方面: ➤ 专业概况 ➤ 就业方向 ➤ 申请要求 ➤ 注意事项 ➤ 院校介绍 一. 专业概况 美国教育学硕士的研究方向主要有6个: 宏观研究方向、教学方向、语言学方向、教育心理学方向、学校管理方向、教育技术方向。 每个方向又有很多细分专业。 具体细分方向可以私聊小助手获取~ 二. 就业方向 根据学习方向的不同,教育学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也有差异。以下分具体方向 介绍: 1. 宏观教育研究/管理方向 这一方向的毕业生能够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进入高校任职;或是进入高校的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Service,从事 行政类工作 ,帮助留学生适应校园文化生活。 还可以 就职于国际学校 。 另外,非常优秀的毕业生有机会进入 UN,UNESCO,UNDP 等 国际组织 ,从事教育政策分析研究。 2. 教学法/语言学方向 这一方向的毕业生一般可以成为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教师,具体职位一般是 中英文双语教师 ,或者是某一具体学科的老师(如果有理工科背景且学习的是教学法方向,可以成为 K-12 的 science 或 math teacher)。 还有可能成为 政府培训师 ,又或者是成为 语言培训机构的老师 。 还有可能进入 IGO (例如:联合国)、NPO 和 NGO(例如:位于纽约的亚洲协会 Asian Society)的语言文化部门。如果语言能力足够优秀,可以进入 语言能力测 评机构 (例如:ETS),参与语言能力评估标准设计。 3. 教育心理方向 教育心理学一般指的是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同学,就业方向包括一些 大型教育公 司 如美国的 Coursera, Khan Academy,中国的新东方和好未来等。 或者进入教育考试政策、儿童发展等科研或政府组织,如 ETS ,中国教育部 。还有的毕业生会致力于特殊儿童教育,研究儿童语言习得,学习障碍,早教时长。 4. 教育技术方向 这一方向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在线教育产品开发, 多媒体教学产品设计 ,用户体验设计等工作。工作地点包括教育科技公司(例如:Khan Academy,Coursera,Google,Facebook)或传统培训机构发展的在线教育项目。 一些有创 业理想的毕业生则会选择自己 创业 ,设计 APP,开发线上平台和课程。 三. 申请要求 申请教育学专业,需要学生提供托福或雅思,以及 GRE 成绩,同时因为是文科类专业,所以对语言分数的要求较高,大部分 TOP100 的学校托福要求都是 100 分以上。GRE 最好在 310 分以上,如果想申请排名较高的学校,GRE 要在 320 以上。 申请该专业学生的平均 GPA 是 3.5-3.7 之间,大部分学校的最低 GPA 申请要求为 3.0 以上,所以大家在大学期间一定要保持好自己的 GPA 分数,最好在 3.4 - 4.0 。 申请文书上,大部分学校申请除需要提交 PS,还会额外命题要求学生再提交 ESSAY。如果申请教育学博士、TESOL 专业,以及部分专业硕士学位,会要求学生额外提交一份 10-20 页的 Writing Sample 或者一篇学生自己写的文章或散文,还有的学校会要求学生提供一份自己大学期间提交的论文,目的是为了证明学生文字能力和功底。当然,不同学校不同项目有自己特殊的规定,详情以学校官网要求为准。 四. 注意事项 1. 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 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对于申请教育学专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家教、助教、实习、志愿者教师,都是积累相关工作经验的好机会 。没有相关背景和经验的申请者要慎重,如果一定要申请这个专业,就只有 尽量把托福和 GRE 考好 ,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学校一般会优先录取有经验者。 2. 院校选择 选校时一定要拉开层次,由于现在申请教育人数的增加,教育申请的竞争压力也在逐渐增加,所以在选择学校时在 冲刺,中间以及保底 的学校中均匀分布 ,并且不以排名来揣测申请难度,而要综合考虑以往的录取数据。 3. 项目分支选择 如上文所介绍的,教育学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分支很多,所以不要盲目申请, 要多了解不同分支的特点,结合自身情况与兴趣爱好寻找适合自己的项目,如果后面你对录取专业没有兴趣,读起来也会非常艰难。 五. 院校介绍 美国教育学专业的申请,选校是否准确,是未来是否能成功拿到 offer 最关键的一环。一般来说,院校排名参考 U.S.News 的研究生专业排名。 2018 美国教育学院 Top15 排名如下: (截图来自USNews官网) 不同学校的项目要求可能存在差别, 大家可以去学校官网仔细查看。 希望这篇文章对小伙伴们有帮助~ ▼ 北京师范大学辅导导师部分介绍 Z 导师 普林斯顿大学 经济学博士 罗彻斯特大学 文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托福 112 GRE 328 斩获 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罗彻斯特大学经济学博士,华盛顿大学,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博士 。 学术之余,还在姐妹会尝试各种角色转换~ Shelley 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本科 2016 年入学哥大教育经济专业 全程 DIY 申请 金融、会计、经济、管理、供应链、金融数学、BA、Data Science 等 8 个专业 ,斩获 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 University 等学校的 10 个 Offer。 W 导师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Teaching Learning and Leadership Program 北京师范大学 俄语专业 本科在 加拿大获得 TESOL Certification 。毕业年给 UN 打工做蒙古访华代表助理, 在宾大学习期间跟着老师在 NPO 做高中辅导 ,跨学院做 Global Leadership&Problem Solving 助教。 Doudou 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金融学学士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政治学与政治经济学硕士 从大学转系,到 DIY 拿下 Dream school offer ,再到离开央企加入创业公司。 她通过自己的经历, 让在留学申请中感到迷茫无助的学弟学妹们勇于追随内心, 在尝试的道路上重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实现成长与蜕变。 导师其他辅导案例 牛津大学 金融经济; 香港中文大学、纽约大学、南加大、lse 、墨尔本新闻学专业; 西北大学,UCB 生物统计;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统计; LSE 中国比较研究、欧洲政治; JHU 金融 …… 看完文章对教育学专业的了解还不够?或者想了解如何申请心仪名校?扫描下方二维码,找棕榈开启你的名校申请吧! 备注“教育学”,开启名校申请 插播一则实习生招聘讯息:
蛋蛋网
·
61
评论 ·
41
点赞
【师大表白墙】表白18级教育学大类金奕轩我有在变优秀 你看见我了嘛!2019我们可以先做好朋友嘛
【师大表白墙】表白18级教育学大类金奕轩我有在变优秀 你看见我了嘛!2019我们可以先做好朋友嘛
击上面 ↑↑↑ 蓝字订阅【华东师大微生活】 ----------------------------------- ❤表白1:表白18级教育学大类金奕轩❤️距离上次表白过去一个月了 不知道你发现了我没有!我一直偷偷在喜欢你耶!但我都不怎么敢找你聊天,怕你会觉得烦☹️所以到现在也都没敢跟你表达心意我好怂啊哭(。。甚至在之前一度打算追不到你就和你做好朋友,但是貌似你连让我接近你的机会都没给😭可能怪我不够主动吧...真的好羡慕和你关系很好的那个北方女生,她好放得开可以跟你玩得很好,可我胆子太小了做不到这样😭新的一年我还会努力的!想在2019以及之后的每一年都能陪在你身边 新年快乐啦我的心动男孩❣️期末怀挺 万事胜意💪🏻 ❤表白2:表白借我卡的小姐姐,在河西浴室洗澡卡里没钱了,小姐姐特别好心的借给我,非常感谢你!!祝你2019年天天开心 ❤表白3:喜欢你的小卷发,喜欢你穿黑色,喜欢你的梨窝,喜欢你的客观和辩证,喜欢你连“放你的屁”这种脏话都能说得那么温柔好听。表白JNPW卢简简,想和你在一起很久很久 ❤表白4:回复表白11,谢谢你~ ❤表白5:陌生女孩儿一见我就笑 why 每次都以为脸上有东西 ❤表白6:我也想恋爱,而且我也很无趣 ❤表白7:回复表白20:ying2hu 这是他的微信,小姐姐你加他叭~加油哦 ❤表白8:2018年末了,2019年都来了。我想表白邓永昊,虽然他可能看不到。 这些年,真正能够让我走心的男孩只有你一个,但是当我问你为什么你选择了现在的女朋友的时候你说因为选项里没有我,你说她陪你最久。明明是我陪你也很久,为什么你只看到她,而没有注意到我?我想不明白。我现在也不想明白。那些要说出口的话我还是没对你说出来。我们还是当朋友算了。可能你没能让我鼓起勇气说出那些表白的话,也证明我不是特别喜欢你吧。我只能说,祝你幸福。 ❤表白9:新年愿望:遇见一个让我心动的小姐姐 ❤表白10:18于library,离家1100公里,真高兴还有你在我身边,2019,万事无忧。 ❤表白11:表白生成模型。作为判别模型,正因有你,我的判别能力才得到了提升,使我的一生放出光芒。没有你,我又怎会鉴别世间的假恶丑,怎会独立在世俗污浊之外呢?感谢你,为我做的一切。 ❤表白12:表白判别模型。作为生成模型,正因有你,我的生成能力才得到了提升,使我的一生放出光芒。没有你,我又怎会产生美丽多彩的图片,怎会发觉人世间的美好呢?感谢你,为我做的一切。 ❤表白13:回表白五:别人说了你是备胎吗?可能只是你自己天天在那里单方面觉得对方有点点喜欢你,天天幻想。或者,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同时爱了两个人?林徽因先生尚且同时爱上了金岳霖和梁思成(虽然林徽因先生坚守住了她对婚姻对梁思成先生的忠诚,并未做什么越轨的事,但是不能够否认她也爱着金岳霖,把他当作自己的知己),你能说金岳霖先生是当了一辈子的备胎吗?如果你真的那么喜欢她,就不应该这么揣测她。有可能她没有喜欢过你,有可能她只是把你当作知己。如果你真的喜欢她,要么继续喜欢她,要么你自己没有埋怨地退出。真的觉得现在的恋爱观很奇怪诶,你那么喜欢她,那你还这样揣测她?我真的怀疑你是不是没有真正喜欢过她。 ❤表白14:回复3和10 有女朋友 不给联系方式 ❤表白15:就要元旦了,我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奢望你会喜欢我了,虽然我还是喜欢你。想想最开始十月初在校园里偶遇你的惊喜,那时我才知道你和我来到了同一所大学,到后来接触深了,我也渐渐喜欢上你,你对我那么好那么好,好到让我有一种错觉,以为你也是喜欢我的,想象着今年的双十一不用一个人过了呢。可是啊,间接得知了你有喜欢的女生,我啊,之前还天真地以为你会喜欢我。你每次送我到楼下,进楼的时候我都会回头,可你从来也没有回头过,我就知道你并不喜欢我了。我也不再期待什么了,虽然依旧想不明白为什么你要对我那么好,但还是很感谢2018你给过我一场悸动与欢喜,再见了,我们只能是朋友了吧。 ❤表白16:表白17级教康的yxc,她真的超级可爱啊,我好喜欢她呀 ! ❤表白17:回表白5:有可能她喜欢你,但是爱的是他。可能她没有把你当备胎,她想尝试与你相处,毕竟只有相处过后才知道行不行嘛。但是可能后来她发现她最多只能喜欢你,但是做不到像爱他那样爱你。所以,如果她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你不要这样揣测别人,也不要埋怨她。她爱他但无法爱你,这不是她的错。只是你们可能真的缘分未到。所以不如当个知心朋友,这样也挺好。 ❤表白18:回复表白17,他是我舍友的男人,你别想了!!! ❤表白19:2018的最后一天了,大学的日子也快过去了,不知道还有没有精力疯狂一把,他太优秀太高冷,所以新的一年是不是要更努力一点hhhhh ❤表白20:17孟永琪,有点喜欢你, ❤表白21:18年的最后一天, 想对9月校医务室体检那天在拍x光片车外排在我后面的男生说,谢谢你让我排在前面,提醒我没有写体检单上的编码,是我的没有回应把你送回了茫茫人海中成为耿耿于怀的事,只知道你是教育学研究生同在中北,这少量的已知或许真的找不回来你了,就认真地说声再见吧。 ❤表白22:2018年,一定要表白我喜欢的人鸭~ ChH,你笑起来的样子真的好可爱呀~希望新的一年每一天你都要很开心很开心~ 不求与你同行,只愿你安好 ❤表白23:请问,顾裘一有对象了吗!我的心动男嘉宾,我真实心动了。 ❤表白24:想问一下18数学的卢琳琳小姐姐有没有男盆友呀,感觉是个很可爱的小姑娘。 ❤表白25:表白17地科吴凌燕,我想陪你跨好多年。-Mr.wu ❤表白26:也许故事终究有个结尾,我会珍惜遇到你的每一刻,怀念那时快乐的时光,但可能,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起,我还是很喜欢你 ❤表白27:表白生化联队排球队!大家新年快乐呀~2019年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der!然后,大家期末加油哇(。>∀<。)~ ❤表白28:表白17级数学程瀚学长,太可爱了哈哈哈哈 ❤表白29: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当春风拂过,我们再相遇吧 All I wanna do Wanna one ❤表白30:这个学期最大的惊喜是认识了你,走在你身边的时候心里没有小鹿乱撞,看不见你的时候又不自觉地满怀期待,记得我和你说过我有时候是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子,你不知道的是——只有在喜欢的人面前我才会这样子 我可以徒手啃猪蹄,也可以灵活使筷子,emm...也许还会掌勺 ,有趣的我但愿可以慢慢说与你听 王天羽哥哥,新年快乐啦🍬🍬🍭🍭🍿🍿🍔🍔🍻🍻 ❤表白31:2019要到了,9102了,我能脱单了吗?! ❤表白32:表白18级教育学姚zj小可爱!!!世界上怎么会有你那么漂亮可爱懂事又阳光积极的女孩子!2018好幸运能认识你吖~希望能在2019继续陪在你身边❤️🧡💛💚💙💜在新的一年要继续开心快乐 当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太阳🌞期末加油啦💪🏻新年快乐😚 ❤表白33:表白17统计的张峻宾小哥哥,不知道你能不能看到呀~希望以后还能遇见你,也希望你可以注意到我呢~一起加油啦~ ❤表白34:希望大家19年一起加油呀!xlx ❤表白35:为了你,我一定会学好网球的呢!希望你可以看到我,真的很喜欢你呀~ 抽彩蛋有惊喜!打开支付宝首页搜“635459693”领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 ------------------------------------ 发表表白、树洞等直接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 如果有什么紧急的事情找找小编,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到【 互动交流 】板块留言,小编会定时的查看你的留言消息 ------------------------------------ 小编也很辛苦,能不能打赏一块钱,长按二维码直接打赏(凭自愿) 【华东师大微生活】 订阅 : 微信中搜索添加好友【 "ecnu001】 或长摁下面二维码直接关注 点击 “阅读原文” 发表表白、树洞等信息 ↓↓↓
华东师大微生活
·
63
评论 ·
49
点赞
新闻 | 我院汪霞教授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会并参加第一次工作会议
新闻 | 我院汪霞教授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会并参加第一次工作会议
2019年1月5日,2018-2022年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学教指委”)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河北大学举行。 教指委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前副校长谢维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副司长徐青森,高教司二级巡视员武世兴,河北大学副校长杨学新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47名教指委委员出席了会议。 我院汪霞教授当选2018-2022年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参加了本次会议。 首先,教育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河北大学党委书记郭健致欢迎辞。他代表河北大学对教育部高教司、教育学教指委给予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并表示,新一届教指委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河北大学召开,对于河北大学的教育学学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吴岩作 《把握大势 干好大事 顶天立地——关于教育学类专业教指委工作的考虑》 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教育学教指委是教育部聘请的教育学领域最权威、最高级别的专家组织,希望教指委充分发挥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先锋队作用,成为真正“用得上、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专家队伍。谢维和以“认真、国家意识、绝活”为主题在会上做了讲话,对教指委全体委员提出三点真切希望。第一,一定要认真;第二,一定要有国家意识;第三,能够有“绝活”。 会上, 谢维和、吴岩、徐青森共同为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全体委员颁发了聘书。 汪霞教授(右一)接受聘书 当天下午,教育学教指委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与会委员对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的主题报告和教指委主任委员谢维和教授的讲话进行了热烈讨论。 汪霞教授从新一届教指委的工作需要既顶天又立地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包括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研究、更加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服务、更加重视基于证据的教育教学改革咨询、更加拓展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动态的了解。 谢维和主任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教育部给予教育学教指委高度信任和重视。新一届教指委有责任也有压力,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把各项建议和考虑一一落实,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为中国教育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新一届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对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深化教育学类本科教育的内涵建设、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 | 郭月兰 部分内容转引自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新闻直通】2018-2022年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 责编 | 周楠 汪茹 刘梦颖 王宇涵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
54
评论 ·
2
点赞
关于2019年全区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
关于2019年全区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
各盟市教育(教体)局、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2019 年全区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报名工作定于 2019 年 3 月 4 日进行,现将报名等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报名条件 (一)具有内蒙古自治区户籍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系统工作的区外户籍人员,由所在单位出具工作证明; (二)报考层次: 初等层次:报考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者,应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中等层次: 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者, 应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高等层次: 报考高等学校者,应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且为高校在职或已聘用的高校教师。 (三)我区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和在读研究生,可凭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相应层次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我区生源在区外全日制普通高校就读的在校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和在读研究生,可凭当年高考录取信息或就读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相应层次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但申请教师资格证书时,必须按我区现行相关政策申请。 二、报名时间及办法 2019 年 3 月 4 日 — 11 日考生登录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按照《 2019 年内蒙古自治区认定教师资格 考试报名操作流程》(见附件一)进行网上报名、网上缴费,并携带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到报名点进行指静脉采集和现场照相确认。此次报名工作结束后,不再安排补报名时间。 没有二代居民身份证或二代居民身份证损坏的考生,若承诺于 2019 年 4 月 8 日前取得居民身份证件,签订《 2019 年内蒙古自治区认定教师资格 考试按期提供二代居民身份证承诺书》(见附件二)后,可先行办理报名、指静脉采集和现场确认手续。此《承诺书》由盟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留存半年,以备查询,逾期不能履行承诺者,则报名无效。 三、考试时间及科目 2019 年 4 月 13 日 ( 星期六 ) 上午 教育学 (9 : 00-11 : 00) 下午 教育心理学 (14 : 30-16:30) 四、复习和命题的范围与依据 (一) 2019 年全区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报考高等层次的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考试大纲》《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本考试大纲标注: ( 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为复习和命题的范围与依据; 报考中等层次的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考试大纲》《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本考试大纲标注: ( 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为复习和命题的范围与依据; 报考初等层次的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考试大纲》《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本考试大纲标注: ( 适用于小学教师资格申请者)为复习和命题的范围与依据; (二)试卷结构和标准样卷不以《教育学考试大纲》《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两本书后所附的试卷结构和标准样卷为依据。我区试卷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采用在答题卡上涂卡的形式答卷,主观题采用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的形式答卷。 五、有关要求和说明 (一)认真做好 2019 年全区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网上报名宣传工作; (二)根据本盟市实际情况设立报名及现场确认点。报名点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 2019 年内蒙古自治区认定教师资格 考试报名操作流程》及有关政策规定,准确细致地解答考生提出的问题,协助和督促考生认真做好网上报名、信息确认、指静脉采集、照片采集和准考证打印等工作。照相须使用全区统一前景及背景,前景为“ 2019 年教师资格”(各地 按照统一要求 自行制作),背景为“旗县区名称” ( 即 2015 年成人高考报名时自治区统一制作发放的背景 ) ; (三)单科成绩合格的考生在成绩有效期内(从单科成绩公布之日起两年内)及时报考另一科,即 2017 年、 2018 年单科成绩合格的考生, 2019 年可以报考另外一科, 2017 年之前取得的单科合格成绩作废; (四)考生凭《准考证》和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 (五)各盟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在网上报名期间,发现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 (六)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登录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网站 http://www.nmgov.edu.cn “文件通知”栏目中查询有关申请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 附件: 1.2019 年内蒙古自治区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教 育心理学》考试报名操作流程 2.2019 年内蒙古自治区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教 育心理学》考试按期提供二代居民身份证承诺书 3.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统一考试考生诚信承诺书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2019 年 1 月 15 日 附件 1 : 2019 年内蒙古自治区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考试报名操作流程 2019 年参加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的考生,登录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网址: http://www.nm.zsks.cn )查阅我区该项考试的有关政策规定,并按照以下流程完成报名。 一、网上预报名 (一)首次参加该项考试的考生按新生注册进入,并按要求逐一填写本人基本信息和报考信息。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居民身份号码、学历、职业、工作单位(或就读学校)、手机号码(接收通知短信)以及预约现场确认时间、采集指静脉信息、确认信息地点(即报名点,考试在报名点所在盟市进行)等;报考信息包括报考层次、报考课程和答卷语种。 确认信息地点考生应选择户籍或工作所在地,高等学校在校生也可以选择学校所在地,报考高等层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的在职或已聘用的高校教师选择高校所在地。 (二) 2009 年以来已经在我区参加过该项考试的考生,不需要注册,直接按已注册考生登录,首先根据自身报考条件完善个人信息,如考生之前报名时已经采集过指静脉信息,直接选课、网上交费即可,不需要到报名点进行确认信息工作;如考生未采集过指静脉信息,则需要进行网上预约现场确认时间,在报名点进行现场采集指静脉信息和确认信息等工作。 二、网上交费流程 考生本人核对已提交报名信息 ,点击交费按钮进行网上交费,使用开通了网上银行功能的中国农业银行卡或具有“银联”标记的其它银行的银行卡按报名信息系统显示的金额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 三、现场照相确认信息 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持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到所选报名点接受报名条件审查,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读取二代居民身份证信息、采集指静脉和现场照相,并确认本人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完整。 没有二代居民身份证的考生应提前办理,已办理的考生应注意居民身份证避免强磁场、强辐射、特别高温、弯折扭曲,以防损坏读取不了居民身份证芯片中存储的信息。 教育招生考试机构通过二代居民身份证阅读器读取考生基本信息,核对考生预报名时填写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是否与居民身份证信息相符,若信息相符则调出考生相关信息,否则考生须重新登录预报名页面修改,直到正确为止。 必须由考生本人到现场照相,确认信息。不得使用照片扫描代替本人现场照相,否则取消考生报考资格,并对进行照片扫描的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处以取消各类教育考试组织管理权,对相关责任人和具体工作人员做出处罚。报名点打印的《报名登记表》需交考生校对,考生发现错误时要及时和工作人员提出并修改。 考生确认《报名登记表》中的内容正确无误后,认真阅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统一考试考生诚信承诺书》(见附件 3 )并签字,签字后的承诺书由盟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随试(答)卷一并送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考生在开考前的一周内网上自行打印准考证。 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根据工作安排,适时在网上公布考试相关信息以及政策规定,以便考生查询。 附件 2 : 2019 年内蒙古自治区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考试按期提供二代居民身份证承诺书 本人为 2019 年内蒙古自治区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报名参加考试考生,因故无法持考试规定的二代居民身份证进行报名现场确认工作。 现郑重承诺: 1 、本人可以在 2019 年 4 月 8 日前办理好考试规定的二代居民身份证,并在信息确认地点完成二代居民身份证信息采集; 2 、持规定的二代居身份证参加考试。否则,本人此次报名作废,自愿放弃参加 2019 年内蒙古自治区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 居民身份号码: 联系电话: 考生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附件 3 :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统一考试考生诚信承诺书 我已认真阅读并知晓了本次考试的有关规定,郑重承诺: 一、 同意报名组织机构或报名点读取本人居民身份证信息、采集指静脉等生物特征信息;保证报名时所填写的报考信息以及现场照相确认时所提交的各项证件材料真实、准确且符合有关规定。否则,由此影响到报名、考试、领取成绩单或合格证本人愿意承担责任,并接受处理。 二、 报名(选课)后不变更居民身份证姓名、民族、居民身份证号码、照片信息,保证报名、考试、领取成绩单或合格证时上述身份信息相同。否则、由此造成的影响,责任自负。 三、同意在配置有无线电信号屏蔽仪和安装视频监控的标准化考场参加考试。同意监考员使用金属探测仪进行贴身检查。 四、考试期间,自觉服从管理,遵守《考生考试规则》,如有疑似违规行为,积极配合工作人员进行检查、核实,配合做好证据、作弊工具、资料的暂留工作;如有违规行为,同意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规定接受处理。 五、本人知晓违规事实及拟处理结果告知方式:考点在考试过程中登记的违规事实,在当场考试结束后通过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公告。考生如对公告的违规事实存在异议,可在公告之后 3 日内,向考点所属教育招生考试机构(高校)陈述和申辩,逾期视为放弃。 在评卷中、回放监控录像以及经举报发现的违规事实,通过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公告。考生如对公告的违规事实存在异议,可在公告之后 7 日内,向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陈述和申辩,逾期视为放弃。 特此承诺 承诺人(签名): 身份证号: 年 月 日
内蒙古民族大学就业创业中心
·
98
评论 ·
39
点赞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申报公告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申报公告
经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和重点课题指南》及申报通知现予发布。现将申报工作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 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大力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发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教育科学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教育强国建设服务。 ﹏ ﹏ ﹏ ﹏ 二、 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要体现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着力推出体现国家水准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前沿和动态,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力求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和较高的学术思想价值;应用研究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聚焦教育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力求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较强的决策参考价值。 ﹏ ﹏ ﹏ ﹏ 三、 课题申请人须具备下列条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国家重大和重点课题申请人须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能够担负起课题研究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责任;国家一般课题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博士学位。不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者博士学位的,可以申请国家青年课题,但须由两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国家青年课题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年龄均不超过35周岁(1984年3月15日之后出生)。课题组成员或推荐人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字确认,否则视为违规申报。申请人可以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吸收境外研究人员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申请。全日制在读研究生不能申请,具备申报条件的在职博士生(博士后)从所在工作单位申请。 ﹏ ﹏ ﹏ ﹏ 四、 课题申请单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设有科研管理的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开展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以兼职人员身份从所兼职单位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的,兼职单位须审核兼职人员正式聘用关系的真实性,承担项目管理职责并承诺信誉保证。 ﹏ ﹏ ﹏ ﹏ 五、 本年度拟设国家重大和重点(含重大和重点的委托项目)课题若干,对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快速做出反应,为党和政府高层科学决策及时提供政策建议。委托课题的研究内容及课题承担者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领导确定。 ﹏ ﹏ ﹏ ﹏ 六、 本年度继续设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西部项目。该项目用于资助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教育研究人员,重点围绕西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更好地服务西部教育和社会发展。西部项目设国家一般和国家青年课题,与年度项目一同申报评审,申报时无需单独注明为西部项目,资助强度和要求与国家一般和国家青年相同,其管理办法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国家一般或国家青年的课题管理要求执行。 ﹏ ﹏ ﹏ ﹏ 七、 本年度只设国家重大招标和重点课题指南,其他类别课题不设指南。申报重大招标和重点课题的,其名称须与指南保持一致,不得自行更改或添加副标题;重大招标课题需参加现场答辩,不参加答辩视为自动放弃。流标的重大和重点课题,可以通过委托形式进行研究。其他类别课题由申请人自拟课题名称,鼓励开展反映国家需要和国际趋势的前瞻性、创新性课题研究,不支持以编译著作、编写教材、编写丛书、编写工具书为直接目的课题研究。自拟课题名称的表述应科学、严谨、规范、简明,一般不加副标题。 ﹏ ﹏ ﹏ ﹏ 八、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涉及14个学科。依照《申请书》列出的学科分类代码填写相应学科,跨学科课题根据“尽量靠近”原则选定一类学科进行申报。国防军事教育课题申报评审工作由全军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另行组织。 ﹏ ﹏ ﹏ ﹏ 九、 本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继续实行限额申报,限额指标另行下达。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直属高校和部内司局、直属单位要着力把关提高申报质量,适当控制申报数量,特别是要减少同类选题重复申报。 ﹏ ﹏ ﹏ ﹏ 十、 申报课题的资助额度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为50万元、国家重点课题为35万元、国家一般课题为20万元,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为20万元;西部项目为20万元。申请人要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细则》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确定申报课题类别,并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合理科学的经费预算。 ﹏ ﹏ ﹏ ﹏ 十一、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的完成时限,国家重大、重点招标课题原则上要求在2年内完成;其他类别课题基础理论研究一般为3—5年,应用对策研究一般为2—3年。最长年限不超过5年。 ﹏ ﹏ ﹏ ﹏ 十二、 为避免一题多报、交叉申请和重复立项,确保申请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课题研究,对课题申请作如下限定:(1)课题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的申请;课题组成员同年度最多参与两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申请。在研国家级项目的课题组成员最多参与一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申请。(2)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不能申请新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结题证书标注日期在2019年3月15日之前的,或在3月15日前我办已经收到提交合格结题材料的,可以申请,但需附证明或与我办核实)。(3)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同年度不能申请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其课题组成员也不能作为负责人以内容相同或相近选题申请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4)国家重大课题投标者的要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投标者的要求相同。(5)凡在内容上与在研或已结项的各级各类项目有较大关联的申请课题,须在《申请书》中详细说明所申请项目与已承担项目的联系和区别,否则视为重复申请;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同一成果申请多家基金项目结项。(6)凡以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须在《申请书》中注明所申请项目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联系和区别,申请鉴定结项时须提交学位论文(出站报告)原件。(7)不得以已出版的内容基本相同的研究成果申请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8)凡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名义发表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不得同时标注多家基金项目资助字样。 ﹏ ﹏ ﹏ ﹏ 十三、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申请人应如实填写申请材料,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不得有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凡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的,一经发现查实,取消5年申报资格;如获立项即予撤项并通报批评。为保证申报评审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评审会议召开前申报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走访、咨询学科评审组专家或邀请学科评审组专家进行申报辅导。凡行贿评审专家者,一经查实将予通报批评;如获立项即予撤项,5年内不得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凡在课题申报和评审中发现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的,除按规定进行处理外,均被列入不良科研信用记录。 ﹏ ﹏ ﹏ ﹏ 十四、 课题实行同行专家通讯评审初评和专家会议集中复评方式。中小学和幼儿园申请人申报课题,实行单列单评,并给予一定比例的立项数量倾斜。 ﹏ ﹏ ﹏ ﹏ 十五、 课题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要遵守相关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结项成果形式原则上须与预期成果一致,不得低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结题鉴定细则》中的相应要求;获准立项的《申请书》视为具有约束力的资助合同文本。最终成果实行结题鉴定制度,鉴定等级予以公布。除特殊情况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须先鉴定、后出版,擅自出版者视为自行终止资助协议。 ﹏ ﹏ ﹏ ﹏ 十六、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申报采用三级审核管理制度。第一级为“申报者所在单位”(如学校、院系、科研院所等),第二级为“省部级管理部门”(含各省级教育规划办、教育部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第三级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规办)。各级管理机构要加强对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严格审核申报资格、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课题组的研究实力和必备条件等,签署明确意见。各级科研管理部门不得收取任何申报评审费用。全规办不直接受理个人申报。 ﹏ ﹏ ﹏ ﹏ 十七、 项目申报材料从全规办网站(http://onsgep.moe.edu.cn)下载。申请书文本须经所在单位审查盖章后,报送至省部级管理部门,最后由省部级管理部门审核盖章后报全规办。 ﹏ ﹏ ﹏ ﹏ 十八、 申请书文本要求统一用计算机填写、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报送全规办的纸质材料包括:(1)审查合格的国家重大招标和重点课题《投标书》一式6份(原件1份,复印件5份);其他类别课题《申请书》一式2份(原件1份,复印件1份),活页5份。(2)加盖公章的用统一表格制作的申报数据汇总表。同时报送上述材料的电子版到指定邮箱。 ﹏ ﹏ ﹏ ﹏ 十九、 申报时间为2019年1月7日起至3月15日止,逾期不予受理。办公室咨询电话:010—62003471,62003307;各省规划办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单位报送材料的电子邮箱:qgb@moe.edu.cn;邮政编码:100088;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46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1月24日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和重点课题指南 重大招标课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 2.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研究 3.新时代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框架结构研究 4.教育适应中国人口结构发展趋势研究 5.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重点课题 6.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与经验研究 7.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研究 8.面向2035中国教育开放战略研究 9.新时代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10.我国推进教育2030目标监测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11.教育领域风险点特征与防范机制研究 12.教育扶贫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3.雄安新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 14.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中国理论和中国探索研究 15.职业学校与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与监测研究 16.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标准与建设机制研究 17.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综合干预和评估体系研究 1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际教育援助理论与我国教育援助策略研究 19.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研究 20.教育培训市场治理路径与监测指标研究 精彩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2019年签约仪式 2018年12月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结项名单 中国主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排名来了!你的家乡上榜了吗?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8年12月结项情况 甘肃历史学界学习习近平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刘淼 排版编辑:刘淼
中国社会科学网
·
10
评论 ·
74
点赞
院庆 | 首届“数据驱动的计算教育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院庆 | 首届“数据驱动的计算教育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首届 “数据驱动的计算教育学” 研讨会 在我校顺利召开 简介 2018年12月24日, 首届“数据驱动的计算教育学”研讨会 在我校召开,来自 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百度、批改网 等单位的三十余专家学者就此主题开展研讨。 // 会议背景 // 互联网改变世界,也必将深刻地改变教育。互联网企业的极大成功除了昭示数据的极端重要性以外,还为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等我国古老教育智慧付诸实践提供了很多鲜活的可资借鉴的案例和理念,这赋予教育信息化新的丰富的内涵。教学过程的数据化和信息化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无感收集的实态教育大数据是促成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要素,推动教育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转变,使精准教学成为可能。按照科学发现的四个范式的发展路径,融合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的理念,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发起“计算教育学”研究,探索其实质性的科学内涵,践行教育理念,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与辅助工具,与教育学形成学科交叉,开展数据驱动的计算教育学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 会议内容 // 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政策局局长,北京师范大学 郑永和 教授做《科学基金对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资助分析》主旨报告,他首先介绍F0701代码设置的时代背景,接着回顾2018年该代码的项目申请/资助情况,总结申请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最后展望2019年该代码的项目申请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 陈玉琨 教授做《数据驱动的学生自适应学习》主旨报告,他回顾学生自适应学习的发展过程,认为数据驱动是机器教学的基础,机器教学是技术改变教育的早期努力,而智能教育则是教学个性化与创造性的培养,强调数据驱动的自适应学习。 批改网创始人兼CEO 张跃 先生做《大数据时代的英语智能批改》报告,他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报告中回顾批改网的发展过程,通过功能演示生动地介绍批改网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智能地批改英语作文,以及学生如何通过批改网提供的功能提升英文写作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金澈清 教授做《数据驱动的计算教育学刍议》报告。在大数据时代,更多样的数据采集方式、更大规模的教育数据以及更丰富的教育应用将会使教育学和数据科学与工程交叉融合,形成计算教育学,计算教育学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最后,介绍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这个方向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规划。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周傲英 教授主持会议,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是新能源,数据作为一种驱动力将会深刻改变教育。同时也要看到,教育本身非常复杂,将技术与教育交叉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切实解决教育所面临的关键难题。 END 摄影:金撤清 撰稿:金撤清 排版:吴双 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数据学院
·
81
评论 ·
91
点赞
美文 | 写给未来的你
美文 | 写给未来的你
写给未来的你 孩子, 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你可以是农民, 可以是工程师, 可以是演员, 可以是流浪汉, 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童年, 我们讲英雄故事给你听, 并不是一定要你成为英雄, 而是希望你具有纯正的品格。 少年, 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 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 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 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 理想会使人出众。 孩子,不要为自己的外形担忧。 理想纯洁你的气质, 而最美貌的女人也会因为庸俗而令人生厌。 通向理想的途径往往不尽如人意, 而你亦会为此受尽磨难。 但是,孩子, 你尽管去争取, 理想主义者的结局悲壮而绝不可怜。 在貌似坎坷的人生里, 你会结识许多智者和君子, 你会见到许多旁人无法遇到的风景和奇迹。 选择平庸虽然稳妥,但绝无色彩。 不要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 不要为某种潮流而改换自己的信念。 物质世界的外表太过复杂, 你要懂得如何去拒绝虚荣的诱惑。 理想不是实惠的东西, 它往往不能带给你尘世的享受。 因此你必须习惯无人欣赏, 学会精神享受,学会与他人不同。 其次,孩子, 我希望你是个踏实的人。 人生太过短促, 而虚的东西又太多, 你很容易眼花缭乱,最终一事无成。 如果你是个美貌的女孩, 年轻的时候会有许多男性宠你, 你得到的东西太过容易, 这会使你流于浅薄和虚浮; 如果你是个极聪明的男孩, 又会以为自己能够成就许多大事而流于轻佻。 记住,每个人的能力有限, 我们活在世上能做好一件事足矣。 写好一本书,做好一个主妇。 不要轻视平凡的人,不要投机取巧, 不要攻击自己做不到的事。 你长大后会知道,做好一件事太难, 但绝不要放弃。 你要懂得和珍惜感情。 不管男人女人, 不管墙内墙外,相交一场实在不易。 交友的过程会有误会和摩擦, 但想一想, 诺大世界,有缘结伴而行的能有几人? 你要明白朋友终会离去, 生活中能有人伴在身边, 听你倾谈,倾谈给你听,就应该感激。 要爱自己和爱他人, 要懂自己和懂他人。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 你的眼波要像春天般明媚。 你要会流泪, 会孤身一人坐在黑暗中听伤感的音乐。 你要懂得欣赏悲剧, 悲剧能丰富你的心灵。 希望你不要媚俗。 你是个独立的人, 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 除非你向世俗妥协。 要学会欣赏真, 要在重重面具下看到真。 世上圆滑标准的人很多, 但出类拔萃的人极少。 而往往出类拔萃又隐藏在卑琐狂荡之下。 在形式上我们无法与既定的世俗争斗, 而在内心我们都是自己的国王。 如果你的脸上出现谄媚的笑容, 我将会羞愧地掩面而去。 世俗的许多东西虽耀眼却无价值, 不要把自己置于大众的天平上, 不然你会因此无所适从,人云亦云。 在具体的做人上, 我希望你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 不要娇气十足。 你每天至少要拿出两小时来读书, 要回信写信给你的朋友。 不要老是想着别人应该为你做些什么, 而要想着怎么去帮助他人。 借他人的东西要还, 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 要记住,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 自己的东西,再差也是自己的。 孩子,还有一件事, 虽然做起来很难,但相当重要, 这就是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 你会一年年地长大, 会渐渐遇到比你强、比你优秀的人, 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你所厌恶的缺点。 这会使你沮丧和自卑。 但你一定要正视它, 不要躲避,要一点点地加以改正。 战胜自己比征服他人还要艰巨和有意义。 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 但人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 正直、勇敢、独立。 我希望你是一个优秀的人。 图:文学院 宣传部 文:张梅 部门:外联部 廖慧宁 编辑:LI 微信公众号:hgsfxywxy QQ公众号:1280872794 微博:黄师文学院学生会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
2
评论 ·
97
点赞
文学常识:这些不可忽略的文学常识,你都记住了多少?
文学常识:这些不可忽略的文学常识,你都记住了多少?
当下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只注重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却忽略了文学常识的积累。其实,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完全正确的。在广义上,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当然,也包括了一般人们总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我们在学习积累文学常识的同时,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我们接触了解我国的社会、历史、现状,让我们能更正确的对待自己的文化,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感。熊爸老师为同学们整理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希望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把这些知识,记在脑子里哦~一、常见的借代词语二、作者作品三、中国文学之最四、文学史上的第一五、文学最强联盟
雨巷诗社
·
2
评论 ·
47
点赞
新学期记住这些文学常识,整个学期不用愁!
新学期记住这些文学常识,整个学期不用愁!
语文是一门十分注重积累的学科,孩子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仅仅只是课本上的,更多的,还需要孩子课外进行收集学习。新学期开始,小编给大家总结了小学语文的一些课外常识,希望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需要的家长赶紧收藏!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14、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李斯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三、中国文学之最: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四、文化常识: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三国:魏、蜀、吴。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2016年中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大全2016年中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大全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22、五味:酸、甜、苦、辣、咸。23、五行:金、木、水、火、土。24、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秀才。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4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五、诗句与人:1.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4.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5.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6.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7.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8.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9.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10.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1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12.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1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14.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15.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16.毛泽东称朱自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17.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18.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19.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六、一句话评书:①《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②《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③《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英·李约瑟)④龙争虎斗:《三国演义》⑤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⑥隽永的说辞:《战国策》⑦不朽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⑧旧时代的葬歌:《骆驼祥子》七、人的称谓:(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八、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九、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2、对将军:麾下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称平辈或晚辈。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死去的帝王:先帝。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十、特殊称谓: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4、年龄的称谓:垂髫:三四岁——八九岁。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弱冠: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天命: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耄耋:80岁、90岁。期颐:100岁。
雨巷诗社
·
13
评论 ·
83
点赞
增强教师使命 发挥儿文特色 ——2019新学期儿童文学教研室教研活动
增强教师使命 发挥儿文特色 ——2019新学期儿童文学教研室教研活动
2019年2月20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儿童文学教研室在教学楼502召开了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 儿童文学教研室程娟主任首先布置了本学期的工作安排,本学期时间紧,教学工作除了稳步推进外,还有每年一度的儿童文学特色活动——讲故事比赛及儿童剧表演,需要逐步展开。 卓院长发言,强调教师们要增强新时期教师使命,立师德,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不断学习,努力学习信息化知识,不断研究探索,积极申报课题,努力提升自我! 陈琼辉老师从儿童剧的角度,和教研室老师们一起探讨今年儿童剧的安排情况。儿童剧作为我院特色项目,也希望得到学校进一步的支持。 李志华老师从儿童文学中的绘本出发,谈了自己对于儿童文学课程中绘本重要性的认识,和教研室老师们探讨怎样发挥绘本在儿童文学课程中的作用。 此次教研室活动,在教研室主任程娟老师的带领下,教研室老师们制定了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并对本学期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讨论与研究,该活动持续了两个小时,为儿童文学教研室新学期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武城院学前教育学院
·
46
评论 ·
7
点赞
毛泽东诗词里的春天,大气磅礴,铿锵有力!
毛泽东诗词里的春天,大气磅礴,铿锵有力!
在诗词里,拥有诗意的四季,春天有“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景,夏天是“听取蛙声一片”的畅快,秋天是“枫叶红于二月花”静美,冬天是“飞雪迎春到”的欣喜。在诗词中,四季皆美,那些诗词中的字字句句,感动你我。《向上吧诗词》冠军杨强老师,教你学写格律诗。点击下方图片,看免费课程吧!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春”情有独钟。白居易醉心于江南春色,《忆江南》传世于今;苏轼感怀身世际遇,借春光抒写《蝶恋花》;杜甫的《春夜喜雨》融情于景,读来朗朗上口;毛泽东诗词里的春天,则是大气磅礴,铿锵有力!《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柳亚子曾作《七律·感事呈毛主席》,表露出消极避世的想法,毛泽东为开导规劝柳亚子的牢骚,并表示殷切的期望,作此诗和答。春风已至,正是出外踏青赏景的好时机,怎可因一点“细雨”阻住了赏春的脚步!《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第一次上井冈山,到这次重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八年,却觉得只是弹一下指、挥一下手的短时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着时间变迁,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春光景色,也许会在更迭中变得更加美丽。《七律·洪都》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四季总是在流转,万物每年都在更迭,奋发的力量总在春天喷涌而出。正如苏东坡所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无论何时,一颗永远保持年轻的心,都是必要的。《七律·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神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面前浮现出一副春光明媚的景象,它既是写景,又象征着当时全国人民奋发有为,抗击病痛的动人气概。中国六亿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热情,势不可挡。春风不但吹来新绿,若有一番壮志豪情,也能看到潜藏的热情。《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春天到来的时刻,不妨和老友一起,回到久别的故乡,看那一派春意盎然,回味一下青葱往事。时光虽然匆匆,但只要人心不老,多少年后的我们都正当“春天”!《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每个人身上都有理想和使命,只管放手去做,天下谁人不知君。毛泽东对友人的惜别和大气,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送别诗。谁说春天只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百花争艳;谁说春天只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愁绪;谁说春天只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烟雨迷蒙;在毛主席的笔下,春天,同样可以是蔚然大气,奋勇激进的!
古典文学与诗词
·
78
评论 ·
76
点赞
【北师大专场】暑期科研有多重要,看看他就知道———就在今年,他成为了大陆唯一一枚持有Berkeley环境offer的男人。
【北师大专场】暑期科研有多重要,看看他就知道———就在今年,他成为了大陆唯一一枚持有Berkeley环境offer的男人。
Berkeley环境 一直以来都是专排第一的学校 对于日渐增长的申请人数 也变得愈发的严格了起来 然而(However/But) 有这么一个准留学僧 却排除万难 一举斩获了Berkeley的环境offer 拿到了其他准留学僧 望尘莫及/心心念 的学校 那么,问题来了 他是如何拿下的这枚学校的专业成就的呢? 那就是 暑期科研&推荐信!!! 这一次,盟盟来发个大招 请来了这位“神一般的”男人 和你讲述他是如何因为这两项技能 成功斩获了Berkeley的环境 成为了 大陆地区唯一 一位拿到offer的男人 那么,他是谁? 想要和他“面对面”吗? 那么就来找盟盟报名吧! 报名详情如下 【时间地点】 2月28日 19:00-20:00 北师大 Canada cafe 报名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 “2.28+姓名+专业+年级” 即可报名! 除此之外 盟盟还有一堆~~好消息 要告诉你喔! 想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吗? 马不停蹄扫描右下角二维码 盟盟为你,全权安排!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子共同创建, 定位于美英顶尖名校申请的高端留学咨询机构和个人发展的平台。 2018 Fall部分申请结果:普林 29 枚,哈佛 43 枚,MIT 53 枚,斯坦福 64 枚,伯克利 90 枚,CMU 82 枚,剑桥 18 枚,牛津 12 枚......连续五年申请辅导结果遥遥领先! 世毕盟咨询热线:400-6368-809 短信预约咨询:18600251066 邮件预约咨询:service@gguconsulting.com 转载自世华盟教育公众号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会
·
14
评论 ·
31
点赞
董卿含泪推荐:这份5000年的文学常识,全是经典,年年考!
董卿含泪推荐:这份5000年的文学常识,全是经典,年年考!
语文有“学科之母”之称,文学常识这个类型的题目在考试中简直就是送分题,针对不同的人其难易程度各异。比如,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那么这道题完全就是给他的送分题;而学习基础知识不好的学生,那么这道题就很容易丢分,吃大亏。在升学考试中,一分也能与别人拉开差距,影响升学的最终结果,这个类型的送分题一定要抓紧!鉴于此,这份中小学常考的国学常识。家长们可以收藏,最好的能打印出来,便于孩子空闲时间记忆,相信对孩子的语文基础有一个很好的巩固!
雨巷诗社
·
11
评论 ·
79
点赞
重要!四六级查分官网变更通知!
重要!四六级查分官网变更通知!
距离四六级出分还有5天 给大家一个重要通知 原四六级考试官网已变更 cet.etest.net.cn将于近期停止访问 大家可复制 cet-bm.neea.edu.cn 登录四六级考试官网 【四六级考试网变更公告】 👇 不知道这次查分前更换官网 是不是想要努力不要让去年 查分官网崩溃的悲剧重演 四六级查分时间 2018 年下半年四六级成绩查询时间为 2019 年 2 月 26 日 13 时 四六级查分方式 方式一: 中国教育考试网 http://cet.neea.edu.cn/cet 方式二: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http://www.chsi.com.cn/cet 方式三: 学校教务处 部分学校教务处网站支持四六级成绩查询 四六级查分常见问题 一、准考证丢了如何找回 方法1:可以根据个人信息推算 四六级准考证号码解析:四六级准考证号一共由15位组成(如下图) 1、前5位是学校代码 2、第6位是学校的校区代码 3、第7-8位是考试年份,如2017年考试,这个地方就应该是17咯 4、第9位是这一年中第几次四六级考试,上半年是第一次,下半年是第二次,那么2017年6月就是1 5、第10位是四六级的类别,四级是1,六级是2 6、第11-13位是考场号,比如你是在100考场的,那就是100,14考场的就是014 7、第14-15位是座位号 P.S. 提醒: 这种方法仅供参考,可能会有误差,最好是找到当时跟自己一个考场的同学,问问他们的准考证号,再结合自己的信息进行推算~ 方法2:询问班委或学校教务处 学校教务处或者学院分管教学的部门都有学生报名表和准考证号等信息,可以打电话到教务处咨询。通常教务处网站会有查询页面,甚至很多学校考虑到同学们的英语四级准考证忘了,会直接提供身份证信息查询四六级成绩的方法。 方法3:佛系等成绩单法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帮助你找到你的准考证号,那就只能慢慢等学校下放成绩单啦......成绩查询常见问题解答。 二、英语四级多少分算过? 从2005年开始,大学四六级考试成绩采用了满分710分的计分体制,不设及格线;成绩报道方式由考试合格证书改为成绩报告单,内容包括:总分、单项分等。 但全国英语四六级规定英语四级成绩达到425分以上(含425分)者,可以报考英语六级。 三、四六级成绩单什么时候发? 四六级成绩公布1个月左右,各高校陆续分发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单到大家手中。成绩单上包含笔试总分,以及四大块,听力、阅读、综合和写作四块的单项分;自本次考试起,如考生的口试成绩为D等,成绩报告单上不再报道其口试成绩,如没有参加当次口试,成绩单上口试这栏也显示为空。即口试成绩为C等及以上的考生将获得同时含有笔试成绩和口试成绩的成绩报告单。 四、查询成绩前后结果不一致怎么办? 一般以学校的成绩单为准,如果想申诉复查,请和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联系。如考生对本人的成绩有疑,可凭本人准考证及学校教务处证明向有关考试中心提出查询,并交纳人工查询费。 五、我对自己的考试分数表示怀疑,怎么办? 可在成绩发布后1个月内进行成绩核查。 成绩核查内容为分数是否有错加或漏加的情况;评分标准的执行情况不属复查范围。成绩核查申请仍由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受理。 办理方式如下: 1.申请材料:提供 1)学籍所在院校教务处出具的证明(需加盖公章),证明需含:参加考试时间、考试级别、准考证号等内容;2)身份证复印件。 2.受理时间:每次考试成绩发布后一个月内(以邮戳时间为准)。 3.申请方式: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不予当面受理。申请者将学籍所在院校教务处出具的证明及身份证复印件以挂号信方式邮寄至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4.反馈方式: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将核查结果以挂号邮寄方式反馈至申请者。 六、为什么是我的四六级成绩是0分?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考生四级成绩出现0分有两种情况:第一是考生四级成绩总分低于220分,第二就是缺考或被认定在考试中有作弊等违纪行为。 七、多少分以上可以报考四六级口语考试? 笔试成绩不再作为四六级口语报考成绩线,凡是完成了笔试报名的考生都具有报考口试的资格。 考生报考6月四级笔试后才有资格报考5月四级口试;考生报考12月四级笔试后才有资格报考11月四级口试。 考生报考6月六级笔试后才有资格报考5月六级口试;考生报考12月六级笔试后才有资格报考11月六级口试。 P.S. 建议有条件的同学还是报考一下口语考试吧~ 八、如果四六级没过,可以考研吗? 根据历年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考研只要大学本科或同等学历身份即可,没有对四六级成绩的硬性规定。 部分211院校可能对英语成绩有所要求,具体需查看报考院校招生简章最新规定。不过,本科期间未能通过英语四六级,研究生毕业也需要通过六级,所以还是要尽快通过的。 四六级评分标准 首先,我们得知道,成绩计算其实是有公式的: 讲真,看到这个公式,我的反应是: 英语不好都认了,现在还欺负我们数学不好。没关系,团团给你专业解答一下: X:代表的是你该项卷面分 Mean:代表的是样本均值 SD:代表的是样本标准差 TotSco:就是最后打在成绩单上的分数啦。 其中Mean和SD由本次考试被抽样的学生成绩所决定。那抽样是从哪里来呢,四六级官网大大告诉我们:四级考试的常模群体选自全国16所高校的约三万名非英语专业的考生;六级常模群体选自全国五所重点大学的约五千名非英语专业的考生。 (注:以上引自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官网) 有了以上公式,下面就来看一下各部分的 评分标准 吧。 试卷构成: 四级和六级的试卷构成相同,由写作、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翻译四个部分组成,分值比例为:写作15%,听力35%,阅读35%,翻译15%。 写作评分 听力评分 听力部分四六级所考题型不同,其他题型的分数占比都一样。 四六级听力共有题型:长对话和听力篇章(passages)。 不同题型:四级Section A是新闻听力,而六级Section C是讲座听力。 四级听力部分: 听力部分共25题,包括短篇新闻,长对话和听力篇章。 短篇新闻:有3段,共7题,每题1分;分值占比7%。(新题型) 长对话:有2篇,共8题,每题1分;分值占比8%。 听力篇章:有3篇,共10题,每题2分;分值占比20%。 六级听力部分: 包括长对话,听力篇章和讲座/讲话。 长对话:有2篇,共8题,每题1分;分值占比8%。 听力篇章:有2篇,共7题,每题1分;分值占比7%。 讲座篇章:有3篇,共10题,每题2分;分值占比20%。(新题型) 阅读评分 阅读理解部分由选词填空(1篇)、长篇阅读(1篇)和仔细阅读(2篇)构成。阅读理解分值比例35%,其中词汇理解占5%、长篇阅读占10%、仔细阅读占20%。 在选词填空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此题型不易得分且分值低),长篇阅读错题控制在4个以内,两篇深度阅读一共10道题,也必须控制在4个以内,这样阅读是能拿到近60%的分数的。反之,错题过多,则分数要靠听力补上,但是这种可能性比较低,四六级学生听力差于阅读是常见,听力好于阅读比较少,所以基本阅读能定下最终的局面。 翻译评分 最后祝愿小伙伴们都能高分通过哦 曲园文院 - 聚文院 文化传 - 素材来源:赢在大学(ID:daxue133) 转自:学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 美工:陈怡旸 责编:高若涵 编审:石桥枫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
·
84
评论 ·
76
点赞
文化|『尤』氏源沈氏 望出吴兴
文化|『尤』氏源沈氏 望出吴兴
尤姓 尤姓是南中国的姓氏,始自10世纪,在百家姓中排第19,台湾第八十四大姓,在大陆当代姓氏中排第124位,约占大陆汉族人口的万分之七点五,多生活在南中国一带。 “尤”字演变 源流始祖 聃季。又称冉季载,姬姓,为黄帝后裔,周文王第十子。 周初,武王驾崩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摄政。当时的三监(即霍叔、管叔、蔡叔)很是不服,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是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在这次平叛斗争中,聃季立下大功。战后,周公旦将这位有才华的弟弟举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将他封于沈,建立了沈国。 尤氏图腾 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沈姓。五代时,王潮、王审知入闽,后王审知建立闽国,称闽王。因沈与审同音,为避讳,沈姓去掉水旁,改称尤姓,但念念不忘尤为沈姓所改,故尊沈姓的得姓始祖聃季为尤姓的血脉始祖。 人口分布 尤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5%左右。 在北宋之前,尤姓族人寥若晨星,而北宋之后,尤姓始光芒四射,《常州府志》记载,宋真宗时,泉州晋江人尤叔保举家迁往江苏无锡,该支尤氏属于无锡云松堂,千多年后,苏南一带仍是尤姓流传的重要源头之一。 到了元兵南侵时,宋赵王朝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尤姓族人大举迁移至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北方落入外族统治后,政治相对稳定,部分尤姓人亦举家北上。 近百年其族人进一步迁徙至海外,并见于台湾、越南等地。 如今,尤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福建多此姓,有传福建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福建户籍尤姓人口有近六万,比例约占全国尤姓的百分之六弱。 尤姓在今天的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在台湾,尤姓是第八十四大姓。清时福建及潮汕等沿海地区的尤姓有渡海赴台,扬帆东南亚者。因此尤姓进入台湾的一百大姓,也就不足为怪。 尤氏民居 世系字辈 世系 思礼公(尤氏始祖、驸马公)——2世 志威公——3世 美公、构公(文简祖)——4世 宋公——5世 叔保公——6世 有 终公——7世 阳秋公——8世 云耕公——9世 文简公(尤袤)——10世 鹏公(佳蕃一世祖)、异公(泉州市卿田派)、宜中公 (福州市罗源鉴江)、贤公(长乐一世祖)、忠公——11世 思宗公——12世 宏公——13世 无咎公——14世 义公——15世 惠公——16世 君实公——17世 天保公——18世 信公——19世 义端公——20世 佛惠公(毅然公,南厅一世祖) 字辈 泉州卿田尤氏的字辈是(1-6无字辈),7世起为:公、侯、伯、子、开、基、茂、奕、世、传、芳、祖、泽、长、锡、畴、祉、大、吉、祥、孙、谋、贻、厥、克、寿(守)、永(道)、昌 姓氏名望 尤袤 尤袤(mào)(1127年4月2日—1194年 ),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藏书家。祖父尤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 尤袤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 少年英才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十四日,尤袤生于无锡一个书香门第中。自小受家学熏陶,五岁能为诗句,十岁有神童之称,十五岁便以词赋闻名于毗陵郡。 修城保民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举进士(原为状元及第,因得罪秦桧,改为三甲三十七名)。最初任泰兴县令。当时宋室山河破碎,偏安江南。 泰兴处于南宋边区,金兵时常入侵,“县旧有外城,屡残于寇”。尤袤上任后,一面为民请命革除苛捐弊政;一面率领军民整修城廓。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金兵大举南侵,扬州、真州(今仪征)等城都被攻陷,只有“泰兴以有城得全”。金兵蹂躏两淮地区后,淮南人民死伤枕籍,流离失所。 尤袤在诗作《淮民谣》中,描述了当时淮南人民的悲惨处境:“流离复流离,忍冻复忍饥;谁谓天地宽,一身无所依。淮南丧乱后,安巢亦未久,死者积如麻,生者能几口?荒树日西斜,抚摩力不给,将奈此忧何?”。 告老归田 尤袤对于宋光宗朝令夕改、反覆无常的做法非常不满,屡次要求致仕归田,并以不愿为官、隐居山林的晋代名士孙绰撰写的《遂初赋》的“遂初”二字以自号,宋光宗一面书写“遂初”二字赐给尤袤;一面又不同意他致仕,还迁升尤袤为礼部尚书。 尤袤不断请求致仕的同时,在无锡束带河旁的梁溪河畔修造了园圃,题名乐溪。园内有万卷楼、畅阁、来朱亭、二友斋等。绍熙五年(1194年),尤袤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尤列 尤列(1866—1936),字令季,别字少纨,号小园,又号吴兴季子,晚号钵华道人,广东顺德人。 自幼博闻强记,在学堂读书时,就具有强烈的反清革命意识,绝意科举计进。22岁入广州算学馆,结识孙中山、郑士良。 结识良友 尤列 十七岁时在上海参加洪门,二十二岁入广州算学馆,结识孙中山、郑士良,常与孙中山、杨鹤龄、陈少白等畅谈革命,时人称之为“四大寇”。 1895年在香港参与组织兴中会,名曰“干亨行”。曾先后参加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的筹划工作。1900年赴日本,被选为中和堂会长。次年赴南洋,于各地组织中和堂分会,以联络华侨中工人与小商贩,并在新加坡创办《图南日报》,宣传革命思想。 积极革命 孙中山、杨鹤龄、尤列、陈少白,志同道合,在清王朝封建专制高压之下,竟无所顾忌,“大放厥词”反清,被时人称为“四大寇”。 尤列常常对同学谈起太平天国的佚事,讲述太平天国许多领袖的英雄事迹;尤其推崇洪秀全,把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极表惋惜。与此同时,他自诩为“洪秀全第二”,表达了要担负起太平天国英雄未竟事业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决心。 在西医书院那几年,孙中山利用课余、假日,于香港、澳门两地来往甚勤,旨在交结有识之士,共同寻找救国真理,探索革命道路。其中香港有三人最与孙中山志趣相投,无所不谈,有“四大寇”之称。那三人是杨鹤龄、尤列和陈少白。尤列那时在广州算学馆读书。毕业后,经考试,来香港任华民政务司书记。到达香港后,他便去拜访孙中山。 由于四个人情趣相同,具有共同的志向抱负,孙中山便提议立约盟誓,以表共同革命的坚定信念。从 此,“四大寇”的称呼就在他们的亲戚朋友中传扬开来。 图文:文学院 宣传部 编辑:LI 微信公众号:hgsfxywxy QQ公众号:1280872794 微博:黄师文学院学生会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
55
评论 ·
2
点赞
古代文学常识请记住这40个文学典故
古代文学常识请记住这40个文学典故
40个经典文学典故1、斑竹湘妃竹。舜死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3、连理枝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喻恩爱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4、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5、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6、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7、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8、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9、登高重阳有登高习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0、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11、杜康传说杜康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12、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13、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14、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5、红豆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16、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7、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18、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19、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20、梦蝶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后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唐李商隐《无题》:“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21、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22、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23、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24、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5、双鲤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双鱼”同义。唐李白《赠汉阳辅录事》:“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26、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27、商女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28、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29、阳关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30、折柳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后指送别。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1、折腰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2、哀鸿比喻悲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33、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辞。唐李群玉《自泮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34、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苍狗。35、献芹也说“芹献”。《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36、报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唐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37、冰心(冰雪)①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褛送辛渐》)② 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38、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宋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唐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空好音。”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39、婵娟原指姿态美好,多用来形容女子。因人们常以美女喻月,故也称月亮为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0、柳营指军营,《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方可入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唐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雨巷诗社
·
74
评论 ·
80
点赞
学好历史,你就不会闹出“世界史”不是历史学的笑话了!
学好历史,你就不会闹出“世界史”不是历史学的笑话了!
吕思勉著作《学史门径详说》01记得进入初中,我们就开始上历史课了。可是每次听老师讲历史,都觉得枯燥乏味,认为历史都是一些过去的事情,学来没有任何的意义。可当你步入社会,你就会发现,历史其实与你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前几年的穿越剧十分火爆,也追了徐峥和张庭主演的《穿越时空的爱恋》这部电视剧。剧情的历史背景是明朝时期“靖难之变”。我以前的历史学得不好,只知道《射雕英雄传》里的两位主角“郭靖”和“杨康”的名字,是取自北宋时期的“靖康之耻”。压根就不知道还有“靖难之变”这段历史。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编剧也必须是要懂得一些历史知识的,不然如何安排故事人物的时间、地点、场景……等等?当然,历史不光是对小说创作方面有很大的重要性。因为历史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所以,无论我们从事哪一个行业,都应该懂得一些最基本的历史知识,这样才不会闹出“世界史”不是“历史学”之类的笑话。那么,如何学习历史呢?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学好历史呢?读些什么历史书呢?这些问题,对于初学历史的人来说,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为大家写了一本《学史门径详说》。为想进入历史这个世界的初学者,找到了一条很好的捷径。网络图片02吕思勉先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白话本国史》、四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和《吕思勉读史札记》。其中,《白话本国史》,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具有开创之功的通史。吕思勉先生的历史著作,都是大家学习中国历史时的必读书目。他写的这本《学史门径详说》,是应邀《堡垒》栏目而写的。这本书,吕思勉先生首先从他学习历史的经过写起,以给青年朋友起到借鉴的作用。然后通过自己历年的写作经验,提出了适合现在学习历史的方法。其方法主要有三个:第一,读传统典籍,应该先读编年史,然后再慢慢读正史。第二,读古代历史,就应当熟读经、子类古籍。第三,学习中国历史,还应该参考史学家著述的各种史学研究类的书籍吕思勉先生的著作《白话本国史》03吕思勉先生是江苏常州人。历史上,江浙一带十分崇尚读书,追求功名,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文风更盛。明代张岱在《夜航船》书中的“序”里写道:“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余姚的弟子,从小就把宋儒之说《性理大全》和《纲鉴》之类的史书烂熟于心了。所以,吕思勉先生也不例外,他母亲从小就教他读《纲鉴正史约编》,后来入学后,先生又命他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和《通鉴辑览》。吕先生说,苏常一带,初时入学便教弟子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完以后就知道了天下有哪些学问?派别是哪些?重要的书有哪些?作者是谁?俨然一部学术百科全书。看到这里,我仿佛明白,为什么近代历史中,江浙一带出了那么多的著名文人。清代永瑢、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04通过吕先生从小学历史的这些经过,他提出了学习中国历史的第一个方法:读传统典籍,应该先读编年史,然后再慢慢读正史。什么是编年史呢?编年体史书就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的一种体裁史书。比如《资治通鉴》。通过读编年史,这样可以先了解各个年代的趋势。在了解的时候不必精读,只匆匆略读就可以了。另外,学历史,自然也少不了知道一些人文地理知识。比如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就可以结合《历代疆域形势一览图》对读,以了解历代各州郡的历史发展变化的历程。这些知识初步了解以后,就可以再读一些各年代的典章制度,选读《文献通考》中的十三门类: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兵、刑。如果想更深一步了解各典章经制,可以将《续通考》、《清通考》、《续清通考》读一遍。为什么要按这个次序读呢?因为,历史书籍都是以征战伐乱为经,以典章经制为纬。所以,除了要知道攻战相杀的事件,还要知道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政令的起源和社会的影响。等到这些知识大致都已了解以后,我们就可以读正史了。说到读正史,吕先生说:“吾人读史,固当先读编年,后读正史,而四史则必须先看。”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后世的历史,都是以四史而产生的。当然,如果你只想成为一个历史爱好者,那么,只读四史就可以了。如果你还想继续深入研究历史,那就要接着读遍全史。并且先泛读,后精读,所有正史必须读两遍以上。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05要想学好中国历史,就必须要学会追溯其源,了解古代历史。而古代历史,通常又都存在于经、子当中。于是,吕思勉先生提出了学习历史的第二个方法:要想学好古代历史,就必须要去读经、子类古籍。经学发展到晚清时期,出现了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和以廖平、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对于读经、子,初级阶段,吕思勉先生推荐读陈立的《白虎通疏证》和陈寿祺的《五经异义疏证》。其中《白虎通》是班固等人根据汉章帝组织的经学辩论后的结果编撰而成。因辩论地点在“白虎观”而得名。它是今文经学说的结晶。后来清代陈立为《白虎通》作了点校本《白虎通疏证》。读了以上的两本经学入门书籍以后,就可以细读《礼记·王制》一篇和《周官》的全部注疏。这样,今、古文经派别就可以完全详细了解,古代的典章制度也可以知道个大概了。吕思勉先生最后还推荐了廖平的弟子“蒙文通”所写的《经学抉原》和《古史甄微》,并提醒大家为必看之作。读经、子贵在坚持,而经、子最重要的方面是在社会和政治上,所以,也是学习历史者的重中之重。清代陈立点校本《白虎通疏证》06吕思勉先生说:“社会科学是史学的根基。”因此,吕先生提出了学习历史的第三个方法:学习中国历史,要学会参考史学家著述的各种史学理论研究类的书籍。对于中国史学理论的书籍,吕思勉先生推荐唐朝“刘知几”的《史通》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史通》和《文史通义》一直被后人视为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史通》主要评论“史书体例”和编撰方法,论述史籍的源流和前人修史的得与失。《文史通义》主要是批判了过去的史学,创立了“方志学”。另外,吕思勉先生还推荐了他认为最好的两部学术理论书籍:顾炎武的《日知录》和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其中,《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主要内容是: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特别巨大。是学者顾炎武“经年累月、积金琢玉”著成的大型学术札记。囊括了作者一生全部的学术和政治思想。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与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并称为“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07通过吕思勉先生的这本《学史门径详说》,我们对于学习历史这件事情,已经完全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很好的学习计划了,并创建一个适合自己的历史书单。古人云:要摇动一棵树,枝枝而摇之则劳而不遍,抱其干而摇之,则各枝一时俱动了。也就是说,无论学任何一门学问,都一定有它最基本的部分。如果从最基本的地方开始入手,然后循序渐进,这样终究会取得成功的。而且,从吕思勉提出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当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其它的学习当中。比如,对于我们专门研究的学问书,我们可以选定其中一种,侧重精读。然后再选择几种参考书,涉猎而读。这种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起来的方法,是不是可以让我们的见解更为广阔,而不拘于一隅?如果你对历史也开始感兴趣,那就去试试打开吕思勉先生的这本《学史门径详说》,里面有更为详细的学习方法和书单推荐,按照书中介绍的各种方法,让自己踏出进入历史世界的第一步。
朗风习习
·
99
评论 ·
95
点赞
【全体大会】啥是佩奇,红包配齐
【全体大会】啥是佩奇,红包配齐
阳光照亮寒假, 新年配齐年货 各大亲朋好友, 齐聚回顾大会 文娱部 总结2018:筹备迎新晚会、团学团建活动 计划2019:举办合唱节、2015级毕业晚会 感谢老师和同事们包容相待,我以温柔回馈! 艺术团 总结2018:队伍日常训练、校啦啦操比赛初赛荣获第四名 计划2019:四大队伍日常训练 感谢大家这一学期的陪伴与帮助,希望各位在新的一年里 身体健康, 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生活宿管部 总结2018:新生宿舍打扫、大学生之家、常规宿舍检查、 宿舍文化节、火车卡优惠充磁 计划2019:学习型宿舍评比、文明离宿 感谢协助生活宿管部的老师和同事们! 宣传部 总结2018:“学声”推送的编辑、协助学习部三笔字比赛现场拍照、 设计团建活动物资、拍摄总结视频 感谢宣传部所有成员的努力及老师和主席团的包容! 公关部 总结2018:承办名师讲坛第三期、筹备历史FM听我说 计划2019:方案设计大赛、团队培训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气象,新希望,为2019年努力! 学习部 总结2018:2018级新老生交流会、第十二届说课比赛、 第十三届三笔字比赛、第七届国赛选拔 计划2019:试讲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省赛选拔赛 寄语:新的一年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体育部 总结2018:第十四届"迎新杯"篮球赛、院运会、 跟进校“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及校运会 计划2019:趣味运动会 寄语:“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希望大家的2019年像学生会的红马甲一样红红火火! 秘书处 总结2018:筹备三次全体大会、两次班级长例会、 举办第五届特色基层班(年)级活动、日常报销、整理文负办公室 计划2019:举办第六届特色基层班(年)级活动 感受:有泪水,有汗水,更多的是收获。感恩!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曾博奥 工作有汗水,但更多的是欢笑。身份的转变,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李 。 欣 工作辛苦、劳累是能够自我调节的,感谢帮助过我的同事和师长们。 张志芳 感谢帮助我的师兄师姐,他们一路带领着我前行。希望在下学期闯关升级。 钟立康 学生会工作是一种激励,在其中进步,注重效率,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副主席发言 1.让学生会成为我们前进的“支撑点”。在优秀的环境中敢于前行,培养自我。 2.让部门成为我们前进的“照明灯”。营造和谐的部门氛围,共同学习工作成长。 3.让同事成为我们前进的“助推器”。学习身边的同事,学习他们工作学习上的优点、闪光点。 主席发言 1.共同度过189天,感谢共度的同学和老师们,因为有你们的付出,让这些日子充实而精彩。 2.明确身份定位,主动承担责任,善于学习总结,增加成就感和获得感。 3.保持积极心态,勇敢面对挫折和问题,学会寻求他人的帮助。 金英老师讲话 1.总结本学期的工作。抽出时间,回顾本学期自己的工作,做好总结。 2.总结本学期的学习。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不忘学习,在总结中进步。 3.做好时间管理。合理分配时间规划好有限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学习、工作效率。 佩奇身上纹,都是社会人 配齐年货,回家过年 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文稿 华南师大历史学生会秘书处 李 。 欣 图片 华南师大历史学生会宣传部 陈可越 霍敏钊 封面 华南师大历史学生会宣传部 蔡怡琛 编辑 华南师大历史学生会宣传部 赵 。 亮 出品 华南师大历史学生会
华南师大历史学生会
·
27
评论 ·
5
点赞
学术讯息: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转载徐国利《郭沫若的“人民本位”史观及儒家民本思想意蕴》
学术讯息: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转载徐国利《郭沫若的“人民本位”史观及儒家民本思想意蕴》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8年第12期全文转载徐国利教授《 郭沫若的“人民本位”史观及 儒家 民本 思想 意蕴 》 一文。此文原载《河北学刊》(双月刊)2018年第5期。 “人民本位”论是郭沫若提出的重要思想,广泛运用于史学研究、文学创作和现实批判领域。作为史学范畴的“人民本位”论,基本内涵是视人民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历史发展的推动力,研究历史和历史人物必须以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为原则,亦可称为“人民本位”史观。郭沫若运用“人民本位”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先秦诸子思想和评价历史人物。20世纪上半叶,郭沫若重视将传统优秀思想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其“人民本位”史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为指导,对儒家民本思想加以批判性继承的产物,有浓厚的儒家民本思想意蕴;两者在有关人民的国家和社会主体地位、人民的社会历史作用和如何衡量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诸多共同点或相似性。
上财史学
·
13
评论 ·
69
点赞
12本历史学好书
12本历史学好书
法国年鉴学派是西方史坛上的主流学派之一,在西方史学界乃至世界史学界享有崇高地位。小编整理了5位年鉴学派大师的12本好书,推荐给读者朋友们,亲们读过哪些呢?一、布洛赫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一位性情、经历与著作都独具特色、极富魅力的学者,享誉世界史坛的史学大师。1929年,布洛赫与吕西安·费弗尔合作创办《社会经济史年鉴》杂志,标志着年鉴学派的诞生。两部重要著作——《法国农村史》和《封建社会》——是其史学家声誉屹立的重要基点。有些时候,在一门学科的发展中,一种设想,哪怕表面看来很不成熟,往往会比许许多多的分析研究更有用,换句话说,有时候揭示问题本身比试图解决它们更为重要。——布洛赫马克·布洛赫(1886-1944 )1《封建社会》布洛赫学术活动的最后作品,被公认为作者的巅峰之作。论述封建主义的国际水准的著作,为数不多的完美学术著作之一。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高度赞誉。《封建社会》是研究封建社会的一部综合性巨著,包括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态等诸多结构。以年鉴学派总体史观为指导写成,将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史的研究推向了空前的水准。《封建社会》不是一部通俗著作,而是一系列研究中的第一部,这些研究旨在从整体上把握人,追求一种“总体史”:从漫长而多变的时段上将灵与物、身与心联系起来加以探索。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2《法国农村史》布洛赫的成名之作,也是其史学造诣的代表作品。公认的史学经典,被视为法国地理历史的巅峰之作,中世纪和近代农村史研究新境界的起点。使用了“倒溯历史法”,体现了布洛赫从已知推未知的治史理念,被学术界认为是最具开创性的学术贡献之一。《法国农村史》的内容是古代、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法国社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也就是农业生产和庄园制度。庄园制度史占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全书的主要内容。综合运用农业学、制图学、经济学、地理学、语文学、心理学、社会学与民俗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开辟了农村史研究的新境域。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3《国王神迹》法国年鉴历史学派史学大师,马克·布洛赫代表作,名副其实的历史人类学的经典之作。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意大利历史学家卡洛·金兹堡,撰写长篇导读文章。英国历史学家彼特·伯克推荐为“未来历史学家”必读书目。《国王神迹》研究10-18世纪间英、法两国广泛流行的一种历史现象——国王以触摸为臣民治疗瘰疬病,人们则普遍相信国王“御触”可治愈这种疾病——以及这种现象发生、发展与衰落的过程。其目的是由长时段中的“一种奇迹”及其仪式,展示一种长期支配人们思想的“精神力量”,即民众对“国王具有医治疾病的神奇力量”这一信念的信仰;这一信仰反映了人们相信王权神秘力量的“集体意识”,展示了这一时期民众王权观念的具体形态。该著作的卓越之处有三:一是它不限于中世纪那样的传统历史阶段,而是选择了与问题相适应的时段,他将八个世纪国王触摸的兴衰作为考察对象,意味着“长时段”研究方法的运用;二是对“宗教心理学”的贡献。《国王神迹》关注的是“一种奇迹的历史”,布洛赫从“集体幻觉”现象解释人们对国王奇迹的信仰,认为对奇迹的信仰产生于对奇迹的期盼。这样的解释跨越了心理学、社会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学科界限。三是它对英法王权触摸行为的比较研究,为“比较史”研究做出了贡献。——英国著名史学家,彼特·伯克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二、费弗尔在第一代,年鉴运动有两位而不是一位领袖:16世纪专家吕西安·费弗尔与中世纪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亨利·拜尔说,“对16世纪的历史,谁也没有吕西安·费弗尔了解得清楚。”《十六世纪的无信仰问题》是费弗尔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历史学经典之作。理解和“让别人理解”,这是我给历史的作用所下的定义,给历史学家的有益的任务下的定义。——费弗尔1《十六世纪的无信仰问题》此书是20世纪出版的最具原创性的史学著作之一。它与布洛赫的《国王神迹》和勒费弗尔讨论骚乱的文章一道,激发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如此众多的法国史学家关注的集体心态史研究。——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费弗尔代表作,也是心态史学的经典之作。分析了拉伯雷时代的群体心理的历史,致力于历史学与集体心理学之间关系的探索。费弗尔力图表明在拉伯雷所处的时代,看起来好像与现代人极为接近,但其实却是相当遥远的,而这是由于心态器具上的极大差异所造成的。由此观之,费弗尔的心态史研究乃是从语言、文字入手,并以长时段的历史时间作为其历史观察的主体架构,强调心态本身的不易变动性。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2《莱茵河》这部由“年鉴派”创始人之一费弗尔撰写的著作值得我们重新研读,因为,它是走在他人面前的真正的法—德历史的典范。——历史学家,皮特·舍特勒费弗尔在《莱茵河》一书中表述了一种超时代的真知灼见。——北京大学教授,郭华榕本书是年鉴学派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的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通过梳理莱茵河的历史发展,揭示了莱茵河两岸民族和国家从古到今的内在因素,借此警示并预见隔河相望的法德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但愿这部以新面貌出现的著作,能为驱散孕育着灾祸的乌云,为摧毁地方主义的战争和仇恨的历史,代之以和平交流和团结的历史作出贡献。这么说吧,我们以追求客观知识为唯一关注,撰写一部活生生的莱茵河的人类史。——费弗尔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三、勒高夫勒高夫是年鉴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法国“新史学派”代表人物,专长于欧洲中世纪史。勒高夫的研究侧重于长时段的经济、社会、心态史研究,并逐步向历史人类学的方向靠拢。他的研究取向较集中地代表了年鉴学派新发展的潮流。1《圣路易》法国“新史学派”代表人物雅克•勒高夫在西方中世纪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采用传记形式,运用大量文献资料,融历史伟人的整体史与生活史于一体、叙事与分析相结合,为读者描绘了被罗马基督教会封为“圣徒”的13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传奇一生。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顺便谈及路易在其一生的主要阶段遇到的问题。第二部分对路易同时代人的记忆的产生做了评述,对于作者本人“确实有过一位圣徒路易吗?”的疑问给予了肯定的回答。第三部分中作者试图进入圣路易的内心世界,对当时的主要看法进行了深入探讨。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2《试谈另一个中世纪》本书收录了雅克·勒高夫关于中世纪的研究文章,论及西方的时间、劳动和文化等概念,以此审视中世纪社会的历史。我的雄心就是对后工业化时代西方的历史人类学的构成有所贡献,为对中世纪想象的研究带来一些坚实的元素。同时,从我作为中世纪专家的素养和经验出发,明确提出一种新的考据方法,这种新的考据适应于历史学的新的研究对象,并且忠实于历史特别是中世纪史的这种双重本性,即严格性与想象力。这种考据学定义了一种史料新观念的批评方法,那就是文献一文物的概念,它奠定了一种崭新的编年科学的基础——它不再是线性的——,它阐发出进行合理比较的科学条件即进行比较研究不是将随便什么东西与随便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的随便什么东西拿来比较。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四、奥祖夫莫娜•奥祖夫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她与孚雷共同主编的《法国大革命批判词典》在法国和世界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奥祖夫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研究等多个领域享有国际声誉。先后获得荷兰皇家科学院的海尼根奖和法兰西学院的戈贝尔奖。1《革命节日》《革命节日》一书被视为法国大革命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历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革命者寄希望于节日发明一些交流手段,传递给所有法国人一些感受和一些统一、共同的情感。与传统史学研究不同,奥祖夫从文化史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节日,把文化因素纳入了大革命集体行动的分析。该书透视了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既剖析了革命节日与传统的联系与不同,又揭示了革命节日对于法国大革命时期集体行动和集体心态的意义。 这就预设了一种信念:人是可以被教育的。从启蒙的教育学那里,节日组织者继承了塑造精神的狂热信念;他们的方案甚至比那些教育学论文都更清楚地显示了这种相信人具有可塑性的观念的有害后果。“乌托邦的节日使所有的人都处于同等地位,实现了没有差异的多样性,人类的五颜六色被假定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和角色通通理智化了。”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2《女性的话语》聆听如协奏曲般高低不同的法国历史上的十位女性之声,再现如万花筒般绚烂多姿的女性世界,以及女性在法国历史上描画出的独特一笔。《女性的话语》致力于探讨女性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倾听以及让人听到“女性的话语”,女性自己为了描述女性气质所选择的话语。(1)迪•德芳夫人(2)德•沙里埃夫人(3)罗兰夫人(4)德•斯塔尔夫人(5)德•雷米萨夫人(6)乔治•桑(7)于贝蒂娜•奥克莱尔(8)科莱特(9)西蒙娜•薇依(10)西蒙娜•德•波伏瓦法国对于不可调和的女性主义——视所有男性为潜在敌人——表现出了特殊的抗拒:是为法国之独特性。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3《小说鉴史》法国的“小说鉴史”,从对抗走向和解,呈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百年战争。对19世纪小说的纵览,通过重新阅读9位作家的13篇具有界标作用的小说,再次呈现那个世界。从斯塔尔夫人的小说读起,以阿纳托尔·法朗士的小说结束,中间经过巴尔扎克、司汤达、乔治·桑、雨果、巴尔贝·多尔维利 、福楼拜和左拉的作品。呈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在19世纪的交锋,考察了新旧原则走向和解的艰难历程。小说因会合、碰撞以及新旧爱好、利益、计划的聚合而繁荣昌盛。但我们还可以向前多走一步。小说远不是局限于让人们看到这个动荡时代数不清的和解,而是亲自促成了和解的实现:因此,小说不仅是诞生自法国大革命的那个困惑不安的世界的注解,而且还是这个世界的动因。人们认为19世纪是“一个预言家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革命动荡?一个解释是涌现了不计其数的发明家,他们虚构了光彩夺目的未来和理想完美的城市:他们是新生的改革家、泛神论者、比舍主义者、圣西门主义者、傅里叶主义者、伊加利亚公社的土地测量员、法伦斯泰尔的建筑师、各类宗教信仰的创始人、不同教派学说的讲道者、具有创新灵感的抒情诗人。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五、布罗代尔有人说,“如果设立诺贝尔史学奖的话,那么获奖的第一人必定是费尔南·布罗代尔。”他是年鉴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被誉为“史学大师”、“史家第一人”、“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史学家”。我们不是去发现历史的奥秘,而是去说明它。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费尔南·布罗代尔费尔南·布罗代尔(1902 -1985 )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本书“ 年鉴学派的贡献或主要特点在于倡导总体史学(histoiretotale,所谓“真正唯一的历史是全部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包括人类社会的各个层次: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宗教的,诸如此类;倡导比较研究;倡导打破学科界限,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用到史学研究之中。凡此种种,在《地中海史》中都得到了完满的体现。实在难以想象,这部旁征博引,涉及法、英、意、德、西和加泰罗尼亚等多种文字,初版长达1300余页,内容庞杂、卷帙浩繁的巨著,是在监狱中几乎全凭记忆完成初稿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1《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历史学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其研究深度、广度和成就上明显超过他的精神导师。布罗代尔最负国际声誉的著作,奠定了他作为年鉴学派旗手和第二代领袖的地位。在作者笔下,地中海不再是一个毫无生机的海洋,而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生命的历史人物。它精辟地论述了一个地区(地中海)、一个时代(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历史,在于它所使用的方法。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该书的写法是:把历史事实按照三种具有连续性的记载来写,或者按照三种不同的楼梯台阶,或者说按照三种不同的时间计量单位来写。这三个部分,也就构成了作者所说的长、中、短三个时段。三个时段构成了历史乐章的多个声部,因为在布罗代尔看来,“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为我们开辟了新的视野,……具有革命的性质。——吕西安·费弗尔抓住地中海这样一个历史大人物,利用它的庞大题材,它的种种要求,它的反抗、圈套以及冲动,以期创建一种崭新的史学,不同于老师所传授的那种历史,这是个好机会。——费尔南·布罗代尔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本书“ 为了《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这部雄心勃勃的长篇论著,我在1950年就开始了构思,算来距今已经多年了。当时,吕西安·费弗尔正筹备出版一套题为《世界之命运》的通史丛书,是他向我推荐了或毋宁说友好地指定了这个题目。当丛书主编于 1956年去世后,我不得不勉为其难,把他撂下的担子挑了起来。吕西安·费弗尔本打算亲自撰写《十五至十八世纪西方的思想和信仰》,他的书和我的书本应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呼应;不幸的是,他的书将永远出版不了了。我的书也就永远丧失了伴侣。……撰写《地中海》一书大概花了我25年时间,《物质文明》也将近有20年。真是拖得太久了,实在太久了。——费尔南·布罗代尔”2《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书写15至18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达史,从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作为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展示出布罗代尔的博学广闻和驾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也充分体现了年鉴学派对长时段和经济社会结构两个维度的重视和研究,而它在架构、概念、理论与论证方面所引发的争辩也使其更具长久的魅力。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从尽可能细致的和不偏不倚的描述着手,我想把握住一些规律和机制,想写一部经济通史(就像一种地理通志一样)或者换别的说法,想提出一种类型学,一个模式或一种语法。历史学势必要兼并其他人文科学,虽然兼并过程相当缓慢和不无阻力。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本书猜你喜欢:中华现代学术名著205本史上最全“汉译名著”书目(700种)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直接购买相关图书
商务印书馆
·
95
评论 ·
93
点赞
青春实践 益暖寒冬 | 历史学院学院 实践日记
青春实践 益暖寒冬 | 历史学院学院 实践日记
泰山学院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吧 “ 访母校,感师恩 ” 母校犹如一个知识的海洋,每一名学子都是其中小小的浪花,母校还是每位学子心中的灯塔,照亮往后的求学之路。高中的生活往往是学生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这里有欢歌笑语,也有长吁短叹,承载着求学路上宝贵的记忆。尽管是走到了大学的校园里,我仍旧对高中母校的每一颗花草、每一栋教学楼、每一位老师都有着无尽的牵挂眷恋。怀着对高中母校的这份情感,在寒假里,我来到曾经奋斗过的高中母校,了解母校 现在 的基本情况 , 看望 了我的 高中老师,感谢老师的培养 ,并且向学弟、学妹们 宣传 了 泰山学院 概况,并为他们解答了填报高考志愿的疑问。 我的高中母校是汶上县第一中学(简称汶上一中),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创建于1942年7月,是济宁市重点高中之一。学校占地230余亩,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后来又增加一个远离城区的汶上一中东校区,主要是高三学生上课使用,高一至高三三个年级加起来,大约有100多个班级,7000多名学生。 1月18日,趁着高中学生还没有开始期末考试,我跟几位高中好友,联系了我们高中语文老师,一起回到了高中母校。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是除了班主任之外,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算起来他今年应该50岁了,课上严肃认真,课下却和老顽童一样和我们打成一片。除了讲述教学内容外,更是在国防、社会道德方面为我们补充知识营养。 由于学生们还在上课,我们来到了老师的办公室,和老师开始聊天,聊聊过去班里好玩儿的人、好玩儿的事,也聊聊毕业以后大家的变化。在办公室待了一段时间之后,老师邀请我们去他现在当班主任的班级里去看看,我们跟随着他,又走进了熟悉的教学楼,看到了稚嫩的学弟学妹们,他们一个个洋溢着笑脸,欢迎我们,我们也想他们讲述了大学生活的美好与苦恼。有几位学生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好,担心考不上大学,甚至产生了辍学的念头。我拿自己当例子,其实我在高一高二的时候成绩一直都不好,还是一样慢慢努力顺顺利利地考上了大学。天快黑的时候,我们一行人告别了学弟学妹们和语文老师。这一天最巧的事情,就是我们在离开校园的时候,遇见了正在来上班的班主任,我们几个人看见班主任的时候,差点激动地没有说出话来。我们班主任夫妻两个都是汶上一中的老师,每天忙着上课教学,班主任几乎每天都要趁着学生下午的课上完到晚自习开始这一个小时左右的空档,接了孩子做好饭再回学校。我们几个人又在学校的门口聊了十几分钟,最终离开了学校。 我是汶上一中2017年的毕业生,算到现在,离开了学校一年零七个月了,学校大概还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但是变化还是很大的。我们当时上学的时候,学校只有一个食堂,哪怕是每个年级相隔半个小时分开下课,一到吃饭的时候,大家还是要挤着拥挤的人群去买饭。我们上高二的时候,学校就开始在老食堂的北面加盖新的食堂,这次我们回到学校,看到了新建成的食堂还有一个全天开放的超市。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也进行了大的变动,经过我们老师口中,我们了解到学校的一些学科组长,级部主任等职务都把年纪大的老教师换成了年轻老师,尤其是在纪律管理方面,学校任命了一些课程少的体育老师,进行学生早晚自习的检查。学校还成立了纪检监察办公室,主要针对任教老师上班期间吸烟、玩游戏、看电视等行为的检查。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校在刚刚结束的年度表彰的报告会上,不仅仅是对优秀班级,优秀老师表彰,食堂阿姨、校园校工、门卫大爷也作为后勤人员,也得到了学校的嘉奖。学校也扩大了阅览室的面积,增加了阅览室供同学们借阅的刊物。 PHOTO BY WILSON 回到母校真的有一种回到了家的感觉,高中发生的每一个故事还历历在目,转眼间已经离开了这么久的时间。毕业以后,我们再也无法在那个操场上嬉戏打闹,我们再也无法听见下课铃响飞快地跑进食堂,我们走向了天南海北,我们那个班级的同学再也没办法聚齐。学校“博学不穷,笃行不倦“的校训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中,到了大学里我也没有停止学习新知识的脚步。我还仍然记得高中入学时校长对我们说:“我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哪怕是你毕业了,也要记得一句话:只要有我在,一中更精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校,毕业并不是停止你与母校感情的节点,不管走到哪里,你所经历的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是心里的一枚烙印。 泰山学院团属新媒体中心 编辑:元怡 审核: 孙逸璇
泰院学子
·
49
评论 ·
94
点赞
美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渐冷;中国多家高校“振兴文科”
美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渐冷;中国多家高校“振兴文科”
提示 : 点击 ↑ 上方 " 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 " 免费关注哦 点击下方图片领取: 20G全球顶尖《英文写作教材》 美国历史学会报告显示:美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渐冷 冯戴梅 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历史学专业毕业生人数直线下滑。美国历史学会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这种下降趋势不仅反映了就业市场现状,还是民众对专业学习目的长期思考的结果。 金融危机加剧对专业“实用性”追逐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数据显示, 2017 年获得历史学本科学位的人数较 2008 年下降了约 30% 。尽管在这期间大学入学率有所上升,但是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仍然大幅下降。按照 2007 — 2017 年学生人数增长比例排名,历史学排在末位,而排在前三位的学科为运动科学、计算机科学、护理学。 报告的撰写者、美国东北大学历史学者本杰明·施密特( Benjamin M. Schmidt )认为,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大学生改变了原来对所学专业的预期。 不仅是历史学专业,其他一些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呈现下降趋势,包括大部分的人文学科以及以定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学科,比如政治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施密特表示,这种下降趋势在那些以历史学见长的学校表现得更为明显。 研究还发现,不同族裔的历史学专业学生人数下降趋势也有所不同。亚裔学生人数下降趋势尤其明显,而其人数比例原本就低于其他族裔。白人学生人数略有下降,他们约占历史学专业学生人数的 71% 。拉美裔学生人数与整体大学入学率一致;非裔、美洲印第安裔以及阿拉斯加原住民学生人数出现小幅下降。 此外,女生人数的下降幅度要高于男生,历史学专业的亚裔女生下降幅度高达 50% 。“要注意到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美国的亚裔学生而不是外国学生,也就是说他们是美国公民,而不是来美国学习的学生。”施密特表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历史课的内容有关。他教授的美国历史调查课程中的很多内容与亚裔关系不大。 课程设计与职业需求存在距离 对历史学感兴趣的学生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更多地考虑专业的实用性。但是施密特也表示,事实上,从收入的角度来看,一些专业不一定比历史学专业更利于学生就业。 “自 2008 年以来,历史学专业人数大幅下降,波士顿学院如此,而且就我所知,其他大学的情况也如此。”美国波士顿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朱利安·布尔格( Julian Bourg )对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表示,造成这个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下滑和本科生职业化的加强,后者是美国高校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趋势。 美国许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本科学位以及专业应该具备“实用性”,可以直接用于就业。但是,这种“职业化”趋势让本科文科教育模式面临重大挑战。一直以来,本科教育鼓励进行广泛、全面的艺术、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教育,主张工作仅是人生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人生还应该包括对历史、文化以及真理的追求,对美的欣赏等。 2008 年以后,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本科教育学费普遍高昂,接受本科教育需要考虑回报。波士顿学院入学率最高的专业是经济学、政治学和传播学。金融危机以来,历史学与文学等专业遇冷,而自然科学并没有受到同样的影响。 关于历史学专业亚裔学生数量,布尔格表示,这个数字在波士顿学院很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学生希望从所学的课程中探寻他们自己的身份认同,而波士顿学院的历史课程并没有太多涉及美国亚裔历史。但是,这种情况也因学校而异。 美国堪萨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大卫·法伯尔( David Farber )对 中国社会科学报 记者表示,堪萨斯大学历史学专业学生人数也呈下降趋势,且这一趋势与本科专业更趋职业导向有关。 自 2008 年美国经济衰退以来,学生及其父母一直担心就业前景,所以他们希望寻求能够带来经济回报的教育途径,比如商科教育等。这种以工作为导向的专业选择倾向相比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很大变化。当时的美国大学生更愿意利用大学的时间学习广泛的知识,以承担更好的社会责任。但是法伯尔认为,在美国顶尖大学里,即使主修历史学、哲学、政治学以及其他非职业导向专业的学生,也不用担心工作收入问题。 历史学专业将呈多样化 关于美国高校历史学专业如何发展,施密特表示,历史学专业人数变化的趋势可能意味着历史系未来将开设更多入门级的课程,供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或者作为公共教学课程。 无论是作为专业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历史学专业都必须适应学生和家长的变化和需要。法伯尔建议,为了引导更多学生选择历史学专业以及其他人文学科专业,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为毕业后将要开始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中国多家高校“振兴文科” 人文学科复苏之势正在到来。 11月4日,在翦伯赞同志诞辰120周年暨《中国史纲要》出版55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新任校长郝平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将拿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 支持历史学科和人文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而在半个月之前,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备受关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在原先数学、物理学等基础上,首次增加了人文学科,在“培养科学家”之外,强调“还要培养思想家”。 多家高校“振兴文科”,北大将设立专项基金 “人文学科是北大的‘本钱’。”座谈会上,北大历史学系出身的郝平表示,学校已经明确,要下大力气筹集设立文科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那些意义重大、着眼长远的学术项目, 注重学术的传承与积累,为文科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和资源保障,确保北大文科的学术传统能够一代一代发扬光大, 确保人才辈出、名师云集、成果丰硕。 与北大“救文”相对应的,是“人文学科在没落”的社会普遍感受。上世纪80年代,国内的人文学科还处于“黄金时代”,但随着科技变革,社会需求变化,新兴学科繁荣,人文学科出现了落后的情况。 在北大读书、工作30余年,北大历史学系主任张帆对此感受明显。“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过去几十年北大的学科布局作了一些调整,有一些新兴学科和密切服务现实的学科得到长足发展。”张帆告诉澎湃新闻,相对而言,文史哲这些不易产生经济效益和进行产业转化的学科出现边缘化倾向,教师队伍规模缩小,学生减少。 他不无忧心,这些学科虽然不能与国家经济发展直接挂钩,但从长远来说,它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建设有重大意义。“现在希望能借助学校支持文科发展的机遇,把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好好建设起来。”张帆说道。目前而言,复兴人文学科,最重要也最困难的就是“充实教师队伍,补充人才”,“需要一段时间解决”。 除了人文精神浓厚的北大卯劲增强文科力量,其他高校也在近几年开始逐步注重人文学科的建设。今年年初,“工科强校”清华大学评选出18位首批文科资深教授,通过改革教师队伍人事制度,在“短板”文科上再度发力。与清华几乎同时,浙江大学则召开了文科发展咨询专家小组会议,武汉大学召开了文科院长论坛。而早些时候,华东理工大学宣布成立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今年10月,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等部门酝酿多时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出炉。其中,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在原先数学、物理学等基础上,首次增加人文学科,实施范围扩展到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 探讨:中国历史研究如何走向世界 11月4日的座谈会上,专家们讨论了如今历史教学和教材编纂面临的问题。其中,提及最多的是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反对的“以论带史”口号,及其主持编著、新中国最早编定的高等学校文科中国通史教材《中国史纲要》。 “历史是具体的科学,论证历史,不能从概念出发,必须从具体史实的科学分析中得出结论。不要先提出结果,把结论强加于具体的史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宗国回忆,1961年在文史楼108室,翦伯赞曾告诉他们“以论带史”这个口号是错误的,而这句话对他包括之后的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减少“以论带史”,在编写书籍著作或者讲课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陈苏镇尤其注重理论和史实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淡化理论色彩,注重客观描述历史,说不清的尽量不说,或者把几方的观点呈现。”为此,他往往会在一个具体词汇上斟酌,如“起义”还是“暴动”,或者找到其他更能客观描述的词语。 张帆则认为,当前在编写教材,特别是在编写高等教材时,或许应该更加包容,适当平衡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之间的比重。 引起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垚注意的是史学人才的薪尽火传,以及理论创新。 “翦老不仅关注中国史,他更关注世界史。他写的《中国史纲要》,很多重要节点都有世界大势的描述。他要把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建立成全面的世界史,网罗了当时留学归来的许多学生,可以说真正是全世界的人才,靡不毕具。可惜现在已经是缺苗断垄。”马克垚遗憾地说道。 在与世界横向比较上,马克垚还提到,四十年来,我们世界史专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如果只是在外国人的圈子中添砖加瓦,那就还是没有理论创新,没有自己的独立理论体系,不过跟着别人跑,谈不上什么建立自己的学派,也就谈不上什么要走向世界”。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 转自:美国史教学与研究 英语有声书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走进有声世界,共听英文原著! 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分享学术研究成果,关注写作研究与教学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的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就需要!谢谢。对文中广告的手滑误点,也是对小编的支持哦 。 喜欢点好看,明天更好看↓↓↓
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
·
95
评论 ·
7
点赞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6)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6)
前言: 2019年史学研究公众号将继续编选历史学新书单,本期为2019年第6期新书单。为保证书单的质量,公众号将主要通过专业的评选团队选书。新书单以当年的新书为限,每期选书不超过16本,每个出版社选书不超过2本,以历史学的学术专著为主。荐书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 正在进行的赠书活动,点击红色字体查看: 新年献礼 | 西洋镜”丛书全套赠书(15辑) 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文明的接触 作者 : [英]阿诺德·汤因比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希腊与土耳其的西方问题 原作名: The western question in Greece and Turkey: A Study in the contact of Civilisations 译者 : 张文涛 出版年: 2019-1-1 页数: 274 定价: 78 本书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早年的一部著作,围绕第二次希土战争进行报道和分析。1921年,汤因比以记者身份亲临第二次希土战争的现场,在希腊和土耳其进行游历和调查,对战争的真相进行了揭露和报道,对战争带来的暴行和流血事件进行控诉,对欧洲政治局势进行了分析,对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追溯。在本书中,汤因比将希腊、土耳其看作近东文明、中东文明的代表,并提出了“西方问题”的概念,认为近东和中东文明的冲突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在背后影响的结果,汤因比不仅以深刻和犀利的文字展示了其文明史观的雏形,也在字里行间表现出强烈的情怀。 阿诺德·汤因比,1889—1975,英国人,世界著名的历史学家,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和英国外交部,一生游历甚广,著述颇丰,其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研究的单位,既用哲人的眼光,从宏观角度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探讨,又以非凡的叙史才能,以历史学家的视野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描述,以《历史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圣经与利剑 作者 : [美] 巴巴拉·塔奇曼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英国和巴勒斯坦 : 从青铜时代到贝尔福宣言 原作名: Bible and Sword:England and Palestine from the Bronze Age to Balfour 译者 : 何卫宁 出版年: 2019-1 “人类为巴勒斯坦流的血,比为地球上任何地方流的都要多”。起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经历近两千年的流散后,在同一片土地、操着原有的语言重新建国。在这个独一无二的历史事件中,英国的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不列颠人一直将巴勒斯坦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大英帝国的战略考量。 巴巴拉·塔奇曼通过生动的细节、文学的笔法,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记述了从不列颠起源到《贝尔福宣言》的漫长历史中,文化和政治的动机——即“圣经”与“利剑”——如何塑造了英国的近东政策,并深刻影响了近代中东地区的历史进程。 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1912—1989),美国著名历史学者、作家,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首位女性院长,备受费正清、约翰·肯尼迪、威廉·夏伊勒等人推重。她于1963年和1972年分别凭《八月炮火》和《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 945》两度获得普利策奖。她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历史,文字充满戏剧张力和画面感,主张把历史看作可读的故事,自称是“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家”;她认为历史作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应运用想象力和创造性写出清晰、有趣的历史。塔奇曼的作品是严谨学术研究和精致文字的结合,并伴随着深刻的反思,拥有让读者着迷的魅力。 除两部普利策奖作品外,另有Bible and Sword、《齐默尔曼电报》、《骄傲之塔》、《远方之镜》、《历史的技艺》、《愚政进行曲》等作品。 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罗马的崛起 作者 : [英] 安东尼·艾弗瑞特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副标题: 帝国的建立 原作名: The Rise of Rome 译者 : 翁嘉声 出版年: 2019-3 页数: 472 罗马曾是古代西方世界出类拔萃的帝国,作为地理概念上的庞大统治实体,它具备控制欧洲大半地区的能力;作为文化概念上的罗马,它的文明横亘千年影响至今,现代西方世界的文明基因大多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期。在具有罗马情结的大多数人心里,或许都认可“一旦被征服,人们就渴望成为罗马公民,这意味着参与到一个精致、温文尔雅的古典文明体系”。 同样是讲述罗马从建城到罗马共和国再到罗马帝国的历史,安东尼·艾弗瑞特的写法与大部分作品都不同,他擅于用故事文体讲述古罗马的兴衰,书中用“传说”“故事”“历史”作为主线,大量引用罗马文学、法典、建筑上的素材,不仅提供了有如古典文学一样的阅读美感,更重要的是,这些素材记载了罗马人的集体记忆,呈现的是罗马人看待自己的方式,而不再是我们看待罗马人的方式。 安东尼‧艾福瑞特(Anthony Everitt) 英国学者,剑桥大学英语文学专业,曾是诺丁汉·川特大学视觉及表演艺术客座教授,达林顿艺术学院的荣誉教员,目前担任英国艺术协会的秘书长。擅长罗马史的写作,著有多部畅销作品《西塞罗》《奥古斯都》《哈德良与罗马之胜利》《罗马帝国的崛起》等。 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观念史论文集 作者 : [美]洛夫乔伊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 吴相 出版年: 2018-12 页数: 436 定价: 46.00 本书是洛夫乔伊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所倡导的观念史理论运用于具体的观念史研究的代表性论文的汇编。在书中,作者进一步探讨了浪漫主义、进化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尚古主义等观念。这部文集涉及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历史乃至造园艺术等诸多领域,论题广泛,征引繁复,充分体现了作者以尖锐的批判精神,在多元世界探索“可理解性的”学术特色。 阿瑟•O.洛夫乔伊(Arthur Oncken Lovejoy,1873-1962),美国哲学家,观念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批判实在主义代表之一。曾任霍普金斯大学教授,1916-1917年任美国哲学协会会长。1940年创办《思想史杂志》,并任编辑。其主要著作有:《存在巨链》、《观念史论文集》、《理性、悟性与时代》等。 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破譯邊疆·破解帝國 作者 : 馬世嘉(Matthew W. Mosca)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 副标题: 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地緣政治的轉型 原作名: From Frontier Policy to Foreign Policy : The Question of In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opolitics in Qing China 译者 : 羅盛吉 出版年: 2019-2-1 页数: 512 定价: NT$680 馬世嘉在書中運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大英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本東洋文庫等處的眾多檔案與圖書,並爬梳中、英、滿、日、法、德、藏、蒙、波斯等多種語言的史料,以印度為核心,條理清晰地重現清廷對外政策的世界觀。本書修正了歷來對清代與英屬印度強權之間的理解,並分析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在一個多民族帝國中的緊張關係,為關注亞洲的研究者與讀者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分。 馬世嘉(Matthew W. Mosca)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言博士,師承孔飛力(Philip A. Kuhn)、歐立德(Mark C. Elliott)與濮德培(Peter C. Perdue)。曾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香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現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與內陸亞洲史,尤其關注大清帝國的對外關係以及清代地理與史學思想史。 6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人类学家的魔法 作者 : [美] 乔治·史铎金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人类学史论集 原作名: The Ethnographer's Magic and Other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译者 : 赵丙祥 页数: 563 定价: 68.00 本书收录八篇于1974—1991年间发表的人类学史论文,主要关注两位在现代民族志田野工作的发展和人类学学科制度化过程中影响深远的人物:鲍亚士与马林诺斯基,并讲述作为人类学基本方法的田野工作的兴起,及其符码化与神秘化过程。 全书涉及人类学史的几个重要主题:人类学的“浪漫原始主义”;人类学与更大的社会政治场域的关联与冲突;其“科学”志向与获取“素材”的主观方式之间的张力,等等。作者利用诸多不同时间、地点的民族志作家的田野报告及未出版的手稿进行深入研究,以历史的眼光对人类学的“神话”进行审视,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类学“文化”的深刻洞见。 乔治·史铎金(George W. Stocking Jr., 1928—2013),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斯坦-弗莱勒荣誉教授。著有《种族、文化与进化:人类学史论集》(1968)、《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类学》(1987)、《泰勒之后:英国社会人类学1888—1951》(1995),编有“人类学史”系列(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 7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古籍校勘方法论 作者 : 王瑞来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9-1-21 定价: 39.00 本书是著名宋史专家、古文献学者王瑞来先生所写关于古籍校勘的方法论之作。本书分综论、方法、辅助知识和案例四部分,凡收文八十篇,以类相从。综论部分主要讲校勘底本的选择及校勘四法及其反思;方法部分主要讲校勘原则、校勘范围、出校等问题。辅助知识篇主要讲典章制度、历史地理、年代、语言文字与校勘的关系。案例部分主要讲古籍中具体问题的校勘问题。 王瑞来,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后长期担任中华书局中国古代史编辑工作。1990年东渡日本,现为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并执教于早稻田大学,国内担任四川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还担任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以宋代为主的历史学和文献学。自197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始,30多年来单独出版有近20部中、日文版学术研究和古籍整理著作,刊发论文近200篇。在文献学与校勘学方面,整理出版有《鹤林玉露》《朝野类要》《宋宰辅编年录校补》《隆平集校证》《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宋季三朝政要笺证》《范仲淹集》等古籍,并刊发有不少相关论文。主要单篇论文,2015年分别以《近世中国:从唐宋变革到宋元变革》《知人论世:宋代人物考述》《天地间气:范仲淹研究》《文献可征:宋代史籍丛考》《仇雠相对:版本校勘学论述》为题,由山西教育出版社总名为《王瑞来学术文丛》出版。 8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香港政制发展历程 作者 : 王凤超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1843—2015 出版年: 2019-1 定价: 45.00元 香港的政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843—1985年,是香港政制发展漫长的停滞期;1985—1997年,是匆忙的政改期;回归以后至今,是政制发展期。 作者利用包括中英之间政府文件、历史档案等资料,系统而清晰地介绍评介了香港政制发展的历程,重点在于1985年以后的中英关于香港政制问题的不同立场及其在中英谈判中的表现、香港回归后特首和立法局等选举过程中涉及的重大政制问题。 王凤超 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新闻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司长、司长、副主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 9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宋明儒学中的“身体”与“诠释”之维 作者 : 陈立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9-1 页数: 332 定价: 70.00元 本书从“身体”与“诠释”两个维度展开论述,通过对特定概念的解剖、具体辩难的分析,揭示了儒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以及儒学思想的演进机制。 陈立胜,山东莱阳人,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著有:《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广州:1999;北京:2017),《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台北:2005;上海:2008;北京:2018),《身体与诠释:宋明理学论集》(台北:2011, 2012)等。 10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唐代死刑制度研究 作者 : 石冬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2 页数: 286 定价: 58 首先,本书详细论述唐代的起诉、审判和复核制度,特别是在大理寺的职能、法三问题等方面,有所辨正。其次,讨论死刑的减免,对唐代赦书的赦条作全面梳理,总结各个时期赦条内容的变化,探讨不予赦免的罪名及其所反映的当时的治形势;并辨析“赦”不是与大赦并列的单独一类,它可以称为普通大赦,与全面大赦同为大赦的一个类别。再次,论述唐代死刑的行刑方式、行刑时间和地点等,重点分析唐代行刑时间忌的思想渊源、流变和利弊;以及唐代死刑的废除问题,唐玄宗基于“恤刑”的观念,曾一度废止死刑;唐宪宗以后也在一些地区废除了部分死刑。 石冬梅,河北枣强人。198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出站。现任教于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译著一部。 1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另一个三叠层 作者 : 苏秉琦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1951年西安考古调查报告 出版年: 2018-6 定价: 68 这是继梁思永先生1931年提出的河南安阳后岗遗址的“三叠层”地层关系后,在中原地区发现的“另一个三叠层”。从1951年到现在,虽然时隔60多年,但任何考古资料都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只要是*次发表,对学界来说,都是新的材料。通过这批材料,还可了解当时的学术状况,了解苏先生的治学历程,其在学术史上亦有重要价值。 苏秉琦:1909年(清宣统元年)出生,1997年6月逝世。河北高阳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家。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解放前曾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49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其间,1952~1982年任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教授,兼考古教研室主任。代表作有《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 1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夺取汉学中心”的理念与实践 作者 : 汪润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2 页数: 294 定价: 45.00元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的时期,是现代学术建立与发展的时期。现代中国学术建构的重要内容是中西新旧的学术传承与发展,以陈垣和《辅仁学志》为中心的学者群体是其中重要一支力量。《辅仁学志》是北京辅仁大学的学报,它从创刊之初就确立了中西文化并重,中西学术交流的主旨。这样学术主旨与辅仁大学办学的根本宗旨“发展中国固有之文化,介绍世界科学新知识”相一致,彰显了作为天主教教会大学的北京辅仁大学所推崇的中西学术文化兼备的学术取向。《辅仁学志》为以史料的考据为主要方法,与乾嘉学术传统和西方汉学密切相关的学者群体提供了学术阵地。居于这一学者群体核心位置的是陈垣、余嘉锡和沈兼士等十余位学者,他们都以“夺取汉学中心”为共同的研究圭旨和奋斗目标,为“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而努力实践。本文以陈垣和《辅仁学志》为中心的学者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的学术渊源、学术宗旨、治学取向以及对史料的态度。本文注重学者个体的研究取向与近现代整个学术界及海外汉学的发展相联系,并结合学术机构和制度层面上的因素全面考察以《辅仁学志》为中心的学者群体。 汪润,男,满族,1980年出生于北京市。先后在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学术史、社会史方向的研究。 1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 作者 : 赵少峰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8-11 页数: 305 定价: 56.00 本研究成果以历史发展和学术史发展为基本线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1840-1927年间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的历史进程。研究成果由绪论、六个章节、结语组成。六个章节是按照历史演进的顺序,从纵向角度梳理了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的互动关系。研究成果根据时代特点和中西史学之间互动关系进行了阶段性划分,概括出阶段性特点。每章又分别从时代背景、典型个案、西方史学反响、中国史学回应等方面展开,对各时期西方史学输入的内容、特点、反响,中西史学的互动关系做出系统的整理与评述。 赵少峰,现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近代中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历史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13年6月入山东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王学典教授。曾荣获“华藏奖”、“宝钢奖”等学术荣誉。先后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等,在《光明日报》、《史学史研究》、《学术探索》、《古代文明》、《前沿》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荣获山东省第三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 1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向忠發與中國共產革命 作者 : 李戡 出版社: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原作名: Xiang Zhongfa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出版年: 2019-1 页数: 412 定价: HK$168.00 作者為了更準確地記述歷史,特別遠赴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史檔案館,以及深入地查找國民黨黨史館的館藏,發掘出較少研究者留意到且極富神秘色彩的資料,試圖還原向忠發戲劇性的一生。作者除了闡述他的發跡過程及擔任湖北全省總工會委員長的歷史外,還探論了中共在他的領導之下,如何貫徹共產國際的指示,以及他在「立三路線」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後更嘗試查證向忠發失勢及被殺的原因,藉此重構中共這段淡化了的歷史。 李戡,1992年8月3日生,作家李敖之子。 1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Caring in Times of Precarity 作者 : Chow Yiu Fai 出版社: Palgrave Macmillan 副标题: A Study of Single Women Doing Creative Work in Shanghai 出版年: 2019-2-4 页数: 360 定价: GBP 79.00 Caring in Times of Precarity draws together two key cultural observations: the increase in those living a single life, and the growing attraction of creative careers. Straddling this historical juncture, the book focuses on one particular group of ‘precariat’: single women in Shanghai in various forms of creative (self-)employment. While negotiating their share of the uncanny creative work ethos, these women also find themselves interpellated as shengnü (‘left-over women’) in a society configured by a mix of Confucian values, heterosexual ideals, and global images of womanhood. Following these women’s professional, social and intimate lives, the book refuses to see their singlehood and creative labour as problematic, and them as victims. It departs from dominant thinking on precarity, which foregrounds and critiques the contemporary need to be flexible, mobile, and spontaneous to the extent of (self-)exploitation, accepting insecurity. The book seeks to understand– empirically and specifically–women’s everyday struggles and pleasures. It highlights the up-close, everyday embodied, affective,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in a particular Chinese city, with broader, global resonances well beyond China. Exploring the limits of the politics of precarity, the book proposes an ethics of care. Chow Yiu Fai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Creative Writing of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往期内容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4)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5) 编辑 (文) / 史平
史学研究
·
98
评论 ·
66
点赞
历史学院团委学生会给您拜年啦!
历史学院团委学生会给您拜年啦!
新年快乐 九州日升中国年 四海潮起报春来 青山月明填新岁 万家灯火共除夕 您现在正在收看的 不是 中垫儿台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而是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团委学生会 为您带来的新春祝福! 在这新春佳节之际 学生会全体成员 祝您和您的家人 2019年诸事顺利! 鸿运当头! 福到运到! 滴滴!全体学生会成员给您送福啦! 全员欧气加成! 立刻扫到敬业福粘粘卡花花卡! 为您送上我们充满爱意的新年祝福! 主席团 羊季罗 邓岳婷 陆宏苑 金建廷 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可以跨过四季轮回,跨过山岳湖海,拥抱你所爱的人以及每一个宏大或微小的心愿。多爱,多梦,多金,多好运! 文艺部 杜欣悦 胡聪 何斯璇 愿生活里有热汤和甜食 背包里有书本和远方 愿一切困难都能云淡风轻 每身孤独都拥抱共鸣 新的一年祝大家 万事顺意 得偿所愿 在美食的天堂里吃的开心 在知识的海洋里游的快乐 在奋斗的道路上走的顺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自由飞翔 生权部 王喜爱 任立凤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面对ddl都不惧,立的flag都不倒,狂吃不长肉,熬夜不长痘,头发多多心事少,再说一句新年好! 体育部 郭菁 方博文 尔夏提·牙生 体育部在这里祝大家2019年学业进步,事业有成!最重要的是祝您身体健康【寒假你运动了吗_(:з」∠)_吃完美食后要记得迈开腿哦 学习部 安月欣 亲亲 这边建议您新年快乐哦!新的一年快乐要比猪毛多哦!健康 暴富 脱单 一个都不能少! 宣传部 王安晨 王睿盈 刘可 新的一年,一首好运来送给大家!祝大家本人像美图里一样美丽!毛爷爷像Ctrl+C,Ctrl+V一样多! 心理部 张文琦 刘雅洁 祝大家猪年像头猪………一样幸福快乐,健康圆满。 社团部 高媛 蔡斯宇 世界又和你一起长大了一点,从2018到2019,时间赋予我们以回忆,以养份,以力量,以改变。期待更好的彼此,今年的你也要好好去往自己的梦想哦! 组织部 朱萌 张钰鑫 旧日温情若水,化作新年心中所有的来日可期。过往念念不忘,变成人生路上所有的如约而至。新的一年,祝愿大家:贤良方正,自在无畏,不负时光。愿衣襟带花,岁月风平,深情皆不负。 爆竹声声中, 我们告别2018, 迎来崭新的一年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让我们再度出发, 收获我们新的耕耘! 相约2019!我们明年再见! ps:今年的除夕和立春一起过! 大家别忘了吃春饼哦!
首师大历史学院学生会
·
60
评论 ·
67
点赞
从历史学管理心理学——雍正治贪官三策
从历史学管理心理学——雍正治贪官三策
本文为鞠强教授口述,学术秘书整理而成,更多干货,请关注鞠强教授头条号。贪污受贿在中国自古就有,无数皇帝为之头痛。翻阅中国五千年历史,清雍正皇帝治贪属相对成功的几位皇帝之一,其方法如下:一、 密折制度一般而言,人们给皇帝上书,要经过秘书层层检查,只有极少数人的奏折可以到达皇帝案前,不经检查直接给皇帝上书的特权,称之为密折权。一般只有一二三品级的大官员才拥有密折权,而雍正皇帝别出心裁的制度创新,在下级官员及普通公务员中选择数百人,给予密折权,并且身份保密,官场中谁都不知道那些人拥有密折权,于是官场中人人战战兢兢,言行谨慎深怕不当行为直达天听,官场风气大变。假如我们的领导人公开宣布,官场下级公务员中有一千人拥有直接给领导人写信或E-mail的密折权,保证秘书不检查每封密折,并且领导人会亲自阅读。官场必然人人自危,感到处处都有警惕的眼镜,官场必然风气大变。二、 用候补官员查贪贪官相护士官场的传统,且中国式人情社会走后门文化极为严重,人人都喜欢找关系、托人情。如在北京哪怕是一个出租车四季豆会宣称认识某某部长,可以走若干后门,所以查贪向来是手下留情的。雍正创新意识极强,运用候补官员查贪,这些候补官员急于上位,只要查贪成功,空出的候补官位,就由候补官员接任,顿时在清朝的官场上查贪雷厉风行,查处无数贪官。三、 利用传统文化宣布父贪子还中国人对子女、孙子女是极其看重的,都深怕自己给子女、孙子女添加麻烦,例如有一银行发放无抵押微小贷款,有很多人赖账,该银行领导求教于鞠教授。鞠教授指出:你们这些无抵押贷款,即使有担保人担保,但是其担保效果并非最佳,不如改成请他们子女担保(无子女的就没法用这个办法),必有奇效,该银行实施后四年,凡是子女担保的贷款无一笔坏账,请父母担保的倒是有坏账的。雍正皇帝也利用中国文化中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的心理特点,更改清朝历法,宣布官员贪污受贿,子子孙孙负责偿还永无止境,直到偿清为止。顿时官员们都是去贪污的动力了。雍正实为管理心理学大家,招招厉害务必,因而大大得罪了官场,所以他的名声大坏,这帮官员都是状元、进士、举人,嘴巴都是非常能说的,文章也是善写的,从此雍正的形象被描绘成心狠手辣、道德败坏的家伙,他的儿子乾隆也被说成是汉人的儿子,他就连死也得不好死,被描绘成吕四娘用绝世武功,潜入皇宫后割了雍正的头颅,于是民间传言雍正躺在棺材里面是没有首级的,可见治贪实在是件难办的事情。鞠强教授,管理心理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五所高校联聘教授。鞠强教授是少见兼通学术研究与实务、同时把心理学理论融入管理与家庭生活的复合型大师。在全世界有超过1.37亿人次通过各种途径聆听过教授讲课,好评如潮。
管理心理学鞠强教授
·
99
评论 ·
71
点赞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7)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7)
前言: 2019年史学研究公众号将继续编选历史学新书单,本期为2019年第7期新书单。为保证书单的质量,公众号将主要通过专业的评选团队选书。新书单以当年的新书为限,每期选书不超过16本,每个出版社选书一般不超过2本,以历史学的学术专著为主。荐书邮箱: shixueyanjiu2015@163.com 。 正在进行的赠书活动,点击: 新年献礼 | 西洋镜”丛书全套赠书(15辑) 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先史考古学方法论 作者 : [瑞典]蒙德留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 腾固 出版年: 2019-1 页数: 157 定价: 38.00 19世纪晚期的欧洲,类型学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系统总结当时的类型学理论的代表学者是瑞典人蒙特留斯,蒙德留斯于1843年生于斯德哥尔摩,卒于1921年,着力研究北欧、意大利、希腊等地的青铜文化。那一带的青铜时代,缺乏文字记载,欧洲的考古学家往往叫做先史时代或原史时代。为了判断哪种时期考古遗存的年代,蒙氏就用类型学方法来建立它们的年代学。他在1903年于斯德哥尔摩出版的《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的首章中,就专门论述他所总结的类型学原理及若干实例。这一章,他便命之为《方法论》。蒙氏的《方法论》,从1935年起被广泛介绍到我国。在中国考古学界影响深远,作为类型学奠基之作,《方法论》至今仍旧是考古系必读之作。 蒙德留斯(1843—1921)瑞典考古学家,史前时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其研究的重点是史前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尤专注西欧、北欧地区的青铜文化,提倡类型学方法。主要著作有《青铜时代年代问题》(1885)、《异教时代的瑞典文明》(1888)、《使用金属器以来的意大利原始文化》(1895~1910)、《东方与欧洲上古文化诸时期》(1903—1923),第一卷的中译本名为《先史考古学方法论》)、《英国青铜时代年代学》(1908)、《史前希腊》(1924)等。他在各地博物馆和大学的演讲对考古工作的普及也有很大贡献。 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古代神话与早期民族 作者 : 闫德亮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2 页数: 663 定价: 98.00元 本书依据文献资料、文化遗存、考古发掘等相关数据与信息,在充分运用文献学、历史学、民俗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神话学等学科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从动态的角度剖析了古代神话的传播流变与早期民族迁徙融合的契机、原因、进程、规律、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神话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为当代民族精神的培育塑造服务。 闫德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社长,省“四个一批”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早期民族迁徙融合与古代神话传播流变研究》、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原神话的文化特征及其现实意义研究》等4项。 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上博等楚簡戰國逸書縱橫覽 作者 : 顧史考(Scott Cook) 出版社: 中西書局 出版年: 2018-11 定价: 136.00 本書爲漢學家顧史考教授的個人學術論文自選集,圍繞上博簡、郭店簡、清華簡等戰國竹簡展開研究,按主題彙編爲“上博韻文集釋三種及楚地韻文探析”、“郭店、清華及慈利竹書雜考”、“文字釋讀篇”及“出土竹本文獻餘論”四部分,涉及字詞考釋、竹簡編聯、篇章解析、文獻流傳等內容,提出的創見與採用的研究方法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爲讀者深入理解相關出土文獻提供助益。 顧史考(Scott Cook),1964年10月生於美國底特律市。美國密歇根大學中文博士,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Yale–NUS College)陳振傳漢學研究教授,兼任歷史專業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爲先秦文獻及思想史,著有《郭店楚簡先秦儒書宏微觀》(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再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及《郭店楚簡綜合研究與英譯》(The Bamboo Texts of Guodian: A Study and Complete Translation, Vols. Ⅰ & Ⅱ,康奈爾大學東亞系列出版社,2012年)。另在中、英文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 作者 : 路国权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页数: 1092 定价: 280.00元 东周时期前承西周,后启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东周青铜器的谱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科学揭示,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研究者将研究目的设定为分期断代而非构建谱系,另一方面也是受传统类型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局限性所致,少数试图构建东周青铜器谱系的学者未能突破机械类型学的羁绊。为推动东周历史文化研究深入发展,需要深化东周时期青铜器的研究,以补充文献材料的不足。 本书选择东周青铜器中地位*重要、数量较多的青铜容器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和全局出发,打破地域观念和界限,将各地区出土的东周青铜容器以器类为纲统一进行型式分类,研究每一类青铜容器发展演变的谱系,透物见人,揭示东周青铜容器“铸造”的东周历史的面貌。 路国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毕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田野考古、夏商周考古、中国古代青铜器等。荣获首届“李济考古学奖学金”,发表论文20余篇。 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在欧化与国粹之间 作者 : 郑师渠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 出版年: 2019-1 页数: 519 定价: 40.00 201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该书的出版,在给读者展现当年轰轰烈烈的文化思想运动宏伟图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大家带来当年运动中出现的理性声音——学衡派。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由于它的文化思想徘徊于欧化与国粹之间,对新文化运动多持批评态度,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视为守旧势力而倍受冷落。《在欧化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一书,不仅系统地考察了欧战后世界文化由东西方对立走向对话,以及缘是引起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而且也深入地探讨了19 世纪中叶以降,西方人文主义的转型及以白璧德为代表的美国新人文主义的兴起。其目的是要为研究学衡派的崛起及其文化思想,提供愈形开阔的时代大背景。由是以进,本书复具体地探讨了学衡派的文化观、文学思想、史学思想、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等,作者力图对学衡派及其文化思想做出客观的评价。 郑师渠,1946年生,男,福建福州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历史系中国近代教研室主任、历史系系主任,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现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历史学科组成员等。著有《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中共传统文化漫谈》等。主编十卷本《中国文化通史》。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大量论文。 6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红色起源 作者 : [美] 刘力妍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与中国共产主义的创建,1903-1921 译者 : 王毅 定价: 50.00元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处于在危机与革新的十字路口。一些致力于现代化的促进者们,创建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想要培养拥有为国服务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要包括中国、欧洲和日本学校教育的最好要素。湖南第一师范的历史,就是传统中国教育和现代西方教育的精华织锦。中国传 统教育构成了这所学校的基调,而西方观念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状态与精神面貌,则深刻地影响了它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实践。动荡不安的20世纪的这些意识形态,交织成了一幅色彩缤纷错综复杂的图景,折射着不同的阶级、力量和社会议程,第一师范就身处其中。第一师范的课程和文化,那些出自前代社会革新派的教师,还有学生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本书通过对这些的考查,深入研究这幅图景。这所学校创造出来的这个群体,它那些综合在一起的道德、智力和制度特征,对此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刘力妍 ,,美国乔治城学院历史学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Georgetown College. 7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唐人街 作者 : 王保华 / 陈志明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薄荷实验 副标题: 镀金的避难所、民族城邦和全球文化流散地 译者 : 张倍瑜 出版年: 2019-3 无论大众还是学者,对“唐人街”这一现象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各种电影和通俗小说中,唐人街经常被塑造成具有东方异域色彩的神秘街区,它的形象复杂多变,有时是黑帮横行的贫民窟,有时是精英华人居住的模范社区,有时又是体验中华美食和文化的旅游胜地…… 在《唐人街》中,学者们通过大量实证材料,深入探究唐人街的结构和本质,考察了世界各地唐人街在功能和性质上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当地社会在塑造唐人街的过程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人口跨国流动的增多,唐人街与当地社会的互动模式,也产生了显著变化。 陈志明教授,康纳尔大学人类学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特聘教授。王保华教授,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人类学博士,圣弗朗西斯科州立大学中国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8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冷戰光影 作者 : 李淑敏 出版社: 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 副标题: 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 译者 : 鄺健銘 出版年: 2019-2-21 页数: 317 定价: NTD480 本書梳理1945年到1978年的香港電影審查史,當中特別著重檢查員小組(Panel of Film Censors) 與審核委員會(Board of Review) 的運作。就何謂合適公映的電影,香港官員與檢查員的取態建基於三點:第一,在英帝國與亞洲之內,香港的地緣政治戰略地位有何變化;第二,香港與世界各國對階級、種族、性別等問題的理解有何新發展;第三,香港民眾對電影審查政策有何反應。這三點都印證,香港政府電影審查政策並非一成不變,香港公眾的策略性抗爭運動亦能改變官方電影審查操作。 李淑敏 (Zardas Shuk-man Lee) ,香港大學文學士、人文 (哲學) 碩士。現為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 (教堂山分校)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研究範圍為殖民主義、二十世紀南亞與東南亞的文化及思想史。 9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会通中西 作者 : 章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出版年: 2019-2 定价: 118.00元 “变”乃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所在,其中极为显著且影响至今的,无疑即是以分科为标识的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包括物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一系列今日统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近代学科知识体系,即逐渐为中国社会所接纳,并摈弃了以“六艺”为核心、以“四科”为基本框架的“中学”分类体系。影响所及,中国社会有关现实世界及社会理念合法性论证的基础,也渐次脱离传统中国的“学术资源”,转而采纳近代学科知识所提供的“知识资源”。故此,基于近代学科知识成长的视野审视近代中国的历史,也自有其必要性。本书的中心旨趣,即是以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学”与“西学”的会通为切入点,并藉此把握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章清,男,l964年10月生于四川泸州。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199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的研究工作,以往主要关注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史实重建”,还基于“省界”、“业界”等环节探讨近代中国社会新的组织方式,近年来学术兴趣转向立足“西学东渐”揭示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 10